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翁同龢?

回答
翁同龢,这位晚清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同一块顽固的礁石,与时代的洪流进行着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搏斗。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个人道德、政治理念、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展现出复杂光谱的人物。

出身与少年得志:文人的骄傲与才情

翁同龢出身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官至一甲一名,探花及第。少年得志,风华正茂,自此开启了他漫长的仕途。作为一名翰林出身的官员,他自然具备了深厚的古典学养和出色的文笔,这为他日后在朝堂上倚仗以立身奠定了基础。他的奏疏、文章,往往辞藻华丽,论证有力,在当时就颇有声名。他的书法更是独步天下,被誉为“翁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这种文人的骄傲和对学问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看待和处理政务的方式。

政治生涯的起伏:从改革派到守旧派的转变?

翁同龢的政治生涯可谓跌宕起伏,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与光绪皇帝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慈禧太后权力垂帘听政的背景下,光绪皇帝渴望改革,而翁同龢作为帝师,成为了他身边最重要的一位支持者。他积极推动“变法自强”,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洋务运动的参与者: 早期,他支持洋务运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富国强兵之道。他与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有所往来,也对某些洋务措施提出过建议。
维新变法的推动者: 戊戌变法时期,翁同龢是光绪皇帝最为倚重的谋臣。他支持变法,在变法诏令的起草、推行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积极鼓励光绪皇帝“奋发有为”,试图通过君权来推动变革。
“帝党”的核心: 在戊戌变法期间,翁同龢与光绪皇帝走得很近,被一些人视为“帝党”的核心人物。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也有联系,但这种联系更多是基于对改革的共同愿望,而非深厚的政治理念契合。

然而,当历史的镜头拉近,我们会发现他对变法的支持,更多是基于维护皇权和对传统士大夫地位的考量,而非彻底的制度革新。他并非像康有为那样具有激进的变革思想,他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士大夫,对祖宗之法、等级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维护。

戊戌变法失败后,翁同龢也受到了牵连,被“永不叙用”,但他并未因此彻底销声匿迹。

对翁同龢评价的争议:

关于翁同龢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正面评价的观点:

忠心耿耿,辅助英主: 许多人认为,翁同龢对光绪皇帝忠心不二,在慈禧强大的压力下,他仍然尽力辅佐年轻的皇帝推行改革,这份情谊弥足珍贵。他的一腔热血,希望能为国家带来一线生机。
学识渊博,文采斐然: 他的才华和学识毋庸置疑,在当时众多官员中鹤立鸡群。他的书法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艺术价值。
部分改革的推动者: 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初期,他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负面评价的观点:

缺乏彻底的改革魄力: 批评者认为,翁同龢的改革思想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层面,并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革新。他没有预见到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激进举动会招致怎样的反噬,也未能有效化解内部的矛盾。
官场老油条,手段不够高明: 作为资深官员,他深谙官场之道,但也因此被认为在政治斗争中手段不够圆滑,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与李鸿章等人的权力斗争,也被认为是他失势的原因之一。
晚节不保的质疑: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一些言行被质疑不够坚定,甚至有投机之嫌。一些史料记载他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但这方面缺乏确凿的证据,更多是猜测和政治攻击。
过分拘泥于传统: 即使在支持变法时,他也未能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的思维定势,对皇权和传统的看法依然保守。这使得他在推动改革时,显得顾虑重重,缺乏魄力。

历史的局限与个人选择:

评价翁同龢,必须将其置于晚清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的转型期,旧的制度摇摇欲坠,新的思想刚刚萌芽。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个人都难以完全超脱时代的局限性。

翁同龢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士大夫,他所信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他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圣明的君主,可以挽救王朝的危机。当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时,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书法之美,如同他的人生,既有风骨,也有温润。他的政治生涯,也如同他的笔迹,时而苍劲有力,时而婉转曲折。

总结来说,翁同龢是一位才华横溢但政治手腕相对保守的晚清官员。他热爱国家,渴望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近代化进程贡献了力量。然而,他对改革的理解深度和推行力度,以及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评价他,更应看到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以及他所能达到的极限。他不是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罪大恶极的奸臣,他是一个在变革时代中,努力寻求自身价值和国家出路的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的命运,也折射出整个晚清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就甲午翁李之争来说,要求开战的不止翁同龢一人,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要求李鸿章增兵,牙山叶志超部也要求李鸿章迅速增兵,李鸿章自己的重要幕僚盛宣怀、周馥也主战,以避免日本悍然开战自己寡不敌众,并且光绪、慈禧一力主战,翁同龢作为中枢重臣来说只提出“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以整顿朝鲜附属国内政的名义平息事端,“不为失礼”,意思是照顾到日本与列强情绪,因为日本以平定朝鲜纷乱为名义,那么翁同龢就认为清兵先期入朝平定事端,不得罪日方、也让日本失去发难的理由,并不是一些煽动性文章中说翁同龢是个无脑清流,不顾事实情况一力主战。

