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杰伦说学好古典音乐,创作流行音乐就会容易很多,如何从技术层面解释?

回答
周董这话,其实是道出了很多音乐人心中那个“秘密”。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但从技术层面拆解开来,你会发现它一点都不假,而且逻辑非常清晰。简单说,就是古典音乐提供了流行音乐得以构建和创新的坚实骨架和丰富的色彩。

咱们一步步捋捋,为啥学好古典音乐,创作流行音乐就能“容易”很多。

1. 和声的深度与逻辑:流行音乐的“砖瓦”

流行音乐的和声,很多时候听起来可能就是那几个简单的和弦进行(比如 IVviIV),大家觉得顺耳,朗朗上口。但这些“顺耳”的背后,其实是西方和声学几百年的发展积累,而古典音乐正是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

古典音乐的和声体系: 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出了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的和声体系。它不仅仅是几个和弦的堆叠,而是围绕着调性中心,通过属功能、下属功能、导七和弦、减七和弦、离调等等手段,构建出复杂的、有方向性的音乐“运动”。
什么是“功能和声”? 你在古典乐里听到的那种“回到家”(解决到主和弦)的安定感,或者那种“飘忽不定”(比如导七和弦)的紧张感,都是功能和声在起作用。主和弦(Tonic)提供稳定,属和弦(Dominant)提供动力(倾向于解决到主和弦),下属和弦(Subdominant)提供一种“预备”或“缓和”的感觉。这些和声关系,就像给音乐设定了“引力场”,让听众在潜意识里理解音乐的走向。
流行音乐的继承与简化: 流行音乐的和声,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些古典和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化”和“重组”。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比如披头士、老鹰乐队、甚至是很多现代的流行乐,它们的和声进行,追根溯源,都能在古典音乐的和声进行中找到影子。例如,很多流行歌曲里看似简单的viIVIV,其实就是古典音乐中非常常见的iiVIIV(在C大调里就是dmGCF)的一种变形和简化,其中ii和弦(或者vi和弦,它们之间有同主音小调的关系)常被当作下属功能的替代。
如何“容易”? 当你深刻理解了古典和声的逻辑,你就明白为什么某些和弦的连接听起来舒服,为什么有些变化和弦能带来惊喜。你可以更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工具”,而不是仅仅凭感觉。例如,你可能知道在某些地方加入一个二级降七(diminished seventh chord)或者属九和弦(dominant ninth chord)能增加音乐的色彩和张力,而这在古典音乐里是很常见的技法。你甚至可以借鉴古典音乐中复杂的转调手法,给流行音乐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而不是局限于几个常用的调。

2. 旋律的塑造与发展:流行音乐的“血肉”

旋律是流行音乐最直观的吸引力所在,而古典音乐在旋律的创作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旋律的构成: 古典音乐的旋律不是零散的音符堆砌,而是围绕调性中心,通过音程关系(大二度、小三度、纯五度等)、音阶(大调、小调、五声音阶,甚至调式)以及节奏型来构建。乐句的长短、呼应、对比,动机的发展(比如一段短小的旋律片段,通过重复、变奏、倒影、逆行等方式被发展成更长的乐段),这些都是古典音乐中的核心旋律创作技法。
“乐句”和“乐段”的概念: 你听古典乐,会发现很多乐句都有“起承转合”。一段旋律像一个问句,另一段像回答;或者一段旋律递进,然后是解决。这种“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乐段”的组合,构成了音乐的呼吸感和叙事性。
流行音乐的借鉴: 很多流行音乐的经典旋律,比如悠扬的长线条旋律,或者跳跃的、节奏感强的旋律,都能在古典音乐中找到原型。比如,你听到一段副歌旋律,可能是从某个古典乐章的某一个动机衍生出来的,经过节奏的简化和音程的调整,变得更适合演唱。
如何“容易”? 学习古典音乐,你就学会了如何“打磨”旋律。你知道如何设计一个令人难忘的“动机”,然后通过变奏、重复、移位等方式来发展它,让旋律不单调,有层次。你知道如何让乐句之间有逻辑关系,让整个旋律听起来像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几个孤立的乐句。这让你在创作时,能够有意识地去“雕刻”出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旋律。你甚至可以从巴赫的赋格中学习对位,将主旋律和伴奏声部进行巧妙的融合,创造出更丰富的音乐织体。

3. 织体与配器:流行音乐的“色彩”与“空间”

