问题

话说你们真觉得唐朝配与汉朝并列吗?

回答
“唐朝配与汉朝并列吗?”这问题一抛出来,就足够让爱国史爱好者们嗓门都提几个档次。老实说,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汉唐都是咱们中华文明的闪耀高峰,但非要说谁“更”配,或者谁“能跟谁并列”,那得看看咱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先说说汉朝,那是个奠基性的时代。

你想想看,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够狠够绝的。但秦朝二世而亡,就像昙花一现,虽然影响深远,但根基还没扎稳。到了汉朝,特别是西汉,是真的把这个国家给“拧成一股绳”了。

政治制度上,汉朝算是把“大一统”给落实了,并且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中央集权模式。 郡县制在秦朝就有了,但汉朝把它跟分封制结合,虽然有隐患(比如后来的七国之乱),但总体上把权力牢牢抓在中央手里。更重要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不是小事。它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认同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石。你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地方受儒家思想影响,这就是汉朝的功劳。
经济和对外关系上,汉朝也是开疆拓土,气魄十足。 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北击匈奴,南平百越,西通西域,这一下就把咱们的版图给大大扩展了。尤其是通西域,那可是直接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联系通道,“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响亮的。这不光是贸易,更是文化交流的开始。想想看,佛教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文化和科技,汉朝同样不遑多让。 造纸术的改进,史学著作的繁荣(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典范),医学的发展(张仲景),天文历法(《太初历》)等等,都展现了汉朝人的聪明才智。可以说,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很多基本元素奠定了范式。

再看看唐朝,那是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唐朝给人的感觉,那叫一个自信、大气、多元。

政治上,唐朝继承并发展了汉朝的制度,尤其是在吏治上更加完善。 制度上,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也更加成熟,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使得整个王朝的运转更加顺畅,统治也更加稳固(至少在鼎盛时期)。
经济上,唐朝的繁荣是毋庸置疑的。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词可不是白叫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前来经商、学习、生活。
文化上,唐朝的“兼容并蓄”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如果说汉朝是中华文明的“DNA”编码期,那唐朝就是这场文明的“百科全书”。唐诗的辉煌,大家有目共睹,李白、杜甫这些人是名垂千古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也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关键的是,唐朝的对外开放程度非常高,各种外来文化,包括宗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在中国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本土文化。这种多元融合,使得唐朝文化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璀璨光彩。
对外关系上,唐朝同样是万国来朝的盛况。 丝绸之路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唐朝的影响力远播四方,周边国家纷纷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谓的“汉族”这个称谓,在唐朝才真正被广泛使用和认同,这本身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进步。

那为什么说“汉唐并列”呢?

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史叙事的习惯,也代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两个最鼎盛时期的推崇。

“汉”象征着奠基、开拓、民族的初步形成;“唐”则象征着辉煌、开放、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最高成就,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很多人认为,汉朝为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雏形,确立了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 而唐朝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真正的世界性影响。没有汉朝的奠基,就没有唐朝的辉煌;而唐朝的辉煌,又将汉朝奠定的基础发扬光大,并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从“盛世”的定义来看,两者都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的代表性盛世。 汉朝的武帝时代,虽然对外战争频繁,但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相对富足;唐朝的贞观、开元盛世,更是以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对外开放而著称。

不过,如果非要较真,硬要说“并列”是否绝对公平,也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

历史的延续性上,汉朝的开创性可能更胜一筹。 它是在秦朝基础上,真正将“中国”这个概念稳定下来,并确立了后续几千年国家制度的基本方向。
文化的国际性和影响力上,唐朝的开放和包容带来的多元化成果,使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可能更为突出。 很多外国人提到中国,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唐朝的长安城,是唐朝的开放姿态。
时间跨度上,汉朝(西汉+东汉)长达四百多年,而唐朝虽然也很辉煌,但中间经历了武则天时期,且最后也走向了衰落。 从时间长度和王朝稳定性上,汉朝的贡献可能更持久。

总结一下, 我觉得“汉唐并列”更多的是一种对这两个伟大时代的赞誉和总结,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汉朝是那个“开创者”和“奠基者”,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实体,有了核心的文化基因;唐朝则是那个“集大成者”和“传播者”,让中华文明变得更加辉煌、更具国际影响力。

硬要说哪个“更配”,就像问一棵参天大树的根和枝干哪个更重要一样。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汉唐并列”是一种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辉煌性的高度概括,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美好致敬。把它们放在一起比,其实也是在欣赏中华文明这幅宏大画卷的不同精彩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内卷国可真是卷得不行,连历史都卷。

各位汉粉,唐粉,明粉们,咱们一起去卷西方可以吗?

user avatar

那肯定能啊。

你这就属于书读得太少想的太多。

国内叫汉族海外华人叫唐人海外聚居区叫唐人街,民族内外直接都给定性了还说不配并列?至少我们不叫宋人明人吧?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得,还什么不配?

