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怎样才能知道主流媒体对于其他国家(包括但不限于印度,日本,美国)的报道是否真实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主流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报道是否真实,确实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努力的功课。这不仅仅是关于对特定国家的了解,更是关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的信息接收能力。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展开说一说,希望能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一篇生硬的机器生成文本。

首先,我们要明白,“真实”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 媒体报道往往是记者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下,基于收集到的信息,经过筛选、组织和表达出来的结果。它受多种因素影响:

记者视角和背景: 记者是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和价值观。这些都会不自觉地影响他对事件的观察和解读。比如,一位来自美国、长期在印度生活的记者,他对印度的理解自然会与一位首次到访的日本记者有所不同。
新闻机构的定位和利益: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办报宗旨、目标受众和资金来源。有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深度调查,有些则更侧重于时效性和吸引眼球的标题。商业媒体可能会受到广告商的影响,而国家资助的媒体则可能带有更明显的国家宣传色彩。
信息的可获得性: 在某些国家,新闻自由程度可能受到限制,记者的采访和信息收集会受到阻碍,这直接影响了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叙事结构和话语权: 媒体报道需要构建一个故事,有开头、发展和高潮。在选择哪些事件作为“故事线索”,以及如何串联它们时,就涉及到了叙事策略,这同样会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理解。

因此,你不能简单地问“是不是真实”,而应该问“这篇报道提供了多少事实证据?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它是否呈现了多方面的声音?它有没有遗漏或刻意回避什么?”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这样的辨别呢?这里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你可以尝试着去实践:

第一步:审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可靠性

不要只看一家媒体: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如果你想了解印度,不要只看《纽约时报》对印度的报道,也要看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半岛电视台、印度本土的一些主流媒体(如《印度时报》、《经济时报》)、以及一些独立的新闻机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会提供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对比不同国家媒体的报道: 比如,你想了解一个中美之间的事件。那么,不仅要看美国媒体怎么说,也要看中国媒体怎么说。对比它们在事实陈述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它们在解读和评论上的不同倾向。比如,对同一场国际会议的报道,美国媒体可能会关注其对美国战略的影响,而中国媒体则可能更侧重于其对全球多边主义的贡献。
关注专业性强的机构: 除了综合性新闻媒体,还有一些专门提供深度分析和研究的机构,例如智库(Think Tanks)、学术期刊、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等。这些机构虽然不像新闻媒体那样即时,但它们的研究往往基于更详实的资料和更严谨的分析框架。当然,也要注意智库的资金来源和可能的政治立场。
警惕个人观点和网红博主: 虽然个人观点和博主也有其价值,但如果你追求的是相对准确的“事实”,那么将他们的内容作为主要信息来源是有风险的。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新闻调查能力和严谨的核查机制。

第二步:审视报道的具体内容和证据

寻找具体的事实依据: 好的报道不会停留在笼统的陈述。它会引用具体的数字、数据、引语、文件、照片、视频等作为证据。当你看到一篇文章说“印度经济增长非常快”时,要留意它有没有提供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变化、具体行业数据等。
注意信息来源的标注: 媒体在引用第三方信息时,会注明来源。比如“据印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一份泄露的内部文件显示…”等等。要留意这些标注的清晰度和可信度。匿名来源(尤其是反复匿名)需要格外谨慎。
区分事实陈述和评论观点: 新闻报道的核心是事实,而新闻评论、社论则是观点。一篇好的报道会在事实陈述部分尽量保持客观,然后在评论部分表明立场。要注意区分新闻主体和评论部分,不要把别人的观点当成不容置疑的事实。
留意报道中的修辞和情感色彩: 媒体在选择词汇、构建句子时,会带有情感色彩,这会影响读者的感受。比如,使用“惊人”、“灾难性”、“辉煌”等词语,或者用一些暗示性的描述,都在无形中引导读者的情绪和判断。要尝试剥离这些修饰,只关注核心信息。
反思报道的完整性: 一篇报道是否全面地呈现了事件的不同方面?是否存在刻意回避或弱化某些重要信息的情况?比如,关于某个国家国内的某个社会问题,是只讲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还是深入分析了其根源和发展脉络?有没有呈现受该问题影响的各个群体的声音?

