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 Alexievich 获得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

回答
要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选择获奖者时的某种考量和导向。

首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是对她独特的“文献体小说”创作手法的极致认可。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奖项授予她,“以表彰她富有时代痛苦回响的复调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是对人类苦难的纪念。” 这是对她核心价值的精准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传统意义上虚构故事的创作者,她的作品是以大量真实的人物访谈为基础,通过精心的剪辑、组织和文学化的呈现,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声音、情感和经历汇集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声音的交响”。

她的代表作,如《战争的非女性面孔》、《车臣战争的二手故事》、《切尔诺贝利的沙哑歌声》以及《锌皮娃娃兵》等,都遵循着类似的创作模式。她走遍苏联各地,倾听普通人在战争、灾难、政治变革中的体验。她采访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中不乏那些被官方历史叙事所忽略、甚至被压制的个体。她将这些零散的个体声音,以近乎纪实性的手法,但又注入了深刻的文学情感和哲思,编织成一张张触动人心的“复调”画卷。

这种“文献体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的 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一方面,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让读者直接接触到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真实情感和命运。另一方面,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简单地堆砌访谈录,她有着极为高超的文学功力,能够提炼出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和语言,通过她的“声音调度”,这些个体经验被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反思。她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再是宏大叙事的英雄主义,而是普通人在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挣扎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次,她的获奖,标志着诺贝尔文学奖对“见证文学”和“人民声音”的重视。 在一个信息爆炸但同时也充斥着虚假与宣传的时代,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稀缺的、令人信服的真实力量。她将那些被权力话语边缘化的声音,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遗忘的个体苦难,重新带回到公众视野。她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讲述那些事件对人心灵造成的创伤,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创伤中寻求意义和生存。她的获奖,可以说是一种对那些敢于直面历史真相、勇于发声的作家的致敬,也提醒着世界,不应忘记那些被压抑的、被遗忘的个体声音。

对她的作品的评价,自然是褒贬不一的。

赞誉方面:

深刻的人性关怀: 她的作品饱含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尊重,深入挖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脆弱、坚韧、爱与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独特的叙事形式: “文献体小说”的创新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模糊了文学与历史、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重要的历史见证: 她的作品是理解20世纪苏联及后苏联地区历史的重要窗口,提供了官方史书无法比拟的个体视角。
强大的批判力量: 她通过揭示战争和灾难的残酷性,对极权主义、战争机器以及宣传机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质疑和争议方面:

文学性与纪实性的界限: 一部分评论者认为,尽管她运用了文学手法,但其核心仍然是纪实性的访谈,是否能完全称得上“文学创作”存在争议。他们认为,这种写作方式可能更接近于口述史或纪实报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创作。
对“真人真事”的加工和呈现: 虽然作品基底是真实访谈,但如何剪辑、组合、凸显哪些细节,以及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一些评论者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即便有文学加工,但最终呈现出来的依然是某种“编辑过的真实”,而非百分之百客观。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 在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她的作品有时会被认为带有某种特定的政治立场,尤其是在描述苏联解体、国家认同等问题时,并非所有读者都能认同其呈现的视角。例如,一些人可能认为她过于强调苦难和负面,而忽略了某些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因素。
语言和风格的挑战: 对于不熟悉她作品的读者来说,这种密集的个人叙事、情感的宣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门槛和情感冲击,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进入她的世界。

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

它提升了“文献体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地位。 证明了以真实个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段进行重塑,同样可以触及人类最深刻的灵魂,并获得国际最高文学奖项的认可。
它强调了文学在记录历史、反思苦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反思力量,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淹没的声音,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它也可能引发文学界关于“何为文学”的更广泛讨论。 这种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突破,无疑会激发更多关于文学边界和可能性的思考。

