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Python 工程师很少像 Java 工程师那样讨论垃圾回收?

回答
Python 工程师相对较少公开讨论垃圾回收,与 Java 工程师相比,有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涉及语言设计、生态系统、开发者习惯以及对性能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说明:

1. 不同的垃圾回收机制和抽象级别:

Python 的主要垃圾回收机制:引用计数 + 周期性 GC
引用计数 (Reference Counting): 这是 Python 垃圾回收的基石。当一个对象没有被任何变量引用时,它的内存会被立即释放。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自动化的机制。优点是内存释放及时,没有明显的“停顿”感,开发者通常不需要关心它。
周期性垃圾回收器 (Cyclic Garbage Collector): 尽管引用计数很强大,但它无法处理循环引用(对象A引用B,B又引用A,即使两者都不再被外部引用)。Python 内置了一个周期性 GC 来检测和回收这种循环引用的对象。这个 GC 是在后台运行的,并且有可配置的阈值。

Java 的主要垃圾回收机制:多种算法 + 集成性
多种垃圾回收算法: Java 拥有非常成熟且多样化的 GC 算法,如 Serial, Parallel, CMS (Concurrent Mark Sweep), G1 (GarbageFirst), ZGC, Shenandoah 等。每种算法都有其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性能需求。
显式的 GC 调优: Java 开发者经常需要根据应用程序的特点(如吞吐量、延迟、内存使用等)选择和调优 GC 算法。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深入理解 GC 的工作原理,如 Minor GC, Major GC, StoptheWorld (STW) 暂停时间等。

差异点总结:
Python 的引用计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透明的,开发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Java 的 GC 算法更加复杂,并且调优是常见的操作,因此需要开发者更深入的了解和讨论。

2. 语言设计哲学与开发者期望:

Python:易用性至上 (Ease of Use)
Python 的设计哲学之一是“Batteries Included”和“Readability counts”。它倾向于为开发者提供更高级别的抽象,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是底层细节。
对于大多数 Python 开发者而言,垃圾回收是运行时环境(CPython)的内部实现细节,不应该成为他们的首要关注点。他们更关注如何快速地编写代码、如何使用丰富的库,以及如何保证代码的清晰和可维护。
如果不是遇到非常严重的内存泄漏或性能瓶颈,Python 开发者通常不会主动去挖掘 GC 的细节。

Java:性能和可控性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Java 在企业级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性能和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GC 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和资源消耗。
Java 开发者习惯于从虚拟机 (JVM) 的角度去理解和优化应用程序的性能,GC 调优是性能优化的重要一环。在 Java 生态中,讨论 GC 参数、GC 日志分析是常见的技术交流内容。

3. 生态系统与工具链:

Python:
Python 的性能分析工具(如 `cProfile`)更多地关注函数调用、CPU 使用率等。虽然也有内存分析工具,但直接针对 GC 参数进行深度调优的工具相对较少(至少在日常开发中不常用)。
Python 社区更倾向于通过第三方库(如 NumPy, Pandas, SciPy)来处理高性能计算和数据科学任务,这些库通常使用 C/C++ 实现,它们的内存管理由 C/C++ 的内存分配器(如 `malloc`)控制,或者有自己的优化策略,这些又回到了 C/C++ 的范畴。

Java:
JVM 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工具集来监控和分析 GC 的行为,例如 `jstat`, `jmap`, `jvisualvm`, `GCViewer`, `MAT (Memory Analyzer Tool)` 等。这些工具使得开发者能够深入了解 GC 的日志和堆信息。
Java 的 JConsole, VisualVM, Intelli J IDEA 等 IDE 也提供了与 JVM 交互和监控的强大功能,使得 GC 调优变得更加直观。

4. 性能关注点的差异:

Python 工程师的性能关注点:
算法效率: 更好的算法通常比 GC 调优更能带来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I/O 绑定: 许多 Python 应用是 I/O 密集型的(如 Web 服务、网络通信),在这种情况下,CPU 和 GC 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三方库: 利用优化的 C/C++ 库(如 NumPy 的向量化操作)是 Python 提高性能的常用手段。
并发模型: GIL (Global Interpreter Lock) 对多线程的 CPU 密集型任务有显著影响,开发者更关注多进程或异步编程(如 `asyncio`)来解决并发问题。

