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体》同人短片《Waterdrop》?

回答
《水滴》这部《三体》同人短片,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在无数《三体》粉丝心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了久久不息的回响。要评价它,就得从几个维度去细品,才能咂摸出它的精妙之处。

首先,影像呈现的极致与震撼,这是《水滴》最直观,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原著中对水滴的描述,更多是概念上的,是智子以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形态展现给人类的。而这部短片,却将这种抽象的、令人绝望的强大,具象化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

“无形之形”的还原:水滴的核心在于它的“光滑”与“坚不可摧”。短片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极其细腻的光影处理,让那个完美的、无法捉摸的球体在宇宙深处缓缓移动。它没有机械的缝隙,没有粗糙的表面,只有反射着遥远星辰的、近乎虚幻的光芒。这种极致的纯粹,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压迫感。它不像我们认知中的任何物质,它挑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基础认知。

比例感的营造:短片在展现水滴与庞大舰船(例如提丰)的对比时,处理得极其到位。当那个渺小的、完美的水滴缓缓靠近,而人类巨大的、满载希望的战舰在它面前如同玩具一般无力时,那种绝望感是扑面而来的。这种尺度上的压制,比任何直接的暴力冲突都更具摧毁性。它不是力量的对抗,而是存在的碾压。

视效的质感: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在细节上下了血本。水滴表面的光线折射、反射,宇宙背景的深邃与真实,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它不是那种简单的CG堆砌,而是在追求一种“真实感”的边界。那种金属的质感,却又超越了普通金属的质感,是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概念化的存在。

其次,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忠实还原。很多《三体》的粉丝之所以为《水滴》倾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没有去“魔改”或者过度解读原著,而是精准地抓住了“绝望”与“技术代差”这两个核心。

“不具有任何信息增益”的压迫:原著中对水滴攻击的描述,更多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到的是人类的舰队在它面前被轻易摧毁,但具体摧毁的方式却模糊不清。短片通过将这种模糊感进一步放大,让观众也和电影中的人类一样,无法理解这件东西是如何做到的。它没有预告,没有声响,没有明显的攻击动作,只是一个平静的“经过”,然后一切就结束了。这种“不具有任何信息增益”的表现方式,反而更加突显了技术上无法理解的恐怖。

“曲率驱动”等概念的视觉化:虽然短片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现曲率驱动的细节,但它通过水滴的移动方式,暗示了它所代表的、超越人类理解的物理法则。那种看似缓慢却又无法阻挡的接近,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我们理解不了,也应对不了”的信息。

人类的反应:短片捕捉到了人类在面对无法理解的强大时的反应。从最初的惊叹、不信,到后来的恐惧、绝望,再到最后的无声的崩溃,都展现得非常到位。那些在控制室里惊慌失措的表情,那些绝望的呼喊,都让观众感同身受。尤其是最后“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们!”那句饱含无助的呐喊,更是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悲凉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者,情绪的调动与叙事节奏的把控。一部好的短片,不单单是画面好看,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调动观众的情绪。

由静到动,由远及近:短片开始时,水滴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模糊的亮点,带着一丝神秘。随着它逐渐靠近,它的完美形态逐渐显露,那种神秘感转化为一种不安。而当它开始“行动”时,那种不安迅速演变成恐惧,最终是彻骨的绝望。这种情绪的层层递进,做得非常自然且强大。

寂静的恐怖:短片中大量的留白和寂静,反而成为了营造恐怖气氛的重要元素。当水滴在宇宙中“行走”时,我们听不到任何引擎的轰鸣,也听不到任何战斗的声音,只有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这种寂静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无声的死亡宣告。

当然,如果要吹毛求疵,也并非没有。

对某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某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水滴摧毁舰船的方式过于“一笔带过”。但考虑到短片的时长和聚焦于水滴本身的特性,这种处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叙事上的取舍,是为了保持水滴的神秘感。如果过于详细地展示“如何摧毁”,反而可能削弱其“不可理解”的特质。

演员表演的深度:虽然演员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要达到顶级演员那种能够通过一个眼神就传达千言万语的深度,或许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过,在短片的整体效果面前,这一点瑕疵显得微不足道了。

总而言之,《水滴》短片是一次极其成功的《三体》同人创作。它不仅仅是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更是通过精良的制作,将原著所描绘的那种“降维打击”式的绝望感,以一种视觉上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它让无数粉丝看到了,即使是以短片的形式,也能如此精准地触及到《三体》的核心魅力。它是一部令人敬佩的作品,证明了在对原著足够热爱和理解的基础上,粉丝的力量是足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过水滴绝对光滑的反射对比人类工艺的粗糙,可能很多人没看懂每一个尺度的细节,我来按照倒序整理一下视频吧,在知乎上传这么多高清截图真费劲。

