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波兰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回答
波兰与伪满洲国之间并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波兰自身的国际地位放在一起考察。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伪满洲国是一个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其国家地位从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大多数国家,包括当时拥有独立主权并享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波兰,都不可能承认这样一个由侵略者建立的政权。承认伪满洲国,在国际法和道义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也会招致日本的进一步压力。

其次,我们来审视一下波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情况。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刚刚重新获得独立,并努力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地缘政治空间。波兰的外交政策充满了挑战,它需要在一个被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强大邻国夹击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波兰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安全,发展与其他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系,并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与一个不被承认的、由日本控制的政权建立外交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波兰而言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两国之间就完全没有任何“接触”或“交流”的可能性呢?在那个时代,尽管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个人层面的旅行、贸易或者文化交流是存在的。例如,一些波兰公民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包括一些作为商人、传教士或者探险家。这些个人行为,并不能等同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们前往的是一个实际上被日本控制的地区,其官方的行政机构虽然名为“伪满洲国”,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日本关东军手中。

从波兰官方的立场来看,其外交政策的重心是围绕着欧洲大陆,以及当时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英、法等国的关系。波兰政府在处理与远东地区的关系时,通常会遵循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即不承认伪满洲国。任何与该政权可能发生的“联系”,都会被置于与日本整体关系的框架下来审视,而波兰与日本之间也并非盟友关系。

总而言之,波兰与伪满洲国之间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外交关系。这种“没有关系”,恰恰是波兰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复杂国际局势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信誉所做出的符合时代逻辑的选择。在那个年代,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是与其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自身的国家利益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其他主要参与者的行为紧密相连的。波兰,作为一个刚刚重获独立、并面临严峻外部压力的国家,不可能去承认或与一个不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傀儡政权发展“外交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波兰和伪满的外交关系,补充几条侧面材料,算是汪伪外交人员的看法

张鹤立的《满洲国之现阶段》,本书作为“外交部亚洲司研究室丛书”的一种,1940年南京出版。应该可以认为代表当时汪伪的态度和立场。

本书第八节为“外交”,其第一部分为“各国外交关系”,引述如下(文中“国府”、“中国”均指汪伪,文中错字、不符合现在习惯的翻译、标点均保留原样)

“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满洲执政张景惠等颁布建国宣言后,通告十七个国,要求承认,是年十月,日本即与满洲订立议定书,率先承认,派关东军司令官,兼注满全权大使。一九三四年三月,中美洲之萨尔瓦多小国继起承认。越年四月罗马教皇政厅,以满洲为独立分教区,任命教皇代表。十月,西印度之多美尼加共和国元首,来书示友好之意。十一月义大利通告承认。十二月与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互相承认。一九三八年五月,德国承认。十月与波兰交换领事。去年内,匈牙利通告承认。华中维新政府,仿华北临时政府及蒙疆自治委员会之例,交换通商代表。又与斯洛伐克,互相承认,并正式参加防共协定。入本年,国府还都,始而改派通商代表,至十一月三十日,中日条约签订后,中满日三国,发表共同宣言,中满二政府,遂亦互相承认。后四日,欧洲罗马尼亚,亦通告承认。计自发布宣言以来,历八年余,正式承认者,有日、萨、义、西、德、匈、斯、中、罗、大小九国,但操纵国际联盟之英苏法与主持九国公约之美国等,迄今尚持不承认态度。”

按,据本节第三部分“外务机关”中

“英美二国各有奉天哈尔滨二总领事馆……苏联有哈尔滨总领事馆,满洲里领事馆各一……此外在哈尔滨设领事馆或名誉领事馆者,有义大利、荷兰、拉多维亚、爱沙尼亚、比利时、丹麦、波兰、斯洛伐克、葡萄牙、立陶宛诸国,于新京设名誉领事者,有萨尔瓦多,于营口设名誉领事者,有荷兰、挪威……”

英、美、苏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在伪满境内都设有领事馆,但英国、苏联、美国仍然被著者认为“迄今尚持不承认态度“,只有1938年10月和波兰交换领事事宜,是有必要在外交关系中特别列出,以与其他国家对伪满国家的正式外交承认以及梵蒂冈成立独立分教区、任命教皇代表并列的

