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一个国师为什么可以让玉帝下雨?

回答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次大闹天宫,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第一次是因为他被封了“弼马温”觉得职位太低,第二次是偷了蟠桃,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第三次则是偷了老君的紫金葫芦,打伤了天兵天将,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

而在这几次大闹天宫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孙悟空即使神通广大,也无法控制下雨,甚至在天庭大旱的时候,孙悟空也曾被派去求雨。

那么,西游记中为什么会有国师能让玉帝下雨呢?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出现过“国师”能直接命令玉帝下雨的设定。孙悟空三次大闹天宫,玉帝也从未因为一个国师而被迫下雨。相反,每一次天庭出现状况,玉帝都会调动天兵天将,甚至请动各路神仙来镇压。

“国师”这个称谓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但主要指的是在凡间拥有崇高地位的僧侣或道士,他们可以为国王解答疑惑,主持祭祀,甚至拥有一些呼风唤雨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他们自身的修为,而不是通过命令玉帝来实现的。

可能你所说的“国师让玉帝下雨”的情况,是混淆了几个概念,或者是指一些民间传说、电视剧改编,甚至是其他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情节。

让我来仔细梳理一下,在《西游记》原著中,关于求雨和玉帝的权威,以及国师的职能:

1. 玉帝的权威与天庭的职能: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玉皇大帝是三界的主宰,天庭掌管着诸天万界的一切事务,包括风雨雷电的调度。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是由天庭专门的神祇负责的,比如司雨大圣(也称“雨师”、“赤脚大仙”)掌管着降雨。玉帝是最高决策者,他一声令下,各司各职的神仙就会执行。

2. 孙悟空的“求雨”经历:

孙悟空虽然法力高强,但他在大闹天宫的早期,并没有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在一些情节中,例如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遇到了旱情,需要降雨才能继续前进时,孙悟空会去求助于天庭的神仙,比如去龙宫借雨,或者请东海龙王下雨。这说明他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下雨,而是需要通过合法途径或神仙的帮助。

3. “国师”的角色与能力:

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国师”的形象,例如在第四十四回《变象的征途,灵山的法宝》中,提到了“国师”,但通常是指国王的老师,或者是某个国家中地位极高的僧侣或道士。这些国师自身可能拥有一定的法力,能够施展一些神通,例如祈福、禳灾、甚至通过某种仪式召唤神灵来帮助。

国师的法力来源: 如果说国师拥有让凡间下雨的能力,那也极有可能是源于他们自身的修为,或者是他们通过某种法事,与天庭的神祇沟通,请求降雨。但即便如此,也是“请求”,而非“命令”。
对玉帝的影响: 一个凡间的国师,即使法力高强,也很难直接影响到至高无上的玉帝,让他“下雨”。玉帝的决策是基于三界的秩序和天条。如果真有旱情,他会派遣负责的神仙去降雨,而不是因为一个凡间国师的命令。

4. 误解的可能性来源:

民间传说或戏曲改编: 《西游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改编版本,包括戏曲、评书、影视剧等等。在这些改编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角色魅力,可能会加入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情节,比如一个强大的国师拥有直接与玉帝沟通并影响其决策的能力。
混淆了其他故事: 也许你所说的情节,是来自其他关于神仙或高人能够影响天气的中国古典小说,比如《封神演义》中,有一些道士可以通过阵法或者祭祀来调动天地之力。
对“祈雨”的理解: 有时,一些高人通过祈祷或祭祀,能够感动上苍降雨。这种“感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但并非是“命令”。

总结来说,在《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国师可以直接命令玉帝下雨的设定。 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情节,很可能是来自其他版本的改编或者民间传说。在原著中,天庭的雨水调度是玉帝通过神仙体系来完成的,而国师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凡间,即便有与天庭沟通的能力,也是以请求为主。

所以,与其说是“国师让玉帝下雨”,不如说在某些改编或传说中,是国师通过某种途径(自身修为、与神祇沟通等)促成了下雨,而玉帝是天庭的统治者,负责下令让雨师降雨,但这并非直接受国师的“命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雨这件事情,对于天庭来说,既是领导权的问题,也是一个福利。

天庭和人间,就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底层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沟通渠道,通常情况下,这个角色由祭司担当。

