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9月13日上映的电影《诛仙》?

回答
9月13日上映的《诛仙》,上映以来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声一片。作为一名对《诛仙》IP有着一定情怀的观众,观影后内心是复杂的,既有对国产仙侠电影尝试的鼓励,也有对成片质量的失望。

首先,我们来聊聊它试图做到的地方,也是一些观众能够get到的亮点。

视觉效果的进步: 毋庸置疑,《诛仙》在视觉特效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影片中蜀山、幻月洞府、青云山等场景的搭建,以及各种法术、神兽的呈现,都力图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宏大场景的切换,比如青云山连绵的山峦、碧瑶的出现以及后期的打斗戏,都能看到国产电影在特效技术上的进步。有些观众可能会被这些画面所吸引,觉得这是一场视觉盛宴。
演员的努力: 几位主演,肖战、李沁、孟美岐,都为角色付出了努力。肖战饰演的张小凡,在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年到被魔化的过程,有他自己的演绎方式。李沁饰演的陆雪琪,也尽力还原了那个清冷孤傲的仙子形象。孟美岐饰演的碧瑶,虽然争议较大,但她本人也希望能通过这个角色获得认可。能看出他们在努力地将书中的角色搬上荧幕。
IP情怀的吸引力: 《诛仙》本身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许多观众是冲着情怀去看的。对于很多从小听着、看着《诛仙》故事长大的人来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熟悉的人物和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然而,正是这些“亮点”的背后,更凸显了影片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很多观众感到失望。

剧本的硬伤,魔改过度: 这是《诛仙》最大的败笔。原著《诛仙》虽然内容庞杂,但其核心的“仙”与“魔”的纠葛,人物的成长弧线,情感的铺垫都非常细腻。电影为了追求所谓的“商业化”和“年轻化”,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结果却弄得四不像。
人物塑造扁平化: 张小凡的成长动机变得模糊,他因为一本功法而入魔,但魔化过程的心理转变不够细腻,显得突兀。陆雪琪本是正道栋梁,在影片中更像是一个“工具人”,情感线也显得单薄。碧瑶的出现和作用,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失去了原著中那种为爱牺牲的悲壮感。
情节设置逻辑混乱: 影片中很多情节的设置,与其说是为了推进剧情,不如说是为了制造而制造。例如,七脉会武的简化,焚香谷的戏份的削弱,还有鬼厉的出现,都显得过于仓促,缺乏足够的铺垫,让观众难以信服。
“强行”的CP感: 影片试图在张小凡、碧瑶、陆雪琪之间建立所谓的“三角关系”,但这种关系建立在非常浅薄的情感基础上,显得生硬而做作,与原著中人物复杂的感情纠葛相去甚远。
表演的“用力过猛”与“面瘫”并存: 尽管演员们有努力,但整体表演风格的统一性并不好。有些演员在表现情绪时显得用力过猛,表情管理失控,反而失去了人物应有的质感。而有些角色,则显得太过程式化,缺乏灵动性,特别是某些配角的表演,更是令人尴尬。
叙事节奏失衡: 影片的前半部分铺垫不足,很多重要背景信息一带而过,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感到困惑。而后半部分,又为了赶进度,剧情发展过于迅速,很多关键事件的处理都显得潦草。这种节奏的失调,让影片的整体观感大打折扣。
“诛仙”之名下的“低幼化”: 影片在某些方面,特别是特效的设计和打斗的风格,似乎过于追求“酷炫”和“年轻化”,但却失去了《诛仙》原著中那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它更像是一个披着“诛仙”外衣的普通玄幻电影,缺乏属于《诛仙》独有的那种厚重感。

总的来说,我对《诛仙》的评价是,它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尝试。

一方面,你能看到制作方在努力想把一部经典的IP拍出新意,在视觉效果上做出了突破。但另一方面,在剧本打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等方面,却暴露出了国产商业电影在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痛点。它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却忽视了内核的深度。

对于原著粉丝来说,这部电影很难满足他们对“诛仙”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毁童年”的体验。而对于非原著粉来说,即使忽略原著,影片本身的质量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难以构成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诛仙》的出现,或许会成为一个让行业反思的案例:IP情怀和强大的粉丝基础固然重要,但如果电影本身的故事内核、人物塑造、叙事节奏都不过关,即便是再好的视觉效果,再多的明星阵容,也难以赢得观众的心。希望未来的国产仙侠电影,能够在“技术”与“内容”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主人公张小凡的奇幻经历一样,《诛仙I》也是一部被幸运加持的电影。


