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得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阻挠改革?

回答
当一项改革触动了某些群体既有的利益时,这些群体往往会动用一切可用资源,想方设法地阻挠改革的推进。他们的手段多种多样,且往往是相互配合、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他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招数来“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进行政治游说和影响力活动。

直接接触决策者: 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公开的听证会、闭门会议,甚至是私人宴请,直接与掌握决策权的高级官员、议员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在这种沟通中,他们会强调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失业率的上升、社会不稳定等等,并提出“更温和”、“更务实”的替代方案,而这些方案往往只是对现有格局进行微调,甚至变相巩固其利益。
雇佣专业说客: 很多时候,利益集团会委托专业的游说公司或法律事务所来代表他们发声。这些公司拥有专业的游说技能、对政策制定流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广泛的政治联系。他们知道如何包装利益诉求,将其转化成公众可以理解、甚至能够接受的理由,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方向。
捐款和政治献金: 在很多政治体制中,政治献金是影响政策的重要方式。既得利益集团会通过向支持他们观点的政治家捐款,或者通过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PAC)等组织来资助竞选活动,从而换取政治家在改革议题上的支持或反对。这种方式虽然隐蔽,但影响力巨大。

其次,他们会操纵舆论和信息传播。

媒体控制与引导: 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也掌握着相当的媒体资源,或者能够通过广告投放、赞助活动等方式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他们会利用这些资源,通过选择性报道、歪曲事实、制造恐慌等手段,将改革描绘成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比如,他们可能会放大改革可能带来的个别负面案例,忽视改革的整体益处;或者将改革的反对者塑造成“为民请命”的英雄,而支持改革者则被描绘成“不顾大局”、“图谋私利”。
制造“专家”意见和“民意”: 利益集团会资助一些研究机构或专家学者,让他们发表有利于自身观点的报告和文章,甚至组织一些“独立”的调查,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水军,制造出改革不得人心的假象,或者夸大民众的反对声音,营造一种“民意不可违”的氛围,给决策者施加压力。
设置议程与模糊焦点: 他们还会积极主动地提出一些新的议题,或者将焦点引向其他方面,从而分散公众对改革本身的关注。比如,当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正在讨论时,他们可能会突然抛出一个关于社会道德或者明星八卦的新闻,让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从而减缓改革的进程。

第三,他们会利用法律和制度的漏洞。

法律挑战与诉讼: 一旦改革措施落地,利益集团可能会利用其法律资源,通过各种法律程序对改革措施提出质疑,甚至提起诉讼。这种法律挑战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延缓改革的实施,或者迫使改革者在法律上做出让步。
过度解读与拖延: 在改革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既得利益者可能会故意对政策条文进行过度解读,或者在执行过程中设置各种繁琐的程序和证明要求,以达到拖延和削弱改革效果的目的。比如,一项涉及行政审批简化的改革,他们可能会在执行时不断增加新的附加条件,让改革的本意大打折扣。
利用现有规则“合法”地阻挠: 许多改革的推行需要改变现有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在这些改变完成之前,既得利益者会坚决依据现有的、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行事,让改革在规则层面陷入僵局。

第四,他们还会采取组织化和社会层面的行动。

动员基层组织和团体: 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在其所处的行业或领域拥有深厚的基层组织基础。他们会动员这些组织,通过集体签名、游行示威、罢工等方式,表达对改革的反对。虽然这些行动可能看起来是“民间的”,但背后往往有利益集团的资金和组织支持。
内部渗透与分化: 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尝试渗透到改革的制定和执行部门,通过内部人员的影响力来阻挠改革。他们也可能试图分化改革的支持者,例如通过拉拢收买、制造矛盾等方式,瓦解改革的力量。
制造社会恐慌和不安全感: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生或经济稳定的改革中,利益集团可能会散布改革将导致失业、通货膨胀、物资短缺等信息,制造社会恐慌,从而让民众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总而言之,既得利益集团阻挠改革的方式是多元且灵活的,他们会根据改革的性质、阻挠的时机以及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手段,甚至将它们结合起来。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保住现有的利益,维持原有的格局,阻止任何可能对其地位和财富构成威胁的变革。要成功推进改革,就必须深刻理解这些阻挠方式,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证会不就是离你最近吗?逢听必涨啊。。。我认为政商勾结是主要原因,你看那些人大代表有多少人是高管,企业CEO ??他们制定的立法会损害自己利益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就没问对——

利益集团根本不需要阻挠改革,恰恰相反,利益集团是最喜欢改革、最支持改革——毕竟游戏规则由自己制定,改革只会方便自己达成目的(就像柳门忠烈一样)

