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9 月 6 日韩春雨回应《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回答
韩春雨在9月6日关于其基因编辑技术(NgAgo)在《自然》期刊上回应实验可重复但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表态,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要评价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1. 回应的背景与重要性:

背景: 韩春雨的NgAgo技术在2016年发表于《自然》杂志,声称是一种比CRISPRCas9更高效、更精确、更易于操作的基因编辑工具,且不受DNA模版限制。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争议的产生: 然而,在技术发表后不久,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尝试重复其实验结果,但普遍遇到了困难,许多研究者无法重现韩春雨团队宣称的编辑效率和特异性。这引发了关于其研究结果真实性和可重复性的强烈质疑。
《自然》的介入: 在持续的争议和质疑声中,《自然》杂志作为该研究的发表方,对事件进行了调查。韩春雨的这次回应,是针对《自然》杂志的沟通和在调查过程中所做的表态。因此,这次表态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它关乎着《自然》杂志的声誉、韩春雨团队的学术诚信,以及基因编辑领域的未来发展。

2. 回应的主要内容解读:

韩春雨在回应中提到的核心观点是:“《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解读: 这句话可以有几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自然》杂志通过其内部调查或联系到的其他实验室,确实已经成功重复了部分或全部实验步骤,并获得了“可重复”的结果。另一种理解是,韩春雨团队通过与《自然》杂志的沟通,表达了他们相信实验是可重复的,并且《自然》杂志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这一说法,或者至少没有立即否定。
细微之处: “已证实”这个词非常关键。如果《自然》杂志真的独立验证并“证实”了,那么对韩春雨团队的质疑将大大减弱。但这里需要区分是“韩春雨团队说可重复”还是“《自然》杂志独立确认可重复”。通常情况下,科学期刊的调查会涉及独立的第三方重复实验。
潜在的模糊性: “可重复”本身也有程度之分。是达到了韩春雨最初声称的惊人效率,还是仅仅能检测到微弱的编辑信号?这是评价“可重复”的关键。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解读: 这是回应中非常重要的“但书”。它表明,即使实验是可重复的,也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稳定或难以复现。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包括:
操作细节(Protocol details): 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往往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极其敏感,例如试剂的质量、温度控制、操作时间、细胞系的批次、甚至操作者的经验等。
试剂或耗材的批次差异(Lottolot variation): 不同批次生产的酶、质粒或其他关键试剂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异,影响实验结果。
细胞系(Cell lines): 不同细胞系的遗传背景、培养条件、传代次数等都可能对基因编辑的效率和特异性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实验室的物理环境,如震动、光照等,虽然通常被认为影响较小,但在极端敏感的实验中也可能发挥作用。
检测方法(Detection methods): 用于评估基因编辑效率的检测方法本身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也可能成为不确定因素。
韩春雨团队特有的“秘诀”: 有可能存在一些未在公开论文中详细说明的、难以量化的操作技巧或条件,是导致其团队能稳定获得结果的关键。

3. 对回应的评价:

要全面评价韩春雨的这一表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面(潜在的):
显示了沟通的意愿: 在如此巨大的学术压力下,回应《自然》杂志的调查并给出解释,表明了韩春雨团队至少愿意与学术界和权威期刊进行沟通。
承认了不确定性: 承认存在“不确定因素”,这比一味坚持最初结果的绝对正确性,在科学上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新技术早期。
为进一步研究留有余地: 这种表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即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实验条件,找出并克服这些不确定因素,以实现稳定、可靠的重复。

