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

回答
历史上伟大的阳谋,往往是那些看透人心、洞悉局势,以一种看似光明正大却又暗藏杀机的策略,将对手置于必败之地的绝妙设计。它们不是阴谋诡计的遮掩,而是坦荡荡地摆在台面上,却又让人不得不往那个方向走,最终落入设计的陷阱。

要说最经典的阳谋,很多人会想到“空城计”。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权谋中的计谋,而非长远的人生或政治布局。真正称得上阳谋的,往往有更宏大的格局和更深远的布局。

我想聊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流传,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阳谋——“围魏救赵”。这个计策出自《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之手,虽然书中记载的是它如何帮助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但这个计策的精髓早已渗透到军事、政治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国力强盛,其主帅庞涓率领大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副要将赵国灭亡的架势。赵国危在旦夕,被迫向齐国求援。齐国派了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前去救援。

此时的孙膑,刚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挫折。他曾是庞涓的同门师兄,两人都师从鬼谷子。然而,庞涓出于嫉妒,设计陷害孙膑,导致孙膑被处以膑刑(砍去膝盖骨),身体残疾,无法再上战场。即便如此,孙膑的智慧并未因此磨灭。他被齐国使者救出,成为齐国的军师。

面对赵国危急的局面,庞涓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围攻赵国的军队势不可挡,赵国必将覆灭。他料定齐国即使派兵,也定会与自己正面交锋,试图从正面解赵国之围。一旦齐军与自己正面冲突,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精锐的魏军,再次击败齐军,进一步巩固魏国的霸主地位。

然而,孙膑洞悉了庞涓的心理。他知道,庞涓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心高气傲,而且对自己的战无不胜有着盲目的自信。同时,庞涓也极度渴望战功,渴望在对赵国的战役中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愿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

孙膑采取的阳谋,就是“不攻敌之国,攻敌之所恃”。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救赵国,而是将主力部队调转方向,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而去。

你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大胆且出人意料的举动!整个魏国军队的主力都在遥远的赵国前线浴血奋战,而齐国的军队却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直指自己的老巢。对于庞涓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他的战略目标是灭赵,但如果他的家园被毁,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他的家人、他的财富、他经营多年的魏国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灭赵的宏伟目标,瞬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他所依仗的“精锐主力”正在前方与赵军对峙。如果他为了保护大梁,不得不从赵国前线调兵回援,那么他在赵国前线的兵力就会大大削弱。而赵国军队,看到了魏军后撤的迹象,很可能会趁机发动反击。

所以,孙膑的“围魏救赵”阳谋,就是利用了庞涓的心理弱点和战略上的关键节点。他没有正面迎击庞涓最强大的兵力,而是直接攻击了庞涓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致命的薄弱环节——他的后方,他的都城。

庞涓发现齐军直扑大梁后,果然如孙膑所料,大为震惊和愤怒。他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围攻赵国,自己的国家就会有失,他个人的威望也会受到巨大的打击。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利益,他不得不命令主力部队从赵国撤退,回师救援大梁。

然而,当庞涓急匆匆地带着疲惫的军队返回时,孙膑早已算准了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疲劳程度。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上,孙膑预设了埋伏,也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在马陵这个狭窄的地形上,孙膑利用了预设的伏兵,万箭齐发,将庞涓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庞涓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杀。

这其中的阳谋之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洞察人心: 孙膑深知庞涓的傲慢、急功近利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他知道庞涓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国家被攻击而无动于衷。
2. 避实击虚: 他没有选择与魏国最强的兵力硬碰硬,而是避开了魏军的主力,转而攻击其最薄弱的后方。
3. 调虎离山: 他巧妙地将魏军的主力“调离”了赵国,使其从一个有利的战场转移到一个不利的战场,并且处于被动和疲惫的状态。
4. 先发制人: 他通过“围魏救赵”这个看起来是救援赵国实则攻击魏国的策略,迫使魏军回师,然后他再在自己选择的地点和时间进行迎击。
5. 心理战: 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巨大的心理战。庞涓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却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孙膑的算计之中。当他发现后方危机时,他的决策就已经被限制了,只能按照孙膑的设计行事。