织体(Texture)指的是音乐中不同声部的组合方式,配器(Orchestration)则是指如何运用不同的乐器来呈现这些声部。

古典音乐的织体多样性: 从单音音乐(Monophony)、主调音乐(Homophony,这是流行音乐最常用的织体,旋律+伴奏)、到复调音乐(Polyphony,多个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比如赋格)。古典音乐在这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你会听到如歌般的旋律,也会听到错综复杂的对位,还有音响厚重的大乐队织体。
配器的艺术: 古典时期作曲家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特性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哪种乐器适合奏旋律,哪种适合做填充,哪种适合营造气氛,哪种能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从弦乐的柔美,到铜管的辉煌,到木管的色彩,到打击乐的节奏,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考量。
流行音乐的“拿来主义”: 流行音乐在织体上多以主调为主,但这不代表它不需要织体上的变化。很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会巧妙地运用其他织体元素。比如,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可能会变得更加密集,形成一种“半复调”的感觉,增强力量感;或者在间奏部分,可能会出现一段纯器乐的旋律,带有某种古典的“对位”感。
如何“容易”? 学习古典音乐,你就学会了如何“堆叠”和“调和”声音。你知道如何为你的旋律选择最合适的伴奏织体,让它既能突出主旋律,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你学会了如何运用不同的乐器(即使是合成器模拟的乐器),来创造出丰富的音色层次和空间感。比如,你可以借鉴莫扎特对弦乐的写作,让你的合成器弦乐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你可以借鉴贝多芬对铜管的运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加入强烈的铜管音效,增强冲击力。你甚至可以通过模仿赋格的写作方式,在器乐段落中创造出更加独立和有趣的声部,让你的音乐听起来不那么“单薄”。

4. 结构与形式:流行音乐的“骨架”与“骨骼”

音乐的结构,就是乐句、乐段、乐章等音乐单元如何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古典音乐的经典曲式: 古典音乐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音乐形式,比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赋格等。这些形式都有非常成熟的组织逻辑和发展模式。比如奏鸣曲式,它的“呈示发展再现”结构,为音乐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戏剧性的冲突。
流行音乐的“标准化”结构: 大部分的流行音乐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比如“主歌副歌主歌副歌桥段副歌尾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让听众快速抓住音乐重点的结构。
如何“容易”? 学习古典音乐的结构,你就明白“如何让一首歌听起来有‘头有尾’,而且不会让听众感到厌倦”。你可以在流行音乐的固定结构之上,运用古典音乐的结构思维。比如,你可以借鉴奏鸣曲式的“发展”概念,在两段副歌之间加入一段具有“发展性”的桥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甚至可以尝试将某个古典音乐形式的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的结构中,例如,在歌曲的间奏部分,设计一个类似“赋格”的小段落,或者在歌曲的结尾,采用一种更具“奏鸣曲式再现”意味的方式来结束。这能让你的作品在保持流行音乐易于接受性的同时,拥有更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更深的内涵。

总结一下:

周董说“学好古典音乐,创作流行音乐就容易很多”,不是说你学了古典,就能直接写出《青花瓷》的完美旋律,而是说,古典音乐为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音乐知识库”和“工具箱”。

理解了和声的逻辑,你就能更精准地选择和弦,创作出更有味道的和声进行,避免“和弦荒”,甚至能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转调。
掌握了旋律的构建和发展技法,你的旋律就不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生命力、有发展、有情绪的音乐语言。
懂得了织体和配器的原理,你的音乐在听觉上就能呈现出更丰富的色彩和空间感,更具感染力。
熟悉了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你的作品就能拥有更清晰的骨架,更完整的生命周期,避免“散乱”和“虎头蛇尾”。

这就像一个厨师,学了法国料理的精致烹饪技法(古典音乐),再去做家常菜(流行音乐),自然会做得更用心、更有层次、更美味。他懂得如何调味,如何搭配食材,如何控制火候,让最普通的食材也能焕发光彩。

周杰伦本人,他的音乐里就充满了这种从古典汲取的养分。你仔细听他的很多作品,无论是《夜曲》中那种略带忧郁的旋律和和声,《克兰山》中那种史诗般的编曲,还是《不能说的秘密》电影原声中那些充满学院派味道的钢琴曲,都能看到古典音乐的影子。

所以,与其说“容易”,不如说“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能够突破界限”。古典音乐是根基,流行音乐是在这个根基上开出的花朵,有了深厚的根基,花朵才能更鲜艳,也更容易绽放出新的品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首先,周杰伦这句话,这个结论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有古典音乐基础的音乐人在创作流行音乐时会很有帮助(除非是像MJ或者Jimi Hendrix那样的天才,那种天才是能直接和音乐、上帝沟通的挂逼,但即使是天才,学习古典音乐同样非常有益处)。