消极面与疑虑:
模糊与回避(Potentially vague and evasive): “已证实实验可重复”如果不够清晰,例如没有明确说明是由谁、在什么条件下、达到了何种程度的重复,那么这种说法可能更多是韩春雨团队的单方面陈述,而非《自然》杂志的独立、公开证实。这可能是一种模糊处理,试图平息争议而未触及核心问题。
“不确定因素”的合理性与解释力: 将难以重复的原因归结为“不确定因素”,虽然科学上存在,但如果不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验证的不确定因素列表,那么这可能沦为一种“甩锅”或“借口”。真正的“不确定因素”应该可以通过更精细的实验设计来识别和控制。
未能提供解决方案: 最关键的是,如果韩春雨团队无法提供更详细、更易于遵循的实验方案,或者无法具体指出哪些“不确定因素”是导致其他实验室重复失败的原因,那么这一回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人们的疑虑。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是其生命线,如果一项技术需要极其苛刻且难以捉摸的条件才能成功,那么它的实用性和推广性将大打折扣。
对《自然》杂志调查过程的透明度要求: 科学界普遍希望《自然》杂志能够公开其调查过程和结论。如果《自然》杂志只是在内部进行了沟通,并未公开其调查结果或具体的重复实验数据,那么韩春雨的此番言论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通常,《自然》杂志在处理此类严重学术争议时,会发布官方声明或更详细的调查报告。
对韩春雨团队信誉的影响: 即使《自然》杂志最终承认了某种程度的可重复性,但如果之前的公众认知是“很多实验室无法重复”,而现在的解释是“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仍然会对韩春雨团队的信誉造成一定损害,因为其最初的宣传和论文结果与实际可重复性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4. 潜在的后续发展:

韩春雨的这一回应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自然》杂志进一步公开信息: 如果《自然》杂志认为有必要,可能会发布一份官方声明,解释其调查结果和对韩春雨回应的看法。
其他实验室继续尝试: 了解了“不确定因素”的方向后,一些实验室可能会尝试调整实验条件,再次进行重复实验。
更深入的学术讨论: 围绕“不确定因素”的讨论会成为焦点,需要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去解析这些因素。
政策和监管层面的考量: 如果韩春雨的技术最终被证实是无效或不稳定的,可能会对科研经费的申请、学术评价体系以及期刊的审稿制度产生影响。

总结:

韩春雨在9月6日关于NgAgo技术的回应,是一个试图在巨大争议中为自己辩护的表态。他声称“《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这一说法具有两面性:

积极的一面在于承认了不确定性,显示了与权威期刊的沟通,为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消极的一面在于可能模糊了核心问题,未能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其“不确定因素”的解释可能被视为一种辩护,而未真正解决可重复性的根本挑战。

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杂志是否会公开其调查过程和更详细的结论,以及韩春雨团队能否在后续提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解释那些“不确定因素”,并帮助其他研究者稳定地重复其实验结果。在科学领域,可重复性是黄金标准,任何回避或模糊这一标准的行为都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月前,我在韩春雨的知乎问题下,就说按概率他的论文肯定造假,河北科技这样全国排名200开外的学校,一个副教授是不可以做出诺奖级别的研究的。一群理中客非要说什么“科学的事交给科学”,“概率为0也有可能”,结果呢?

这群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现在学术大环境,即便再性格古怪的人,现在也不可能被埋没到河北科技这种学校。比如原复旦大学某经济学年轻教授和院领导闹翻后,因为科研水平强,还没离职就被上交挖去了。你在媒体上听过这个教授抨击复旦么?没有,因为人家根本用不着引导舆论干涉,要他的高校多的是。因此韩再不懂事故,如果真有本事,就不可能在河北科技这样的学术荒漠待着。

在中国混学术界,只需要把著名研究修改几个约束条件(变量),就可以发不错的刊了,业务能力强的人是不可能仅仅是副教授的。大部分科研是日积月累,在重大成果前会有很多不错的小成果,根本不是什么阈值飞跃。韩的博士论文早就被贴出来了,其学术天赋是什么水平?