舰队与水滴的对比,视角变化完美展示了原著中丁仪的矩阵思考


“透过舷窗,丁仪回望着渐渐远去的舰队阵列。位于阵列一角的“量子”号这时看起来仍很庞大,但与它相邻的下一艘战舰“云”号,小得刚能看出形状,再Page272往远处,行列中的战舰只是视野中的一排点了。丁仪知道。矩形阵列的长边和宽边分别由一百艘和二十艘战舰排成,还有十余艘战舰处于阵列外的机动状态。但他沿长边数下去,只散到三十艘就看不清了,那已经是六百公里远处。再仰头看与之垂直的矩形短边也是一样,能看清的最远处的战舰只是微弱阳光中的一个模糊的光点,很难从群星的背景中把它们分辨出来,只有当所有战舰的发动机启动时,舰队阵列的整体才能被肉眼看到。丁仪感到,联合舰队就是太空中的一个100X20的矩阵,他想象着有另一个矩阵与它进行乘法运算,一个的横行元素与另一个的竖行元素依次相乘生成一个更大的矩阵,但在现实中,与这个庞大矩阵相对的只有一个微小的点:水滴。丁仪不喜欢这种数学上的极端不对称,他这个用于镇静自己的思维体操失败了。”

正面水滴的反光,右半边是因为行星遮挡的黑暗(舰队从木星基地出发,而拦截时水滴已经越过海王星轨道,所以此处推测应该为土星或者木星,但是结尾并没有看到土星的巨大土星环或者木星环,可能是行星角度问题,也可能是疏漏)

黑点矩阵是水滴表面映照的人类舰队,而更大的白色点和块就是银河系的群星。

单艘军舰照片(原著并没有详细描述军舰外形风格),船首中间的圆形,应该不是主炮,而是一个球面或者圆锥船头,虽然在真空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但是原著也没否定军舰有在大气层降落能力,所以在保证科幻感时适当照顾气动外形是可以说通的。

另外,这两千艘军舰的批次型号和大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里面还可能有不同功能特化的军舰,这里统一为一个形状了。

原著中自然选择号的外壁是镜面般光滑

军舰“上”半部分,中间没有棱,推测“上层建筑”的前缘是曲面。

在宇宙没有上下之分,敌人可能来自任何角度,“上下”是在重力之井束缚下愚蠢的人类才特有的概念,所以宇宙战舰建筑和火力布置的任何偏向都不合理。

军舰武器部分分析:

这个应该就是军舰装备的电磁炮,炮位沿着边缘扇形布置,没有看到有炮管俯仰和旋转的空间,因为电磁炮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偏转磁场对于炮弹发射角度进行一定调整的。(作者可能设想的是每门炮都可以沿着整个军舰前边缘的大半圆轨道移动,很有浪漫的风帆战舰时代炮甲板风格,因此需要这样复杂的供弹,但其实布置这么大的轨道得不偿失)

所以这里推测为炮弹架(这几个缺口真规则),炮弹架白色应该是考虑视频色调平衡。

很容易忽略的细节:舱室顶部有可能是用于装填炮弹的机械臂,直线和曲线是机械臂轨道,其中的曲线布局略微考究,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设计目标是以最快速度把炮弹运送到各个炮位。看到这个细节,我觉得作者作为三体电影科技顾问的资格太充足了。

虽然跟现代舰炮的供弹系统相比,这个供弹系统并不合理,而是偏艺术吧。

下图为直线轨道上静止机械臂和沿曲线轨道移动中的机械臂残像,细节都有体现。

接下来应该就是单个炮弹了

原著:

还有电磁炮,每秒钟能发射上百个钢球,每个有足球那么大,出膛速度每秒几十公里,无坚不摧,几分钟就扫平了火星上的一座大山...

假设全舰有100门电磁炮,那么每门需要每秒一发的射速,所以为了满足大刘提出的火力指标,需要这样折腾的炮位数量和供弹。

话说现在电磁炮的炮弹设计成球形也看不出任何优势,还是为了忠实原著啊。

以及,炮弹速度如果按照50公里每秒,也就是147马赫,民航客机一般是0.5马赫。然而换算成光速只有1.7x10负7次方,炮弹对比军舰本身的最高15%光速,可以忽略。(在战斗中水滴达到过170公里/秒)