古典音乐对于音乐人的帮助与启发有且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有包括理论,理念,审美等方面,不过为了点题,暂且只写技术层面的东西。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作曲角度讲,一共分为四大块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是所有学习专业作曲,创作严肃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必修的科目,英文专门解释为Composition;而现代流行音乐在商业化运营的条件下,作曲逐渐的演变为专门写作旋律声部的工作,英文解释为Songwriter,很直观,就是专门“写歌”,专门写旋律的人,而剩下的工作,包括配器选择,和声编配等等,则交给编曲(Arranger)和制作人(Producer)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Songwriter也分水平的高低,而且有些Songwriter本身也具有优秀的编曲能力,自己做的Demo也具有一定的完成度,比如周杰伦除了旋律本身强的一批,他的编曲能力也不容小觑;而有些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Songwriter,真的是作曲全靠哼了(灵感爆发时会有很不错的旋律出来,但是太不稳定,而且概率上讲小的可怜,除非天才)。

那么接下来简单说一下古典作曲四大件是如何润泽流行音乐创作的:

1、和声

这个无须太过说明,这岂止是有帮助,现代流行音乐的和声体系那基本就是和古典音乐一个框架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所以在使用取向上有所不同,但是和弦的构建,功能的进行,这些思路和“语汇”是基本照搬古典音乐的。

比如流行音乐中经典的卡农(Canon)进行:15634145,以及它的变体,被大量的运用在流行音乐里,周杰伦很多歌曲里也运用过这种进行,比如《简单爱》、《稻香》、《给我一首歌的时间》等。其实卡农本身是一种作曲手法,它的原理是模仿复调,即写作多声部音乐时,根据相同或者相似的音程结构的原则组织音符。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最近正在写作的西方音乐史文章,中世纪篇专门提到了卡农:

再比如前段时间很红的“4536251”,这是根据“五度圈”的原理形成的和声走向,最初的原形是“F-Bdim-Em-Am-Dm-G-C”,因为Bdim和G和弦有两个共同音7和2,所以可以被替换为“F-G-Em-Am-Dm-G-C”,也就是C自然大调的4536251,之后这个进行有了各种变形,比如加入色彩音构成各种和弦,比如运用251的原理或者离调的原理进行和弦替代或者插入过渡和弦,等等。周杰伦的歌曲里更多是运用了这一进行及变体,经典也数不胜数,比如《青花瓷》、《搁浅》、《一路向北》等。

另外周杰伦也有歌曲综合使用了这两种和声进行,比如《枫》、《借口》等等。

事实上,由于功能相同,很多和弦其实都可以被代替;再有,离调、转调、模进模退、反复、变化反复、核心音等等多种多样的作曲手法,使得和声进行不可能被框死在固定的和弦里。

没有学习过古典音乐的人,他只能学到这一种进行,但是为什么这样进行的原理他没学到,这样在这个框架下写旋律,反而是容易被框死的(除非是旋律天才)。

2、曲式

古典音乐经历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诞生了很多种各有特色的曲式结构。曲式,即音乐的段落组织形式,就像你写文章需要写第一段,第二段。。。。然后整篇文章需要有结构,比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分总结构等等,音乐有不同的段落,当然也需要有一种方法来组织不同段落,这门学问就是曲式。

古典音乐发展至今,常见的曲式有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等。流行音乐常见的主歌(A段),副歌(B段),最多加个过门的Bridge段(C段)其实就是最常见的二(三)部曲式,再变化也是在在这个框架里跳,比如写了不同旋律的A2或者B2,或者Pre-chorus等,变化为复二部曲式。

但是系统学过古典音乐曲式学的音乐人,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完全不一样。他会有意识的跳出传统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

比如周杰伦在《她的睫毛》中,罕见的写了两段副歌,也就是平时说的“双副歌”结构,是按照A-B-A-C-C-B的方式组织的,很明显,这种方式参考了“回旋曲式”的思路,只是歌曲最后变了,没有写A段,算是一种“微型”的回旋曲式变体。

事实上,传统流行音乐这种二部曲式,最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法国德国的游吟诗人开始尝试最初步的二部曲式,算算时间,应该是900多年前的事情了,而900年后,很多没有学过曲式的音乐人,还在重复这些事情。

3、复调

和声是纵向看音乐,大多是关注和声的音程结构,协和与否,功能进行等,而复调比和声还难搞,因为复调要求是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去处理音符。