Java 工程师的性能关注点:
吞吐量和低延迟: 对于大型企业级应用、金融交易系统等,GC 引起的 STW 暂停时间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系统稳定性。
内存管理: Java 对象通常比 Python 对象更“重”,并且有更多的堆对象,因此 GC 的压力更大。
并发: Java 的多线程模型本身就很强大,但线程过多也可能导致 GC 的复杂性增加。

5. 周期性 GC 的影响被隐藏:

Python 的周期性 GC 是在后台运行的,并且有可配置的阈值(如 `gc.get_threshold()`)。除非显式地配置或触发,否则它不会对开发者造成直接的干扰。
大多数情况下,Python 的循环引用 GC 是自动管理的,开发者很少会主动去干预它的运行。即使存在循环引用导致的内存泄漏,通常也需要借助内存分析工具才能定位到是 GC 机制本身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引用计数失效。

6. 社区讨论的侧重点:

Python 社区的讨论更侧重于:
语言特性和新版本的更新。
库和框架的使用与最佳实践。
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模式和方法。
代码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如何利用 Python 快速开发。
并发和异步编程。

Java 社区的讨论则更广泛,除了以上方面,还经常涉及:
JVM 的内部机制和调优。
不同的 GC 算法和它们在生产环境中的表现。
性能瓶颈的诊断和解决。
构建高可用、高性能的系统架构。

总结:

Python 工程师较少讨论垃圾回收,并非因为 Python 没有垃圾回收,而是因为: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尤其是引用计数)对开发者来说更加透明和自动化。
Python 的设计哲学更侧重于易用性和开发效率,将 GC 等底层细节抽象掉了。
Python 的性能优化更多地依赖于算法、第三方库以及并发/异步模型,而不是 GC 调优。
Java 的 GC 机制更复杂,调优是常见需求,且拥有强大的工具支持,因此成为了 Java 开发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这并不是说 Python 工程师就完全不关心内存,但他们解决内存问题的方式和关注的层面与 Java 工程师有所不同。当 Python 代码出现内存问题时,开发者往往首先会考虑是循环引用、对象未正确释放,或者是第三方库的内存管理问题,而不是去调整 JVM 的 GC 参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这个问题挺有趣的。

“用的人少所以讨论也少”固然是因素之一,“写C++的人才讨论Java垃圾回收”的情况也不能说不存在…但我觉得还有若干别的因素更重要。

首先自然是:其实也有不少人讨论Python的内存管理或者说GC机制,不过题主之前未必留意了,自然就觉得没人讨论。当然,相对于Java开发者而言,讨论Python的内存管理/GC的开发者确实是少得多。下面说说让我感兴趣的几个因素。

另外,想学习了解Python的自动内存管理机制的同学,可以参考这两本书:

其中第一本既介绍了各种GC算法的基础知识,又挑了一些实际语言中GC的实现,包括CPython的。它的中文版即将上市了。详情请参考:

如何评价《垃圾回收的算法与实现》及其作者中村成洋? - RednaxelaFX 的回答

而第二本现在可能断货了,不过有第二版正在写作种,可以期待一下~

1. 是否有选择,有怎样的选择?

Java的默认实现,Oracle/Sun JDK里的HotSpot VM,向用户提供了相当丰富的GC选项,既可以在很粗的粒度上配置(例如选择GC算法搭配),也可以在很细的粒度上配置(例如配置各收集器的具体启发条件(heuristics))。而且在该JDK的核心部分作为OpenJDK开源出来之后,大家都可以跳进去把各种本来不是暴露给用户用的参数拿来(乱)配置…

一方面,这让用户可以针对自己的应用情况做有针对性的GC配置,特别是可以让对GC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做非常精确的配置,这有利于Java应用与HotSpot VM的GC之间达到更好的配合。