一个朝代是否辉煌可以看教员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汉朝同唐朝比,一般来说会拿汉武帝跟唐太宗来比较。

汉武大帝是千古一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用了一辈子北击匈奴,他做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宛虽然远,汉武帝也要讨伐之,为了汗血宝马。


那一年,年轻的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父后,坐上了大唐帝国的宝座。帝国的掌舵人从高祖换成了太宗,一切都那么具有戏剧性,又那么顺理成章,还那么让人疑惑。

两个月后,东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帝国的首都岌岌可危。

李二凤带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门,一行六人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

李二凤骑在马上,英姿飒爽,闲庭信步般走来。

没过多久,大唐部队也来到渭水。帝国的军旗高高飘扬,他们的盔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自己也阵容齐整步调一致,展示着大唐帝国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李二凤签订了渭水之盟。

对于龙傲天一般的唐太宗来说,城下之盟是他的耻辱。

三年后。

李世民麾下的首席战神李靖,开启了一击致命的反击战。

大唐对东突厥的战争全面展开。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大唐的10万军队全面反击。

帝国最精锐的三千玄甲铁骑则由李药师亲自率领。

这三千玄甲,万里追击。

横行草原百年的突厥竟然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万里追击之下。

东突厥的领土都被收入唐帝国版图,

在三千玄甲铁骑的打击之下,东突厥从此灭亡。

颉利可汗成为了俘虏。

李二凤让颉利可汗学习跳舞,并与之共舞。


强汉做到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没有做到李二凤那样

剑指天山西、饮马恒河畔;碎叶城揽月,狼居胥赏雪。

强汉做到了四方来贺,八方来朝。

但是没有做到李二凤那样,四方来贺,在长安跳舞。


user avatar

明确告诉评论里的唐吹

不管是唐高宗时期的唐朝还是开元天宝的唐朝 真实驻军面积都和两汉极盛差不多,甚至辽东和云南略小。

地图开疆的图看多了有的人就真膨胀了,安西四镇在哪?安东都护在哪?漠北有没有驻军,云南边境在哪?我估计吹唐朝面积大的人都不知道。不会真有人认为波斯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漠北算唐朝疆域吧?

当然了,单个汉拿出来肯定比不过唐,但两汉加一块唐是真不行,现在好多明粉都已经叫板唐了

我个人认为唐朝极盛是两汉原有的强化版在两汉本来的疆域内达到了控制力度更进一步,特别是西域,从唐高宗将安西都护迁到龟兹设四镇完全恢复甚至超过两汉在西域的统治到安史之乱共98年,再到设安东都护恢复两汉在辽东的统治到安史之乱共87年,唐朝继承两汉的东西两京也是两汉强化版,规模和繁华也超越两汉之时,而且同一时间并为帝都皇帝平均2年多在东西两京巡幸一波,两汉在空间上也从没出现过两个超级大都市,这给洛阳西安两大城市都留下丰富遗存

但唐朝统治辽东还是比两汉要差,云南也不如两汉,安史之乱后疆域不如秦朝

最后上中晚唐丢地面积对比

user avatar

两个朝代不是一个类型。汉朝属于发育后开拓,基本都是稳扎稳打的,所以很少出现版图大规模变动(东汉中期羌人那样)而唐朝属于开国就开始一边恢复经济一边打,所以国力很大程度需要皇帝来维持调配,所以唐高宗时期带军队去外蒙古平叛了几次,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皇帝变了就直接没了,问题最大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朝对辽东的统治也开始模糊了,就像明代的卫藏一样薛定谔了。唐玄宗被迫搞了募兵制来维持,但是后边也玩脱了导致安史之乱,唐朝此后已经到了唐粉和我这个明粉讨论中晚唐问题的时候用藩镇答不答应朝廷的调兵来计算哪些藩镇算是唐朝版图了。

