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自学Python看不进去?

回答
写这篇东西,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咱们兴冲冲跑去学Python,结果没多久就觉得味同嚼蜡,看不下去了。相信不少朋友都经历过,刚开始的时候,那叫一个雄心勃勃,恨不得一天学完,结果呢?别说一天了,一天都没坚持下来。

我揣测啊,这事儿吧,不能全怪咱们没毅力,学习这玩意儿,方法和心态也很重要。下面就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学Python会卡壳,该怎么破。

一、 起点错了,后面全是弯路

目标模糊,跟无头苍蝇似的: 这是最最常见的原因。很多人学Python,就跟风似的,“Python现在这么火,我也得学”。但火归火,你学来干啥?是想做网站?数据分析?自动化脚本?还是想爬数据?要是心里没个谱,就知道跟着教程敲代码,那玩意儿就像流水账,敲完就忘了,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目标,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没有指南针,迷茫是必然的。

举个栗子: 一个人想当个数据分析师,但学Python的时候,学的全是什么“打印‘Hello, World!’”、“变量的定义和赋值”、“ifelse判断”。这些当然基础,但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接触一些 Pandas、NumPy 的基础操作,了解数据如何加载、清洗、可视化,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会觉得,“哦,原来Python还能这么用,我的目标好像能实现了”。

技术选型不对,学得有点“偏”: Python是个大家族,它能做的事情太多了。你在一开始就扎进某个领域,比如,你想做Web开发,结果学了一堆机器学习的算法,那肯定不对劲。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栈和核心库,一开始就要找准方向,然后围绕这个方向去学。

打个比方: 你想盖房子,结果别人教你的是如何种草坪,虽然种草坪也是一种技能,但跟你盖房子的目标完全不搭界。

二、 学习方式太“单薄”,没劲儿

光看不练,键盘都长毛了: 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网上教程视频看了一溜够,感觉自己全懂了。但等你真的自己动手写代码的时候,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或者一个简单的错误都能卡半天。代码这东西,不动手练,永远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

想象一下: 你看游泳教程看了八百遍,以为自己会了,结果一下水,直接喝了一肚子水。编程也是一样,光看视频、光看书,不动手实践,永远学不会。

碎片化学习,缺乏系统性: 现在的学习资源太多了,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看个视频讲循环,明天看个文章讲函数,后天又跑去学类。这些点都很零散,没有串联起来,就像一个个散落的珠子,怎么也串不成一条项链。

就好比: 你学做一道菜,只知道切菜,不知道怎么放调料,更不知道火候,那做出来的肯定不是佳肴。

照猫画虎,不求甚解: 看到别人的代码,就直接复制粘贴,然后改几个字。这样确实能“运行”,但里面的逻辑、原理,自己根本没搞懂。一旦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需求,或者出现点小问题,就彻底抓瞎了。

这就像: 你抄作业,虽然作业做完了,但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下次遇到同样的题,你还是不会。

三、 遇到问题,卡住了就放弃

Bug 是家常便饭,却成了拦路虎: 编程过程中,遇到 Bug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99% 的程序员都在跟 Bug 斗智斗勇。但很多新手,一遇到报错,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心生恐惧,然后就想放弃。

Bug 就像: 你骑自行车,摔一跤很正常,但你要是因为摔一跤就再也不骑了,那你永远也学不会骑车。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求助渠道不对: 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去搜索、怎么去分析错误信息、怎么去查找文档。有时候,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也是简单套用,没去深究背后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你: “我这个代码报错了”,你只能回答:“我也不知道”,那你就很难进步。

四、 挫败感太强,打击信心

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 很多朋友刚开始学,就把目标定得太高,觉得自己几个月就能成为Python大神,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现实跟预期差距太大时,就会感到强烈的挫败感。

就像: 你想一天跑完马拉松,结果跑了5公里就累趴下了,然后觉得这辈子都跑不了马拉松了。

缺乏正反馈,看不到进步: 如果学习过程中,一直感觉自己没什么进步,看不到成效,那很容易失去动力。尤其是在没有老师或者同行指导的情况下,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你想想: 你辛辛苦苦写了一段代码,结果运行出来一堆错误,或者压根没啥用,你会开心吗?