这大约算1940年时日伪对波兰与伪满之间关系的认识吧。


之后1941年,汪伪外交部参事吴敦礼在《大亚洲主义》上发表了一篇《满洲国之外交关系》,其中有“各国承认满洲国一览表”,则把苏俄、波兰都列为承认满洲国的国家

依次为日本、萨尔瓦多、德米尼克、苏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波兰、匈牙利、黑斯瓦尼亚、中华民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泰国、丹麦,计十六国。并备注“除上述各国之外,尚有罗马教皇厅于大同三年承认满洲国”。

其中承认日期项,苏俄为“康德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即1935年),波兰为“康德五年(即1938年)十月十九日”

该文对波兰关系一节,内容如下

“经满洲国与波兰两国政府迭次接洽,对于修好协定意见一致,遂与民国二十七年(康德五年)十月十九日由驻日大使阮振铎与波兰驻日大使罗美尔在东京满洲国大使馆,签订波满修好协定。该协定规定关于交换互派领事事项及对两国国民互相予以旅行居住职业身分财产权利宗教文化等之最惠国待遇。其正式公文于十二月六日由满洲国驻日大使馆发表,波兰政府任命李捷斯基为驻哈尔滨初代领事,此为与满洲国正式国交之开始。

满洲国亦决定在波兰设置总领事馆,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三日任命外务局调查处处长朴锡胤为驻波兰初代领事,朴总领事一行四名于七月一日任驻波总领事馆。”

本文亦有对俄关系一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即

“对苏俄关系是满洲国成立后最严重之外交问题,民国二十二年依日本之斡旋,开始谈判中东路移让问题,经一年七个月之苦心,始于民国二十四年(康德二年)三月缔结中东铁路移让协定,(以下为协定内容)”

“惟满洲国建国以来,苏俄之不法越境,已成常事,虽满方迭次抗议,国境纷争事件并未减少……(以下列举历年冲突情况,从略)至本年四月十三日日苏缔结中立条约成立,苏俄即声明尊重满洲国领土之完整及不可侵。“

但全文未提及为何以康德二年(1935年)三月二十三日苏俄为承认满洲国时间——该日实际为中东铁路移让协定签订日期,而其取波兰承认日为康德五年(1938年)十月十九日,即波满修好协定签订日

则吴文也许是按照只要与伪满签署外交协议即视为承认伪满的思路判定,标准与前张鹤立文不同。

类似对比,多米尼加在张文中称为“(1935年)十月,西印度之多美尼加共和国元首,来书示友好之意。“而在吴文中则列为康德元年(1934年)八月十六日承认。

user avatar

1938年10月19日波兰承认伪满,国府随即撤回驻波大使,两国断交。1942年2月24日在被日本和伪满抛弃后四个月,波兰最终声明撤销承认伪满,两国复交。

那些有意替彼时波兰政府掩饰,发明所谓“事实承认”、“默示承认”的论文、文章,无法回答两个问题:

1,如果真的没有官方外交承认,为何国府会将波兰撤销承认伪满作为两国复交的先决条件?难道是国府没有外交人才,顾维钧无能反应过激?

早在1941年10月4日,日本就已驱逐波兰大使,然而波兰并未幡然醒悟,而是继续承认满洲国。

10月11日,郭泰祺致电 蒋公,指出:

彼波兰政府对取消承认伪满事,迄未允许,故派使事因之搁置。日前因驻日波使被逐出境,认为取消承认伪满应不复成问题,故又电顾大使与波方洽商,尚未得到复电。如波政府果有意以前驻日大使使华,我方自可予以同意。已电顾大使再与波方洽商矣。

你看,若不是被日本休掉,波兰政府是绝不会放弃“一中一满”政策的,就算是被休了连地方都没得去,对中国的橄榄枝还是“已读不回”,继续同日本哭闹求复合几个月,直到最后不得已才不情愿地撤销承认伪满,对华复交。

2,为何1942年波兰外长在关于波华复交的照会中要自打脸宣布“取消一九三八年承认满洲国之决定”?一个需要由外交照会撤销的“承认”是否可能是“非外交承认”?