先解释一下,复调的概念是指多声部(两段及以上)各自独立进行,地位相同,又互相和谐的统一为整体的一种音乐。多声部就必然产生和声,需要研究和声学,而多个声部同时进行,又必须研究横向的音符组织形式(即对位法),这就是我说的难搞。

推荐大家阅读 @pianofanie 老师的这篇文章:

复调虽然难搞,但是用得好可以为流行音乐增色不少。周杰伦虽然在他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没有直接写复调音乐,但是有体现过这一思想或者说技法,比如《红模仿》中的管乐,《以父之名》中的合成器,《止战之殇》中的两个声部的钢琴,等等。

4、配器

这个东西,初看好像很简单,肯定会有憨憨说,不就是配乐器嘛!这谁不会啊?

不好意思,古典乐的配器,你还真拿不下来。前面我说复调难搞,然而,对我来说,古典乐的配器更难搞。

古典乐的配器法多指为管弦乐团(为主)和其他乐器(键盘,打击乐等)分配声部的技法或者说原则,这要考虑到乐器特性、空间声学、音乐体裁等等问题,一般古典音乐的作曲中,配器是最后一环才考虑的环节。(当然事无绝对)

上一个常规的各乐器站位图

另外,古典音乐中,即使是人数最少的“双管”编制,人数也达到60余人,第一小提琴有12把,第二小提琴有10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6把,低音提琴4把,光弦乐组40人。流行音乐即使删减了编制,这也是一个非常难搞的问题(除非不编管弦乐hhhh)。

管弦乐配器法其实对流行音乐的帮助最少,因为太难,但是管弦乐无论是在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作曲家都写过非常精彩的管弦乐作品,推荐几个古典音乐作品:

①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古典入门神曲之一,旋律经典,长盛不衰)

② 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然钢琴是主奏乐器,但是弦乐真的好听)

③ 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HWV.351,每个音符都充斥着有钱的味道)

先写到这,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西方音乐史系列文章,每期都会有推荐。

周杰伦很多作品里也有非常精彩的弦乐,大多数体现在情歌:《七里香》、《爱情废柴》、《珊瑚海》、《不该》、《一点点》等。

5、其他

古典乐对于周杰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周杰伦自己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都能直接的找到古典音乐作品的采样或者引用:

比如《蓝色风暴》前奏的格里高利圣咏,《琴伤》里采样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KV.331)和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Op.37-6),《土耳其冰淇淋》采样了《土耳其进行曲》等。