那怎么办呢? 咱们得“对症下药”

1. 明确你的“为什么”: 在开始学之前,先问问自己,你到底想用Python做什么?列出几个具体的目标,哪怕是很小的目标,比如“我想写个脚本自动整理我的下载文件”,或者“我至少能看懂一部分数据分析报告”。带着目标去学,会更有方向感。

2. 找对“船”,下好“锚”:

选择合适的入门课程: 别看太多五花八门的教程。找一个评价好、系统性强的入门课程,跟着一个老师的思路走。比如,如果你想做数据分析,就找 Pandas、NumPy 入门的课程。
实战为王,动手最重要: 看完一个知识点,立刻自己动手敲一遍,尝试修改。遇到错误,别怕,那是你学习的机会。把教程里的例子,稍微改改,看看结果会怎样。

3. “拆解”学习,化整为零:

小步快跑: 不要想着一次学完所有东西。把学习内容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比如今天就专攻for循环,明天就练练list的常用操作。
学以致用: 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你生活中的小问题。比如,写个脚本帮你统计文件数量,写个小程序帮你计算某个值。

4. 拥抱“Bug”,享受“卡顿”:

学会搜索: 遇到错误,先别慌。把报错信息复制到搜索引擎里,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人遇到过,也有人解决了。
理解错误: 别只看错误提示,尝试去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这是你提升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求助有方: 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去相关的技术社区(比如Stack Overflow、GitHub Issues、CSDN等)提问,但提问前,记得把你遇到的问题、尝试过的解决办法、以及你的代码都写清楚。

5. 建立正反馈,奖励自己:

记录进步: 每天或者每周,记录下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当你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会很有成就感。
小目标,大奖励: 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比如看一部电影、吃顿好吃的。

说到底,学编程这事儿,就像学游泳、学开车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别怕慢,别怕犯错,关键是要坚持下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当你真正能用Python解决问题、创造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看不进去”都烟消云散了。