第三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

识别“刻板印象”和“二元对立”: 媒体在报道其他国家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刻板印象(比如认为某个国家的人民都如何如何)或过度简化为“我们”和“他们”、“好”和“坏”的二元对立。要警惕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
警惕“选择性报道”和“框架效应”: 媒体会选择性地聚焦某些事件,而忽略另一些。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报道角度也会形成不同的“框架”。例如,报道某个国家爆发了某种疾病,有的会强调其医疗系统的脆弱,有的会关注其政府的应对措施,有的则会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你要思考,报道者选择的框架,是为了让你看到什么?隐藏了什么?
关注报道的时间节点: 事件是动态发展的,媒体的报道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同一件事在不同时间点的报道,可能会因为新情况的出现而有所不同。要理解报道是特定时间点的快照,而不能完全代表全局。
培养“常识”和“逻辑”的判断力: 有些报道可能在细节上听起来似乎合理,但放到更大的背景下,或者运用常识去检验,就会发现其逻辑上的漏洞或与事实的脱节。比如,如果一篇报道声称某个国家通过极其简易的手段解决了某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没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就需要打个问号。
反思自己的固有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设立场和偏见。在阅读关于其他国家的报道时,也要审视自己的固有认知是否会影响你对信息的判断。有时,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印证我们原有观点的报道,而对那些挑战我们观点的报道则会更加挑剔。

具体的例子(以印度为例):

如果你想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

美国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可能会关注印度市场的开放程度、吸引外资的情况、科技行业的崛起,但也可能强调印度基础设施的不足、贫富差距的扩大、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
日本媒体(如日经新闻)可能会更侧重于印度作为日企投资的目的地,关注其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以及两国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可能提及日本企业在印度遇到的挑战。
印度本土媒体(如《印度时报》)则会更详细地报道具体的经济政策、各邦的经济表现、国内市场的动态,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的看法和讨论。你可能会看到更细致的关于就业、物价、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和新闻。
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的报告会提供全球性的经济数据和分析,对印度经济增长的预测和评估。

通过对比这些不同来源的报道,你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的复杂性,而不是只看到一个单一的侧面。

总而言之,要辨别主流媒体对其他国家报道的真实性,需要我们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审慎的信息消费者。 这是一项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的技能。不要轻易被单一的叙事所打动,而是要多方求证,理性分析,用事实和逻辑去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是在了解印度、日本或美国,更是在锻炼一种宝贵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比任何单一国家的信息都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清楚一件事情很不容易,何况一个国家。盲人摸象、罗生门.....既有能力问题,还有态度问题。

话说很多很多中国人根本没出过国,他们搞明白中国了吗,不然为何炒啥啥亏呢?这就是认知不足,对社会、政策、人性的透视、洞察根本不及格。

话说很多留学生在美国读了很多年书,说美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不光有认知能力问题,还有立场态度问题,他们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作签证啊,不安慰自己,这些年的时间与花费,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只能找个报效祖国的借口了。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受限制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在任何领域,全部都面面俱到。

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其他人的智力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这是无可避免的。

对于你真的非常想要了解的某些特定内容,那么:

1,越是第一手资料,就越可以说明问题,至少要把引源挖出来,一般来说越是第一手的内容,就越是容易判断真实性。比如,我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回答过有关马塔潘海战的内容,很多二手三手资料,都宣称意军因为在夜战中缺乏雷达而导致被英军发现,但是实际上,海军部自己解禁的战斗分析里表示:虽然英军巡洋舰的雷达锁定了意大利舰队,通讯问题导致实际上最后的攻击仍然是战列舰队的目视观察哨引导的,压根不是雷达。