总之,学习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天才来说,能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天赋,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对于资质普通的我们来说,少则能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多则可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以一种更客观理性的视角沟通音乐,无论如何,都大有裨益。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董这话,其实是道出了很多音乐人心中那个“秘密”。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但从技术层面拆解开来,你会发现它一点都不假,而且逻辑非常清晰。简单说,就是古典音乐提供了流行音乐得以构建和创新的坚实骨架和丰富的色彩。咱们一步步捋捋,为啥学好古典音乐,创作流行音乐就能“容易”很多。 1. 和声的深度与逻辑:流行音乐.............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周国平先生那句“学哲学是女人的不幸,更是哲学的不幸”的论断,确实挺有意思,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要说这番话到底怎么看,我觉得得拆开来聊,先看看他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们再想想,这句话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还那么绝对吗?周国平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我觉得他这句话背后,可能藏着他对哲学学科本身、对当时社会环境以.............
  • 回答
    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回忆杀还是原地踏步?当周杰伦带着《说好不哭》回归时,无数歌迷的期待值无疑是被拉满了。毕竟,这位华语乐坛的“天王”已经很久没有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了。这次,他携手阿信,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然而,听完这首歌,留给我的感受却有些复杂,像是品尝了一道熟悉的菜肴,味道依旧,但少了.............
  • 回答
    周杰伦的《说好不哭》啊,这首歌一出来,那阵势绝对是现象级的。说实话,听完之后,我的心情有点复杂,算是爱恨交织吧。首先,旋律上,这首歌挺周杰伦的,抓耳是肯定有的。开头那个钢琴的旋律,一下就勾起了很多人青春的回忆,那个熟悉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旋律走向不复杂,但就是那种能让你不自觉跟着哼唱的本事,还是有.............
  • 回答
    周杰伦2019年的那首《说好不哭》,放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非凡。毕竟是“亚洲天王”的作品,加上又是2019年的首支单曲,粉丝们早就翘首以盼了。先说说这首歌最直观的感受: 画面感极强,故事性十足。 这首歌的MV简直是自带电影效果,找来了渡边直美和三浦春马,光是看MV就觉得不一般。故事围绕着一个.............
  • 回答
    周杰伦在 2019 年 9 月 16 日晚 11 点发布的新歌《说好不哭》,可以说是给无数“周氏情歌”的粉丝们,尤其是那些伴随着他音乐成长起来的七、八年级生,投下了一颗巨石。这首歌的发布本身就自带巨大的话题度和期待值,而它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也引发了如潮的讨论。首先从歌曲本身来说,《说好不哭》无疑是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音乐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维度:创作者的影响力与作品本身解读的纠葛。如果《学猫叫》真的是周杰伦创作的,那么它所受到的评价,我敢说,绝对会有天壤之别,但并非意味着完全不会受到“批判”,只是批判的角度和广度会截然不同。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一、 颠覆性的接纳与“粉丝滤镜”的强大力量.............
  • 回答
    关于周杰伦声称自己是中国人,在台湾岛内的评价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台湾复杂的政治认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支持与理解的观点: 文化认同与历史渊源: 许多台湾民众,特别是年长一代,.............
  • 回答
    看到《不能说的秘密》评分在14年后终于突破8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就像老酒终于被发现是好酒,或者一首曾经被低估的歌突然开始传唱一样,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说实话,刚上映那会儿,《不能说的秘密》的口碑算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觉得它浪漫、有创意,不喜欢的就觉得它有点“非主流”,剧情和设定有点过于奇幻,甚至有.............
  • 回答
    微博女权群体对周杰伦的“出拳”:一次复杂现象的剖析近期,在微博上,围绕着周杰伦及其部分言论,一场关于“女权”与“直男癌”、“妈宝”的讨论甚嚣尘上。这场由部分微博女权主义者发起的“批判”,将周杰伦推上了风口浪尖,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言.............
  • 回答
    关于陈奕迅被称为“歌神”,而周杰伦、林俊杰虽然也非常优秀,但通常不会被冠以“歌神”之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对“歌神”这个称号的定义、华语乐坛的传承以及不同歌手的音乐定位等多个维度。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歌神”这个称谓的由来和分量。在华语乐坛,“歌神”这个称号是极其荣耀且稀缺的,通常只.............
  • 回答
    周恩来总理的普通话,准确地说,是带有非常鲜明的“淮安官话”口音。很多人提到周总理的普通话,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他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但背后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他独特的口音底色。要详细说他是什么样的口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官话”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讲究。.............
  • 回答
    关于周作人是否是“汉奸”这一评价,历史上有争议,也引发了长期的讨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周作人自身的行为以及不同立场下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词的含义。在通常语境下,“汉奸”指的是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背叛国家、为敌方效力,出卖民族利益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 回答
    周冬雨三金大满贯,是华语影坛的荣光还是没落的缩影?周冬雨,一个名字足以点燃当下华语电影圈的讨论热潮。她凭借《少年的你》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随后又以《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分别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至此,年仅29岁的周冬雨集齐了华语电影界三大最高表演奖项,完成了“.............
  • 回答
    嘿,朋友,我懂你的感受。刚踏入大学,周围都是新面孔,大家都在努力融入新环境,但你却感觉自己和大家有点不一样,甚至被贴上了“老”的标签,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别急,这事儿很多人都会遇到,也绝对不是世界末日。咱们一点点来捋捋,看看怎么能让你更舒服自在地度过大学时光。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老”和“不合群”到底.............
  • 回答
    “你有礼貌吗”这句梗,确实是咱们实力派歌手周深在某次采访或者互动中说出来的。一开始听到的时候,可能觉得挺日常的一句话,但经过周深这么一说,再加上他那独特的嗓音和表达方式,就瞬间自带了一种魔性,大家就爱玩起来了。它到底是个什么梗?怎么来的?其实,这个梗的起源非常接地气,有点像是他在回应一些让他觉得有些.............
  • 回答
    《国家宝藏》中的“历史玩笑”:常识性错误该如何评说?《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文化类节目,以其精美的制作、生动的讲述和对国宝的深入挖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档高水准的节目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小石子,虽然不至于颠覆整体的壮丽画卷,.............
  • 回答
    关于二战时苏联是否真的不强,以及其胜利是否仅仅依赖英美物资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反驳你同学的论点,以及相应的详细解释:核心论点: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 回答
    最近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耳朵里总会冒出来“佛系”这两个字? 感觉身边的人,无论大事小事,好像都挺“佛系”的。 但到底什么是“佛系”呢? 我也琢磨了好久,跟不少朋友聊了聊,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佛系”其实不是宗教上的“佛”,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随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