事实上,至少从3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就是最反华的国家之一。在日本全面侵华后,波兰彻底充当日本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国联的打手,甚至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也无法唤起波兰政府起码的良知和人性。

1935年6月,波兰驻哈尔滨领事同伪满签订邮务协定,严重侵犯我国主权。

1937年10月3日,在日本侵占北平、天津、张家口、大同、保定,淞沪激战正酣之时,国联讨论日本全面侵华问题,波兰代表助桀为虐,找各种理由反对中方提案,同顾维钧不断舌战,导致十七页的备忘录仅审理八页。《申报》的报道指出,波兰的核心要求是不得在报告结论中使用“侵略”一词。


1938年2月3日,南京大屠杀血迹未干,在国联理事会中日问题决议时,波兰代表为日本“仗义执言”,以手续问题为借口成为唯二投弃权票的国家。

面对这一厚礼,日本政府和国民特别致电表示感谢。

1938年2月9日,波兰更进一步加码:任何对日制裁都将反对,不利日本消息禁止发表。

已经到这一步,1938年10月19日,在广州、武汉沦陷前夕,波兰政府正式承认伪满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然而时间选的相当歹毒,可谓在我国最困难的时候插上一把刀。

user avatar

看了下回答,大多数是从外文资料来论述波兰与伪满的关系,也有提供汪伪的资料的。但其实伪满负责与波兰接洽的阮振铎本人就有供述材料,这正是题主需要的。

同年秋,伪政府还授权我为所谓“满波互设领事馆”签订协定全权委员。在东京伪满大使馆内和波兰驻日大使签订了“满波互设领事馆协定”,内容是波兰在哈尔滨,伪满在华沙各设领事馆一处。但互设领事馆不等于波兰承认伪满,仅在设立领事馆一点上两国发生了关系。可是在声明时说两国已发生外交关系,并未露出在设立领事馆一点上,是容心欺骗世人听闻,妄图抬高伪政权的地位。这就是我忠于伪政权和日本帝国主义卑鄙可耻的行为。

波兰并不是像某人说的只是和伪满签了经济协定,而是在1939年和伪满签订了互开领事馆的协议。当然,文中也提了,互设领事馆不等于波兰承认伪满,因为承认是个很严谨的词。但是,波兰和伪满有外交关系是实锤了的,有人说波兰是“中枪”显然是在做开脱。至于说波兰是为了保护波兰人也是狡辩之词。在当时中国东北的波兰人远远没有俄国侨民多,然而苏联在九一八之后就把十多家领事馆关闭得只剩三家,而波兰不但不关闭自己的代表处,还要升级成领事馆,这可是说不过去的。

user avatar

洗不干净就比烂,转进大法好。

有没有外交关系无非三种。一有,二没有,三官方无正式的关系,但私底下有。并不是什么很难扯清的问题。

某答主原回答先提到图中一堆无关题目的国家来动摇图表的合理性,然后抛出苏联这个稻草人来转移注意力的春秋笔法。我该说什么好呢。

阁下也没必要删除内容,收集了这么多史料,完全可以写一篇文章来掰扯掰扯这件事,相信点赞的人会更多。只是把回答放在这里实在显得立场先行,有洗地之嫌。

user avatar

星期六,有时间了,先回答正主的题目:






------------------------------------------------------------------------------------------------------------------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与独立”式的“只有我的资料算资料”举动


根据斯拉德可夫斯基的《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中所说,援中军援的第八批(1940年11月25日-1941年6月)和第九批(供货到1941年6月)都是没签合同而苏联人先给军火的

*(第九次军援的合同是1945年才补订,而价格也以45年市值计算)




