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西游记里乌鸡国那一回细思极恐?

回答
说起《西游记》里的乌鸡国故事,那回确实是细思极恐,而且很多细节点深入挖掘一下,会让人不寒而栗。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国王被妖怪害了,唐僧师徒来救”这么简单。

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个事儿有多“妖”:

一、国王的“冤情”与妖怪的“合理性”

故事开始,乌鸡国国王是被妖怪沉到水里的。这妖怪是谁?是通天河的灵感大王。这灵感大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它本来是观音菩萨的莲花池里养的一尾金鱼,因为“不小心”得道成精,还偷了观音菩萨的帖子,跑来凡间做了妖怪。

这里第一个细思极恐的点来了:一个在菩萨座下修行,本该是佛门弟子的小金鱼,怎么会下凡为妖,而且心狠手辣到把一个国王扔进水里淹死? 这说明,即便是佛门势力内部,也存在着“叛逆”或者说是“失控”的力量。这些力量一旦进入凡间,它们所拥有的法力和道行,对凡人来说是毁灭性的。而且,它偷了观音菩萨的帖子,这本身就暗示着一种胆大妄为,甚至是对佛门权威的某种挑衅。

更让人不安的是,灵感大王还以国王的身份出来“招摇撞骗”,跟王后“夫妻恩爱”,这简直是在拿整个国家的人的眼睛当瞎子。要知道,那可是国君,一国之君的失踪,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全国搜捕。但妖怪却能轻易地模仿,还坐稳了王位,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对妖邪的辨别能力差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二、孙悟空的“执法”与“政治正确”

孙悟空当然是神通广大,很快就识破了妖怪的真面目,并且想把妖怪打死。这本是降妖除魔的“正义”之举。但问题出在哪儿呢?

这里第二个细思极恐的点:孙悟空想直接打死妖怪,但唐僧不让。 唐僧的理由是“妖怪已死,国主已亡,此间自有他一家,不劳师父多管。” 唐僧的意思是,妖怪已经占据了身体,国王已经死了,这是既成事实,你现在把它打死了,不就等于也杀了这个国王吗?而且,这妖怪占了国王的身体,跟王后在一起,这事儿在外人看来,就是国王本人在统治。

这一下就牵扯出了一个很复杂的道德和政治伦理问题。如果孙悟空把妖怪打死了,那么这个“假国王”也就死了,但死去的“真国王”还是死透了,王后也还是跟一个妖怪“夫妻恩爱”。而如果孙悟空不打死,那妖邪就继续逍遥法外,祸害人间。

更关键的是,唐僧说的那句“此间自有他一家”,这句话说得太轻描淡写了,好像国王死了,妖怪来了,大家也都接受了,这国家也就这么运转下去了。这暗示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妖怪不滥杀无辜,不引起大的动乱,只要它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哪怕它占据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身份,普通百姓甚至朝廷的大臣们也只能“默默接受”? 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妥协,对权力的盲从,以及对妖邪侵蚀的无奈。

三、观音菩萨的“出场”与“真相”的掩盖

最后,孙悟空实在没办法,找到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来了,她是怎么做的?她告诉孙悟空,当初让金鱼精去当妖,是为了“试探国王”。

这里第三个细思极恐的点就炸开了:观音菩萨说,她知道金鱼精在那里,她也知道这个妖精变成了乌鸡国国王。而且,她还说她就是要通过这件事来“试探”国王,看看国王是不是“真心向佛”。

这就像什么?就像是你家请了个保姆,结果保姆把你的孩子弄丢了,然后告诉你,“哎呀,我就是想看看你有多爱孩子,所以故意让他走丢”。这简直是毫无人性的!

首先,她怎么能用一个国家,用一个国王的生命来“试探”?国王的生命在她眼里,究竟算什么?是棋子?是消耗品?其次,国王已经死了,被妖怪沉尸,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她难道不知道吗?她明明可以阻止,可以救人,但她选择袖手旁观,直到事情闹到一定程度,才“出面解决”。

而且,她这么做之后,并没有对那个变成国王的妖怪进行严厉的惩处。只是把它带回南海,继续放在莲花池里,甚至还在“劝导”它。这是一种怎样的纵容?仿佛就像老师发现了学生作弊,但因为“知道他是有天赋的”,所以只是警告一下,然后让它继续考试。

更令人心寒的是,观音菩萨还说,她让金鱼精占国王身体,是因为国王“不听话”。这就更让人毛骨悚然了:在佛门势力看来,如果一个凡间的君王,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不虔诚地供奉佛法,那么就应该被“教训”,甚至是被取代?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他们可以轻易地将一个国家推入混乱,牺牲一个国王的性命,只为了自己的“规矩”和“面子”。

