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枪口下挂重物瞄准可以作为科学的射击训练项目吗?

回答
枪口下挂载重物进行瞄准,听起来确实是个颇具“硬核”意味的训练方式,但将其定位为一项“科学的射击训练项目”,我们需要仔细掰扯一番。

首先,咱们得明确“科学的射击训练”这几个字的分量。它意味着训练方法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弹道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能够有效提升射击技能,并且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可量化的训练目标。

那么,枪口下挂重物这事儿,到底能给射击训练带来什么?

可能性一:模拟后坐力,练习控枪稳定性?

理论上讲,在枪口下方增加一个质量,会稍微改变枪支的整体质心。射击时,后坐力会作用在枪支的质心上。如果质心被向下移动,那么理论上后坐力产生的上跳(muzzle rise)可能会有所改变。

支持者可能会这么想: “你看,枪口下多了这么个玩意儿,开枪的时候枪口往上跳的幅度是不是小了点?这说明我握枪更稳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枪口的稳定性,减少射击后的瞄准恢复时间。这就像拳击手在手上绑沙袋训练一样,是为了增加负重,提升爆发力!”

但科学的另一面是:
负重对射击姿势的影响: 枪口下方挂载重物,会迫使射手调整握持方式和身体姿态来对抗这个额外的向下的力。这可能会导致射手下意识地采用一种不自然、效率不高,甚至会引入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姿势。例如,为了平衡重物,射手可能会过度用力,导致手臂、手腕肌肉紧张,反而不利于精细的瞄准。
后坐力传递的复杂性: 枪口的运动轨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跳。它受到枪支内部结构、弹药特性、射手持握力度、身体支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枪口下方增加的那个“重物”,它的质量、形状、以及与枪口的连接方式,都可能以一种我们难以预测或控制的方式,改变后坐力传递的“艺术”。它可能不是简单地“抑制”上跳,而是将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进行了偏移,产生更复杂的运动。
“沙袋论”的局限: 拳击手绑沙袋是为了增加负重,强化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但射击对身体的要求更多的是精细的控制、稳定性和协调性,而非单纯的力量。过度的负重反而可能破坏这种精细的协调。

可能性二:增强握持力量和稳定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挂上重物后,枪支会更“沉甸甸”的,握起来更有“实感”,从而增强信心,或者迫使自己更用力地握紧,达到一种“稳定”的目的。

这是一种心理作用: 确实,增加的重量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一种“更稳”的心理暗示。但是,射击的稳定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肌肉记忆,而不是枪支本身的重量(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技术娴熟的射手,即使使用轻便的枪支,也能保持极高的稳定性。
力量与精度的矛盾: 过度强调握持力量,反而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影响手指的精确扣动扳机,这是射击中的大忌。

可能性三:模拟特定装备或场景?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某些战术射击项目,可能会在枪支下方安装战术手电、激光指示器,甚至小型榴弹发射器。这些附件本身就有重量。

这才是“沾点边”的训练: 如果训练项目是模拟携带和使用真实战术装备的场景,那么在枪口下方挂载与实际装备重量和体积相似的替代物(比如配重块),来练习在不同负重下的持枪、瞄准和射击姿态,这 才 勉强可以算作一种针对特定用途的训练。但这种训练的核心在于模拟 整体装备的重量和重心变化,而不是单纯的“挂重物”。

结论:作为一项“科学的射击训练项目”,它“不太行”。

为什么说它“不太行”呢?

