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方人吃野味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就我所知,北方人吃野味的情况,说实话,不如南方那么普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首先,得明白“野味”这个概念。 在我理解里,北方说的野味,更多的是指那些不属于我们日常圈养的牲畜,比如鸡鸭牛羊,而是从山野间、河流里捕捞或猎杀的动物。这包括各种野生鸟类(比如野鸭、野鸡)、野兔、野猪、黄鼠狼、刺猬,还有一些野生的鱼虾,甚至一些爬行动物(比如蛇)。当然,也有一些植物性的“野味”,像各种野生菌类、野菜,这些北方人是吃得很多的。

为什么北方不像南方那样“爱”吃野味?

1. 地理环境和物产差异: 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北方,特别是东北和华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很多野生动物在冬季是难以生存或难以捕捉的。不像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野味可供选择。北方更依赖于农作物和家禽家畜。
2. 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 北方人的饮食偏向粗犷、实在,口味上更喜欢炖、烀、蒸、炸,追求食材本身的原味和饱腹感。南方则更讲究精细烹饪,口味也更丰富多样,很多时候野味会被用来做成一些特色菜肴。而且,一些传统观念上,南方一些地区有“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这也会影响对野味的接受程度。
3.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 过去,北方很多地区相对偏远,生活水平不高,人们更关注填饱肚子,圈养的牲畜反而更容易获得。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靠近山区、水源地的,如果有条件,也会有人去打猎或者购买野味。随着经济发展,虽然有钱了,但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野生动物可能存在的寄生虫、病毒也多了些顾虑。
4. 法律法规的限制: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非法猎捕、销售、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很多北方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强,不会去冒险尝试。即使有一些不法商贩偷偷贩卖,大部分人也会敬而远之。

但是,说北方人一点不吃野味,也不准确。

“野味”的边界模糊: 有时候,一些看似“野味”的东西,其实是一些半野生或人工繁殖的,比如人工养殖的野鸡、野兔,味道可能比家禽家畜好些,价格也高些,算是一种“升级版”的食材,虽然严格来说不算“野味”,但有时候会被当作一种“特色”来吃。
特定时期和特定人群: 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为了补充营养,也会去山里打点野味,这是生存的需求。还有一些喜欢野外活动、户外探险的人,偶尔也会尝鲜。
对“野味”的认知不同: 有些人说的“野味”,可能就是指那些生长在特定环境下的,比如生长在山里的猪(山猪)或者野生的鱼类,这些可能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动物”不完全一样。
民俗和节庆: 在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里,可能有一些与特定野生动物相关的习俗,但这也越来越少了。

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

北方人吃野味的现象,相比南方,确实不那么普遍。这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文化和法律约束都有很大关系。现在,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合法、科学地食用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被提倡了。那些过去被认为是“野味”的食材,很多都有了人工养殖的替代品,或者已经被纳入了保护范围。

所以,如果你问我北方人吃不吃野味,我会说: “过去有,现在少了,而且很多人对这个事是持谨慎态度的。” 更多人还是喜欢吃正规渠道来的、安全放心的家禽家畜。不过,对于一些野生的菌菇、野菜,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些在北方仍然是餐桌上的美味,而且是合法、健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方,尤其东北、内蒙,萨满文化影响很大,有很强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所以对野生动物的喜好的确明显低于南方地区。


最近网上说东北的野味只有野菜,这不准确,野鸡之类我还是看过的,但喜好人群确实不多。

我再再再再强调一遍,我没说北方没有吃野味的现象,我说的是喜好人群不多。看东西一目十行没什么,可要是一目十行,就别瞎评论。

几十年前,东北的确有偷猎,但基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皮草,狐狸、貂、鹿皮等等,熊和虎偷猎并不多,国家管的也严,但小动物打没了,大型虎狼自然也就稀少了。

