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演是否应该让演员完全理解人物和剧情内容?演员知道太多是否会影响当下的发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表演议题,涉及导演的指导方式、演员的理解能力以及表演的即时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

导演是否应该让演员完全理解人物和剧情内容?

理想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 nuance。

1. 为什么导演希望演员完全理解?

深度和真实性: 当演员真正理解角色的动机、情感背景、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剧情的宏观走向时,他们的表演会更具深度、层次感和真实性。他们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而是内在驱动地去“成为”角色。
自主性与创造力: 对剧情和人物的深刻理解赋予了演员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他们能更好地把握角色的细微变化,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更自由的演绎,提出更具建设性的表演想法。
更精准的塑造: 导演需要演员来 воплощать(实体化)他们的愿景。如果演员对角色和剧情理解模糊,导演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和引导,甚至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角色弧光的完整性: 尤其是对于有复杂角色弧光的角色,演员需要明白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恰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整体剧情的连贯性: 理解整个剧情,包括场景之间的联系、角色行为的逻辑链条,有助于演员更好地与对手演员互动,也更容易融入整个电影或戏剧的节奏和氛围。

2. “完全理解”的界限在哪里?

背景信息 vs. 即时反馈: 导演需要让演员理解角色的核心驱动力、过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当前场景的目标和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需要知道所有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或者其他角色的所有秘密。
“知道”和“体验”的区别: 理解是智力上的认知,而表演是情感和身体的体验。导演的职责是帮助演员从“理解”走向“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
导演的“秘密”: 有时,导演会保留一些关于角色或剧情的“秘密”,直到特定时刻才透露给演员,这可能是为了营造惊喜、制造戏剧冲突,或者让演员在表演中产生真实的反应。例如,一个角色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导演可能希望演员在某个关键场景中,通过对手演员的表演,才“发现”这个秘密,从而产生自然的反应。

3. 导演如何帮助演员理解?

剧本研读和讨论: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演需要与演员一起深入剖析剧本,讨论角色的背景、动机、情绪曲线,以及每个场景的目标。
提供人物小传或背景资料: 导演可以为演员提供详细的人物小传,包括角色的童年、成长经历、重要人际关系等,帮助演员构建更饱满的人物形象。
影像和音乐的参考: 导演可以通过提供音乐、画作、电影片段等,来帮助演员捕捉角色的气质、情绪或时代背景。
排练和试戏: 通过大量的排练,演员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导演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及时调整和引导。
开放的沟通: 建立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鼓励演员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导演也需要愿意倾听并解释自己的意图。

演员知道太多是否会影响当下的发挥?

答案是:可能,但并非绝对。这取决于演员的心理素质、导演的指导方式以及“知道太多”的具体内容。

1. “知道太多”可能产生的影响(负面):

“上帝视角”的破坏: 如果演员过早地知道角色的最终结局,或者其他角色的所有“秘密”,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上帝视角”来表演,而非沉浸在角色当下的情绪和情境中。
例子: 一个角色即将面临死亡,如果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就“知道”自己会死,他可能会在不该显露的情绪上过度铺垫,或者在对话中暗示某种宿命感,从而破坏了当下场景的真实性。
预设和“算计”的表演: 演员可能会因为知道未来的剧情发展,而在表演中“算计”如何为未来的转折做铺垫,这种预设感会让表演显得不自然,缺乏即时性和真实反应。
例子: 角色A不知道角色B会背叛他,但演员A知道,为了表现出未来被背叛的伏笔,他可能会在与角色B的互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怀疑或疏离感,这与角色当下应该有的信任状态相悖。
信息过载导致混乱: 如果演员被灌输了太多不必要或相互矛盾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大脑中产生信息过载,反而无法聚焦于当前场景的核心任务。
失去惊喜和真实的反应: 表演的魅力之一在于角色的“未知性”和演员对当下情境的“真实反应”。如果演员对一切都了如指掌,那么他们可能无法捕捉到在真实情境下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惊喜或突发情绪。
对导演意图的过度解读: 有时,导演可能会给演员一些模糊的提示,希望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演员知道太多,他们可能会过度解读这些提示,朝着一个并非导演本意的方向去表演。

2. “知道太多”并不总是负面,甚至可能是正面(如果处理得当):

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适当地了解角色的全部背景和潜在动机,可以帮助演员建立一个更坚实的内心世界,即使这些信息在当下的场景中没有直接体现,它们也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深层支撑。
例子: 一个角色可能表面上是个冷漠的人,但演员知道他内心深处有童年的创伤。即使在当下的场景中没有直接表现创伤,演员也可以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 subtly(巧妙地)透露出这种内在的复杂性,让角色更具魅力。
更准确的情感铺垫: 对于长线剧情,知道角色最终会经历什么,可以帮助演员在早期的场景中,更准确地为未来的情感转折做铺垫,让角色的成长和变化显得自然且有说服力。
对他人角色的理解: 知道其他角色的动机和目标,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对手演员的角色,从而在互动中产生更精准的化学反应。
导演的策略性保密: 正如之前提到的,导演有时会选择性地保留信息。这种“知道太多”的风险,往往是导演为了达到特定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3. 如何平衡“理解”与“即时发挥”?