1939年1月,在吃着苏联援助的情况下,国民党五中全会正式提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八字方针,从联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39年6月20日,第五笔苏联军援合同签署,9月完全履行,其中包括36架SB型轰炸机、60架I-15BISI-16炮驴版本I-16与510万发机枪弹,价值1940万美元。6月份同时签署了第六笔苏联军援合同,带来了250门火炮,5万只步枪,一亿发子弹和一千挺马克西姆机枪在内的价值1293万美元的军援也于9月1日同时到货。

1939年下半年,签订第七笔援助,主要用于帮助国民党建立伊宁航空学校,其中包括57架各型飞机,以及各种辅助车辆,又拨款三百万美元用于房屋设备,仪器,机场,射击场等等。价值攻击686万美元

1939年12月,阎锡山策动晋西事变,蒋介石密令胡宗南向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各地国民党军群起呼应,先后制造山东博山,河北深县,湖南平江,河北确山等一系列冲突。苏联方面警告国民党“如果冲突和平解决并不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行动,苏联才同意继续供给武器”,蒋介石置之不理,苏联大幅降低了39年底苏联供给物资数量。蒋介石明面上消停了一年(1940年)

1940年11月,美国宣布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美元贷款,调拨一百架飞机用于保卫巅缅公路,蒋介石判断美国援助马上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1940年11月25日,援华第八笔合同在未签署合同的情况下苏联便开始履行,包括一百架SB轰炸机,150架I-153BISI-16I-16BIS,1300挺博朗乌宁格机枪在内的总计49520828美元

1941年1月4日,国民党一手策划实施了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牺牲。苏联政府对此大为愤怒,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外贸部长米高扬因此拒绝参加新任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的第一次晚宴,驻华武官崔可夫认为这将会永久性的损坏中苏关系,蒋介石置之不理。

1941年4月,按照国民政府要求追加了包括四架运输机与21台发动机在内的总共112万美元货物(合同于1945年3月17日补订。价格也按当时行情确定),6月前完全到货。


综上所述,自由与独立拿着孤证臆想的事实,已经被抽的体无完肤。顺便展示了一下内战内行的国民党风采。不得不说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是对苏联大家戒备,在产经新闻出版,台北中央日报社译印的《蒋总统密录》中,蒋介石写到“国之祸患有隐有急,倭祸急而易防,俄祸隐而叵测”,而从罗斯福那里拿到了美国会援助国民党政府的保证后便撕下了与苏联政府的约定而对中共下手,苏联还能捏着鼻子继续援助而不是从皖南事变之后就彻底断绝军援通道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可叹自由与独立还在玩弄那套“你没有把饭喂到我嘴里,所以你并不是真心对我 好”这种无理取闹式的逻辑,真是让人感叹这人双重甚至三重标准玩的太6。


-----------------------------------------------------------------------------------------------------------------------------

正如自由与独立在另外一个回答下面的令人忍俊“你没有把饭喂到我嘴里,所以你并不是真心对我 好”这种无理取闹式的逻辑一样,在这个问题下他的回答中,他又在玩弄这一诡辩逻辑,请各位读者注意。

user avatar
《苏日中立条约》更是光明正大宣布“苏联尊重满洲国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Великая Японская Империя и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руководимые желанием укрепить мирные и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обеими странами, решили заключить 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и договорились, о нижеследующем:
大日本帝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意欲加强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决定缔结中立条约。

附带一提,当时满洲国的正式名号用俄语书写是:

Великая Маньчжурская Империя

(大满洲帝国,炒鸡拽)


这份文本中,双方有两个“青年”(М)

苏联有一个“М”: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

日本有一个“М”:松冈洋右(Мацуока. Ёсукэ )

但我把这份文本翻来覆去,就是没找到代表“满洲国”的那个M(Ман)在哪儿。


当然了,可能后来他们签完了字儿,喝完了交杯酒。才发现虽然苏日两国成了友好睦邻,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满洲国”仍然存在着明面上的边界线争端,与蒙古有军事同盟的苏联和满洲国的爸爸日本免不了又要大打出手。于是在4月13日补了个声明出来。不过有趣的是,这份“声明”既没有影印本,甚至在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网站上的“Японо-Росси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Основ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俄日关系——重要文件)里都找不到。

