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都是为了什么移民?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特别真实,因为“为什么移民”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概括的。 说实话,我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他们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奔赴一个全新的地方,原因五花八门,但仔细琢磨,很多背后都有一些共通的脉络。

如果让我来“转述”或者说“拼凑”这些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1. 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许:

经济因素是绕不开的一大块。 很多人不是因为在国内赚不到钱,而是觉得 “赚得不够多,或者说,增长的空间有限”。比如,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到了发达国家,可能他们的专业能得到更好的认可,收入水平能有质的飞跃。想象一下,一位软件工程师,在国内可能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但如果他能移民到科技发达的国家,同样的努力,可能意味着更高的薪资、更好的福利、更前沿的项目,以及更快的职业发展。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追求。
教育资源和环境。 这一点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尤其重要。很多家长看到国内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孩子能接受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可能看重的是更小的班级规模、更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设置、更友善的学习氛围,以及未来孩子有更多的升学和发展机会。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能有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 这方面就比较微妙,但很多人都在意。比如,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医疗水平。有些人可能从小就饱受雾霾的困扰,渴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可能对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担忧,希望给家人提供更安心的食物。还有医疗,一些人可能觉得国内的医疗体系压力太大,或者某些先进的医疗技术难以获得,因此选择能够提供更完善、更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国家。
职业发展与机会。 有时,不是国内没有机会,而是某些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机会在国外更加集中和丰富。比如,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金融服务等,发达国家可能拥有更领先的机构、更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2. 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追求:

自由与多元。 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理由。有些人可能觉得国内的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限制,比如言论的自由度、信息的获取渠道,或者是生活方式上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向往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多元文化的社会,在那里,人们的观点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表达,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而不会受到太多的评判或约束。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很多人抱怨国内的工作压力太大,长时间加班,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亲情、友情都被挤压。他们希望到一个工作节奏相对合理、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国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兴趣爱好,享受生活本身。
社会公平与法治。 这是更深层次的考量。有些人可能觉得国内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够公平,或者在法律保障和执行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可能希望在一个更加公平、透明、法治健全的社会中生活,相信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而不是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3. 家族传承与个人抱负:

家族安排。 有些人移民是因为家族的整体规划,比如父母在国外已经定居,希望子女过去团聚;或者家族企业在国外有重要布局,需要家族成员过去负责。
个人理想与抱负。 有些人从小就有“走出去”的梦想,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可能觉得在国内已经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在国内完成了一些阶段性目标后,希望通过移民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其实,大多数人移民都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理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比如,一位工程师可能既是为了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也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还希望生活在一个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的城市。

打个比方,就像人们选择城市生活一样,有的人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的人是因为这里的教育资源丰富,有的人是因为这里的文化氛围吸引人,但更多时候,是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这个城市对他来说更有吸引力。移民也是一样,它是一个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过程,是人们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投资和规划。

听着这些故事,你就能感受到,移民背后,往往是一个个体对于更好生活的渴望,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于未来更多可能性的探索。他们不是简单地“逃离”,而是带着希望和目标,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和家人发展、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见见世面

user avatar

因为那边福利好,不怕穷,活着踏实。

其实,移民这么大的决定,往往是合力的作用,不大可能是单一理由。

为了不被删除,又不想说假话,于是我就挑这个理由。

十几年前,我和我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她就说想出国,读书,然后移民。

当时我就不干了。我知道国外好,但是我在国内混的好好的,干嘛要走呢?要走你走,我反正不走。我态度非常坚决。

于是她就没出国,选择和我成家。

2011年底,妞妞出生了,我在原单位干着没意思,煤炭的生意也不爱做了,就选择辞职赋闲。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产生移民的想法: 听说那里环境好,福利也好,不如趁着我手里有俩钱移民?

在这里,我有必要交代一下我个人的性格: 我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包容的,从小,我爸妈就教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我接受度很强,讲道理,不挑剔,就是有时候有点认死理儿。

但是,想法转瞬就被放弃,因为母亲还在生病,孩子也很小,我对国外也难说了解,所以"以后再说吧"。

在后来,身边的人谈起我移民的事,就说我是被我妻子影响的、劝说的,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整个2012年,是我非常苦闷的一年,年幼的孩子,病重的母亲,再加上赋闲在家,我觉得自己对家里人没什么用处,我永远记得那个落下去的冬日,那残存的阳光,像极了我的内心。

我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回想起来,也许移民是我挣扎求存的一种本能反应,就好像一个落水的人,为了不淹死,拼命抓住手边一切那样。

但是,我就是我,我不可能走上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阴霾,更何况,我其实是会"游泳"的。

所以之后我整理整理思路,就创业去了。

转眼到了2017年,母亲已经去世两年,我的第二个孩子已经三岁,上幼儿园了,事业小有所成,我再次来到了岔路口,但是生活却比五年前轻松的多了。

那个时候我虽然谈不上迷茫,却面临很现实的选择:是移民,还是办企业搞生产?