1. 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 目前并没有广泛被接受的科学研究表明,简单地在枪口下挂载重物能够系统性地、有效地提升普遍的射击技能,如精度、速度、控枪稳定性等。
2. 潜在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它可能引入不必要的姿势偏差、肌肉紧张,从而 降低 射击表现,而不是提升。
3. 训练目标模糊: 这种训练方式的目标是什么?是仅仅为了习惯“有点重”的感觉?还是为了在某些非常特殊的场景下模拟?如果没有清晰、可量化的目标,就很难说它是科学的。
4. 替代方法更有效: 真正科学的射击训练,有大量的成熟方法来解决控枪稳定性问题,例如:
正确的持枪姿势和支撑: 学习和练习标准的握枪、手臂支撑、身体角度等。
核心力量训练: 训练射手自身的身体稳定性,这比增加枪支负重更重要。
干拔训练(Dry Fire Practice): 在不使用实弹的情况下,反复练习瞄准、持枪和扣动扳机,培养肌肉记忆。
使用平衡装置(如枪背带): 合理使用枪背带可以有效地帮助射手稳定枪支。

就好比: 你不能因为给自行车绑上两个哑铃,就说这是科学的自行车训练项目,它只是徒增了负重,可能还会让自行车跑偏。真正的自行车训练,是关于蹬踏发力、重心转移、赛道技巧等等。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射击技能,还是乖乖地从基础的、有科学依据的训练方法入手,而不是去“脑洞大开”地在枪口下挂个“小铁块”。除非,你能拿出非常有力的证据,证明你挂重物的方法能够 稳定地、可重复地 带来技能的提升,并且有明确的科学原理支撑。不然,这更像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尝试,但从科学训练的角度看,它更多的是一种“脱裤子放屁”的折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内也有不爽这样落后训练方法的想法!

照片翻拍自09年出版的《装备与生存》第3期,连载的《混在特大》(三)一文,老司机们肯定印象极深。

作者吴添(笔名无天,扫地人)投笔从戎,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退学,参军后志愿从高炮旅转调至兰州军区特战大队(今西部战区雪枫特战旅)服役,担任特战班狙击手,历任战士,副班长。