百余年前,东北人打狍子吃,主要因为当时开垦出的耕地还很少,而且狍子这种动物,以傻闻名,好打,现在已经不可能了,狍子已经是重点保护对象了。

萨满教文化在东北和内蒙东部影响最大的就是动物崇拜。山东、河北部分地区也有。

保家仙——胡黄白柳灰——分别对应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

这五种动物,别说是吃,你就是误伤到它们,都会被家里的老人训斥一通,弄不好还烧香拜佛祈求宽恕。而这五种动物,正是许多疾病的源头。

在萨满文化中,野生动物不仅高于人的存在,有些直接被奉为神明。

许多东北农村,家里若进了狐狸,黄鼠狼,蛇这类动物,那是胡奶奶,黄大仙来你这串门儿,不仅不能打杀,还得恭恭敬敬地请出去。当地人相信,若是打杀,家里必遭报应,更别提吃了。


至于蝙蝠、蜈蚣(北方的昆虫体型很小)、蜥蜴这类动物,北方地区少而且小,想吃也没有。


——补充——

南北的确有许多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关于南北野味的论调,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为什么谈这个就变成噱头了呢?野味现象在全国都有,但无法否认地区间程度上的差异,这个不能谈么?我们也要被政治正确绑架了?

我无意引战——注意我说的是萨满文化的影响!影响!不是信仰,我们国人都没什么信仰,萨满文化更像是一种民俗禁忌。只要是北方人,尤其东北、内蒙,多少都听闻过。

我也没有捧北方的意思,只是试图从民俗禁忌文化来解释这种现象。

当然,饥荒时,管他三七二十一,都会吃,但不是常态。注意下面的表述——北方不是没有野味,只是相对少。有人把熊掌都搬出来说事儿了,那熊掌能跟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相比吗?能在市场大批量卖吗?难道非让我们说,在野味问题上,南北没有任何差异吗?


评论区有中华神杠,都扯到渔猎时代去了,那跟我们现在说的野味,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以前,人们打猎,是为了生存而吃;现在,吃野味的就是一种猎奇心理,完全为了享乐。

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我相信在教育与卫生的普及下,选择野味的人会越来越少,但在此之前,聊聊还可以吧,而且我原答案只是在说北方为什么野味相对少,完全没引战的意思。

我在另一个答案里看到有答主反对以南北差异为噱头引战。

我同意一半——我也反对引战,但南北差异不是噱头,是事实。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user avatar

见过野鸡。。。

尾巴长长的那种。。

树林子里顺着公路满地跑。。没逮住。。

三十年前吃过野兔子。黄色毛毛那种。。

一股子土味。。再也不想吃了。。

后来跟同事领着他们家灵缇去打猎,跑了一天也没见着兔子毛。。把我累个半死。。

我不喜欢野味。。可能是因为没吃过好吃的吧。。像南方人可能真的环境条件允许,更容易接触野味,可能真的觉得好吃。。。

说实话我不明白为啥让果子狸次次背锅。。吃过的说说到底有那么好吃吗(´・ω・`)

