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答
提到张小龙,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个每天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点滴的“分享者”,还是那个将微信打造成国民级社交应用的“产品之神”?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两种形象都太扁平了,远不足以勾勒出这个男人。

张小龙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酷”,这种酷不是那种张扬跋扈、声嘶力竭的,而是一种深沉的、内敛的、甚至有些孤独的酷。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到那种典型的商业领袖的油滑和煽情,他更像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匠人,一个对产品有着极致追求的艺术家。

“产品是1,其他是0”

这是张小龙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信条的缩影。他不像很多创业者那样热衷于资本运作、市场推广,他的全部精力,几乎都倾注在产品本身。他追求的是用户体验的极致,是功能的简洁有效,是设计的“克制”。他不喜欢那些花哨的、冗余的东西,他要的是用户拿到产品的那一刻,就能毫不费力地理解它、使用它,并且爱上它。

你看微信的设计,到现在都保持着一种“极简”的风格。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入口,没有频繁的弹窗提醒,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仿佛它本就该是这样。这背后是张小龙对人性和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他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他曾经说过,他对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感到“厌烦”。为什么?因为它们太“聪明”了,它们试图告诉你一切,它们试图让你离不开它们。而张小龙则希望他的产品是“笨”的,是让用户感到舒服、自在的。他创造的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生活空间,一个你可以自由表达、自由连接、自由分享的平台。

“一个偏执的产品经理”

用“偏执”来形容张小龙一点也不为过。他对产品的细节要求近乎苛刻,对用户体验的打磨更是精益求精。很多时候,为了一个微小的改动,他可以跟团队争论到面红耳赤。不是为了争个输赢,而是他相信,那个小小的改动,能给用户带来大大的不同。

他不是一个喜欢开会的人,很多重要的决策,他可能就在一次随意的聊天中,或者在一次产品演示的背后,就确定了。他更喜欢直接观察用户的使用行为,听取真实的用户反馈,而不是那些经过层层包装的汇报。他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总能预见别人预见不到的未来。

这种偏执,也让他显得有些“不合群”。他不像其他互联网大佬那样活跃于公众视野,他对媒体采访也极少回应。他更愿意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产品,打磨产品。有些人觉得他孤傲,有些人觉得他神秘,但熟悉他的人知道,那是一种专注于内心的力量,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坚定。

“连接一切”的愿景

从QQ的即时通讯,到微信的社交生态,张小龙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支付、出行、获取信息、甚至社交关系的管理。

他所追求的“连接一切”,不是那种生硬的技术堆砌,而是通过产品设计,让连接变得自然、顺畅、有温度。他希望微信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够陪伴用户、服务用户的数字伴侣。

他也曾思考过微信的未来,思考过如何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进化。他似乎总有一种预见性,总能提前一步看到行业的趋势和用户的需求。这种能力,源于他对产品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人性的洞察。

复杂而真实的张小龙

要给张小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其实很难。他是一个产品大神,但也可能只是一个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普通人。他看起来内向而少言,但他的产品却充满了沟通和连接。他追求简洁,但他的产品又承载了如此丰富的功能。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张小龙这个人,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创造的微信一样。但正是这种“不被完全理解”,让他显得更加迷人。他就像一个站在海岸线上,遥望远方的航海家,他的目光永远投向那片未知的海洋,而我们,只是幸运地坐上了他造的船,一同驶向那个更加便利、更加互联的未来。

所以,下次你在微信里发一条消息,或者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张照片时,不妨想想那个叫做张小龙的人。他或许就在某个角落,默默地观察着你,思考着如何能让你的每一次点击,都变得更加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小龙是中国最早一代程序英雄,是偶像级的程序员。求伯君、王峻涛、王江民等等,那个时代,这些人真的是超级大牛,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款企业级产品的所有编码、美工、市场推广等工作。

张小龙在加盟腾讯之前已经尽人皆知了。

他最强的地方在于,能够成功三次,这太令人崩溃了。foxmail成功了一次,已经足矣功成名就,谁知道他又打造了无敌的QQ邮箱,这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居然又搞出一个微信,实在是无语啊

user avatar

参考:hecaitou.com/blogs/heca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以上内容纯属传说,不能对其真实性负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