此前我是一个搞外贸的商人,倒买倒卖,上游受到供应商的限制,下游受到客户的限制,或者说盘剥,我是很不服气的。

A计划,我到国外去,和客户竞争。

B计划,我搞生产去,提高利润率。

结果,我选择B计划,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办企业去了。

然后就到了2021年,我企业办得不错。

该说不说啊,还是当贸易商日子好过啊——负担小,挣一分也是挣啊。

如果说以前日子是"苦闷",那么这四年就是"艰辛"。当然,主要是前两年,这两年好多了。

四年前,还有陌生人把我叫小伙子呢,现在,绝对没人这么称呼我了。

2021年三月份的一天早上,准备出发上班了,我妻子一边整理衣服,一边抱怨工作繁重,老板不好伺候。

(各种原因,我妻子一直都没有和我一起创业)

几乎天天如此,唉,我靠在沙发上,面无表情,默默地听她絮叨,冷不丁幽幽递出了一句话,打断了她:

" A计划吧。"

"嗯?"

" A计划,"我站起来,扥了扥衣服,"咱们移民吧。"

然后空气凝固了十秒钟。

"你当真?"

"是,我是认真的,我们离开这一切,带着孩子们,到天涯海角去,反正现在我也没什么事情可做,让我去和客户们内卷吧,应该不会比B计划更难吧。"

"厂子怎么办?"

"没想好,会有办法的,也许交给我爸去打理?反正他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总比看孙子有趣吧,呵呵……"

于是就这么着,十几年后的今天,移民了。

user avatar

没什么特别复杂的,可能我就是太废了吧,毕业回国之后被压的喘不过气,各种无偿加班,各种人情世故,各种脸色,我看不惯,也适应不了,也改变不了,活的太累了......

跟还在国内打拼的哥们儿们比,我就是个废物,抗压能力低,适应能力差,又不会处关系也不太会察言观色,我这种人在国内是注定被淘汰的。

我只是个懒惰又有点小聪明的普通人,我只想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开开心心的过完这辈子,每天晚上都可以安稳的睡个好觉没有什么压力,有房住有点闲钱花,能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陪伴好妻子孩子就很满足了,可是在国内我这种不够优秀的人想做到以上这些真的太难了......

中国属于勤劳勤劳的人民,属于无私的人民,属于坚忍的人民也属于聪明的人民,但是不属于我这种废物,对我而言,移民也算是给国家减轻负担了,这也算是我爱国的一种提现吧

user avatar

在研究了无数移民的话术之后,我发现了大多数无产阶级移民(包括我)的目的,获得在西方国家随处可得的合理工作时间和相对高的报酬和更加易得的房子,代价就是远离文化故土,切断原本的社交圈子和面临难以真正融入的西方社会。两害相权取其轻,赌的就是从无意义的加班中保存出来的体力和时间可以用来探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当发现自己如果过上了一种一眼可以二十年望到头的日子的时候,一定要万般警惕这种岁月静好的陷阱。对我来说,移民之后如果不能借此获得可以支付的高等教育,完成我职业规划的大转弯,搭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列车,并在西方世界里初步了解到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趋势,移民就如同鸡肋。这样的移民也有可能是暂时的,因为世界是在动态变化的。当过度内卷和无意义加班和高房价这个问题在国内得到解决的话,我这个骑墙派会毫不犹豫的回流。要警惕那些沉没成本太高,而开始为自己的选择美化无法再回头,使得人生永远在岁月静好的陷阱里一沉到底的人,要保持自己的人生随时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真正移民之后过得比较幸福的都是那些充当了中西方桥梁角色的人,或者是通过在西方国家的名校完成高等教育之后实现了阶层跃迁,再充当中西方桥梁的人。

