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山一老人自行配服中药导致中毒进 ICU ,盲目配服中药对身体有什么风险?有哪些中药需要谨慎搭配?

回答
千年古方险酿悲剧:佛山老人自行配药,盲目服用中药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最近,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从佛山传来:一位老人因自行配服中药,结果导致严重中毒,不得不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抢救。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许多人开始尝试自行调配中药来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然而,不少人却忽视了中药配伍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盲目服用,最终酿成大祸。这不禁让我们再次审视:盲目配服中药,究竟对身体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又有哪些中药是需要我们格外谨慎搭配的?

盲目配服中药,身体承受着巨大的“隐形风险”

中药博大精深,其疗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准的辨证施治和科学的配伍。自行配服中药,就好比没有专业知识却贸然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元素的实验室,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身体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风险是中毒反应。 某些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附子、乌头、商陆、巴豆等,它们在专业医师的严格炮制和配伍下,可以起到祛寒、止痛、利水等显著疗效,但如果剂量不当或未经过科学处理,就会对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新闻中的老人很可能就是因为服用了某些具有潜在毒性的药物,或者剂量失衡,导致了体内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

其次,药物相互作用的“副作用炸弹”同样危险。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即药物之间相互配合,以达到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如果随意将多种中药混合服用,可能产生“十八反”和“十九畏”等禁忌,即某些药物同时服用会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甚至会相互抵消疗效,变得无效。例如,甘草虽然是常用的调和药物,但与大将军附子同用,其毒性会增强;而砂仁虽然能醒脾开胃,但与生半夏同用,则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加剧。这些精妙的配伍关系,非专业人士难以掌握。

再者,辨证不准,误服药物,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表现、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如果只是凭借“感觉”或者从网络上简单搜索到的信息来判断病情,并且自行配药,很有可能将“热证”误认为“寒证”,或者将“虚证”误认为是“实证”,从而选择了错误的药物。例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前者需要辛温解表,后者需要辛凉解表。如果将治疗风热感冒的薄荷、菊花等寒凉药物用在风寒感冒患者身上,不仅无效,还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同样,身体虚弱的人服用过于峻猛、泻下的药物,同样会损伤正气,加速衰弱。

此外,不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也会导致疗效不佳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药物的性(寒、热、温、凉)、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归经(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作用部位)。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例如,有些药物性味偏寒,适合热性体质的人;有些药物性味偏温,适合寒性体质的人。如果将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混淆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扰乱身体的阴阳平衡,引起不适。

最后,炮制工艺和服用方法同样至关重要。 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特定的炮制工艺才能减毒增效,例如附子的炮制,需要经过多种复杂的步骤才能使其毒性大大降低,而药效得到发挥。自行配药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直接使用未经炮制的生药材,风险极高。同时,中药的服用方法,如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服药时机(饭前、饭后、空腹等)等,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按规矩服用,也可能导致问题。

需要格外谨慎搭配的中药“雷区”

虽然中药配伍讲究整体协同,但确实有一些药物在搭配使用时需要特别警惕,因为它们可能存在“相畏”、“相杀”或者易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以下列举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子,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更详细和专业的知识需要咨询中医师。

十八反: 指十八种药物配伍会产生毒性反应。比较常见的有:
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 甘草虽然有解毒作用,但与这几味药物同用,会增强它们的毒性,导致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
乌头反贝母、半夏、白及、白蘞: 乌头类药物本身毒性较大,性烈,与这些药物同用会加重毒性,容易引起中毒反应,如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
雷公藤反踧踧草、菵草: 雷公藤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但与这两种草药同用,会显著增加其毒副作用,对肝肾损伤尤为明显。

十九畏: 指十九种药物配伍会产生毒性反应。例如:
硫磺反朴硝、密陀僧、灶心土: 这几种药物虽然在某些治疗方法中会用到,但彼此之间存在“相畏”关系,容易引起消化道不适。
绿矾反甘草: 绿矾(即硫酸亚铁)与甘草同用,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巴豆反杏仁、贝母、决明子: 巴豆是大毒之品,性寒滑利,与杏仁、贝母等止咳平喘的药物同用,会削弱其药效,并可能引起剧烈腹泻。

一些常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搭配:
人参等大补气血的药物,不宜与莱菔子、白萝卜等消导性强的药物同用。 原因在于前者补益,后者消积,同用会削弱人参的补益作用。
辛辣温燥的药物,不宜与滋腻的药物同用。 例如,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物,不宜与熟地黄、麦冬等滋腻补阴的药物同时服用,否则可能导致药效抵消,甚至出现“伐肝”等不良反应。
活血化瘀的药物,不宜与补益气血的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孕妇。 例如,桃仁、红花等活血药物,与人参、当归等补益药物同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特别是孕妇,更应慎重,以免影响胎儿。
某些抗生素或西药,不宜与特定的中药同时服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会影响西药的代谢,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寻求专业帮助,是守护健康的明智之举

佛山老人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医药虽然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它绝非可以随意“玩弄”的草药堆。每一个药物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药理知识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

因此,当您或您的家人需要使用中药调理身体或治疗疾病时,最安全、最有效的做法是:

1. 咨询正规的中医师: 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望闻问切,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为您开出最合适的处方。
2.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用法、用时来服用中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服用方法。
3. 告知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 在就诊时,务必向中医师详细说明您的既往病史、过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包括西药和保健品),以便医生全面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谨慎购买和使用网络购买的中药: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万能方”或者自行购买的未经炮制的中药材,要保持高度警惕。药材的质量、炮制工艺都可能存在问题,盲目使用风险极高。

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切勿因一时疏忽或侥幸心理,将宝贵的身体置于危险之中。让我们传承和利用好中医药的智慧,但前提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专业的基础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吧,庸医害人。

而且害的不是单单中药中毒这一种。

我之前在急诊见到一个病人,失眠了去药店看病、、、是的,药店看病。

开了盒安神丸回去了,大睡了两天,被家人送到急诊科。

一查,胃癌晚期,重度贫血。失眠的原因估计就是贫血、心率快,加上再用抑制神经的药物,一下就不行了。也是ICU住了两天,没了。

老年人失眠的情况很多,不排除因为躯体疾病引起的,像是:

①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骨骼肌疼痛和其他疼痛情况;

②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悸、夜间呼吸困难、夜间型心绞痛;③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鼻塞);

④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病、便秘、腹泻和肛门瘙痒;

⑤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潴留、膀胱排空不完全、尿失禁;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


哪里来的中医上来就开药也是神了。



再来说一下乌头碱,它不是一味中药,而是一种成分,且存在于好几种中药里,比如:附子

是一种双酯类生物碱,它主要使迷走神经兴奋,对周围神经损害。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

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舌及四肢麻木,全身紧束感等,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引起易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而引起各心律失常,损害心肌。

口服纯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5mg可致死。民间常用草乌、川乌等植物来泡制药酒。


强烈建议咱们有病看病,没病就锻炼。一天少整进补、大补、养身养肾的。

吃点西地那非不好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