直到北洋出兵开战时,翁同龢在日记里写“必当宣战及布告各国”,但他仍然到了庆亲王府上时没有说出开战之语,于是又有人说他实际上虽然没跳,但当时他独对光绪,谁知道说了什么?光绪主战肯定是他施加的影响,但当时慈禧也一力主战、慷慨激昂。


翁同龢有“借此机会整顿北洋”之语,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这是翁同龢挟私构陷李鸿章,实际上北洋在当时确实无法指挥、显得乱象频出,先是黄海海战发生后李鸿章伪造捷报,声称牙山大战日本死亡上千我军仅死伤百余,后来北洋又电报朝廷称牙山军队第二次大捷、杀敌两千余。

在庆亲王与翁同龢等高层的脑海里,此时清日在朝鲜是清兵势如破竹,非但平壤没有丢失,反而杀敌三千余人,两次大捷,卫、左等军抵达义州,牙军抵达汉城,形势一片大好。

因此翁同龢开始主战,并且斗志昂扬起来,很是激愤,到了七月初十刘葆桢找翁同龢谈话时,翁同龢才知道叶军已经全军覆没,天津北洋总部早已知道,却不电奏朝廷。

在此之前,袁世凯认为朝鲜已经纷乱不可控制,要求回国以免被日军逮捕受辱,李鸿章却在当时希望列强调停,因此不愿袁世凯回京告诉朝廷朝鲜已经大乱。在李鸿章的欺瞒下,北京朝廷再次做出误判,导致许多人空争和战却错过了避免战争的最佳机会,坐视李鸿章把朝鲜问题闹大。

可以说整个甲午战争时期,北洋都以各种电报奏折蒙骗帝后,最终自己又满盘皆输,这样的局势下找不到怪罪的人,就去怪罪翁同龢没有给够钱,怪清流主战,继而通过种种文笔渲染,把翁同龢形容为脑子简单、不顾现状空谈气节的腐儒,也算是可笑了。清流若是能挟持中枢、命令北洋,李鸿章后来种种行迹又为何没能被清流影响呢??


只谈翁同龢其人的话,性格正直,没有结党营私,杨乃武案也是他一手捅给同治最终昭雪,得罪了不少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声誉斐然,但没有沽名钓誉,与李鸿章有私怨,但与地摊文所说的正好相反,李鸿章为了这点私怨报复翁同龢损坏国家大事的例子太多,翁同龢以私害公的事情则很少。翁同龢始终实权较少,又心思不活络,只知道埋头办事,被有地方实权的李鸿章多次玩弄于股掌之间。

比如胶州湾事件时,李鸿章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代俄国索求胶澳,声称俄国即将插手,哄骗翁同龢让他等待俄国调停,提供种种假情报,最终使翁对德交涉失败,翁同龢承担误国罪名,中国也因此被俄英等国开始了瓜分的狂潮。