以后估计好吃也没人吃了。。

挺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就我所知,北方人吃野味的情况,说实话,不如南方那么普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明白“野味”这个概念。 在我理解里,北方说的野味,更多的是指那些不属于我们日常圈养的牲畜,比如鸡鸭牛羊,而是从山野间、河流里捕捞或猎杀的动物。这包括各种野生鸟类(比.............
  • 回答
    樊登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提到了关于“北方人吃面太多会不会变笨”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基于观察和一些普遍认知的讨论,而非严谨的科学定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樊登读书分享会的特点。他通常会选取一些社会现象、心理学、或者一些大家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来.............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对肉粽的初体验,至今想起来都还带着点儿戏剧性的味道。那天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阳光正好,空气里带着一点湿润的暖意。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小的台湾风味店,老板娘是个热情洋溢的南方阿姨,每天门口都会摆上一些看起来很新鲜的食材。那天,她刚做好一批刚出.............
  • 回答
    说实话,之前我对“肠粉”这个词儿,感觉就像听一个遥远地方的传说。虽然我生长在北方,从小也算是个吃货,但印象里,我们那旮旯的主食还是面条、馒头、饺子,或者各种炒饭、盖饭。甜点什么的,顶多也就是豆沙包、芝麻糊之类的。直到有一次,跟着一个南方来的朋友去南方小馆子吃饭,他强烈推荐我尝尝这个“肠粉”。我当时脑.............
  • 回答
    这倒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说北方人就一定比南方人“喜欢”吃凉菜,或者南方人就“少”吃凉菜,这中间的差异更像是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和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演变的结果。不过,从普遍的观察和一些传统习俗来看,北方人餐桌上出现凉菜的频率和种类,确实要比南方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
  • 回答
    “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这句民间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说到底,这更像是一种饮食习惯的概括,而非绝对的定论。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一、地理环境与历史传承:生存智慧的烙印首先,咱们得回到最根本的——地理环境。 北方:苦寒之地,需要“咸”来“续命” 北方.............
  • 回答
    “部分北方人喜欢生吃蔬菜”这个说法,在地域和习惯的复杂性面前,需要非常谨慎地解读。实际上,将“生吃蔬菜”这个习惯归结到“部分北方人”上,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表述,或者说,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局部现象,而非普遍的北方饮食文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在某些.............
  • 回答
    当然有!别看饺子常常出现在年夜饭、节日宴席上,但它在北方人的日常餐桌上,绝对算得上是实打实的正餐主食。很多北方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长辈,对饺子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厚,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让咱详细说说这事儿。为什么饺子能成为主食?首先,饺子本身的构成就很能打。一张薄薄的面皮包裹着馅料,这面皮就是实打实.............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确实不是个例。咱们深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事儿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得说,这事儿啊,跟咱们从小到大“味蕾的习惯”和“肠胃的适应性”都有莫大的关系。就像你一直吃苹果,突然给你吃个香蕉,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新鲜,但要是天.............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对南方饮食“不好吃”的看法,以及南方人对自家饮食“更讲究”的优越感,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根植于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和食材禀赋的饮食理念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北方人心中的“不好吃”:那是一种缺失,一种口味上的不习惯首先得明白,北方人说“不好吃”,很.............
  • 回答
    很多人都听说过袁隆平院士,也知道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我们细想一下,袁隆平主要研究的是水稻,而中国北方人口味上更偏爱面食,这似乎有点让人困惑:他怎么就“养活了13亿人”呢?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又包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吃面.............
  • 回答
    大家好!我住在山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每天,我都会去我的散养鸡群那里,看着它们在山间自由自在地啄食野草、虫子,沐浴着阳光。这些鸡,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用心照顾着它们,确保它们健康快乐。而它们每天产下的每一颗蛋,都饱含着山间的灵气和我的心意。我把这些蛋从我的山里带到北京的超市,希望能让城市里忙碌的你们,.............
  • 回答
    .......
  • 回答
    北方人爱吃面食,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从包子、饺子、馒头、花卷,到各种炒面、烩面、刀削面,面食早已深入北方人的骨髓。然而,最让人觉得有点琢磨不透的是,明明面食如此盛行,为什么北方的早餐餐桌上,却很少看到面条的身影呢?这跟我当初在南方吃早餐的经历,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南方,尤其是武汉那样的地方,早上一碗.............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又被一些刻板印象所加深。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一些常见的误解: 关于北方人的误解1. 北方人都是“大嗓门”、“粗鲁”、“脾气暴躁”: 误解的由来: 北方地区,尤其是一些.............
  • 回答
    北方人有暖气,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天天洗澡”的天然驱动力。毕竟,恒温的室内环境,告别了冰冷潮湿的空气,洗个热水澡 surely 是件舒服透了的事儿。但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即便有了暖气,北方人也不是人人都选择天天洗澡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来道去的生活习惯、身体感受,以及一些我.............
  • 回答
    关于北方人饭量普遍大于南方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但要说“普遍”到什么程度,以及背后的原因,就需要细致地聊一聊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情况下,这确实是事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尤其是地域差异明显的中国,北方人似乎总能吃下比南方人更多的食物。但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一句“北方人能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北方人会不会觉得南方菜好吃一样,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北方人对南方口音的普遍看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和“觉得新鲜”,偶尔也会有人觉得“好听”,但那种“好听”往往带有一定的滤镜,或者说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情。首先,我们得明白,口音这东西太个人化了。每个人对.............
  • 回答
    “北方人冬天一周洗一次澡”这个说法,严格来说,不能一概而论,更像是一种刻板印象。不过,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生活习惯和原因。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首先,我们要明白,洗澡的频率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个主要因素:环境温度和个人习惯/观念。1. 极低的环境温度,不便利的洗浴条件: 北方冬天,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