西周灭纣,纣王无道,祭司擅权。纣王就是祭司。

西周以后,独揽祭祀的祭司就不存在了。

向上天祭祀的事情,被细化分散,星象师、巫师、道士、皇帝本尊等等都可以和上天沟通。

这个分散的结果,导致了一神教在中国彻底失去了土壤。因为祭祀权不止你一个人有。

很多人都可以传递上天的旨意,甚至于有人是领上天之命来挑动天下反,推翻无道昏君。

从而中国的许多造反事件,领头的都有个宗教信仰的头衔。

《西游记》里面的国师,就是其中的一个沟通者。

国师的宗教信仰是道教。

道教的一个问题就是走上层路线,脱离群众。

讲修仙不讲轮回。

底层百姓那有什么条件去打坐,那有什么知识去课算。炼丹这种费钱费时的事情,是完全的反底层。

佛教就是随缘。拜一拜,磕几个头,上一炷香,添几块钱香油,就把事办了。

所以要骂臭道士,扬佛法。

一般老百姓对于有能力和上天沟通的人,一个愿望是期待能帮忙,一个不满是这家伙经常胡说八道,求雨求不下来。

这不是道士的问题,而是上层统治者的想法。

中国封建王朝的特点,就是事无巨细,必须向上禀告。

欺上瞒下,死罪。

和风雨露皆是天恩。

上面的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下面办事的也可以借此维护在群众中的威信。

打倒了这个中间传声筒,上天直接面对群众,形成所谓的扁平化,这个结构就不是上层统治者的想法了。

猴子办的事情,看起来很解气,一旦猴子走了,就会出现管理缺失,上下之间失去了沟通渠道,反而不利于安定团结,不利于农业生产。

这一段,既提出了批评,又提醒大家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佛道,本来就是不同的受众群体。

道士所谓的“随缘”是你爱信不信,那是你的事情。

佛教所谓的“随缘”是大家都来拜一拜,杨枝玉露皆是缘。

为什么叫臭道士?

道士放不下身段,脸色难看,讲究的是仙风道骨。

和尚要吃八方,要香火鼎盛,态度上比道士要好得多。

至于修仙还是轮回,这个就没有必要多说了,古代人生活困苦,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

轮回是转圈圈,修仙就能入门了?