作者特意选择炮弹而不是军舰其他部分进行细节描述,应该也是因为原著描写了电磁炮弹与水滴相撞,水滴完好无损。

美国海军为朱姆沃尔特隐形驱逐舰规划的电磁炮,对于轨道炮来说,额外的弹托用于导电是必要的,所以这里设计的应该是线圈炮。(另外对于DIY电磁炮,线圈炮比轨道炮更常见。)

炮弹的一个舱盖(虽然现在的美军实验电磁炮弹是实心的,只靠动能杀伤,但是未来确实有可能在电磁炮弹装入一些设备,这要取决于未来电子设备抗超高G力和强电磁冲击的水平如何。)(取足球直径0.25米,舱盖直径目测为足球二十分之一也就是0.0125米,螺钉帽直径目测为舱盖的0.046倍也就是0.000575米,这个螺钉真小,大概无法承受机械力,而是调整用螺钉吧)

炮弹舱盖上的螺丝钉。

一字螺丝钉是在刷过白漆的基础上又刷了一条红漆,根据评论区大家补充,螺钉紧固件刷漆是为了标记标定旋转角度。真空不需要考虑防锈处理的问题,所以不理解白色底漆的意义,并且对于造出宇宙战舰的人类,防锈不应该这么简陋。

此处可以看到红漆不均匀,露出白色底漆。

下图由于螺丝钉表面不够光滑,凹凸导致白漆无法刷均匀。

螺丝钉表面的金属加工缺陷,也有可能是工人在拧螺丝时候,螺丝刀造成的划痕,这种形状可以体现材料的延展性。

对于这个微观结构,作者应该是参考了一些电子显微镜照片

有人提出这里是碳纳米管螺丝钉,对比下面照片还是不像,并且碳纳米管刷漆的合理性更小。另外从上图的缺陷形状来看,材料延展性肯定不错。

维基百科:

一般而言,以金属键键结为主的金属材质通常认为是延展性物质,材料之所以产生高延展性,是因为金属键外层价电子并没有被束缚,且原子间共用游走于空价轨域的电子云,这些自由电子允许金属原子可以彼此间透过滑移通过,而不会像其他材料会产生的强排斥力,造成破裂。

所以碳纳米管虽然柔韧性很好,但是很难想象会拥有金属水平的延展性。


开头的金属材料晶格结构,与结尾的舰队视角呼应,从微观到宏观的相似。

所以这个片子并没有拍到亚原子尺度,毕竟再继续微观,物质就开始显现波动性而不是粒子性了。这个视频应该进高中物理教材。

有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期待原作者出来解答,该写个英文版的长文章出来才方便更多人理解,不放出更多原始设计图就太可惜了。

另外配音台词的讽刺,也完美浓缩了原著的精神。

作者大概也看过这个40年前的经典短片《十的次方》,从亚原子核到宇宙,展示了量级的概念

youtube.com/watch?

这是我的公众账号,写一些技术评论,欢迎关注





搬运:

发信人: nzg (lcx), 信区: SF

标 题: Re: 三体的这个同人太牛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Sep 17 20:53:53 2015), 站内

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电影,如果能拍出这种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

※ 来源:·水木社区

水木社区-源于清华的高知社群

·[FROM: 110.180.18.*]

user avatar

我和这个短片的导演有一面之缘,三年前他有了这个打算,和他有过一点点交流,了解了他做一个关于水滴的短片的计划,这次短暂的交流大概是这样的:


- 你觉得水滴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 球体一端拉长一点,不会太长,大概这样
- 我也这么觉得


我也狗腿地希望当年还聪明地说了点别的,然而实际情况就是,我们只是说了这么几句话而已。事实上,他还记不记得这一段我都不确定。


那一年,是我的毕业年,毕业之后和他也就只是保持着网上远远看着的关系而已。他在美帝,我在北欧,隔着时差和大西洋。


三年之后的今天早晨,另一位朋友发了一个链接给我,我当时在上班的路上,打开了这个短片,看到了他的名字,震惊得走路都在飘。


他做到了。


并且完成得如此出色。


这真的是太棒了。


影像的解读已经有不止一位答主,我就不补充了。然而这个短片的文本,其实深究起来也是非常有意味的。


开篇点阵出现的时候,旁白中口音有点奇怪的老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As
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 organizations of the 147 member
states who represent almost all of the human inhabitants of the planet earth. I
send greetings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of our planet. We step out of our solar
system into the universe seeking only peace and friendship, to teach if we are
called upon, to be taught if we are fortunate. We know full well that our
planet and all its inhabitants are but a small part of the immense universe
that surrounds us and it is with humility and hope that we take this step.