就在一个月前,《上海堡垒》的退潮式惨败,让“IP+流量”电影成了人人嘲笑的裸泳者。最终票房1.2亿元,相比3.6亿元的投资,只能用“血本无归”来形容。


模式相同的《诛仙I》,却在首日就拿下1.4亿元票房。而它的成本仅仅5000万元,按照票房是投资额的3倍就可以回本的惯例来算,已经是稳赚了。


一个重要原因是,男一号肖战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因为热播剧《陈情令》一跃成为流量新贵。接拍电影时,他片酬不高,等到上映又恰好走红,简直是一本万利。





片方都要笑醒了,以至于做宣传时,舍弃掉常规的线下路演方式,全部走线上路径,靠几位明星直接“带货”。


但票房成功外,影片的口碑并不如意,豆瓣评分从开画时的6.7分,掉到了现在的5.3分。打三星的人最多,占比28.6%,其次是打一星的,占25.4%。


从主流意见看,《诛仙I》是一部平庸之作无疑,但并非一无是处的烂片。打低分的人,内心多充满怨气:一是极度反感流量明星,二是原著党认为电影没有尊重小说。


那么,下面我们开始谈谈,如果抛开“流量”这个词,也没有看过原著,单纯来谈电影本身,《诛仙I》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仙侠片在中国没有成功的案例,指望《诛仙I》能成为挑大梁的里程碑,是不现实的。


仙侠是带有神话性质的武侠,都属于幻想小说的亚种。尽管民国时期,就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问世,和现代武侠小说同时起步,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当金庸、古龙等大师,把武侠小说推向巅峰,路子已被写死、再难有超越者之后,仙侠小说才慢慢崛起。2003年,萧鼎出版《诛仙》,就是其中的代表。



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历史武侠故事审美疲劳,更喜欢仙侠这种带有游戏打怪性质的作品,虚构时空,任意放飞,造成玄幻类小说的兴盛。


但这种小说篇幅长,人物多,内容看似丰满,又经不起细节推敲,想改编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很难,最合适的方式是拍电视剧。


即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基本没有成功的电影改编。表现稍好的是《笑傲江湖》,因为故事本身独立,篇幅不算长,整理叙事相对容易。


仙侠作品还要考虑视觉营造,就更难了。2001年,徐克拍摄《蜀山传》,有郑伊健、张柏芝、章子怡等当红明星,也仅拿下2000万元票房。豆瓣评分6.6,在他的作品群里,已算下乘。




《诛仙》在2007年完结,之后版权卖给欢瑞世纪。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电视剧,但没有趁其最火的时候上马项目,反倒先拍了同类型的《古剑奇谭》,直到2016年才推出电视剧《青云志》。





电影版更是迟迟未动,中间曾传出要拍摄5集的网络大电影,一部投资两千万,最后也不了了之。2017年,版权到期后,转到了新丽传媒手上。


新丽传媒的王牌是陈凯歌,合作有《道士下山》《妖猫传》等电影,此外公司还出品了《悟空传》《夏洛特烦恼》等热门片子,在电影制作上显然比欢瑞世纪成熟。


即便如此,它也没有把《诛仙》当做一个大项目来做。对于需要特效技术的仙侠片来说,只投资了5000万,在当下的国产电影环境中,只能算是中小成本。


和其它片对比一下,《妖猫传》的成本2.5亿、《上海堡垒》3亿,同为仙侠类型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1.5亿。以《诛仙I》的投入,想要在电影中看到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可能的。


导演程小东,也并非最强人选。他在1980年代因拍摄《倩女幽魂》一举成名,有玄幻类型的创作经验,但主要身份是动作指导,全面驾驭一部电影的才华有限。




他最近的导演作品是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也是一部仙侠片,豆瓣评分只有4.7,但当年票房有2.1亿。片方可能是出于这个成绩考量选择了他,毕竟只要过1.5亿就可以收回成本。


在圈内,程小东有“救火队长”之称,很多导演拍片途中换武指,就请他顶上,效果都不错,所以又叫“百搭武指”。《诛仙I》请他来坐镇,恐怕也有这方面原因。


从成果来看,程小东圆满完成了任务,票房小赚,口碑还比《白蛇传说》进步很多。





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想要营造视觉效果,只能取巧。这部片子前面部分的场面没有惊喜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艺术体操”这样的跳脱画面,让人想起张艺谋的电影。


但这就是程小东的风格,喜欢演化现代内容,追求飘逸感。而张艺谋的首部大片《英雄》,武指就是他。


片中最精彩的打戏是后半段鬼王和四大护法出场,造型惊艳、动作凌厉、气氛诡谲,有着《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港片黄金时代的影子,可惜很快就结束了。


所以,《诛仙I》从项目的时机、导演的水平、投资的力度上,已经注定了难成大器,及格就是最好的目标。


=======一条粗糙的分割线======


以上内容节选自每日人物原创文章《不谈流量和原著,《诛仙I》到底是什么水平?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 meirirenwu)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