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

回答
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视角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治格局中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在这个协定中,英、法、意三国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则被剥夺了发言权。在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时,我们必须采取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视角,因为波兰当时并非协定的直接签署方,但其行动对整个事件以及最终的二战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理解波兰的行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波兰的背景与诉求:渴望收复失地与民族复兴

在讨论波兰的行为之前,必须理解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民族诉求。波兰在19世纪末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重新获得独立。然而,新生的波兰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与邻国的边界争端,尤其是与德国的冲突。

领土诉求:但泽走廊与苏台德地区
波兰最迫切的领土诉求是但泽走廊(Danzig Corridor)。这条狭长的走廊将德国本土分割开来,并连接波兰与波罗的海。但泽城(今格但斯克)作为自由市,在经济和战略上都对波兰至关重要。
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同时,波兰也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特申地区(Teschen Silesia)拥有领土主张。这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且有大量波兰族人口的地区。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前后,波兰政府积极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要求割让该地区。

二、 波兰在慕尼黑协定中的角色:并非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虽然波兰不是慕尼黑协定的主要缔约国,但其行动在协定签订前后的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其行为可以被描述为机会主义与自保的混合体。

1. 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困境,强硬索要特申地区:
在德国步步紧逼捷克斯洛伐克之际,波兰领导层,特别是其军事强人皮苏斯基元帅的继承者,看到的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认为,在德国强大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不得不屈服于波兰的要求,以换取某种程度的“支持”或至少是不加干涉。
时间点的重要性: 波兰的外交部在9月23日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在24小时内回应其对特申地区的领土要求。这一行动恰恰发生在慕尼黑协定谈判的关键时期。
动机分析:
收复失地: 波兰对特申地区的历史权利和民族人口的论述是其主要理由。
战略考量: 获得特申地区将增强波兰的战略纵深,并消除与德国在该地区可能发生的潜在摩擦点。
机会主义: 波兰领导人认为,在捷克斯洛伐克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强硬地提出要求,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他们也可能在赌博,认为如果德国能够通过武力吞并部分捷克斯洛伐克,那么波兰也可以通过武力获得自己的领土。
与德国的默契: 有证据表明,波兰与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默契。德国领导人希特勒并不介意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甚至暗中支持,因为这将进一步削弱捷克斯洛伐克,并分散其注意力。德国也希望波兰不介入苏台德问题,以便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领土问题。

2. 对苏台德问题上的立场:一种微妙的平衡与自我保护

不公开支持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政府并没有公开谴责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行为,也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相反,他们采取了一种审慎且机会主义的立场。
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完整: 从波兰的角度来看,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完整性并非其首要利益。事实上,波兰长期以来对捷克斯洛伐克抱有一定程度的敌意,因为两国之间存在民族和领土争端。
担心被孤立: 波兰也深知自己相对德国的军事实力差距。如果英法最终未能阻止德国,波兰也不希望因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而与德国结仇,导致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
对西方的失望: 慕尼黑协定最终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民主国家(英法)向纳粹德国屈服的表现。这使得波兰对西方国家能否真正保护其利益产生了怀疑。

三、 波兰行为的后果与历史评价

评价波兰在慕尼黑协定中的行为,必须考虑其长期和短期的后果,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与选择。

短期内的“成功”: 波兰确实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前夕,成功地通过武力(尽管是低烈度的)从捷克斯洛伐克手中割让了特申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部分领土诉求。
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波兰的行为,尽管出发点是自身利益,但在客观上却加剧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肢解,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这使得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彻底瓦解,为德国后续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未能阻止战争: 波兰的策略并没有能够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事实上,在吞并特申地区后不久,德国就将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开始。
历史上的争议与谴责: 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在道德上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许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认为,波兰的行为是“懦弱”和“不道德”的,是在弱者身上拔毛,未能展现出应有的道义担当。将波兰与英法在慕尼黑协定中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也成为一种常见的论调。
在绝望中寻求生存: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波兰在当时的环境下,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压力。它被夹在两个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邻国(德国和苏联)之间。在英法未能有效制止德国的情况下,波兰领导层或许认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采取机会主义的策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利益,并避免与德国公开对抗。他们可能认为,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领土,可以换取与德国的相对缓和,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
最终的牺牲: 讽刺的是,波兰的这一策略最终并未能拯救自己。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同时瓜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结:

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必须承认其行动的复杂性、机会主义和自保性质。波兰领导层利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危难时刻,成功收复了部分领土,但其行为在道德上存在争议,并且未能阻止最终的战争。

从民族利益的角度看,波兰追求自身领土完整和民族复兴的诉求是合理的,并且其行动在短期内实现了一部分目标。
从道德和国际道义的角度看,波兰的行为在弱者身上拔毛,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团结和道义担当,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从战略和历史进程的角度看,波兰的行为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但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或许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此,对波兰在慕尼黑协定中的行为的评价,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在理解其历史背景、民族诉求、地缘政治困境以及其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后果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考量。波兰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小国在强权夹缝中生存的艰难与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促成慕尼黑协定,伙同德匈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扮演了重要角色。

波兰外长贝克评价,苏联不敢干预捷克斯洛伐克,全赖波兰对苏立场坚定和给罗马尼亚施加的压力。

英国媒体在8月底称,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和与战,操诸波兰之手。英国驻德大使汉德森10月1日称,“波兰在如此微妙的国际形势下武装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可能对波兰有致命的后果。”

法国外长博内称,波兰已经“完全卖身于德国了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评价,“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波徳关系经受了对双方都有利的考验。波兰的果敢态度帮助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要求,同时,德国的行动也使得波兰能够重新获得特申—西里西亚。”

中国驻波公使馆评价:“波兰助德为虐”。


早在1938年4月2日,波兰即开始对捷舆论动员。当天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抗议捷方有“反波运动”。

5月22日,法国外长博内接见波兰驻法大使卢卡谢维奇。博内问道,如果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英国一道进行干涉,波兰持什么态度?卢卡谢维奇回答波兰无任何义务,不许下任何诺言,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波兰认为法国反而有可能是侵略者。

在这一点上,按法波协议波兰对法国没有任何义务,波兰只能在法国受到攻击时才能尽自己的义务。但在以上所考虑的假设中,法国却有可能是侵略者。

在这次会谈中,卢卡谢维奇“利用一切机会谴责捷克人,他认为,捷克斯洛伐克不值得法国去关心,他们将会使全世界上当,而且也不会同意任何调解”。同时,卢卡谢维奇表示,“波兰人把俄国人视为敌人的”,因此,如果苏联援捷过境,“波兰人将以武力进行反抗”。

8月12日,波兰恫吓为捷克问题不惜退出国联。

8月31日,针对英国媒体称“时至此际,和战关键操诸波兰之手”,波兰半官方机构《晨快报》表示,"波兰定必继续为和平尽力"。

9月18日路透社消息,波兰各报对捷克斯洛伐克少数民族问题态度“突然转强”,要求捷克对其境内波兰少数民族“必须采用与解决苏台德问题之同样方法”解决。

9月19日,波兰外长贝克致信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针对苏台德危机要求利普斯基向希特勒报告如下:

1、由于波兰的强硬立场和波兰对罗马尼亚施加的压力,“苏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干预捷克斯洛伐克的可能性已成泡影”。

2、波兰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存在是“人为地建立起来的”。

3、波兰对捷立场坚定,1938年夏四次拒绝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国际干预的提议。

4、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同德国不冲突。

9月21日,波兰举行民众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捷克境内使用波兰语的区域,重归波兰。

9月22日,波兰响应希特勒号召,单方面废除1925年波捷协定。

9月23日我国驻波兰公使馆向外交部报告:

波兰助德为虐,要求归还特申地方,否则以兵力占据,大有德、波兰、匈牙利瓜分捷克之势。

波兰助桀为虐给了法国致命一击,导致其彻底丧失对德宣战勇气。在收到波兰决定参与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后,法国外长博内于9月24日在给达拉第的信中愤然表示法国如对德宣战,将无法指望别人帮助,而列出第一条就是波兰“完全卖身于德国”。

它不能指望波兰……它现在完全卖身于德国了

9月27日,波兰外长贝克召见德国驻波大使莫尔特克。贝克指出,虽然26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贝奈斯致信波兰总统,同意谈判切欣割让波兰问题,但波兰不会中此挑拨离间之计,已经拒绝谈判,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立即无条件割让。同时,就算割让切欣,波兰方面也已拒绝捷方要求,对捷克斯洛伐克其余领土进行保证。贝克表示,“波兰将在同德国和匈牙利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进一步负起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责任”。贝克并再次重申,他希望波兰所要求的地区同德国利益“不致发生任何抵触”。

最终在9月29日慕尼黑协定达成,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同意协定。而波兰也同步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交出切欣,一天之后的10月1日,波兰乘慕尼黑协定之威,给捷克斯洛伐克下达最后通牒,“要求捷方须于今午以前,作一【是】或【否】的确定答复。”同日最后期限前捷克斯洛伐克屈服。

同一天较晚时候,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致信波兰外交部长贝克,报告各方反应。

英国驻德大使汉德森向利普斯基表示了愤慨:

波兰在如此微妙的国际形势下武装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可能对波兰有致命的后果。

里宾特洛甫向利普斯基转达了希特勒对波兰当天的最后通牒表示赞赏,指出:

如果波兰等待三个月,特欣就不会剩下一个波兰人了。

里宾特洛甫指出,当天早餐时,希特勒当众对波兰的政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里宾特洛甫指出,如果波捷发生冲突,德国对波保持友好态度,如果波苏发生冲突,德国将对波“采取更加友好的态度”,并明确表示德国将给予波兰援助。

而戈林的态度则更直白,“百分之百地赞同波兰政府的立场”,在电话中向利普斯基道喜,波兰“非常勇敢的进行得很出色的行动”。

10月3日,波兰完成对切欣的占领。

10月中旬,波兰另外加码,最终顺手占领了部分斯洛伐克领土。

橙色地区为波兰慕尼黑之后顺手牵羊的斯洛伐克领土。【浅黄色为1939年斯洛伐克配合德国对波宣战后夺回的领土。】

11月19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同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的谈话中,对波兰在慕尼黑协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利普斯基在给波兰外长贝克的报告中记载,里宾特洛甫指出:

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波徳关系经受了对双方都有利的考验。波兰的果敢态度帮助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要求,同时,德国的行动也使得波兰能够重新获得特申—西里西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视角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30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治格局中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在这个协定中,英、法、意三国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则被剥夺了发言权。在评价慕尼黑协定中波兰的行为时,我们必须采取一个复杂且充满争.............
  • 回答
    《慕尼黑:战争边缘》(Munich – The Edge of War)是一部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同名小说,并于2021年上映的德国历史剧情片。这部电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慕尼黑协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围绕着两名曾经的朋友——一名英国外交官和一名德国官员——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展开的秘密.............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慕尼黑:Linux带我们到地狱 将在2020年全面拥抱Windows》这篇文章,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情况。首先,这篇文章本身就很引人注目,标题就带有一种戏剧性甚至可以说是“耸人听闻”的色彩:“Linux带我们到地狱”,这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它预设了一个悲观的场景,然后给出了一个看似“.............
  • 回答
    《绝杀慕尼黑》(原名: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意为“向上运动”)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俄罗斯体育题材电影。影片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男篮国家队在争议中击败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影片的亮点与评价:1. 真实事件改编,历史厚重感: 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1972.............
  • 回答
    1920赛季欧冠四分之一决赛中,巴塞罗那以2比8惨败于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堪称是巴塞罗那俱乐部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也是欧冠淘汰赛历史上最悬殊的比分之一。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比分本身,它深刻地暴露了巴塞罗那在那个时期的种种弊病,并对球队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赛的背景与赛前展望: 拜仁慕尼黑的.............
  • 回答
    20212022赛季欧冠四分之一决赛首回合,比利亚雷亚尔主场1比0击败了来访的强大对手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的结果无疑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也让“黄色潜水艇”的晋级之路看到了希望。要评价这场胜利,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战术层面:安东尼·伊图恩·奥尔特加的“定海神针”作用埃梅里在赛前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
  • 回答
    1920 赛季欧冠 1/8 决赛首回合,切尔西在主场斯坦福桥以 0:3 的比分完败于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无论从比分还是场面来看,都给蓝军球迷带来了巨大的失落。赛前分析与期望:当时切尔西正处于一个动荡的赛季。兰帕德虽然是传奇名宿,但执教经验尚浅,球队在联赛中表现起伏不定,并且面临着转会禁令的影响,阵容.............
  • 回答
    20162017赛季欧冠1/4决赛首回合:拜仁慕尼黑 1:2 皇家马德里 比赛评价2017年4月12日,在安联球场上演的20162017赛季欧冠1/4决赛首回合比赛中,拜仁慕尼黑主场12不敌皇家马德里。这场比赛无疑是那个赛季欧冠赛场上最受瞩目、最激动人心的一场对决之一,它充满了戏剧性、战术博弈以及个.............
  • 回答
    评价 2016–2017 赛季欧冠 1/4 决赛次回合皇马 4:2 拜仁慕尼黑:一场充满争议与史诗的较量20162017 赛季欧冠四分之一决赛次回合,皇家马德里坐镇伯纳乌迎战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的足球对决,更是一场充斥着争议、戏剧性和高水平表演的史诗之战。最终.............
  • 回答
    201415赛季欧冠半决赛首回合巴萨3:0拜仁:一次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201415赛季欧冠半决赛首回合,巴塞罗那主场迎战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注定不平凡。在诺坎普球场,巴萨凭借梅西的两个精彩进球和一个助攻,以及内马尔的临门一击,以3:0的比分完胜拜仁,为晋级决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胜利不仅是比分上的.............
  • 回答
    20192020赛季欧冠决赛,拜仁慕尼黑凭借金玟哉(Kingsley Coman)在上半场的关键进球,以1:0的比分险胜巴黎圣日耳曼,成功捧起队史第六座欧冠奖杯。这场决赛是两支欧洲顶级球队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里斯本体育场上演的一场精彩对决,对两队而言都意义重大。比赛背景与双方实力分析: 拜仁慕尼黑:.............
  • 回答
    20202021赛季德甲联赛,拜仁慕尼黑在2020年9月27日客场14惨败于霍芬海姆,这场失利不仅终结了他们创造的德甲23连胜的历史纪录,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将拜仁此前近乎不可一世的光环打得有些黯淡。这场比赛,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分析的地方。比赛的背景:在此之前,拜仁慕尼黑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他们在.............
  • 回答
    慕王谭绍光:一位充满争议的北朝皇室成员提起慕王谭绍光,对于熟悉北朝历史的人来说,这名字多少会带着几分复杂的情感。他不是那个横扫六合、威震天下的拓跋珪,也不是那个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孝文帝,但他在北魏历史上却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也留下了诸多值得探究的笔墨。要评价谭绍光,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黑森林慕斯”,评价起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这位用户在知乎上活跃了挺长时间,内容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方式、消费品、文化娱乐方面,时不时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观点通常比较鲜明,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内容风格与特点: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黑森林慕斯”的回答往往带有比较强的个人色.............
  • 回答
    “慕洋犬”这个词,在中国社会语境下,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攻击性。当有人指出中国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国家时,如果其言论被贴上“慕洋犬”的标签,这背后往往涉及多种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慕洋犬”的词源与含义演变: 最初的含义: “慕洋.............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