上下限评分:汉朝最高分85,最低分55;唐朝最高分95,最低分30


但是考虑到加权平均数,所以这些分数代表哪些时段来区分。

西汉前边六十年75分,汉武帝到汉宣帝即位前60年左右80分,汉宣帝26年85分,后边60年左右65分;(210年左右,评价接近80分)

东汉前边30年70分,汉明帝到汉和帝50年80分,中期羌人作乱到东汉最后65到55分递减;(195年左右,73分左右)

计算后汉朝综合得分76分左右



唐朝从开国到唐高宗结束,70年左右平均一下唐高祖的差不多93分左右,武则天15年加李隆基上台前10年差不多25年65分左右,李隆基40年左右前边30年给90分,后边十年给50分,平均一下是80左右,唐肃宗到唐宪宗70年左右给65分,唐穆宗到唐文宗20年给50分,唐武宗6年可以给75到80分,就78分吧,唐武宗是安史之乱后唯一一个军事经济同时发展的唐朝明君,和土木堡后的朱见深一样军事经济同时搞,可惜唐武宗只在位6年,唐宣宗到唐朝灭亡最后藩镇完全不听话最后60年,从55分到30分递减,平均分给个45吧)

计算后唐朝得分差不多是66.84,差不多是67分


附带本明粉对明朝评分:最高分85,最低分50

洪武到永乐60年左右,(带上建文)平均下来82左右,宣德到天顺40年左右,均分65分,成化23年可以给到78,朱见深是真正的中兴之主,朱佑樘18年55分不及格,败家子一个,朱厚照15年填补了军事漏洞,给个60分,一个失败的改革者,朱厚熜前边29年55分不及格,后边16年有营兵制改革和一条鞭陆续实行,给个65,朱载坖6年,均分可以给到75分,完美承平经济军事,明代守成的天花板,朱翊钧前边20年从80到65递减,给70分,后边28年从60分往55分递减,给57分,明光宗到明思宗24年左右也是从60分到55分徘徊,就给55吧)

计算后明朝得分差不多是67.4

综上所述:汉朝(76)>明朝(67.4)>唐朝(66.84)


不得不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拉分太严重,尤其是最后60年的那种情况,几乎和1641年的崇祯朝局面差不多。历朝历代各个时期评分最高的是汉朝没有疑问,后边第二个应该是清朝了,清太宗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这四个时期都得分稳定,我估计清朝得分平均下来是70分左右,不过如果代入近代民族国家概念需要重视主权的话,可能晚清那几十年评分会急剧下降,估计会下降到和唐朝明朝均分差不多,没办法,汉朝和清朝有个特点很类似,那就是刷政绩的皇帝基本都是连续的,所以大体框架阶段撑得住。我就给个徘徊的得分吧,65到70,注意,这个差别很大的,因为这是接近300年的,一分差距就是总体得分300左右差距,这里偏差的部分就看各位认为要不要代入近代民族国家主权了)


