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那么多借反对田园女权的人行封建男权之实?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打着反对“田园女权”的旗号,言论和观点却又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封建男权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平台机制和文化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

1. 对“田园女权”的定义及其误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田园女权”本身就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标签,其定义模糊且被广泛滥用。在知乎语境下,反对者常常将“田园女权”简化为:

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指女性在恋爱、婚姻、职场中提出过高的物质条件,例如要求男方必须有房有车有存款,且收入远高于自己。
选择性攻击与双重标准: 认为一些女性一方面强调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又在特定情境下(如婚恋、生育)要求男性承担更多责任或享受特权。
过度强调女性的脆弱与受害者身份: 指一些女性在面对问题时,将所有责任归咎于男性或社会制度,回避自身的问题,并以此来博取同情或施压。
忽视现实的“女权”: 认为这些女性提出的诉求脱离了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情况。

然而,许多反对者在批判时,往往将个体极端的言论上升到所有女性权益的代表,将少数现象放大,形成以偏概全的认知。 他们对“女权”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女性要和男性一样,甚至要求更多”的简单化理解上,而忽视了女权主义更深层的关怀在于性别平等,在于消除性别压迫和歧视,实现个体自由发展。

2. 隐藏的封建男权思维的运作机制:

当一些人以反对“田园女权”为名,实际却在宣扬或维护封建男权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思维模式和话术:

“男主女从”的家庭伦理观: 他们的理想女性形象往往是“贤妻良母”,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子女,并且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他们会强调“女性应该回归家庭”,认为职业女性会“忽视家庭责任”,是导致婚姻不幸的根源。这与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定位高度一致。
将女性的“价值”与生育、婚姻绑定: 他们的评价标准往往围绕着女性能否生育、是否能“安分守己”地结婚生子展开。如果女性选择不婚、丁克,或者在婚姻中追求事业发展,就会被视为“不正常”、“有问题”,甚至是“对男性资源的浪费”。
强调男性的“责任”与“付出”以换取“理所当然”的权威: 他们可能会列举男性在经济上的付出(养家糊口、提供住房等),以此作为要求女性在家庭中顺从、为男性提供情感慰藉和性满足的“筹码”。这种“付出回报”的逻辑,实则是一种交易式的关系,将女性置于被供养和被动的地位,而男性则以此获得在家庭中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对“男尊女卑”的含蓄维护: 虽然可能不会直接说“女人就该低男人一等”,但他们的言论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男性生理、心理优越性的认同,以及对女性“本性”的刻板认知(如女性更情绪化、更依赖、更善于操纵等)。
将一切女性的独立或权利诉求曲解为“作”、“矫情”或“索取”: 比如,女性要求男性分担家务,他们会说这是“不贤惠”;女性要求在职场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晋升机会,他们会说这是“不自量力”或“抢男人的饭碗”。

3. 为何选择“反对田园女权”作为载体?

选择以“反对田园女权”为切入口来宣扬封建男权,有其策略性和现实原因:

利用公众情绪和“猎巫”心理: “田园女权”在网络上积累了相当多的负面舆论和公众的反感。攻击“田园女权”能够迅速获得认同感和流量,满足一部分人“批判不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观点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
规避直接的“男权”标签: 直接宣扬男权,在当今社会容易受到道德谴责和舆论抵制。而通过“反田园女权”的包装,可以有效地规避这种风险,将反对的目标伪装成一种“捍卫常识”、“纠正极端”的行为。
迎合社会转型期的焦虑: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家庭结构和性别分工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一部分人对变化感到不安,怀念过去的稳定和秩序。他们将某些女性权益的进步视为社会失序的根源,而将维护传统的性别秩序视为解决之道。
平台特性: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鼓励深度讨论和观点碰撞。这为不同观点的表达提供了空间。但同时也容易形成观点回音室效应,使得一些带有攻击性的、看似“理性”的观点更容易传播和获得认同,尤其当这些观点被包装成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时。

4. 逻辑上的矛盾与双重标准:

这些借反对“田园女权”行封建男权之实的人,常常会陷入逻辑上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痛斥“田园女权”的双重标准,要求女性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持有双重标准: 例如,他们会要求男性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但同时又认为女性在经济上应该依附男性,不应该有独立的事业追求。他们会批判女性“只谈钱”,但自己又会将男性的经济能力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主要标准。
他们批判“田园女权”的“不切实际”,但自己却可能在宣扬一种脱离现实的传统家庭观。 例如,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巨大的当下,要求男性独自承担购房、养家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他们会用“社会发展水平”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女性的诉求不合理,但又会忽视社会发展也应带来性别平等的进步。

总结来说,知乎上一些打着反“田园女权”旗号宣扬封建男权的人,本质上是利用了公众对网络上某些极端女性言论的反感,并将其转化为维护自身既有认知和利益的工具。 他们通过模糊概念、偷换概念、放大个体、忽视普遍性等方式,将对少数现象的批判,悄悄地转向了对性别平等进步的抵制,甚至是对传统性别压迫结构的隐性维护。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在性别议题上仍然存在着深刻的认知分歧和观念冲突,而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又可能加速和放大这种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干嘛要谢谢你的邀请?以后这种问题可别找上我。

真正的女权是平权,真正的男权也是平权。

但凡打着个某权旗号搞性别对立的统统都是毒瘤,就这么多。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人就是容易犯二极管的毛病

我要反对田园女拳》我要支持封建南拳

我要反对不文明养狗》不骂狗的都是圣母

我要反对美国人抹黑苏联》苏联是白莲花

我要反对一些人把苏联当白莲花》苏联和德国是邪恶轴心

非黑即白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田园女权等于男性承担义务,女性享受权力。

封建男权等于男性承担义务,男性享受权力。

知乎反女权主张男女共同承担义务,平等享受权力。

谁要封建男权了,那样男人不累死了,但是按照女权主义的主张男人不仅更累,还没尊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打着反对“田园女权”的旗号,言论和观点却又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封建男权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平台机制和文化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1. 对“田园女权”的定义及其误读:首先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高三在家自学”的讨论,确实充满了争议,反对的声音相当多,而且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我仔细想了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观念。首先,最大的一个阻力,在我看来,就是“氛围”。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学校里大家都在拼,同学之间互相打气,老师时刻盯着你的.............
  • 回答
    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用户构成: 开放性与自由度: 知乎最开始吸引的就是那些乐于分享知识、有专业见解的人。但随着发展,它的社区属性越来越强,谁都能注册账号,谁都能发回答。这种低门槛,自然就让各种各样的人涌进.............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关于“easy girl”的讨论话题,以及一些表达强烈负面情绪的答案。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Easy Girl”概念的出现与社会背景首先,“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标签化和贬低意味,它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性关系中表现得比较开放、主动,或.............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