听了这一段我就知道作者的立意是很高的,这一段中的联合国147个成员国而非如今实际上的193个成员国,并非是一种设想,而是因为这段录音发生的时候,联合国确实只有147个成员国。


这一年是1977年。而这段话也自然不是随便找个配音演员说的,这是一段历史上真实的录音,来自于前前前前联合国秘书长,奥地利人,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这段话也不是随便的某一段联合国秘书长讲话录音,而恰恰是人类文明最有可能被另一个文明听到的一段话,因为这是旅行者一号、二号探测器上搭载的金唱片中记录的一段录音。这是一段真实的,发给外星人的录音。


后面的音频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直接与三体相关的那些,比如舰队的通话,或者中文主播的播音腔,或者英文主播,应该都是配音演员的表演,这些按下不表,应该是按照小说内容编写的剧本。而另一部分,则是历史上真实的录音。这些真实的录音我找到了两个出处,作者将两段录音资料和配音表演剪辑在一起,形成了最终的旁白。

短片中,关于宇宙中任何生命都应该由与我们相同的元素构成的讨论,关于讨论镜子中看到的话题而非望远镜中看到的话题的讨论,关于成功与外界交流的前提是成功完成人类内部交流的讨论,关于与高技术文明取得联系是噩梦的讨论,关于与地外文明接触会对接触者造成伤害的讨论,以及地外文明先进技术不会让人恐惧的讨论,统统来自于同一场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比旅行者一号还早一些,发生在43年前,1972年11月。这场题为“Life
Beyond Earth and the Mind of Man”的座谈会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举行。参会的科学家有六位,覆盖了天文学,物理学,人类学,生物学,以及神学:


天文学家,搜寻地外生命(SETI)的倡导者人之一,理查德·E·拜伦森(像不像王牌特工里的老男人);


生物学家,诺奖得主,乔治·沃尔德;


物理学家,曼哈顿项目参与者,菲利普·莫里森;


人类学家,社会生物学家,阿什利·蒙塔古;


神学家,克里斯特·斯坦达尔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短片中,关于大众对于地外生命态度转变的讨论,关于地外文明是否具有道德的讨论,关于宇宙是否有无限细节的讨论,关于不反对逃亡主义的讨论,关于一个文明见到另一个文明发来物体的感受的讨论,以及斯蒂芬·霍金的那段语音,则来自于一段电视访谈。


这段访谈发生在1988年,由BBC当家主持人玛格努斯·马格努森(这位主持人是冰岛人,所以才会有这么神奇的名字)主持,有三位嘉宾,一位是前面提到的斯蒂芬·霍金,当时的他手指仍然可以活动,但是已经无法说话,所以听起来就是和今天一样的那个电子音,另一位嘉宾是在美国,通过卫星连线,与演播室互动的卡尔·萨根,第三位嘉宾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这一年,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刚刚出版,因此BBC进行了这样一场名为《God,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Else》的访谈,邀请到了这样三位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的大神,共同探讨了这样的一些话题。对科幻或者天文学、宇宙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觉得这三个名字如雷贯耳。斯蒂芬·霍金,流行文化中现代宇宙学的代表人物;卡尔·萨根,抛开所有其它建树不谈,旅行者探测器项目的负责人,给外星人寄明信片就是他的主意;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


这意味着,这些语音,都可以认为是水滴(智子)在监听地球时会听到的语音,所以说,短片中不仅所有的影像是来自水滴表面的反射,连声音,也是水滴收集到的发自地球的声音。


而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真的有外星人远远地望向地球的时候,他们会看到会听到的,就是这样的信息。你们说的人类的目空一切,人类的盲目乐观,其实都是真实的。


时到如今,距离那场波士顿大学的座谈会,已经有43年过去了,参与这场座谈会的科学家们,大部分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去世,如今在世的只有77岁的理查德·E·拜伦森。距离旅行者一号、二号发射,38年已经过去,当年的联合国秘书长已经去世。而距离BBC的这次访谈,也有27年过去了,参加这场访谈的人物大多也都相继去世,只剩下73岁的斯蒂芬·霍金,靠着脸上最后一块能动的肌肉,继续着对宇宙的探索。(2018年3月14日注:本篇成文于三年前,今天听闻了霍金先生去世的噩耗,愿老先生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多年以后,一代大师已经纷纷离世,然而今天的我们,仍然在纠结相同的问题,没有什么进展。


多可怕。



--------------------------------------------

附录:

Life
Beyond Earth and the Mind of Man – 1975

YouTube链接:youtube.com/watch?

文字版:archives.gov/social-med

Carl
Sagan, Stephen Hawking and Arthur C. Clarke - God,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Else (1988)

YouTube链接:youtube.com/watch?

人物图片来自各人物维基百科英文页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