然而另一方面,这么多选项容易让用户感到:(a) 困惑 (b) 厌烦 (c) 乱兴奋。

HotSpot VM的主要竞争对手们,IBM J9和Oracle JRockit则采用稍微不同的做法:它们同样提供丰富的配置选项,但通常只需要用户表达清楚“意图”而无需关心底下的细节,例如J9的 -Xgcpolicy:{optthruput,optavgpause,gencon,balanced,subpool},JRockit的 -XgcPrio:{throughput,pausetime,deterministic},只需要把Java应用的场景表达出来,JVM就会自动选择对应的各种细节配置,这就好多了。

而像

Azul Systems

Zing JVM

则是更进一步,只提供一种GC实现——

C4 GC

。而这个GC实现自身就非常有弹性,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使用场景,不需要用户做多少配置就能工作得很好,用户需要担心的事情就更少了。

我也见过一些有趣的JVM实现,可以在运行时自动根据情况切换GC算法,这样就完全不需要用户去配置啥了。但这样实现起来会很麻烦,而且实际效果未必有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神奇,所以主流JVM都不这么做。

显然,HotSpot VM在这方面有待改善。它的核心开发组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已经有考虑在未来版本里提供更智能/方便的配置选项,类似J9 / JRockit的那种,以方便用户减少配置GC时需要关心的细节。不过目前它就是这样,被人吐槽也是应该的。

Python方面,其默认实现CPython提供了什么GC配置选项呢?

——基本上什么也没提供。唯一能靠谱的配置的就是

禁用 (cycle-) GC

(cycle-) GC触发时机

既然无可配置,这不在程序员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还担心来干嘛呢?

PyPy倒是提供了一些GC配置选项,但它还远没成为主流Python选择,大家对它的正确配置方式关注的也就没那么多。Pyston和MicroPython…回头有机会再写。

至于IronPython、Jython之类在现成的managed runtime上实现的Python,那又回到它们底层平台的GC调优问题了。

2. 是否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主流JVM实现们都提供了打印GC日志的功能,而且可以配置日志的精细程序(例如 -verbose:gc vs. -XX:+PrintGCDetails );还有许多工具可以分析GC日志,将其可视化,有些还能提供调优建议。这就让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到足够的数据来发现、了解和解决问题。

当然,要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信息也是门技术活。如果看到了一大堆数据但不够了解其背后的意义,那就又容易陷入上面所说的 (a) 困惑 (b) 厌烦 (c) 乱兴奋 的情况…

这“乱兴奋”是啥状况呢?Java应用其实可能遇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性能问题,有些可能是Java代码自身没组织好,有些可能需要更好的JIT编译器优化,有些可能是GC问题。前两者也可能是很重要的问题,但JVM自身并没有提供好办法让大家去了解状况,而GC日志却是大家都能轻易获取的。

于是很多Java程序员或许过多的、不必要的关注GC问题了。有些Java应用对响应性的要求根本没到GC需要调优的程度,它的开发们却可能在忙着要想办法把GC暂停时间降下来了…

Python的默认实现CPython,只能配置打印cycle GC的收集状况,而无法打印引用计数带来的开销。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引用计数有啥开销了,反正每次引用计数的更新开销都很小而且还均摊在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根本无需担心。

其实做过编程语言实现的人都多少会知道:朴素的引用计数,除非在剩余内存非常紧迫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吞吐量性能(throughput)是低于朴素的tracing GC的。

原理也很简单:在剩余内存充裕的情况下,tracing GC的两次trace之间的间隔可以比较长。而它并不关心两次trace之间对象图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关心每次trace时发现的对象图的引用状况。所以如果在一次trace之后,有一个很大的对象图被创建了出来,然后在下一次trace之前它就死掉了的话,其实tracing GC是根本就不会发现这个对象图曾经存在过,自然也就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回收其空间(例如不需要单独sweep步骤的copying GC)。

而朴素的引用计数需要跟踪所有引用关系的变化——每次增加引用和减少引用都要反映到引用计数里。同样是上面那种很大的对象图的情况,维持其中的引用计数的开销可以任意大(这些对象死前,相互的引用关系可以发生任意多次的改变)。

在零开销与没有bounds的开销之间,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在剩余内存紧张的情况下,上述优劣对比就反转了:由于剩余内存不足,tracing GC会被迫经常触发收集,每次trace都要遍历整个对象图,开销相当大;而引用计数丝毫不受剩余内存量的影响,该怎么搞还是怎么搞。