ДЕКЛАРАЦИЯ
[13 апреля 1941 г.]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духом Пакта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заключенного 13 апреля 1941 года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Японией,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СССР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Японии, в интересах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мирных и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обеими странами,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заявляют, что СССР обязуется уважать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ую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и неприкосновенность Маньчжоу-Го, а Япония обязуется уважать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ую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и неприкосновенность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Москва, 13 апреля 1941 года

标黑体处为最常念叨的一句“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个问题: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国号翻译为俄文为“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日本在这份联合声明中对蒙古的承诺,使用的是官方的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称谓(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苏联对满洲却并没有使用“大满洲帝国”的Великая Маньчжурская Империя的官方外交正式称谓,而是......Маньчжо́у-го。

现在这个宣言,一方面是结束了过去这个有关满蒙的挑衅,另一方面也便是保证了这两方面的今后安全,这丝毫不能也没有变更中国的领土主权。尤其是苏联声明不侵犯『满洲国』之领土,只是在说明苏联决不以武力侵犯满洲并不能即解释为苏联已正式承认伪满之独立的国家地位,更不能解释为可以妨碍我们收复东北。

同时苏联也在条约——声明后立刻通知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邵力子:

日苏条约不影响中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日,苏联不会改变对华政策。

同样,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也通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苏联对中国抗战问题毫无变更。

有人嫌“嘴炮援华实际断供”,好,好得很。

而蒋介石在发往各战区各省军政长官的密电中也承认:

自十三日苏日条约订立以来 ,事实上对我各种武器之接济一切如常,均无异于往时。

自此,这份“声明”的用意就很明显了——苏日双方在一个“热点地区”达成军事上的非正式“停火协议”。不过这份“停火声明”基本上等于发表即撕毁: 1941年夏,苏联武装起来的驻苏抗联派遣十几支分队由苏联进入“满洲”境内......