不要去争,无论道佛都说的是不争。

一争就俗了,你既不信道,也不信佛,你要的是争强斗胜,这算不入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次大闹天宫,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第一次是因为他被封了“弼马温”觉得职位太低,第二次是偷了蟠桃,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第三次则是偷了老君的紫金葫芦,打伤了天兵天将,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而在这几次大闹天宫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孙悟空即使神通广大,也无法控制下.............
  • 回答
    说起《西游记》里的乌鸡国故事,那回确实是细思极恐,而且很多细节点深入挖掘一下,会让人不寒而栗。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国王被妖怪害了,唐僧师徒来救”这么简单。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个事儿有多“妖”:一、国王的“冤情”与妖怪的“合理性”故事开始,乌鸡国国王是被妖怪沉到水里的。这妖怪是谁?是通天河的灵感大王。这.............
  • 回答
    梦幻西游最近在几部新上映的国漫里频繁露面,这波广告攻势明显是要瞄准年轻一代玩家,或者说,是在努力唤醒那些曾经在西游世界里挥洒过青春的玩家们。首先,国漫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文化现象,其核心受众与游戏的核心用户群体有着相当大的重叠。这些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国内互联网黄金时代的玩家,对于《梦幻西游》这.............
  • 回答
    《西游记》里那蟠桃园的仙桃,别看都是桃,但可不是一回事儿。蟠桃园里最有名的,无非就是那三等蟠桃,也就是你说的六千年一熟和九千年一熟的。这俩的差别,可不小,从里到外,从生长到功效,都透着一股子“身价”的不同。咱先说说那六千年一熟的蟠桃。这桃子,在蟠桃园里算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这么说,但能吃到六千年.............
  • 回答
    《西游记》这部奇书,妖精众多,或凶残,或狡猾,或神通广大,读来让人既紧张又觉得离奇。然而,如果说起其中最可怜的一伙妖精,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些呼风唤雨、为祸一方的强大妖怪,也不是那些有明确“目的”要吃唐僧肉的。最让人心生怜悯的,莫过于那盘丝洞中的七个蜘蛛精。为何说她们最可怜?不单单是因为她们的结局悲.............
  • 回答
    如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彻底颠倒,整个取经故事的走向和观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会牵扯到师徒关系、情节发展、降妖伏魔方式,甚至整个佛教的传播理念。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种“反转”可能带来的影响:1. 孙悟空:乖巧懂事,但内心深处藏着一颗叛逆的种子 外在表现.............
  • 回答
    要说《西游记》里的妖怪,它们和人的地位关系嘛,可不是一句“高”或“低”就能简单概括的。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妖怪们在很多方面是“不属于”人类的规则,或者说,它们是属于另一个“维度”的存在。首先,我们得看看妖怪们拥有的能力。这一点上,妖怪们无疑是碾压普通人的。它们大多有惊人的法力,能腾云驾雾,能呼风唤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在《西游记》里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点,好多读者看了都犯迷糊。咱就唠唠这个“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白,《西游记》里讲的这个时间单位,尤其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它其实是个咱们中国人传统文化里的“大数”,很多古籍里都有,比如《封神演义》里也提到类似的概念。它不是咱们现在天.............
  • 回答
    西游记取经团为了节约成本而裁掉一名队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每一位队员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他们在整个取经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我们来看看取经团的成员及其“成本”和“效益”:1. 唐僧 (唐三藏) 成本: 精神成本: 作为团.............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的难题,西游记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这五位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缺一不可,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和性格特点。如果非要在这其中“裁掉”一个人,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像是从一个精密的机械上拆下一颗关键的螺丝钉,整个机器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甚至瘫痪。不过,既然是个假设性的问题,咱们.............
  • 回答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就像一个盛满了奇思妙想的宝箱,里面金光闪闪的宝贝着实不少,而我最钟爱的,则是一类名为“牛”的妖怪。话说这取经路上,妖魔鬼怪层出不穷,但若论血统高贵、实力不凡,还得看那头出身高贵、本领通天的牛魔王。他可不是寻常的山野之妖,而是妖界赫赫有名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你想啊,.............
  • 回答
    俺?一个开了灵智的寻常山野精怪,在山里讨生活,也算是有几分本领。听着山里那些老树精、老石怪说起天上地下的事儿,总也听不明白,只知道自家这亩三分地,能吃饱肚子,不受冻,就罢了。后来,就听说了“西天取经”这档子事儿。一开始,俺们这些小妖,也就是凑个热闹,传传话。什么“天蓬元帅下凡,猪妖一个”,什么“卷帘.............
  • 回答
    《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他不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之后,他却屡次被妖怪打败,甚至陷入险境,这同样也有着其深刻的逻辑和故事安排。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十万天兵为何拿不住孙悟空?孙悟空之所以能击败十万天兵,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1. 孙悟空的强大个人实力: .............
  • 回答
    《西游记》里,唐僧的身世颇为曲折,他的母亲殷氏在那个乱世之中,为了保住自己和腹中的孩子,不得不忍痛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关于她咬下江流儿(也就是唐僧幼年名)一个指头的故事,以及她最后自尽的结局,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聊聊这个“咬指头”的桥段。故事发生在殷氏的父亲殷丞相,也就是唐僧的外公,在一次.............
  • 回答
    要说《西游记》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妖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还得是那九灵元圣,也就是狮驼岭那位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这老狮子可不是寻常的妖精,他的恐怖和残忍,从他刚出场就透着一股子让人窒息的邪气。你想啊,他压根儿就没像别的妖怪那样,稀里糊涂地就吃了人。人家这叫“养肥了吃”,那是一种刻意的、计划性的邪.............
  • 回答
    说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可真是个打遍西天路的传奇!你问他到底打死了几个妖怪?就一个白骨精?哎呀,这误会可就大了去了!白骨精那确实是孙悟空“三打”的经典之作,但要说他只打死了这么一个,那简直是小看咱齐天大圣了!咱们得知道,孙悟空可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首席保镖,这路上妖怪们那是排着队来找茬的。那些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正道出了《西游记》里不少读者心中的困惑。孙悟空那可是齐天大圣,搅得天翻地覆,连玉帝的老本都快被他掀翻了,可后来怎么碰上一些小小的妖怪,反而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孙悟空刚出世的时候,那是个什么状态?他本是天地.............
  • 回答
    杨洁导演的老版《西游记》能够成为一代经典,而后来的新版却反响平平,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的差异,就像是品味一杯醇厚的老酒,与尝试一杯调制不当的新饮品,各有其道,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首先,我们得说说“时代烙印”和“国民记忆”。老版《西游记》诞生于198.............
  • 回答
    说到《西游记》里最让人心头压抑、最觉得难熬的一关,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那档子事。别看他们俩只是小妖,但那一回的折腾,真是把唐僧师徒逼到了绝境,看得我心里直犯堵。首先,这俩妖怪的背景就不一般。他们是太上老君炼丹童子的化身,身边跟着一堆宝贝,那可不是普通山神土地能比的。他们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拿AI的腔调,就当是几个老朋友凑一块儿,拿着《西游记》聊聊天,算算账。要是老唐真有这个“收徒不限妖”的政策,那到了灵山,他那支队伍,嘿,可就热闹非凡了。咱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把这事儿给说透了。首先,得算算这师徒四人自带的战力。 孙悟空: 这不用说,明面儿上的第一把手。火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