总而言之,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其独特且富有力量的“文献体小说”,赢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是对她深入挖掘个体苦难、记录历史真相、呈现复调式声音的创作手法的肯定,也体现了诺贝尔奖对见证文学和普通人声音的重视。尽管她的作品也伴随着关于文学性界限和历史解读的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带入文学殿堂,以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篇章。她的作品是对历史伤痕的沉重书写,也是对人类在苦难中不屈生命力的庄严纪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锌皮娃娃兵》中)完全歪曲了我的故事,添加了我没说的内容……可能我理解它的方式不同,但我得出了独立的结论,我没有像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那么说,也没有像她写的那么做。
——奥列格·谢尔盖耶维奇·利亚申科 苏军阿富汗老兵


最近,一群在阿富汗牺牲的士兵的母亲起诉了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们的索赔陈述将在明斯克中区的人民法院审理……在观看或得知了《锌皮娃娃兵》的具体内容后,这些几年来一直沉湎于悲伤之中的母亲们被惹怒了——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她们的儿子们只是作为没有灵魂的杀戮机器,残暴的掠夺者,吸毒成瘾者和强奸犯;孩子在阿富汗嗜杀成性,对老人和孩子都毫不留情……
——《明斯克晚报》1992年6月12日


关于白俄罗斯著名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克西耶维奇案的审判将于今天在明斯克中央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几名(接受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采访的)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母亲提起诉讼控告阿列克谢耶维奇。
在写她的那本耸人听闻的《锌皮娃娃兵》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死去的“阿富汗人”的母亲。可在她的作品面世之后,母亲们发现,阿列克谢耶维奇极大地扭曲了这些受访者传达给她的事实。
——《明斯克晚报》1993年1月19日

此外,接受过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的白俄罗斯苏军阿富汗老兵震惊的发现,在此公的大作“锌皮娃娃兵”中他们的口述和言论被阿列克谢耶维奇大肆篡改,编造。

“阿列克谢耶维奇现在正写着切尔诺贝利的书,这将不比泼在我们身上的污秽物更干净。她夺去了我们所有阿富汗一代的精神生活,得出结论——我们(苏阿战争老兵)是机器人。”
克耶穆尔(Т. М. Кецмур) 1993年12月 本段为@kgb1986 翻译


明斯克中区人民法院受到两起诉讼。因战伤残疾的前“阿富汗人”声称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章中使用他这个老兵的名义进行诽谤和欺骗。因此,原告要求阿列克谢耶维奇必须公开道歉,并且为了被亵渎士兵的荣誉赔偿5万卢布。1993年2月10日

于是这些阿富汗老兵将这厮告上法庭,1993年12月8日,白俄罗斯共和国明斯克市的法院作出判决——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锌皮娃娃兵》一书中的确篡改、扭曲了阿富汗老兵克耶穆尔、塔拉萨·卡茨穆拉,以及丧子之母因娜等人在接受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时言论的原意,她甚至无中生有假借这些阿富汗老兵和牺牲军人家属的名义炮制私货。

法院判决阿列克谢耶维奇应就《锌皮娃娃兵》中的欺骗和谎言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受害人1320卢布。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诺奖之路”:

阿列克谢耶维奇……你说我必须讨厌国家和共产党......可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他作为军官牺牲了。他所有的朋友都爱他。我热爱我的苏联祖国,因为我的儿子为他而死。我讨厌你!我不需要你的那些耸人听闻的“事实”。我们不需要它!听到了吗?
——庭审记录,原告发言