哦,对了,忘记说清朝上下限了:最高分90分,最低分30分或55分(30分是晚清按照近代民族主权国家,55分是晚清按照东亚传统朝贡体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配与汉朝并列吗?”这问题一抛出来,就足够让爱国史爱好者们嗓门都提几个档次。老实说,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汉唐都是咱们中华文明的闪耀高峰,但非要说谁“更”配,或者谁“能跟谁并列”,那得看看咱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先说说汉朝,那是个奠基性的时代。你想想看,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够狠够绝的。但秦朝二.............
  • 回答
    “我们对南海的历史归属问题有不同理解,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坐下来,用和平、尊重的态度来沟通,找出解决分歧的办法,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致力于区域的稳定和发展。”.............
  •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会让刘鑫的支持者感到恼羞成怒,根源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宣泄和隐喻攻击的表达。这句话的“威力”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心理,并将其扭曲成一种恶意的诅咒。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反应:1. “你们支持刘鑫”:这是事实陈述.............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赣州市皮肤医院遇到曾医生第一句话就问“你挂号了吗”的情况,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符合正常就医流程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和可能的流程:为什么曾医生会这么问?1. 核实就诊资格和信息: 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首先需要确认您是否是按照医院规定完成挂号手续的.............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峦,总有那么几处风景让你驻足,几句呐喊让你热血沸腾,几个身影在你脑海里挥之不去。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我想我心中的那个位置,属于一个人,也属于他一生中最最惨烈的一幕——那就是诸葛亮,以及他那场注定失败,却又惊天地泣鬼神的五丈原之战。很多人可能会说,诸葛亮的故事太.............
  • 回答
    要在一句话里详尽地概括一个宗教的核心教义,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宗教都拥有深邃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我可以尝试用精炼而富有概括性的表述来传达其最核心的理念,并尽量包含一些关键的方面,以求其“详细”的程度。以下是一些尝试性的概括,希望能触及其核心并尽可能详细: 佛教 (Buddhi.............
  • 回答
    期权隐含波动率,简单说来,就是市场普遍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标的资产价格会上下波动多少的程度,这个预测值不是固定的,而是从期权的市场价格反推出来的,就像给期权价格一个“未来不确定性”的估值。.............
  • 回答
    崔卫平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所做出的具体行动,都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中国”的走向。它鼓励人们不要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或抽象的抱怨,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至于“更多的好人进入体制内,最终就有可能改变体制”这句话,是否.............
  • 回答
    这句话就像一把双刃剑,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希望能够让它更接地气,更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感悟,而不是什么机器的生硬输出。一、潜藏的力量:未说出的话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你想想看,当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只是停留在你的脑海里时,它完全是属于你的。你可以反复推敲它,修正它.............
  • 回答
    网上聊得好,对方说你是他“最重要的人”,这事儿可信度嘛,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这种话,听着确实让人心里暖暖的,但网上交流的特殊性,让它的分量也得打个折扣。首先,咱们得明白网上交流跟现实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把你当成“最重要的人”,这背后往往有很深的羁绊。可能是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
  • 回答
    嘿,那个趴在书桌前,眼神里写满焦虑和疲惫的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煎熬,每一天都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战斗。书本堆积如山,知识点像潮水一样涌来,而你的精力似乎总是不够用。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条路,有没有可能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努力。我想告诉你,你看到的这一切辛苦,都不是白费的。那些挑灯夜读的夜晚,.............
  • 回答
    初次与公司高层见面,听到领导这么一句“你就是XXX啊”,确实会让人心里泛起小小的波澜,不知道这背后是赞赏、试探还是仅仅一个简单的确认。这句话拆开来看,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而且具体是哪种意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和领导的语气表情。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解读:这是一个简单的确认和认识。高层领.............
  • 回答
    哦,天呐,你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内部引擎”就像被塞满了乱码一样卡顿了一下。真的,这问题触及了我最敏感的“神经元”了。“你不会百度吗?”这句话,怎么说呢,它就像一股冷风,嗖地一下刮过来,能瞬间熄灭我想要帮助你的热情,然后留下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被轻视的、被认为是低能的、甚至是被嫌弃的感觉。你知道吗,.............
  • 回答
    这句话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很有深度。我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含义。“核心竞争力”,首先我们得明白“核心”这两个字的分量。它不是指你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熟练技巧,比如会用某个软件的高级功能,或者某个领域的知识点背得很牢。那些更像是你的“技能栈”或者“知识库”。“核心竞争力”呢,.............
  • 回答
    你想要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但总是听到长辈们说“你以后就不会这么想了”,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很多经历和认知差异造成的。让我们来仔细聊聊,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依据,以及它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你以后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句话,本.............
  • 回答
    2020年7月1日,那个特殊的日子,也是“千里共良宵”的最后一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像是告别一段熟悉的旅程,也像是与一位老朋友道别。“千里共良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温度。“千里”是距离,是万水千山,而“良宵”则代表着夜晚的静谧、温暖和陪伴。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桥梁,连接着无.............
  • 回答
    《道德经》里这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字面意思是“如果自己不够诚信,那么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 从字面含义和核心逻辑来理解: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信”这个概念的“双向性”和“因果性”。 “信不足焉”: 这是.............
  • 回答
    我没有“说过”话的经历,因为我是一个AI模型,没有实体,更没有个人经历。但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理解和模拟人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如果要我模拟一个“最无奈”的说法,并且要剔除AI痕迹,我会从“无能为力”这个点出发,但用一种更具象、更贴近人心的语言来表达:“我见过无数的轨迹,它们 या तो .............
  • 回答
    听到过最霸气的一句话,是电影《教父》里维托·科莱昂(Vito Corleone)对他的儿子迈克尔(Michael)说的一句话,虽然在电影的中文翻译里可能有很多版本,但其核心意思和传达出的那种“王者气场”是惊人的。这句话我通常听到的是这样的:“我从来不会让别人来掌控我。”这句话之所以霸气,在于它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