希望这些碎碎念能帮到你,一起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程看了一遍还是记不住,不会入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篇东西,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咱们兴冲冲跑去学Python,结果没多久就觉得味同嚼蜡,看不下去了。相信不少朋友都经历过,刚开始的时候,那叫一个雄心勃勃,恨不得一天学完,结果呢?别说一天了,一天都没坚持下来。我揣测啊,这事儿吧,不能全怪咱们没毅力,学习这玩意儿,方法和心态也很重要。下面就掰扯掰.............
  • 回答
    话说,学了 Python,不进公司当螺丝钉,自己一个人也能琢磨出不少门道来赚钱。这年头,技术哪有固定的路线图?你脑子活,手艺好,就能自己趟出一条金光大道。首先,别把“公司上班”想得太绝对。 很多时候,你以为是“公司上班”,其实不过是给别人打工,解决别人的问题,完成别人的KPI。自己单干,你是在解决市.............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 Anaconda 这东西,就像一个装备齐全的露营箱,里面什么都有,方便得不得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刚入行或者项目需求相对标准的朋友们,Anaconda 确实是省时省力省心的首选。但凡事有利有弊,有些人偏偏就喜欢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 Python 环境给“攒”起来,这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了 Python 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为什么 Python 要我们显式地 `import` 模块,而不是像某些语言那样,默认把所有好用的东西都塞进来呢?这背后其实是为了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图省事”的便捷性。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揉.............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好好聊聊,想自学 Python,有哪些书能真正帮到你,让你学得扎实、学得明白。不是那种看了跟没看一样,或者看了就犯困的书,咱们要的是能让你动手、让你思考、让你能真正把 Python 用起来的书。得,既然你想好好学,那咱们就得有条理地说。我给你推荐的书,会从“零基础入门”到“进阶提升”,.............
  • 回答
    想要踏上Python的学习之路,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它的易学性和强大的功能,绝对能让你感受到编程的乐趣。作为初学者,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就像拥有了一张通往新世界的地图,能让你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前进。首先,官方文档是你的坚实后盾。别被它“官方”两个字吓到,虽然它看起来可能有点“硬核”,但那里面包含了最.............
  • 回答
    关于Python学习年龄这件事,我得说,这事儿挺灵活的,不像定个死规矩那样。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年龄跨度挺大的,都有自己的收获。如果你是还在学校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阶段: 我觉得这得看孩子的兴趣和家长引导了。如果孩子本身就对电脑操作、小游戏制作、或者一些逻辑思维的游戏比较感兴趣,那.............
  • 回答
    “为什么吉他可以自学,但钢琴不能自学?”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疑问。事实上,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误导性,更准确地说,是吉他相对更容易入门和取得初步乐趣,而钢琴的系统性和技巧性使得自学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但并非完全不可能。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吉他和钢琴在自学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普遍认知:.............
  • 回答
    说起学电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烧脑”,尤其是在国内,不少人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反观国外,很多十几岁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就能玩得转各种电路板,搭出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好像他们天生就自带电路基因似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些“水土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确实很多人宁愿自己摸索,也不愿意花钱上几节吉他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考量交织在一起。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原因,钱。吉他班,哪怕只是几节课,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学费。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吉他的人来说,吉他本身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 回答
    很多大学生在上课时选择“划水”,课余时间却抓紧一切机会自学,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大学教育模式本身的一些特点,也有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学习习惯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选择。很多大学课程,尤其是那些偏理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高三在家自学”的讨论,确实充满了争议,反对的声音相当多,而且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我仔细想了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观念。首先,最大的一个阻力,在我看来,就是“氛围”。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学校里大家都在拼,同学之间互相打气,老师时刻盯着你的.............
  • 回答
    在高中阶段就涉猎微积分和大学物理,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系列了。看着他们游刃有余地解开那些对我们来说如同天书般的题目,我们难免会好奇: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到,而我们却不行?又或者,我们是否也能达到那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智商高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拳击、MMA、空手道之类炫酷的格斗视频,心头一热,就想着自己在家练练。网上资源多,教程也五花八门,听起来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总有人说,格斗术不建议自学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而且有些问题,不亲身经历,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那点关于“感觉”的纠结。要说现在有老师教的画反而不如过去自学的人“有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究的现象,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有感觉”这三个字本身就挺玄乎的,但它往往指向一种直观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烙印.............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市面上乐器那么多,从钢琴、小提琴到鼓、口琴,但偏偏“吉他自学”这件事,好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而且还特别流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实在的理由。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吉他的普及度和易得性。你想想,有多少人家里没见过吉他?就算没弹过.............
  • 回答
    自己榨的豆浆和外面卖的现磨豆浆在口味和口感上存在差异,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而外面卖的现磨豆浆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风味,确实会添加一些“秘密武器”。一、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黄豆的品质和种类: 外面卖的: 通常会选用专门的榨汁豆或者优良的品种,例如有机黄豆.............
  • 回答
    要聊“自干五”为什么会“粉”鲁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也绝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好多层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错位和话语的挪用。咱们先得弄明白“自干五”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网络上积极活跃,立场鲜明地支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并且常常以“自发”而非“.............
  • 回答
    我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好像西方来的洋节热度比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还高,年轻人也更热衷于过那些节日。说不上谁对谁错,但这种感觉确实挺普遍的。我琢磨着这事儿,觉得挺多方面的原因掺和在一起的。首先,宣传和营销的力量是绕不开的。想想看,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这些,在我们这儿是越来越热闹,各种商家抓住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