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为何星球之间只有引力,电磁力比引力大几十个数量级,为何宇宙中星体由引力主导?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入,涉及到宇宙最基本的几个力,以及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景象。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既然电磁力比引力强大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宇宙是靠引力“捏”在一起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聊。

为什么说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

首先,我们得明白“长程力”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它们的作用范围可以一直延伸到无限远。这和短程力(比如强核力和弱核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核力只在原子核内部那么一点点距离内起作用,一旦粒子稍微分开一点,它的力就几乎消失了。弱核力比强核力作用范围更短。

引力和电磁力之所以能成为长程力,是因为它们都与“源”的性质有关,并且这种“源”可以“成对出现”,从而抵消或叠加。

引力的源是质量。宇宙中的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质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你无法“屏蔽”质量。所以,只要有质量,引力就存在,而且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遵循平方反比定律),但永远不会变成零。

电磁力的源是电荷。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电磁力也遵循平方反比定律,作用范围也是无限远的。

为什么星球之间只有引力,而看不到电磁力的“主导”?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虽然电磁力比引力强大得多,但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尤其是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都是由引力在操控。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1. 电荷的中性化(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物质,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它们都是电中性的。也就是说,一个物体中包含的正电荷总量和负电荷总量几乎是相等的。
想想看,电磁力的大小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如果一个物体带的总电荷量非常小,那么它产生的电磁力也就非常小。
即使是像太阳这样巨大的天体,它内部的电子和质子数量也是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但它们之间几乎是精确地平衡的。因此,太阳对地球的宏观电磁力作用,比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要弱得多得多。
即使有两个物体都带了点电荷,比如一个物体带了+q的电荷,另一个带了q的电荷。那么它们之间的电磁力是 $F_{em} propto frac{q cdot (q)}{r^2}$。但如果这两个物体带的电荷总量是零(比如同时带了+q和q,但总体是中性的),那电磁力就几乎为零了。
对比一下引力: 引力是和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F_g propto frac{m_1 cdot m_2}{r^2}$。质量总是正的,而且你无法把质量“抵消”掉。即使一个物体变得很大,它的质量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或变成负的。

2. 电荷分布的对称性:
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天体可能不是完全电中性的,但它们的电荷分布往往是高度对称的。
例如,在一个球对称的带电星球内部,如果你在星球之外某个点测量电磁力,那些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电荷产生的电磁力可能会互相抵消掉大部分。想想静电场的“高斯定理”,电荷的对称分布会大大减弱宏观上的电磁效应。
而引力,由于它总是吸引的,并且作用于每一个质量点,即使质量分布不均匀,宏观上的引力效应依然明显。

3. 电荷的“可移动性”与“易损失性”:
电子是相对容易从一个原子中脱离出来的,或者被另一个原子捕获。这意味着物质的电荷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电荷的净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因素而“流失”或“转移”。
而质量,基本上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守恒的。你无法轻易地让一个星球“失去”它的质量。

为什么宇宙中星体由引力主导?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宇宙的宏大尺度上,是引力在唱主角:

宇宙的尺度与电荷中性: 宇宙中的天体,比如恒星、行星、星系,它们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且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物质的碰撞、合并和化学反应。在这些过程中,物质趋向于达到一种电荷平衡的状态。总的来说,构成宇宙的大部分物质都是电中性的。
长距离效应: 虽然电磁力本身是长程的,但由于电荷的中性化,宏观上,天体之间的净电荷量非常小,导致它们之间的宏观电磁力效应也变得微不足道。想象一下,如果宇宙中充满了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并且它们以某种方式被分隔开,那么它们之间的强大电磁斥力或吸力可能会形成另一番景象。但现实是,正负电荷紧密地混合在一起,甚至在一个原子内部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抵消”。
引力的“累加效应”: 引力没有“抵消”的说法。一个天体的质量越大,它产生的引力就越强。当成千上万、乃至数万亿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时,它们累积起来的巨大质量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将整个星系凝聚在一起,并控制着星系中恒星的运动。
宇宙的结构形成: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比如星系团、超星系团,都是引力“拉拽”物质的结果。最初宇宙中的一些微小密度涨落,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放大,使得物质向密度大的区域聚集,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宇宙网”。如果电磁力在此时起主导作用,而且大量物质带有同种电荷,那么强大的电磁斥力很可能会阻止物质的聚集,甚至将物质“推开”,宇宙可能就不会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结构。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想象你手里有一大堆大小相同的铁球。每个铁球都带有一点点微弱的正电荷,而你又有另一大堆带同样微弱负电荷的铁球。如果你把它们混在一起,并且由于中和,它们之间的电磁斥力或吸力变得非常非常弱。但是,每个铁球都有质量。如果你把一大堆铁球堆起来,它们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向下压,形成一个更紧实的堆。这就像引力在起作用。

现在,假设这堆铁球里的所有球突然都带上了相同的微弱正电荷。它们之间会产生一股斥力,可能会让这堆球“散开”一些。但如果它们同时还带了等量的负电荷,这些斥力就会被抵消。

在宇宙尺度上,事情就更加极端。天体往往是电中性的,所以宏观上的电磁力基本上等于零。但它们的质量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累加的。所以,尽管电磁力的“单位强度”远超引力,但在宏观上,由于电荷的中性化,它几乎“隐形”了;而引力,即使“单位强度”弱,但由于质量的累加效应,在宇宙尺度上就显得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了。

所以,虽然电磁力在微观世界,比如原子内部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动,或者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结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宏观宇宙中,是引力塑造了行星围绕恒星公转、恒星组成星系、星系构成星系团的壮丽景象。这是一个关于“力”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不同“主导者”的绝妙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宇宙在天文尺度(包括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导电”。

宇宙空间中有一些带电粒子,有恒星不断发射出来的、有被高能射线激发产生的,这些带电粒子在空间电场下的移动构成了天体之间的“漏电流”。

而天体之间的电容又没多大(比如太阳和地球之间,只有微法级电容),当天体带上少许电荷,就会产生较大的电势差(Q=CU),太阳和地球之间就会产生漏电流,让"电容"趋于等势(Q=It)。

注意1,这个电势平衡过程并不需要等到太阳发射的带电粒子抵达地球。普通电路中电子的移动速度只有每秒几微米、几十微米的量级,但是我们打开电灯开关后并不需要等待很久。

注意2,以上是一个简化到漏洞百出的抽象模型,事实上天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电容电阻,还有很多“有源器件”——包括“恒星电源”、包括“大气射线换能器”等等。所以事实上天体之间是存在大范围的电场的,比如太阳外层和范艾伦辐射带之间就存在数百伏的电势差。当然,这个数字除以1.5亿千米的距离,这个电场已经弱得足可以忽略不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