分阶段的信息提供: 导演可以根据拍摄的进度和场景的需要,逐步向演员透露信息。先提供当前场景所需的核心信息,再根据剧情发展逐步完善角色的全貌。
“工作事实”的建立: 导演需要与演员共同建立一套“工作事实”,即在当前场景下,角色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角色的即时目标是什么。演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工作事实”。
信任和默契: 演员与导演之间高度的信任和默契至关重要。如果演员信任导演的判断,愿意在导演的引导下保持一定的“未知性”,那么“知道太多”的风险就能大大降低。
演员的自我意识和控制力: 经验丰富的演员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并在表演时选择性地释放。他们知道如何隐藏“上帝视角”,如何让自己的表演听从角色当下的声音,而不是未来的剧透。他们能将对整体剧情的理解内化为角色内心的“可能”,而非外在的“必然”。
导演的现场指导: 即使演员知道很多,导演的现场指导依然重要。导演需要时刻观察演员的表演是否过于“超前”或“预设”,并及时通过语言、身体语言或场景调整来引导他们回到当下。

总结:

导演应该努力让演员充分理解人物和剧情内容,因为这是塑造真实、有深度的角色的基石。然而,这种理解需要是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并且要避免让演员过早获得“上帝视角”,从而破坏表演的即时性和真实性。

演员知道太多确实可能影响当下的发挥,尤其是在他们无法有效管理这些信息,或者导演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时。这可能导致表演预设化、缺乏真实反应,甚至信息过载。

最终,关键在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高度信任以及对表演艺术的共同追求。一个好的导演会懂得如何平衡信息的传递,让演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保有对当下的专注和对角色的真实体验,从而创造出令人动容的表演。而一个优秀的演员,则能在接收到丰富信息的同时,拥有强大的内在控制力,专注于角色在每一个当下所需要的状态和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特别好,很有讨论的必要。

它涉及到两个方面:①演员对角色一生走向的了解程度及诠释方法;②影视剧的拍摄流程。

看到过一个非常辛辣的演技点评:某演员之所以演得不好,是因为他演戏的时候是以预言家一样的全知视角来诠释角色的。好像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结局一样。

那么对于演员来说,假设一开始不拿到整部戏的剧本,而是随着拍摄进度慢慢解锁自己角色的故事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下的大多影视剧并非是按照剧情顺序拍的。一部电视剧分为很多集,一集分为很多场,每一场在不同的场景。安排哪场戏在何时何地拍称为『排片』,当然,这个词还有影院安排电影播出时间的含义。

那么剧组排片的依据是什么呢?在时间充足、预算充足、演员能全程跟组的极端理想状态下,按剧情发展排片是最好的。按剧中事件先后顺序来先后拍摄,不仅有利于让演员保持状态,持续入戏,还更方便后期审素材和剪辑。

但我们也说了,这是极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难实现。试想每场相邻的戏场景都不一样,A地的戏拍完了,一个剧组浩浩荡荡转去B地拍下一场,然后又回到A地拍第三场。路上的时间、设备的租金、转瞬即逝的自然光会大大拖慢拍摄进度,增加预算。

再试想,除了全程跟组的主演,一些戏份少但贯穿全剧各个阶段的配角如果也全程跟组,对剧组的经费和演员的时间都是一种浪费,实际上可以把某配角的戏集中在几天拍完。更何况主演可能是忙碌的大明星,也不一定全程跟组。所以按演员时间排片,也是排片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以,排片通常会多考虑场景和预算。比如一部戏需要在泰山顶取两次景,一次是开场,一次是大结局。那么剧组排片的时候就会把这两场戏安排在同一天拍摄,剧组也就只需要浩浩荡荡上一次泰山。

以上按预算、场景、演员时间排片可以统称为排片的『现实因素依据』。相对的,按剧情排片则是『艺术因素依据』。

按现实因素排片称为『跳拍』,按艺术因素依据排片称为『顺拍』。

现实因素排片的弊端是什么呢?如万茜老师所说,是演员(尤其是重头戏)的情绪。比如泰山巅的两场戏分别是第一集男女主初遇,大结局二人已然历经沧海桑田生离死别。同一天让演员切换两种极端状态是对业务能力非常大的考验。但国内大部分演员都不是纯体验派,科班演员其实完全有掌控情绪的业务水平。

更何况,除却方法派的基本表演能力,激发情绪的辅助方式也很多。如果演员还是实在要体验,适当的改换某几天的拍摄顺序为艺术效果让路也可以。所以相比于逐步解锁剧情的排片模式,二者最终的呈现效果最多可能也只是八十五分和九十分的区别,是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差距。

并且,在现实因素排片模式下,演员必然提前把角色的一生提前吃透。完全谈不上跟着剧情发展慢慢解密式的解锁剧本。演员在接戏之前,也要提前把原著信息、剧本和人物小传都看一遍才能确定自己能否胜任该角色。

所以,目前以现实因素为主,艺术因素为辅的排片方式对于剧组预算、以及多数方法派和表现派演员来说算得上是最优解。艺术因素排片模式非常好但是属于可遇不可求类型的,拍电影或短片,或是类似于《活埋》、《老友记》这样场景单一的作品可以如此。对于长片大剧,按照现实因素排片和发放剧本都是更好的。但排片还受演员经验资历、导演习惯等等多种因素影响,说到底还是『因剧而异』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