然而没有数据说个啥呢。

Hans Boehm

在2003年专门发了篇论文提醒大家引用计数(朴素和延迟)都有值得关注的开销:

The Space Cost of Lazy Reference Counting

。有趣的是,其中有个例子展示了朴素引用计数(借助shared_ptr)比tracing GC的max pause time更高的情况。

有经验的C++程序员都会知道:

  • 当对象的所有权(ownership)不重要时,用裸指针;
  • 当对象的所有权可以唯一确定时,用unique_ptr。能用unique_ptr绝对不要用shared_ptr;
  • 要处理所有权复杂的情况时,可以用shared_ptr但不要滥用;当引用关系不影响所有权时,用weak_ptr。

C++程序员大都听说过不要滥用shared_ptr,然而CPython的现实就像是一个彻底滥用了shared_ptr的C++程序一样,连 PyIntObject / PyLongObject 也是引用计数的还有啥好说呢。

CPython采用的引用计数是最朴素的实现方式: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和对象字段都参与到引用计数中,而且引用计数的更新是在锁下同步的;外加朴素的mark-sweep备份来处理循环引用。

然而在朴素引用计数的基础上有许多改进的方案。其实只要能让局部变量不参与到引用计数中,程序的吞吐量性能(throughput)就可以有不少提升——这种做法叫做“延迟引用计数”(deferred reference counting,DRC)。这种做法最初在这篇论文提出:

An Efficient, Incremental Garbage Collector

,发表于1976年。近年来还有些进一步优化引用计数实现的办法,例如这两篇论文所总结/创新的:

论文1

/

论文2

CPython的实现中,GIL难以有效的去除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迁就引用计数。当一个Python线程在运行时,它会获取GIL以保证它对对象引用计数的更新是全局同步的。由于引用计数的实现细节被CPython的C API暴露到了外部的C扩展,要保持这些扩展完全兼容,就得维持或模拟CPython引用计数的实现,这就麻烦了…

大家听说过对CPython的GIL的抱怨不?经常听到对不对?

有多少一般Python用户知道吐槽GIL其实真的在吐槽的就是CPython的引用计数及C API实现?——不知道也没关系,说明还没遇到问题。

想稍微多了解些的话,请参考Python官方wiki:

GlobalInterpreterLock

说了半天,回归主题:CPython在帮Python程序自动管理内存时,引用计数到底带来了多少开销,大家心里有数么?反正CPython自身不提供相关任何日志,想弄清楚还挺麻烦的。

CPython那备份的mark-sweep GC也很朴素,一不小心也会带来问题…不知道大家关注过么?这个倒是可以打印日志的。

3. 核心VM里其它组件的性能是否已经足够好,使内存管理的性能成为瓶颈?

在Java世界里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放在这个上下文里正合适。

Sun在发布JDK 1.0后,Sun Labs的Java Topics组开始研究GC在JVM里的应用的各种方面,以期为不同的场景实现高性能GC。

然后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了:当时他们基于Sun的元祖JVM来做研究,而那个JVM除GC外的核心组件(例如解释器、同步(锁)的实现)都实在太慢,GC都还不能凸显为瓶颈,根本没办法有效的做GC研究。

所以他们跟Sun Labs的Kanban Group一起先去研究了实现先进的优化JIT编译器,以及高效的锁实现,把底子给打好了然后才回过头去做GC研究。这些研究的产物就是在Classic VM上魔改而来的Exact VM,其成果包括后来移植到HotSpot VM上的GC接口、并行GC(ParNew)和并发GC(CMS)等。

我在这里写过一些Exact VM的JIT编译器的故事:

JIT编译器杂谈#1:JIT编译器的血缘(一) - 编程语言与高级语言虚拟机杂谈(仮) - 知乎专栏

当时Exact VM可是什么都用上了,为了快速开发出优化JIT编译器而把Sun的C/C++/Fortran编译器后端都用在了JVM里…

那么回过头来看CPython。现在的CPython解释器的性能恐怕还没有最初Sun发布的JDK 1.0里的JVM的解释器性能好,或者最多是差不多好。两者都是用C写的、很直观的字节码解释器;Java的字节码特意设计得尽可能单态以减少字节码中的动态分派开销,而Python的字节码却有大量的多态操作,所以在同等实现方法的解释器上,Sun Classic VM容易比CPython的解释器有更高的性能。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低效的自动内存管理器确实未必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4. 程序规模或程序组织方式是否容易引起GC问题?