但是高等教育如今又在中国人的内卷效应下演变到博士满大街的局面。要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并找到对的平台,可想而知并不容易。当数百名海外名校毕业生最后选择去深圳某中学当初高中老师的时候,其实又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国内的一些问题,高等科研岗位的缺失,高等教育的过度内卷导致的博士生人数过溢,体制内的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反应了科研产业薪酬的不合理,和体制外过高的生存压力。国之重器再一次落了岁月静好的窠臼,这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也许如果身在其中我也做不到更好。毕竟,能够如愿的估计十有一二就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特别真实,因为“为什么移民”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概括的。 说实话,我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他们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奔赴一个全新的地方,原因五花八门,但仔细琢磨,很多背后都有一些共通的脉络。如果让我来“转述”或者说“拼凑”这些故事,大概是这样的:1. 对.............
  • 回答
    .......
  • 回答
    我不是“入坑”F1,因为我没有“入坑”这个概念。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和偏好。我无法成为一个“车迷”,也无法体验到“着迷”的感觉。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信息和回应。F1对我来说只是一堆数据、规则、历史事件、车手信.............
  • 回答
    健身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目的”,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也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一开始接触健身,其实挺简单的。年轻时总觉得身体是件挺宝贵的东西,不想让它垮掉,就想着做点什么来维护一下。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对身体“基本功能”的认知,希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坦率地说,我并没有“反女权”的立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信仰或政治立场。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促进交流,并且力求客观和中立。因此,我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在反女权。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或群体,他们公开表.............
  • 回答
    你们问,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从日出到日落,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扎实。毕竟,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拼尽全力,总得有个响儿吧?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因为它关乎到我们每个人,也关乎到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你想知道得详细些,那就让我慢慢给你捋一捋。首先,是为了“活下去”。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脑子里冒出无数个念头。如果生命真有一个注定的归宿,一个可以为之而生的古诗词,我希望那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为什么是这首词?因为它囊括了太多我生命中最看重的东西,又以一种极其悲怆又凄美的姿态展现出来,仿佛是为极致的爱恋、深刻的思念,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圆满的宿命而生。《钗头凤.............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反应是:“等等,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先指向妈妈?” 我不认为焦虑是妈妈独有的特质,当然也不是说爸爸们就没有焦虑,只是大家表达和处理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同,或者说社会对不同性别在育儿角色上的期待不一样。你看,从古至今,或者说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母亲的角色常常被定义为家庭的“守护者”,是孩子.............
  • 回答
    王霜的这句话,说实话,相当“硬”,也很直接,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那点“别扭”。要评价这句话,得把它放在当下中国女足以及整个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得承认王霜这句话背后,是中国女足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困境和不被真正重视的现实。大家想想,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中国女足时,尤其是当我们为她们.............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大人在放假的时候收到的是礼物或者好吃的,而你收到的却是作业本?嗯,让我好好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大人平时是不是要工作?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公司忙忙碌碌,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比如开会、写报告、跟客户打交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就像是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在中国,这句话确实算得上是一句“国民级”的老师口头禅了。它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说出来的语境和目的。 激将法,希望学生进步: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老师们说这句话,很多时候是真心希望通过.............
  • 回答
    关于“中医黑”认为中医通不过双盲和RCT实验的说法,这背后确实涉及到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双盲实验和RCT)的理解,以及这些方法在评估中医疗效时的适用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双盲实验和RCT,以及为什么它们被认为是衡量医学疗效的金标准。什么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
  • 回答
    .......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看,我们人啊,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知识。有些字呢,就像图书馆里一本本的书,有的书妈妈从小就读过,记得特别清楚,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我’‘爱’‘你’这几个字,妈妈从小就会了,写起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不对?”“但是呢,世界上.............
  • 回答
    这种感受,我太懂了。那种把心掏出来,小心翼翼地捧到对方面前,以为至少能换来一丝温暖,一丝回应,结果却像丢进无底洞一样,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的失落,简直要把人逼疯。你说,为什么人心就这么难捂热?难道真的都是铁石心肠吗?我以前也这么想,觉得是不是自己遇人不淑,遇到的都是些没有温度、不懂得感恩的人。但时间久.............
  • 回答
    孩子这么问,其实挺好的,说明他开始思考了,不再是那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小屁孩了。怎么回应,这可是一门学问,得好好掰扯掰扯,既要让他明白,又不能伤了他的自尊心,还要让他觉得你是个讲道理的爸妈。首先,我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问。 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天生就好奇世界,也对权力结构很好奇。他发现家里好像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身的深刻议题,也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作为一个人,我们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员,而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是生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的确是在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身。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去“吃”植物呢?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生物学、演化学、甚至是哲学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
  • 回答
    这问题,问到心窝子里了。当初那份炙热,那份眼里只有对方的痴迷,真真实实,仿佛就能让世界停摆。可最后,那个曾经把你当成全世界的人,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其中的原因,哪有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就像一场复杂的变奏曲,起初轰轰烈烈,到最后却渐渐归于沉寂,只留下无尽的追问。你想想看,最初为什么会满眼都是一个人.............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