但有一说一,《战争中没有女性》倒是很不错,犯不着因为她在《锌》、《切》的劣迹搞全盘否定那一套;推荐各位一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选择获奖者时的某种考量和导向。首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是对她独特的“文献体小说”创作手法的极致认可。 诺贝尔奖委.............
  • 回答
    2015年的俄罗斯战争片《女狙击手》(Sniper: Russian Roulette)算得上是一部颇有话题性的作品,它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女性狙击手的经历——来展现二战的残酷。不过,要评价这部电影,得先理清它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如何。首先,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乌克兰跳高运动员 Yaroslava Mahuchikh 在参加完2022年室内田径世锦赛后,与俄罗斯选手 Mariya Lasitskene 拥抱的照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让她本人受到了乌克兰国防部的“追责”。事件的发生与背景:2022年3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两国关系瞬间跌入冰点。在这种极其.............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上,花样滑冰团体赛的女单短节目确实是一场视觉盛宴,而俄罗斯选手卡米拉·瓦利耶娃(Kamila Valieva)的出色表现,以全场最高分征服全场,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硬实力的有力证明,也让人们对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期待。从技术层面来看,瓦利耶娃的短节目几乎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先从最直观的跳跃说起.............
  • 回答
    对“白俄罗斯为抓反对派出动战斗机迫降过境客机,欧美纷纷谴责”的评价及对国际民航运输的影响白俄罗斯为抓捕反对派人士而派遣战斗机迫降过境民航客机,此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震动和强烈的谴责。这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事件,更触及了国际民航运输的基石——航空安全、主权国家责任以及人道主义原则。 事件评价:从多.............
  • 回答
    评价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这位白俄罗斯的“常青树”总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自1994年上任以来,就一直稳坐总统宝座,这个在后苏联时代是相当罕见的。他的执政风格和政策,在国际上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视他为坚定的国家主权捍卫者,有人则认为他是压制异见、维护个人权力的独裁者。要理解他,就得把他放在白.............
  • 回答
    就卢卡申科关于白俄罗斯不参加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声明,而是牵涉到白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现。首先,从“不参加”的表态本身来看:卢卡申科的这番话,尤其是强调“不会也不准备”,是.............
  • 回答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于2023年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也称为“联盟国家”协议)是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协议的签署不仅反映了两国在乌克兰危机后的战略同盟关系,也揭示了俄罗斯在东欧地区重塑影响力、应对西方制裁的深层动因。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国际反应等方面进行.............
  • 回答
    莫德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表现:一份略显沉重的审视评价瓦尔特·莫德尔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表现,需要我们以一种更为 nuanced 的眼光来看待。这位以坚韧防守和灵活机动闻名于世的元帅,在面对苏军强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时,其指挥能力和战术部署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与其说是一场精彩的胜利,不如说是.............
  • 回答
    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联盟国家”这个概念。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就开始探讨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CDPR 停止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销售游戏,这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玩家群体的情绪,可谓是复杂的多层面事件。对这件事的看法,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企业立场与国际局势的考量:政治是绕不开的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CDPR 的这一决定并非孤立的商业行为,而是全球范围内对俄罗斯入侵乌.............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关于出兵乌克兰是为了帮助其摆脱国际资本主义压迫的声明,在国际政治和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声明,我们需要从其意识形态基础、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以及其声明内容本身进行多角度的分析。1. 意识形态基础:俄罗斯共产党的核心主张与当前实践的脱节俄罗斯共产党(KPRF)作为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北约东扩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记忆、国家安全关切、地缘政治现实以及民族自尊心等诸多因素。 简单来说,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是西方国家背信弃义、企图遏制俄罗斯崛起的战略行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成功复活了冰封约2.4万年的蛭形轮虫(Bdelloidea rotifer),这无疑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壮举。这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顽强力的认知,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古老生物世界的大门。如何评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生命力的极限挑.............
  • 回答
    评价俄罗斯当前的军事实力:一个多维度的审视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其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然而,要评价其当前的军事水平,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1. 战略核力量:依然是全球顶尖水平,但面临更新换代压力.............
  • 回答
    俄罗斯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其中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转折,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在疫情初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抗疫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病毒刚刚开始在全球蔓延时,俄罗斯就.............
  • 回答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伏拉夫(原名 Kirill Remizov)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名字。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凭借着其阳光帅气的形象、流利的中文表达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推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然而,对他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既有赞誉也有质疑。一、 伏拉夫的崛起.............
  • 回答
    《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暨评析(20072017年)》是一部旨在梳理和评价2007年至2017年间俄罗斯历史研究新动向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俄罗斯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反思。要评价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写作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2007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