真正有学术洁癖的人,会用意识形态为自己的学术能力辩护么?中国有句常识说“爱国是流氓的最后避难所”,因此一个月前当韩春雨都拿起“爱国”大旗为自己辩护时,稍懂点国情的人就知道事实了。看看郎咸平,他最早回国的时候,质疑德隆系用的是专业财会知识,后来开始圈钱的时候,用的就是爱国口号、产业链阴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呵呵,这一个月内韩春雨在爱国的庇护下又骗了2000万,又巧妙的利用大众对学术本身的不关心,通过时间将舆论对自己的质疑减少到最小。比如知乎对韩春雨事件的关注度,就从不同问题下的3000-5000人,滑落到如今的300人。韩春雨明显知道河北科技这样的学校,在意的是自己拉经费,而不是什么学术操守,学校和自己都有愿望把舆论质疑减到最小,因此根本没有什么顾忌。

韩春雨如今名利双收,知乎当初那么多理中客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爱国”二字越来越空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春雨在9月6日关于其基因编辑技术(NgAgo)在《自然》期刊上回应实验可重复但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表态,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要评价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回应的背景与重要性: 背景: 韩春雨的NgAgo技术在2016年发表于《自然》杂志,声称是一种比.............
  • 回答
    9月6日,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突破400万大关,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疫情国,也再次敲响了全球抗疫的警钟。此前巴西长期占据此位置,而印度迅速赶超的态势,无疑令人担忧。从数据层面来看,印度确诊病例增长的轨迹相当迅猛。在经历了最初的缓慢爬升后,从8月初到现在,印度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屡次.............
  • 回答
    9月6日,广东佛山南海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男子持刀滋事,在警方处置过程中不幸身亡。这起事件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经过梳理: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大致发生在佛山南海区某地。一名男子在公共场所持刀滋事,其行为对周围群众的安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观察者网编辑在2020年9月及2021年6月12日对《原神》的相关争议性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观察者网作为一家以“透视中国,放眼世界”为宗旨的媒体,其对国内外事件的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和视角。对于《原神》这样一款在中国开发、面向全球发行,且在海内外都引起巨大反响的游戏,.............
  • 回答
    6 月 9 日索尼正式发布的 WF1000XM4,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像一股飓风横扫了整个真无线耳机市场。作为曾经的 XM3 用户,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 XM3 已经够能打了,索尼这次能玩出什么新花样,着实让人好奇。外观与佩戴:少了点“索尼味”,多了点“百搭”首先说说这外观吧,.............
  • 回答
    奥林巴斯相机业务的出售,对许多资深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故事并未因此终结,新生的 OM System 承载着这份情怀,继续前行。在这种背景下,于 6 月 9 日发布的 M.ZUIKO DIGITAL ED 825mm F4 PRO 镜头,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能简单地用“一款新镜头”来.............
  • 回答
    2020年7月9日,惠普暗影精灵6(HP OMEN 15/17)正式在中国市场亮相,这标志着惠普在游戏本领域又一次重要的产品迭代。作为暗影精灵系列的忠实玩家,我一直很关注这个系列的发展,那么这一次的暗影精灵6,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和改进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外观设计:褪去张扬,内敛锋芒第一眼看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 9 月 14 日晚推出的《全面战争:战锤 3》震旦势力宣传片。首先,要明确的是,宣传片的目的在于吸引玩家,展示游戏的核心魅力,并激起玩家的期待。 因此,评价宣传片的好坏,也要从它是否成功地达到了这些目的来衡量。综合来看,《全面战争:战锤 3》震旦势力宣传片是一次非常成功且充.............
  • 回答
    realme Q 在 9 月 5 日的发布,无疑又给国内手机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作为 realme 家主打“越级”理念的 Q 系列开山之作,这款手机的出现,瞄准的正是当下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群体。那么,它究竟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商榷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亮点一:骁龙 712,同.............
