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导师最关键的是看人品,好的人品有多个方面,最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善良。
只要一个人有了这个品质,他就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不会太坏。
当然,老师的学术水平也很重要,但是人品的考察是第一位的,如果为人不行,学术水平再高也不要跟。
好问题。我先列一些点,仅供参考。排列除了第一点以外,其他不分先后。
首先大家都提到了人品。确实,根据我和我周围人的经历,如果导师的人品有问题,那就直接放弃,根本别有“也许我会成为幸存者”这样的想法。
你不会的。
之前好友一直中意某个特别push的老师,理由 是“也许这个老师可以push我多出些成果”。我和这个老师有过短暂野外实习交集,也亲眼见证了他对学生的态度,但我力劝无果。她在去了实验室之后才发现,因为老师的做法,整个实验室的气氛都很紧张,也许可以“多出成果”,但只限于老板最中意的一两个人,其他人都在内耗中精疲力尽,几乎没有人在研究生毕业后还继续留在科研圈。
然后是导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
指导学生的能力,
本身情绪的稳定,
是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能否有同理心,
以及研究方向的横向/纵向潜力,
而且有很多时候,导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匹配对科研,对生活的热情和情怀,这个点虽然微妙但如果契合就能有极大的加成作用。
导师本身情绪稳定这点其实挺重要,这和其人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最简单的比喻,就算是你亲妈,每天“刀子嘴豆腐心”你也受不了……个人认为本身情绪不稳定的导师,其实经常是个雷,学生如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维持导师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个本末倒置的事情。
而指导学生的能力,说实话,很多导师做得并不好,甚至没有。在“成为导师”这件理应需要大量学习和深度钻研的事情上,导师们甚至从来没有被教过。无法过多苛责那些可能原本就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类似的人如我,目前也只能从我做学生和带学生的经验里,慢慢成长。那些指导学生能力丝滑的老师大都是有和人打交道的天赋的,能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运气太好了。
同理心其实和指导学生的能力相辅相成,有些时候,学生遇到一些和科研无关的事情,萎靡不振,导师如果继续push学生,可能会造成学生更大的压力。但试想谁没有低谷的时期呢,如果能想想自己当学生的时候遇到过的瓶颈,能对学生更多的宽容和耐心,也许学生会爆发出更大的潜力。
而到了情怀这个点,我知道,知乎上的广大舆论还是“情怀无法当饭吃”。但人都是感性的动物,这个点,我自己很看重,不会改。
虽然每个人最看重的品质可能不一样,上面这些排列组合的次序不一样,总得来说,做学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导师,更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