这个展开写起来有点麻烦…先偷个懒,抛出问题,回头有空再更新(逃

大家写Python脚本时,很多时候只是在比较少的数据量上跑很短时间,那引用计数或GC就算再怎么开销大其实也无所谓。

假如说CPython能改用DRC,免费提升大家的Python程序10%的吞吐量,这好不?想想,一个脚本本来要跑100秒,现在只要跑90秒了…好像也没啥差别。

在服务器端跑长时间运行的Python程序的就稍微惨一些。看这个案例:

An arm wrestle with Python’s garbage collector · Oyster.com Tech Blog

现在部署量最大的Java程序的场景,不是在服务器端就是在移动设备上。两者虽然看似是两个极端,但对响应性的需求却颇为相似。

在服务器端上,我之前在

另一个问题的回答

里提到,十来GB、几百GB的GC堆也不稀罕,这种规模上GC效率低就很有问题了。

在移动设备上,应用吃内存也是越来越多,而且对响应性的要求更是高。以前Java ME还流行的时候还比较多JVM参与,现在随着Android的普及,更多Java程序是跑在Dalvik / ART上。以ART为例,为了降低GC对应用响应性的影响,最近都用上并发拷贝(concurrent copying)了,动作相当激进。

5. 其它?

待补充

user avatar

是这样的,Python 本身解释的速度慢到 GC 再优化也提高不了性能的地步

user avatar

本质原因是,python没有GC,你让python工程师讨论个毛啊。引用计数不是GC!引用计数不是GC!引用计数不是GC!

