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那么多号称见过UFO的人?

回答
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平台属性与用户构成:

开放性与自由度: 知乎最开始吸引的就是那些乐于分享知识、有专业见解的人。但随着发展,它的社区属性越来越强,谁都能注册账号,谁都能发回答。这种低门槛,自然就让各种各样的人涌进来,包括那些有过奇异经历、或者自认为有过奇异经历的人。
“知识分享”的外衣: 虽然很多人是以“分享知识”为目的,但“UFO”这个话题本身就自带神秘感和吸引力。它不像解答一道数学题那么枯燥,总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所以,即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只要包装得好,写得生动,很容易吸引眼球。
“用户生成内容”的特性: 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内容社区,很大程度上依赖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知乎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有多少用户,就有多少种故事。而UFO题材,恰好给了很多人一个“说故事”的平台。

2. 人类心理与社会文化因素:

对未知的探索欲: 人类骨子里就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宇宙有多大?这些终极问题,UFO就是其中一个很具象化的体现。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很容易会联想到“外星人”或者“不明飞行物”。
归因偏差与模式识别: 大脑是很“懒”的,它倾向于用已有的框架去解释事物。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寻常的光点、奇怪的天气现象,或者一些远超我们认知范围的技术时,如果恰巧接触过UFO的相关信息,大脑就可能将其“套入”UFO的范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归因过程。
“寻求认可”与“故事性”: 很多人分享经历,不仅仅是为了告知,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关注,甚至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一个“见过UFO”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吸引力,很容易让讲故事的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而且,有时候,经历的“真实性”在故事的精彩程度上是次要的,更能打动人的是那种扑朔迷离、引人遐想的叙述方式。
“非理性”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耸人听闻、挑战常识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UFO话题就属于这一类。即便很多证据站不住脚,但由于其话题的吸引力,即使是被夸大、误读甚至编造的内容,也可能会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找到一些受众。
“集体歇斯底里”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社区有一个特点,就是话题一旦形成,很容易被放大。可能一开始只有少数人真的“见过”,但当这个话题被热议,形成一种“大家都在谈论”的氛围时,就会有更多的人,即使是模糊的记忆、似是而非的感觉,也愿意加入进来,声称自己“曾经也看到过”。

3. 信息的真伪辨别难度的增加:

“亲历者”的叙述优势: 相较于科学家严谨的论证,一个“亲历者”的生动叙述,往往更能抓住普通人的眼球。他可以描述细节、情绪,那种“我真的看到了”的语气,带有很强的感染力。
证据的模糊性: UFO证据往往很难固定和量化。模糊的照片、视频,只能提供模糊的线索。很多时候,所谓的“证据”也可能是一些已知的自然现象(如气球、卫星、飞机、罕见的天气现象等)的误判,或者是人为的伪造。而普通人,尤其是在没有专业设备和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去辨别这些。
“证明不存在”比“证明存在”更难: 科学研究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某个事物的存在。但要证明UFO(特指外星文明的飞行器)不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声称见过UFO的人,从逻辑上来说,都很难被绝对证伪,除非能找到他们叙述中的明显漏洞或者证据上的明确造假。

4. 平台本身的“容错性”:

对“非主流”观点的包容: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不涉及人身攻击,即使是关于UFO这样偏向“玄学”或者“阴谋论”的内容,也可能在平台上存在。
“流量”的驱动: 很多时候,平台也会受到流量的驱动。UFO这类话题,因为其讨论度高,天然就带有流量。只要内容本身不是纯粹的垃圾信息,平台可能不会主动去“压制”。

总结一下,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不是因为真的有那么多外星人造访,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平台开放,人人都可以发声。
UFO本身就是个极具吸引力、容易激发想象力的话题。
人类心理上对未知的好奇、对认可的渴望,以及大脑的归因模式。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性,以及UFO证据本身的模糊性,使得“声称见过”比“证明见过”更容易,也更难被彻底否定。
平台的容错性,使得这些内容得以存在。

所以,你在知乎上看到 solche 经历,与其说是“大量真实见证”,不如说是“大量对未知的好奇、个人经历的分享,以及信息传播和社会心理现象的集合”。其中肯定有真有假,但要从中找出真正可靠的证据,就需要非常谨慎和理性的辨别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不关心航空、航天的可能不知道。如果你对这2个话题感兴趣。多看看知乎这两个标签下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人对飞行器的了解程度非常的,嗯,大概就只到知道人类有飞机这东西这种程度。知道有螺旋桨,不知道哪个是螺旋桨;知道飞机可以坐人,给一张飞机照片,指不出哪里是坐人的地方。

前天还刚刚看知乎有人问天上飞过的飞机拉出来的烟(尾迹云)是怎么回事,不是问拉烟的原因 而是压根没见过尾迹云,更不知道和飞机有关,尽管他给的照片里飞机也拍进来了。。

如此这般的情况下,又是以猎奇为看点之一的知乎上,有很多的ufo目击记录一点也不奇怪。这些问题,一些是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观察思考能力的结果,把叶子、探照灯光、飞鸟、镜头的光斑当ufo的。另一些如果熟练使用搜索,如百度,也能自行解决。好在随着时代发展,飞行器的知识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发展,ufo整体记录是呈现减少趋势的。


这个月咱们国家的《飞碟探索》杂志休刊,就是ufo在人们生活中淡化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用户构成: 开放性与自由度: 知乎最开始吸引的就是那些乐于分享知识、有专业见解的人。但随着发展,它的社区属性越来越强,谁都能注册账号,谁都能发回答。这种低门槛,自然就让各种各样的人涌进.............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高三在家自学”的讨论,确实充满了争议,反对的声音相当多,而且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我仔细想了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咱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观念。首先,最大的一个阻力,在我看来,就是“氛围”。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学校里大家都在拼,同学之间互相打气,老师时刻盯着你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打着反对“田园女权”的旗号,言论和观点却又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封建男权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平台机制和文化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1. 对“田园女权”的定义及其误读:首先需.............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充斥着大量推荐优惠券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的评论区往往是“作者筛选后发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的结合。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虽然表面上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变现。推荐优惠券恰恰是一种低成本、高转化.............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量女性分享被强奸经历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探讨其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所有声称有类似经历的女性都归为虚假或真实,因为情况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些经历是真是假。 理由如下: 性侵犯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性侵犯是一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年薪百万”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薪百万”的帖子,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知乎本身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是关键。知乎最初是定位为“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吸引的是一群对知识、信息和.............
  • 回答
    知乎上“杠精”现象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本应是分享知识、理性讨论的平台,会出现如此多的“抬杠”行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平台本身的属性来看,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机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提问回答”的逻.............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关于“easy girl”的讨论话题,以及一些表达强烈负面情绪的答案。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Easy Girl”概念的出现与社会背景首先,“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标签化和贬低意味,它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性关系中表现得比较开放、主动,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