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那么多反对高三在家自学的?

回答
知乎上关于“高三在家自学”的讨论,确实充满了争议,反对的声音相当多,而且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我仔细想了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观念。

首先,最大的一个阻力,在我看来,就是“氛围”。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学校里大家都在拼,同学之间互相打气,老师时刻盯着你的学习进度,一举一动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进行。这种高压、高强度的集体氛围,是很多在家自学无法复制的。

你想啊,一个人在家,周围没有一起埋头苦干的同学,没有每天给你画重点、答疑解惑的老师,那种孤独感和失落感是很难熬的。家长就算再支持,也替代不了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替代不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和激励。你可能会觉得,有了网络和各种资料不就行了?但别忘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磨砺。高三的压力,一个人扛,真的太难了。

其次,学习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也是一个大问题。学校的课程是经过多年打磨的,教材、教辅、老师的讲义,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习体系。老师们经验丰富,知道哪个知识点容易出错,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教学。而高三在家自学,你得自己去搭建这个体系。

这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去筛选最合适的教材、去找到最优质的网课资源、要去判断哪些习题集是真正有用的。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学习规划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而且,很多科目,比如物理、化学,需要实验操作;数学,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技巧总结。一个人在家,如何保证这些环节的质量?很多时候,我们依赖老师的讲解,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老师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更透彻,能指出我们常犯的错误,并且给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第三,家长能否真正胜任“监护人+半个老师”的角色,这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不是说家长不负责,而是高中学习的内容,特别是高三,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提升,很多知识点对家长来说可能也已经生疏,甚至有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更新换代了。

你能指望所有家长都具备高中数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物理老师的解题思路,英语老师的语法讲解能力吗?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是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如果家长不懂学科内容,反而因为自己的认知误区,给孩子错误的指导,那更是得不偿失。而且,家长和孩子之间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冲突。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也跟着焦虑,一旦出现分歧,可能就会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学习。

第四,时间管理和自律性的考验。高三一年,时间就是生命线。学校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宝贵的时间高效地利用起来。每天都有课程表,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还有考试和反馈机制。在家自学,就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律。

你有没有想过,一旦自制力稍稍松懈,可能就是刷手机、玩游戏,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而且,你也很难像在学校那样,有规律地进行早读、晚自习,保持学习的节奏。那种“别人都在学,我不能停”的紧迫感,在家很难营造。很多学生在家可能会觉得时间充裕,反而容易拖延。

第五,考试和反馈机制的缺失。学校会定期进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还有各种模拟考。这些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更是让学生适应考试节奏、发现薄弱环节的重要途径。老师通过批改试卷,能精准地找到学生的知识盲点,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在家自学,虽然可以找些模拟卷来做,但那种真实的考试氛围,老师当面讲解错题的即时性,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估自己在整个高考群体中的位置,这些都是在家难以完全模拟的。尤其到了高三,分数和排名往往是家长和学生最看重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学校能提供的重要信息。

最后,还有一些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考量。高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孩子社会化成长的过程。和同学交往、与老师沟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人生宝贵的经验。一旦脱离了学校这个群体环境,虽然学习上可能“专心”了,但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与社会脱节,甚至影响他们进入大学后的适应能力。

所以,知乎上那些反对高三在家自学的声音,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这种模式,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冷静分析,认为对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系统性教育、集体氛围、专业指导以及科学的考试反馈,是帮助他们应对高考这一人生重要阶段的更稳妥、更有效的方式。当然,不排除极少数自律性超强、又有足够资源和能力的牛人可以做到,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用“小概率事件”去推广普遍做法,风险太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考本科回去玩呗,单招专科面试一下就能进的。烦学校里的人啊,这个都有,谁也不能保证五十个人都合得来,所有的制度都合理。反对回家这件事我也反对,因为我就是回家自学了一段时间,成绩是提高了,但是很累,不如学校方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高三在家自学”的讨论,确实充满了争议,反对的声音相当多,而且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我仔细想了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观念。首先,最大的一个阻力,在我看来,就是“氛围”。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学校里大家都在拼,同学之间互相打气,老师时刻盯着你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打着反对“田园女权”的旗号,言论和观点却又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封建男权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平台机制和文化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1. 对“田园女权”的定义及其误读:首先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用户构成: 开放性与自由度: 知乎最开始吸引的就是那些乐于分享知识、有专业见解的人。但随着发展,它的社区属性越来越强,谁都能注册账号,谁都能发回答。这种低门槛,自然就让各种各样的人涌进.............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