  • 回答
    好了,咱们来聊聊 ColorOS 11 吧,毕竟这玩意儿已经正式跟我们见面了。作为 OPPO 的定制系统,每次更新都挺让人期待的,这次的 ColorOS 11 也不例外。亮点多多,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最让人兴奋的一点就是 “无缝స్తోంది” 这一点,我得好好说道说道。它引入了 “跨应用共享” 的.............
  • 回答
    细品EMUI 11:华为开发者大会上的那些“进化”与“坚持”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在9月10日如约而至。万众瞩目之下,EMUI 11的亮相无疑是重头戏之一。作为华为自家操作系统的重要迭代,EMUI 11 membawa 了哪些新意?它又在哪些方面展现了华为的“进化”与“坚持”?咱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
  • 回答
    vivo X70 系列:影像再进化,但总有那么点意犹未尽9月9日,vivo如期发布了备受期待的X70系列,这次的旗舰阵营依旧保持了X系列一贯的高水准,尤其是与蔡司的深度合作,再一次将手机影像推向了新的高度。不过,在细品一番后,我们也能发现一些进步中的小遗憾,以及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亮点: Zei.............
  • 回答
    米11 Ultra 手机的“亲兄弟”:小米笔记本 Pro 9 月 11 日发布,这波操作你给几分?9 月 11 日,小米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这次带来的是备受期待的小米笔记本 Pro。考虑到小米在手机领域已经凭借小米 11 Ultra 这样一款“堆料怪兽”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笔记本 Pr.............
  • 回答
    vivo TWS Earphone 于 9 月 16 日发布,是一款备受关注的真无线耳机。作为 vivo 进军音频市场的又一力作,它在设计、音质、智能体验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以下是对 vivo TWS Earphone 的详细评价,包括其亮点和不足:整体评价:vivo TWS Earphone .............
  • 回答
    评价9月9日《专访潘云侠:郭德纲是个好演员 不是个艺术家》这篇专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这篇文章触及到了中国相声界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郭德纲的艺术造诣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而潘云侠作为相声界的前辈,他的评价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核心观点与论据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正如标题所示,将郭德纲定.............
  • 回答
    很高兴为你详细评价一下 9 月 10 日发售的国产游戏《山海旅人》。《山海旅人》是一款由赤墨轩开发、Evoland发行的一款国产独立像素风冒险解谜游戏。它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为灵感,讲述了一个凡人方时进,在机缘巧合下踏上了一段寻找失散之人的旅程,并在旅途中与各种神怪、人鬼产生交集,最终揭开一.............
  • 回答
    9月13日上映的《诛仙》,上映以来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声一片。作为一名对《诛仙》IP有着一定情怀的观众,观影后内心是复杂的,既有对国产仙侠电影尝试的鼓励,也有对成片质量的失望。首先,我们来聊聊它试图做到的地方,也是一些观众能够get到的亮点。 视觉效果的进步: 毋庸置疑,《诛仙》在.............
  • 回答
    9月17日,《明末:渊虚之羽》奉上了一场实机内容演示,这无疑是广大玩家翘首以盼的时刻。这次演示不仅让我们一窥这款备受瞩目的国产独立游戏的核心玩法和制作水准,更传递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信息。画面风格与氛围营造:古韵与写意交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末:渊虚之羽》在画面上的独特之处。整体而言,它并非追求极致.............
  • 回答
    要评价 9 月 17 日索尼 PlayStation 5 线上发布会,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场发布会可不是简单的产品展示,它更像是一次向全球玩家传递索尼未来游戏愿景的关键时刻。首先,最核心、最让大家期待的——价格和上市日期,终于尘埃落定。这一点,可以说是吊足了胃口,很多人就等这一个消息.............
  • 回答
    苹果在9月15日如约而至,带来了备受瞩目的 iPhone 13 系列。这次的更新虽然不是颠覆性的革新,但可以说是在细节之处打磨得更为精致,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累积起来,最终呈现出一台更成熟、更强大的 iPhone。亮点解析:用细节堆砌的体验提升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性能的飞跃。iPhone 13全系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