越近期的内容,肯定就越难以找到第一手材料。但是越接近消息源头的内容,就越清晰。

2,另一方面要始终意识到材料的视角问题。同样的事实,在不同人眼里,观测结果不一定一样。反过来,不同的人观察基于不同的角度和周围环境,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准确。

比如,印度,英美国家留学生眼里的印度同学,去印度经营的商人,在印度旅行一面之缘的旅人——他们观测的印度肯定不一样。这是必然的。

一个最简单地办法是:多方面多角度把各个声音都听一遍··· ···

3,主流媒体,相对之下,并不是非常信口开河的。虽然屁股要决定脑袋,但是,你要是真的主流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纯粹信口开河。BBC闻书包有化学武器就奇葩了··· ···这世上那真是··· ···奇葩不计其数··· ···

我们通俗一点说一说这背后理由是什么:

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他们有特定的受众,有特定的存在价值,虽然某种意义上“说受众想听的”会带来收益,但是即便是他们说的东西没人关注没人内容不讨喜,他们某种意义上仍然是Mainstream。比如,你不相信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还要播,对吧。

但是越不mainstream的媒体,他就越依赖自己的内容来吸引受众,他就必须“说受众想听的”,比如,一个公众号,如果他天天说读者不想看的,还有人看吗··· ··

联合国文献库里面充满了各种政治操纵,但是他不敢信口开河啊,他得有理有据地扭曲事实;越到了街头说书,那就是随意演义了··· ···

再有个最近的例子是Boeing的事故报告,他敢含糊了事,他不敢篡改黑匣子里具体的对话内容和数据。这是所谓“主流”的重量在里面。



怎么说呢,这个事的讽刺性比你想象的要高,常见的这一套,那真的是全世界一般黑。


举个小例子:我在国内经常听到的一个,甚至在很多所谓专业历史人士那里都听到的说法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没有断档,保持着独立性的民族,我们是真正的古文明传人,而其他人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其他民族同化,改变的··· ···

一模一样的论调,北京出租车司机嘴里听过,我在伊朗Uber司机嘴里听过,我在希腊人嘴里听过,我在埃及人嘴里也听过··· ···

无外乎是,其他人来到自己这里,那就是我同化他;其他人来到你那里,那就是他征服你。一个个引经据典,深信不疑。好像世界上就自己是文明人一样。真没什么新鲜的。几千年前的事和今天有什么关系,只不过说起来,让人有自豪感,很爽,爽还真的能当饭吃。


再有个例子,比如中日韩有很多艺术工艺是互通的,在日本做学术的朋友讲过这种故事:同样一种工艺,在我这里有,在你那里有,那就是我们同时期独立发现。

反过来,你那里有,他那里也有,那就是流传到你这。

这事听着都好笑。


还有什么例子呢:我要拆毁拜占庭时期的建筑,去挖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建筑,那我这是为了学术;

你要放弃一部分古建筑,那你就是罪不可赦··· ···

太多了——

我反对996我打击工贼,你反对996你民族懒惰成性;

我穷,我有理;你穷,你蛮荒;我富,我发达;你富,你爆发;

我扩军,我强大;你扩军,你纳粹;我裁军,我进步;你裁军,你衰落;

这tm二五仔出生在哪里他都得找点东西贬低一下心里开心啊(划掉)(不是这样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环境和生理共同决定的)

我人口交换,我复兴;

你人口驱逐,你纳粹;


这事从马汉的年代就开始了,真是艳阳之下无稀奇。皓首穷经的老教授都不一定能打包票对很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确信的理论,大多数媒体人是绝对没确信这一说的。这还是历史,当代问题,他就更加··· ···


不用管知乎还是豆瓣,微博还是虎扑,Quora还是Reddit,哪怕你是peer reviewed的journal和article,他也很多时候躲不开这个事情。

所有人的双眼都被蒙蔽了,但是有的人自知,有的人不,这是唯一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