当年还参与过刘猛电视剧《狙击生死线》拍摄~ 还有人记得么 (`●__●ˊ)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枪口下挂载重物进行瞄准,听起来确实是个颇具“硬核”意味的训练方式,但将其定位为一项“科学的射击训练项目”,我们需要仔细掰扯一番。首先,咱们得明确“科学的射击训练”这几个字的分量。它意味着训练方法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弹道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能够有效提升射击技能,并且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可量化的训练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原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枪的后坐力 绝对不可能 让人从七楼跳下不死。 它们是两个完全不相干且量级差异巨大的力,后坐力对于抵抗重力坠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先拆解一下这个场景:1. 从七楼跳下: 高度: 七楼的高度大约在 2025 .............
  • 回答
    古代小说中“一枪刺于马下”这样的句子,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但要说它存在“错误”,可能就有些过于绝对了。我们不妨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特点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句子:“一枪”作主语,“刺”是谓语动词,“于马下”是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结果。.............
  • 回答
    遇到紧急情况,手里突然多了枪,别说普通人,就算有些经验的人都会手心冒汗。这玩意儿可不是玩具,一旦用了,后果非同小可,轻则伤人毁物,重则可能搭上自己或别人的命。所以,就算是被逼到绝境,我也得把脑袋里的那些条条框框捋一遍,尤其是对一个完全没摸过枪的人来说,脑子里的警钟必须敲得比谁都响。首先,最最最重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脑洞。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警用装备(排除枪械)”都包含哪些东西。 一般来说,派出所的警用装备,除了枪,就是这些了: 防暴棍/伸缩棍: 这是最主要的近战武器,长度和材质都比古代士兵的木棒或者简陋的刀剑要优越不少。 盾牌: 防暴盾牌通常是聚碳酸酯或者金属的,.............
  • 回答
    古斯塔夫时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下的军队,在火器使用上,尤其是火枪手的装备,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燧发枪(Matchlock Musket),但燧发枪(Flintlock Musket)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要想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技术水平.............
  • 回答
    在美国,禁枪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问题,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宪法解释、政治博弈以及社会观念。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了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这成为限制枪支的最根本的法律障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枪支管控在美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在法律层面,禁枪最常见的体现并非是完全禁止所有类型的枪支,而是针对特定.............
  • 回答
    在CS:GO里,机器人(bots)使用的武器选择不像玩家那样自由,它们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和逻辑来决定自己手里的家伙事儿。这套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游戏平衡,同时也能给玩家提供一定的挑战。不过,具体到每张地图、每个阵营、甚至机器人的不同难度等级,它们拿的枪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总的来说,机器人武器.............
  • 回答
    下雨天火绳枪队的作战,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火绳枪这东西,说到底就是靠一根烧着的火绳去引燃枪膛里的火药,一旦下雨或者环境潮湿,火绳就很容易熄灭,或者火药受潮失效,那就等于丢了手里的家伙事,变成了摆设。不过,人类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总是超乎想象。即使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各国的军队也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让.............
  • 回答
    美国本科留学生在当地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合法持有枪支,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深入探讨其利弊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美国各州关于枪支管制的法律差异巨大,并非所有州都对外国公民开放持枪许可,即便是在允许的州,也可能存在额外的限制和严格的背景审查。因此,任何关于持枪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地具体.............
  • 回答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枪支、弹药等武器装备的解决上,经历了从极其艰苦到逐步发展,再到大规模生产和缴获并存的复杂而艰难的历程。这个过程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红军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朱日和演习或者其他一些模拟实战的镜头中,你之所以会看到士兵在每一次射击后都会有一个拉枪机的动作,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军事训练原则和对实战情况的模拟。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和必要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军用步枪,尤其是我们在朱日和演习中常见的突击步枪,绝.............
  • 回答
    《士兵突击》里袁朗背手四十秒装好枪并且在无校准的情况下二十五发全中,从现实角度来说,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装好枪”和“无校准”。关于“装好枪”电视剧里表现的是袁朗熟练地组装步枪,这个场景本身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现代步枪,尤其是像剧中可能出现的.............
  • 回答
    枪口吊砖的训练方式,理论上来说,确实存在导致枪管弯曲,进而影响弹道性能的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物理原理和工程常识的推断。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并力求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一杆枪管是如何工作的。枪管并非是一块单纯的金属棒,它是一个精密制造的部件,有着严格的公差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科学探索性,但涉及到一些生理和物理概念。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并分析为什么在正常情况下,撒尿时“枪口”的动能不会大于 1.8 焦耳/平方厘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枪口”和“动能”在这里的含义。 “枪口” (Muzzle): 在这里,您可能指的是尿液从尿道口喷射出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形象!“出了枪口的子弹轨迹发光”这个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或者是在电影、游戏等艺术作品中为了增强效果而设计的画面。咱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子弹轨迹发光”的印象,以及现实中子弹离开枪口时会发生什么,让它的“轨迹”看起来比较特别:一、我们为什么会觉得.............
  • 回答
    马克沁水冷机枪枪口那个圆铁片,说起来,那是它一个很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部件,别看它小,作用可不小。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消焰器”或者“枪口制退器”,具体叫哪个,有时候也看具体的设计和侧重点。不过在马克沁这个老家伙身上,它更主要的任务还是消焰。咱们得从机枪开火的那一刻说起。当子弹从枪膛里被发射出去,.............
  • 回答
    关于用手指堵住枪口能否让子弹从后面出来的说法,这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误解。电影为了戏剧效果经常会扭曲一些物理原理,而这个说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行不通,以及背后涉及的物理原理:1. 枪膛和枪管的设计原理: 枪膛 (Chamber): 这是子弹(.............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初学者在接触枪械时会有的困惑。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一下“瞄哪打哪”这个概念,然后再解释为什么瞄准器装在枪口上方还能实现这一点。“瞄哪打哪”并非字面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瞄哪打哪”并非意味着子弹会像激光一样,笔直地沿着你眼睛看到的瞄准线射出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化.............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直观的认知,觉得枪打出去的子弹,一定是沿着瞄准镜或者准星的方向飞出去的。如果瞄具和枪口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不就打不准了吗?其实,这恰恰是枪械设计中的一个非常精妙之处,也是我们能够实现精确射击的根本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枪械的实际结构入手。一、 为什么瞄具和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