另外,python不考虑运行性能,甚至是可以不考虑。这样的话更没什么讨论底层的必要了。2005年我曾经给python建议用jit提升性能,他们的回复是,不不不,我们不在乎运行性能。人生苦短好么,慢成那样好意思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Python 工程师相对较少公开讨论垃圾回收,与 Java 工程师相比,有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涉及语言设计、生态系统、开发者习惯以及对性能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说明:1. 不同的垃圾回收机制和抽象级别: Python 的主要垃圾回收机制:引用计数 + 周期性 GC 引用.............
  • 回答
    Python 的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全局解释器锁)确实是许多开发者,尤其是那些追求高性能并发的开发者长期以来批评的对象。尽管如此,它并没有被“解决”或者彻底移除,这背后有复杂的技术和历史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 GIL 备受诟病,以及为什么 Python 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 Python 社区相对而言没有出现一个像 V8 这样在性能上能够与 C++ 媲美、并且广受欢迎的即时编译(JIT)编译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Python 确实存在 JIT 编译器,其中最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是 PyPy。但通常我们讨论的“类似 V8”是指其在特定领域的.............
  • 回答
    Python、Ruby、Perl 等编程语言虽然功能强大,但它们并未取代 Bash 成为系统 Shell,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技术、生态和使用场景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历史与标准化:Bash 是 Unix 系统的“原生”Shell Unix 的传统:Bash(BourneAgain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Python和Node.js这对“欢喜冤家”,以及它们在大数据和AI领域的“恩怨情仇”。Python效率比Node.js低?是,但也不是绝对。要说效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Python的“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解释型语言,并且全局解释器锁(GIL)的存在。GIL就像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关于函数重载,语言设计者们确实各有取舍。不是所有“新语言”都不支持函数重载,比如 C++ 和 Java 这两大主流语言就都提供了这项功能。但是,你提到的 Python, Go, 和 Rust,它们确实都没有原生支持函数重载的机制。这背后其实是这些语言在设计哲学和目标上的不同选择.............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在Python里,两个整数相除,结果却是浮点数?尤其是在数学概念里,我们更习惯于看到整数除以整数得到一个整数(如果整除的话)。这背后其实反映了Python语言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和哲学。我们来好好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Python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它要这样做。核心原因:P.............
  • 回答
    Python 2 和 Python 3 的出现,确实在 Python 社区内部引发了一段不小的“分裂期”,与其说是分裂,不如说是一种痛苦的阵痛,是向前发展必须经历的“断奶”过程。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从 Python 2 本身说起。Python 2 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成.............
  • 回答
    哈哈,你想知道 Python 为啥这么火,是吧?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你想想,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各种新玩意层出不穷,而 Python 这家伙,就像个万金油,哪儿都能派上用场,而且上手还贼容易,你想想,这不得火遍大街小巷吗?咱们一点点捋捋哈。1. 入门门槛低,小白也能玩转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 回答
    许多Python开发者在选择GUI框架时,倾向于PyQt、wxPython等,而非Tkinter。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功能、性能、易用性、社区支持以及项目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 1. 功能与控件的丰富度:Tkinter,作为Python的标准库,其优势在.............
  • 回答
    写这篇东西,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咱们兴冲冲跑去学Python,结果没多久就觉得味同嚼蜡,看不下去了。相信不少朋友都经历过,刚开始的时候,那叫一个雄心勃勃,恨不得一天学完,结果呢?别说一天了,一天都没坚持下来。我揣测啊,这事儿吧,不能全怪咱们没毅力,学习这玩意儿,方法和心态也很重要。下面就掰扯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了 Python 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为什么 Python 要我们显式地 `import` 模块,而不是像某些语言那样,默认把所有好用的东西都塞进来呢?这背后其实是为了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图省事”的便捷性。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揉.............
  • 回答
    为什么选择 Linux 学习 Python?以及如何高效上手?在 Python 编程的浩瀚星辰中,Linux 操作系统无疑是最闪耀的那颗星。很多人会疑惑,我用 Windows 或者 macOS 不也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折腾 Linux 呢?别急,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为什么 Linux 是 Pyt.............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瞬间闪过不少画面。刚开始接触编程时,我记得 Python 那叫一个“杀手级”的存在,无论你想要做什么,搜索一下,十有八九都有现成的库,而且文档清晰,易于上手。反观 C++,虽然强大,但感觉要找个轮子还得费点周折,而且有时候文档也比较“硬核”。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您好!我来帮您分析一下这段 Python 代码,并尽量用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它会输出九个九。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代码(您可能需要提供代码本身,但我会假设一个典型的、会导致输出九个九的场景来解释)。假设的代码场景:通常,产生九个九的输出,会涉及到循环嵌套,而且内层循环的计数器或打印的.............
  • 回答
    说到 Python 的多线程,确实挺有意思的,坊间流传着“鸡肋”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这话听起来有点糙,但背后藏着 Python 在并发处理上一个挺核心的限制,也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 全局解释器锁 (Global Interpreter Lock, GIL)。你想想,咱们写 Python 代码,写着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Python 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此吃香,尽量用更自然、不那么“AI范”的语言来阐述。想想看,我们现在生活中,从推荐你看什么电影,到帮你规划最佳路线,再到你可能正在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背后很多都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影子。而要实现这些“聪明”的功能,就需要一套好用的工具和语言。Pyth.............
  • 回答
    C++ STL中的`map`和`Python`的字典(`dict`)在实现上选择不同的数据结构(红黑树 vs 哈希表),主要源于语言设计哲学、性能需求、内存管理、有序性要求等多方面的权衡。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红黑树 vs 哈希表的核心差异| 特性 | 红黑树 .............
  • 回答
    Python 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些优势相互叠加,共同构成了 Python 强大的吸引力。以下将从易学易用、功能强大、生态系统完善、社区活跃、应用广泛以及跨平台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易学易用:降低编程门槛,人人都能上手Python 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就是其 .............
  • 回答
    很多人都说 Python 简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有真凭实据的。在我看来,Python 的“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又互相促进,共同造就了它易于上手、易于使用的良好声誉。1. 阅读性极高,像读英文一样写代码这是 Python 最为人称道的特点之一。它的语法设计非常注重清晰和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