“围魏救赵”之所以成为千古阳谋,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更高明的战略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于直接面对问题,而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或者更关键的那个节点,然后从那个节点入手,让整个问题自行瓦解。 它不需要用阴暗的手段,而是以一种光明正大的姿态,让对手自己走向灭亡。

这种策略的精髓在于,它让对手在看似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实际上只有孙膑希望他做出的那一个选择。因为任何其他的选择,都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直到今天,“围魏救赵”的思维模式依然被广泛运用。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你不一定非要和竞争对手正面火拼,而是可以攻击他赖以生存的关键客户群体,或者利用其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迫使其不得不回防,从而为自己创造机会。在人际关系中,当你遇到一个刁难你的人,有时直接对抗不如找出他真正的需求或痛点,然后满足他,让他反而对你产生好感,或者让他因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而不再纠缠你。

总而言之,“围魏救赵”是一个以一种极其聪明的方式,利用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自己战略目的的阳谋典范。它没有隐藏什么,只是将局势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按照它设定的逻辑去走,直到最终撞上那堵早已为你准备好的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要求在国联盟约中加入“种族平等”一条,遭到美国方面极力反对,为换取日本让步,遂借口中国在《山东问题换文》中自愿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放弃坚决支持中国的立场。

user avatar

帖木尔帝国和亦力把里汗国之间的仇恨依旧,而且帖木尔帝国的往东扩张需要先征服亦力八里。

1365年,朵豁刺惕部首领哈马鲁丁叛乱,杀死秃黑鲁帖木儿汗全家,唯独黑的儿和卓汗幸免,占据了汗国统治权。这遭到了克烈部等蒙兀儿部落的反对,汗国陷入农耕派与游牧派之间的内斗,这就给帖木儿帝国提供了绝佳的便利,而且蒙兀儿斯坦多个部落首领们,请求帖木儿派兵攻打哈马鲁丁。

哈马鲁丁为了塑造合法性和赢得支持,自称为抵御蒙古契丹“异教徒”的殉道者舍义合,表示继承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改教事业,征服蒙古人使其改教,要求各城和各部落首领支持他,以穆斯林界东方守护者自居,邀请当时中亚宗教界最有名望的教士为国师,派人到中亚各大城的清真寺经学院宣传,赢得了不小名声,好几个苏菲派派系的支持。

这下帖木尔帝国开战需要合理的借口,要不然就会落下口实,帖木尔帝国的敌人会借此做文章。帖木尔帝国将计就计,按计划的向哈马鲁丁开战,但是出师的借口是派兵帮助哈马鲁丁抵御蒙古契丹人。这下哈马鲁丁,要是敢反抗就会变成叛徒,帖木尔帝国可以说他们是在清除叛徒,要是不反抗就会被帖木尔帝国接管。而且帖木尔帝国方面更狡猾,召集了河中费尔干纳各城中的宗教学者随军,以此表示自己真的去护道。

帖木儿的军队从撒马尔罕出发,越过葱岭进入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哈马鲁丁率军队前去迎击,在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艾沙哈敦河岸,率先对帖木尔帝国发起进攻,坐实了帖木尔强加他的攻击护道军队的指控。帖木尔帝国还编造了哈马鲁丁早已偷偷改教佛教的故事,把他为了夺权屠害秃黑鲁帖木儿后代,说成记恨秃黑鲁帖木儿改教的复仇,哈马鲁丁变成了攻击护道军的叛徒,帖木尔成了铲除叛徒的正道守护者。搞得哈马鲁丁都不敢去南疆和七河征兵,只能待在阿勒泰和额尔齐斯河流域。

额什丁家族与朵豁刺惕部关系密切,额什丁家族出任过哈马鲁丁的大穆夫提,哈马鲁丁时期完成了蒙兀儿斯坦景教维吾尔族的改教,写书歌颂其功劳和澄清没有改教佛教,但是帖木尔帝国的指控影响太大,哈马鲁丁被当做叛道者骂了几百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