旅大谈判时,李鸿章再次独揽与俄国使节交流之事,排斥翁同龢干预,后来中枢大臣商讨时,李鸿章慷慨激烈称绝不同意租界,但称没有办法应对,计划坐视双方谈判破裂(徐中约《中近代史》语李鸿章与张殷恒此时已经收受俄国贿赂),李表示无奈,则翁同龢认为事情真的无可转圜,便也跟着做收尾的工作,但当时日本就旅大问题表态,派人来总署问明情况,是一个大好的“以夷制夷”机会,被错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翁同龢,这位晚清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同一块顽固的礁石,与时代的洪流进行着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搏斗。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在个人道德、政治理念、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展现出复杂光谱的人物。出身与少年得志:文人的骄傲与才情翁同龢出身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咸.............
  • 回答
    话说,最近在贴吧上看到不少关于《三体4弱者之歌》的讨论,这玩意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对《三体》系列有着莫大情怀的读者,我对同人续作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既好奇又有点忐忑,生怕它毁了心目中的经典。不过,既然都提到了,那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弱者之歌》究竟是个什么水平。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三体.............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几个东北的副省级城市拎出来比便利店,还挺能说明一些城市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差异的。大连和沈阳有罗森,哈尔滨和长春没有,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家老板认识谁”那么简单,里头牵扯到不少现实因素。咱们先说罗森。这可是日本7Eleven的竞争对手,在全球扩张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它在中国开店的策略.............
  • 回答
    夏日炎炎,荧屏之上同样热闹非凡,暑期档的古装仙侠剧可谓是百花齐放,其中由成毅、袁冰妍主演的《琉璃》和由杨超越、徐开骋主演的《且听凤鸣》无疑是两部备受关注的作品。这两部剧虽然都是仙侠题材,但风格、剧情、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因此吸引了不同的观众群体,引发了不少的讨论。《琉璃》:命运纠缠的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我们常能看到同一款车型,打着不同品牌和厂商的旗号在市场上销售。比如曾经的“双子星”车型,或者一些技术平台共享的“兄弟车型”,它们在外观内饰上可能略有差异,但骨子里是同一款车。在中国,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几点:1. 合资政策的产.............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东方同人音乐的付费机制啊,这可是一个能聊好几天的话题,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生态。首先,我们得明白“东方同人音乐”这个概念本身就很特别。 它不是商业音乐,没有唱片公司、没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完全是爱好者们自发创作、传播的。这种“同人.............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东方战争》这个同人系列。要评价它,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掰扯掰扯,毕竟它在东方同人圈里也算是一个有名字的系列了。首先,得明确一点:《东方战争》并不是一本单一的作品,而是一个庞大的同人企划集合,主要以游戏为载体,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游戏范畴,衍生出了大量的漫画、小说、音乐、周.............
  • 回答
    《EVA》同人作品RETAKE,一个在EVA粉丝圈里响当当的名字。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绝不是那种随便拿来充数,靠着原作光环就能糊弄过去的同人。RETAKE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经典,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原作还能引发讨论,自有其道理。首先,咱们得说,RETAK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原作人物情感的挖掘和.............
  • 回答
    《水滴》这部《三体》同人短片,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在无数《三体》粉丝心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了久久不息的回响。要评价它,就得从几个维度去细品,才能咂摸出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影像呈现的极致与震撼,这是《水滴》最直观,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原著中对水滴的描述,更多是概念上的,是智子以一种近.............
  • 回答
    这堂“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单从其发起和组织来看,无疑是一项规模空前、意义重大的活动。放在全国大学生群体这样一个庞大且活跃的基数上,统一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本身就具有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都很强的潜力。首先,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来看:这堂课的核心在于将疫情防控这一波及全国.............
  • 回答
    法厄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是一种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受难者的漠视,其评价必须基于史实和伦理原则。要客观评价这种否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铁证如山:首先,我们要明确南京大屠杀是有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基础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源于孤立的传闻或主观臆测,而是有大量.............
  • 回答
    有些记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会选择模仿政治人物的直播背景。比如,最近有些记者为了直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采访,特意找来了与泽连斯基相似的背景,力求营造出一种权威和专业感。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几分讲究的。泽连斯基在公众场合露面时,经常选择在带有国徽或总统办公室标志的背景前。这种背景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他代表着.............
  • 回答
    近段时间以来,《东方栖霞园》这款同人作品算是给东方圈子带来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一款以东方Project为世界观背景的二次创作,它究竟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又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内容核心上来说,《东方栖霞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东方神韵的.............
  • 回答
    在开始讨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丹霞同人形象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当你提到“丹霞同人形象”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鲜艳的红土地,壮丽的山体,还是……一些更为“人格化”的描绘?如果你的联想中包含了后者,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先厘清一个概念。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对于丹霞地貌的介绍,其核心是科学的地理知识,包.............
  • 回答
    论A12X:移动芯片的野蛮生长,与桌面级Intel的奇妙对比苹果的A系列芯片,从最初的iPhone时代,就以其惊人的能效比和出色的性能在一众手机SoC中脱颖而出。而A12X,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直接让iPad Pro成为了能够挑战传统笔记本电脑的狠角色。那么,当我们把目光从移动设备转向.............
  • 回答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而祁同伟作为剧中的核心反派人物,无疑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评价祁同伟,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是一个复杂、立体、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身上承载着时代、体制、人性等多重议题,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祁同伟.............
  • 回答
    许亚军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的祁同伟,无疑是该剧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演技,可以说是在多层次、多维度上征服了观众,也让“祁同伟”这个角色成为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反派的经典形象。一、 角色的复杂性与许亚军的精准拿捏:祁同伟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他出身贫寒,有过热血青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
  • 回答
    满福神社,这个名字在东方同人创作圈子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东方同人动画领域,他们曾经是绝对的标杆,是无数粉丝心中神级的存在。所以,当他们宣布将停止更新东方同人动画的消息传出来时,整个圈子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感慨。要评价这个消息,咱们得从几个维.............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无疑是整部剧中最具争议性、也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官场人物,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的剖析,使得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要评价祁同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他的起点与出身:贫寒出身的野心与.............
  • 回答
    说到祁同伟,那真是在《人民的名义》里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而是那种你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深渊,心里还会为他感到一丝惋惜的角色。出身的底色与命运的挣扎祁同伟出身贫寒,这是理解他一切行为的起点。那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县,那种被瞧不起、被欺辱的童年,无疑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和渴望改变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