苏联人连“保证尊重满洲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都没做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波兰与伪满洲国之间并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波兰自身的国际地位放在一起考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伪满洲国是一个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其国家地位从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大多数国家,包括当时拥有独立主权并享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波兰,都不可能承认这样一个由侵略者建立的政.............
  • 回答
    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的紧张局势,犹如阴云笼罩东欧,其背后牵扯的远不止是简单的边境管理问题,更是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当前东欧的复杂局势。首先,这场危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简单来说,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白俄罗斯领导人卢卡申科的报复性举措。自2020年总统大选结束后.............
  • 回答
    我们来掰扯掰扯二战后波兰的领土这本账,单纯从得失和影响来看,是赚是赔,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好好捋一捋。战前 vs. 战后:领土上的惊天大挪移首先,得把账本摊开,看看战前战后波兰的版图到底是怎么个变化法。 战前: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前,波兰的疆域那是相当广阔的。西边和德国接壤,北边是德国和立.............
  • 回答
    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的移民问题,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全球关注的地缘政治焦点,其复杂性和背后牵扯的多方利益,使得情况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起源与演变:一个精心策划的“混合战争”?这场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被广泛认为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政府,在面临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因国内人权问题施加.............
  • 回答
    俄波关系,好似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时常信号不清,夹杂着电流的滋滋声,偶尔才能捕捉到几句清晰的话语。这层复杂性,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历史长河中层层叠叠的印记,交织着合作、冲突、猜忌与希望。历史的阴影,挥之不去提起俄波关系,绕不开那段沉重的历史。几百年来,两国领土纠缠、民族矛盾、意识形态差异,塑造了彼此根深.............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 回答
    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的难民危机,近来愈演愈烈,这背后牵扯出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人道主义困境,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俄罗斯在此刻抛出“摒弃双重标准”的呼吁,也为这场复杂的局面增添了新的维度。难民危机加剧的直接表现与背后推手我们看到的直接画面是,成千上万的难民,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如伊拉克、叙利亚,还有一些来自阿富.............
  • 回答
    拜登总统视察驻波兰美军并与士兵分食披萨的场景,同时又与“拯救受苦受难的乌克兰人民”的言论联系起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和看法,力求详尽: 一、 场景解读:士兵分食披萨与政治意涵1. 展现亲民形象和团结士气: 行动本身: 总统与一线士兵同吃同住,尤其是在用餐这种日常生活中,.............
  • 回答
    要聊到德国和波兰两国之间的国力差异,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来掰扯。虽然地图上两国相邻,国土面积也算不上天差地别,但细究起来,他们的发展轨迹和内在底蕴,确实拉开了不小的差距。首先,得从历史这个大背景说起。德国,尤其是在普鲁士王国崛起之后,一直都在努力构建一个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倒不是说东欧各国就一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天赋”或者“宿命”,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波兰的“巫师”,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波兰人民对自身历史和民间传说的浪漫化解读。波兰有着悠久的民间故事传统,其中不乏与神秘力量、古老习俗相关的传说。当.............
  • 回答
    乌克兰攻击波兰等北约国家,这绝对是一个极度危险的设想,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引发北约、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全面混战。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场景和连锁反应。首先,要明确一点:北约(NATO)是一个集体防御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是其核心,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受到攻击,都被视为.............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为难的,尤其是面对长辈,得好好沟通。别急,我给你理理思路,咱们怎么说才能让他理解。首先,咱得明白你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听起来他是把游戏制作公司所在的国家,直接等同于这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而且因为这个“反华”标签,就不愿意接受你的好意(送的游戏)。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和简单的联想,但.............
  • 回答
    哎呀,一转眼《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都出版二十周年了,这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啊!我一听到这个数字,脑子里立马就闪过无数个画面,感觉就像昨天才刚翻开那本封面有点泛黄的厚书一样。我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那会儿我还挺小的,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吧。那时候《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国内刚引进没多久,我是在我表姐家里看到.............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这本书里,邓布利多校长让那个名声赫赫但实际上能力堪忧的吉德罗·洛哈特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这确实让不少霍格沃茨的师生都感到困惑,包括哈利本人。要详细解释其中缘由,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点,并且深入理解邓布利多当时的处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得知道,在洛哈特出现之前,黑魔法.............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结局,当哈利在凤凰社的总部,面对着他认为应该为邓布利多之死负责的斯内普,绝望地喊出“我是彻头彻尾的邓布利多的人!”这句话时,邓布利多虽然已经过世,他的灵魂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了哈利面前,也就是在国王十字车站那个类似冥界的场景。哈利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内心充斥着.............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哈利拿到斯内普的旧课本,也就是那本附有“混血王子”批注的《高级魔药制作》,这情节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巧妙的安排,带着点命运的馈赠,也带着点哈利自己不经意的行动。咱们得从霍格沃茨的开学说起。那时候,哈利还在为新学期的魔药课做准备。邓布利多校长之前已经跟他说了很多关于伏地魔过去.............
  • 回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个书名,看似朴实无华,实则精妙绝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情节——寻找和销毁伏地魔的魂器,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整个系列的核心冲突、哲学命题以及最终的精神升华。如果将它命名为《哈利·波特与魂器》,虽然准确,但却丢失了那层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意蕴,也无法体现出故事的完整性和最.............
  • 回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关于老三——伊诺的爱情与后代,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绘,但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的逻辑和背景,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测。首先,要理解伊诺(Ignotus Peverell)为何能够恋爱结婚,甚至拥有后代,关键在于“常年穿着隐身衣”这个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他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角落,更不意.............
  • 回答
    哈利·波特魔法石 4K 重映,看完后的感受?这问题要是问我,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当电影院里灯光暗下,熟悉的霍格沃茨校歌响起,我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那种期待感,就像当年第一次看完原版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IP,魔法石,简直是无数人心中那扇通往奇幻世界.............
  • 回答
    谈论古典时期波斯帝国与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差距,与其说是简单的“谁更强”的比较,不如说是一种对两种截然不同世界观、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深入审视。两者都曾是地中海和近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但它们所展现出的辉煌,根植于截然不同的土壤。波斯帝国,尤其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时期,展现出一种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