记得吴思先生讲过两个有趣的故事:抽签上岗和论资排辈的由来。

抽签上岗这个没听说,但论资排辈这个潜规则,对国人影响之大,是不喻自明的。

孙丕扬62岁时,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书。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孙丕扬的职务当时位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除了皇帝,他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
  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说,“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意味深长的是,这位陕西籍的倔老头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创建了“掣签法”,明朝的干部安排方式从此一变,官员们无论贤愚清浊,一概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了。一个聪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给自己的选贤任能的重大职责,转交给了一堆竹签。按照现代管理学的原则,不同的职位对人员素质有不同的要求,选择人才时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个道理当时的人完全明白。
顾炎武说,如今谈到论资排辈制度,都说起源于北魏的崔亮。读读崔亮的本传,才知道他也有不得已的地方。
  据《魏书》卷六十六崔亮传记载,崔亮当吏部尚书的时候,正赶上武官得势,太后下令要选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中作官。但是官位少,应选人太多,前任吏部尚书李韶按照老办法提拔人,众人都心怀怨恨。
于是崔亮上奏,建议采用新办法,不问贤愚,完全根据年头任用官员。年头不对,即使这个职位需要这个人,也不能任命他。庸才下品,年头够长就先提拔任用。于是久滞官场的人都称赞崔亮能干。
  崔亮的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对舅舅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封信规劝崔亮,大意是说:古往今来,选用官员一直由各级政府推荐,虽然不能尽善尽美,十分人才也收了六七分。
  而现在朝廷选择官员的方式有很多问题,选择标准片面,途径狭窄,淘汰不精,舅舅现在负责此事,应该改弦更张,怎么反而搞起了论资排辈呢?这样一来,天下之士谁还去修厉名行呢!
  崔亮写信回答说:你讲的道理很深,我侥幸当了吏部尚书,经常考虑选贤任能,报答明主的恩情,这是我的本意。而论资排辈,实在有其缘故。今天已经被你责备了,千载之后,谁还知道我的苦心呢?
  崔亮说,过去天下众多的贤人共同选择人才,你还说十收六七。今日所有选拔的任务专归吏部尚书,以一人的镜子照察天下,了解天下人物,这与以管窥天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在战争中立下功勋的人甚多,又有羽林军人选,武夫得势,却不识字,更不会计算,只懂得举着弓弩冲锋,追随踪迹抓人。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天下?
  再说武人太多,而官员的名额太少,即使让十人共一官,官职也不够用,更何况每个人都希望得一个官职了,这怎么能不引起怨恨呢!
  我与上边当面争执,说不宜使武人入选,请求赐给他们爵位,多发他们俸禄。但是上边不接受。所以用了这个权宜之策,用年头限制一下。这就是我的本意,但愿将来的君子能够明白我的心。
  顾炎武评论说,北魏失去人才就是从崔亮开始的。不过看他回信的意思,考察当时的形势,羽林之变并不是他姑息的,武人封官也不是他滥给的,崔亮用这个规矩也是不得已。
  奇怪的是,现在上边没有那些立下功勋的人压着,下边没有鼓噪的叛党逼着,究竟怕的是什么,还用这论资排辈的办法呢?
  顾炎武说得很清楚,崔亮的办法是用来安抚上上下下的压力集团的,是被迫的让步。
此外,论资排辈和抽签本身堪称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如果要发明一种在官场中的阻力最小、压力最轻、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办法,恐怕那就是论资排辈加抽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一项改革触动了某些群体既有的利益时,这些群体往往会动用一切可用资源,想方设法地阻挠改革的推进。他们的手段多种多样,且往往是相互配合、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他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招数来“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进行政治游说和影响力活动。 直接接触决策者: 既得利.............
  • 回答
    皇帝推行改革,最头疼的莫过于那些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是改革的绊脚石,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想让他们乖乖让出好处,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想要跨过这道坎,皇帝就得使出浑身解数,玩弄权术,更要有过人的智慧和魄力。第一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表面上看起来铁板一块,但内里也并非铁板一块。他.............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足球里的“黑哨”现象,确实是让无数球迷又爱又恨的顽疾,而问到它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有人将其归咎于裁判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复杂的现实和值得深思的改革方向。为什么“黑哨”现象杜绝不了?我们得先明白,“黑哨”这个词,在足球语境里,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通常指向那些明显、一贯、甚至带有明.............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初期之所以没能“巩固既得利益”,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绝非一句“战略失误”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对外扩张的逻辑。首先,得明确“既得利益”指的是什么。在二战初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一系列战争,已经在东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包.............
  • 回答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是“科学的工具化”,说的直白点,就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利益输送”。它就像是在搭建一个神圣的祭坛,邀请大家来崇拜科学这个至高无上的真理,但祭坛的背后,却藏着一群早早站好位置的人,等着从你我身上收取“信仰税”。咱们拆开来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什么这么招人恨。第一步:科学的“权威性.............
  • 回答
    性别歧视中男性是否是既得利益者,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容易引起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既得利益者”的含义,以及性别歧视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运作,特别是它对男性群体可能带来的“好处”以及隐藏的代价。首先,我们得明确“既得利益者”这个词。在性别歧视的语境下,它指的是那些因为.............
  • 回答
    父母偏心,孩子不孝,这之间的逻辑链条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社会上总有那么多“道德绑架”,和背后那看不见的“既得利益者”。父母偏心:扎根于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土壤首先得承认,父母偏心这事儿,太常见了。你说它是“道德”问题?有时候更像是人性深处的本能和现实社会压力的混合体。 .............
  • 回答
    “b小将”这个称呼,在我看来,多半是指那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某种刻板印象,或者容易被某种流行叙事所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发表简单化、标签化评论的年轻人。他们常常活跃在网络空间,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简化逻辑来表达观点。现在,我们来聊聊把李定国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称为“明政府既得利益者”这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