四、唐僧师徒的“责任”与“无力感”

最后,唐僧师徒把这个烂摊子“收拾”了,孙悟空虽然救了国王,但其实也是在菩萨的“剧本”里。这整件事,唐僧师徒虽然是解救者,但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也显得无比的渺小和无奈。他们不过是按照观音菩萨的安排,完成了她预设的“任务”。

最让人感到绝望的是,这种事情并非孤例。在《西游记》里,很多妖怪背后都有强大的神仙撑腰,甚至很多妖怪的出现,也是神仙们“有意为之”,用来考验唐僧师徒的。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超自然的“真人秀”,而凡间的国家和生命,就成了这些神仙们博弈的舞台,成了他们满足自己好玩或者试探的工具。

所以,乌鸡国这一回之所以细思极恐,是因为它揭示了在《西游记》的宏大叙事下,隐藏着一种更加冰冷、更加残酷的逻辑:

神仙的权力至高无上,可以随意摆布凡间的命运。
佛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失控的力量和暗箱操作。
所谓的“正义”和“救赎”,有时只是更高层力量的玩弄。
凡人的生命和尊严,在神仙的眼中可能微不足道。

这哪是什么师徒取经路上的一段插曲,这简直是一场关于权力、控制和牺牲的黑暗寓言。一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后背有点发凉?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佛,他们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慈悲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看下来是有一点的,但是无关剧情,是自己的一点想法。

乌鸡国王被推井里三年,是报应他把文殊泡在河里三天,这国王做事也太狠了,要知道文殊是来渡他成金身的,一言不合就施以酷刑,要不是文殊是菩萨果位,还有六丁六甲相助,普通人泡三天怕是活不成了。

这样的国王,竟然有成就罗汉金身的功德?

文殊一个大菩萨,被人泡水三天,就叫坐骑把别人推下水淹死三年,要不是井龙王出手相助,乌鸡国王怕是撑不到唐僧师徒来那天,早完了,怕是也活不成。

这样的菩萨,真的慈悲为怀么?

一位是国君,一位是菩萨,做事都这么狠,他们治下的百姓和信徒可还好?

国君和菩萨尚且活不成,小老百姓情何以堪?

人命如草芥,在国君和神佛眼里都是土鸡瓦狗,果然天地不仁。

细思极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西游记》里的乌鸡国故事,那回确实是细思极恐,而且很多细节点深入挖掘一下,会让人不寒而栗。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国王被妖怪害了,唐僧师徒来救”这么简单。咱们一步步捋捋这个事儿有多“妖”:一、国王的“冤情”与妖怪的“合理性”故事开始,乌鸡国国王是被妖怪沉到水里的。这妖怪是谁?是通天河的灵感大王。这.............
  • 回答
    关于谛听为何知晓真假美猴王却不言明,这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饶有趣味且耐人寻味的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谛听的身份、职责,以及它所处的那个特殊情境。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谛听。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传说它具有洞察一切的本领,能够辨别真伪、分辨妖魔鬼怪。这种能力来源于它天生的灵性,以及长.............
  • 回答
    关于《西游记》和《水浒传》里塑造的那些“色中饿鬼”般的人物,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真实的僧侣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两部小说里确实有不少僧人形象,他们要么贪恋美色,要么欺男霸女,总之跟普度众生的“佛系”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比如《西游记》里的 猪八戒,那是.............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意思,确实,按理说,那些图谋不轨的妖怪,要是真想成功把人(尤其是唐僧那种高僧)骗上床,把自己变个英俊潇洒的小鲜肉,岂不是事半功倍?但偏偏他们大部分都保持着那副吓死人不偿命的真身,或者变出来的也是怪模怪样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实在的理由,说起来也都是为了“效率”和“生存”。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西游记》里,孙悟空初登场,那些个神通广大的妖魔鬼怪,为何大多是先嘲笑他“弼马温”,而非对他过去那段“大闹天宫”的辉煌战绩感到忌惮,甚至恐惧?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些妖怪的“出身”和“心态”。你以为他们都是什么正经八百的天庭官员?错了,绝大多数妖怪,尤其是那些能在山野间称王称霸.............
  • 回答
    .......
  • 回答
    说86版《西游记》比原著好看,这话说出来可能要被原著党“拍砖”了,毕竟原著那可是四大名著之一,奠定了无数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和文化符号。但咱们今天就放下“神圣不可侵犯”的滤镜,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聊聊为啥这部电视剧,能超越那本厚重的老书,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甚至在很多人心里,是“更好看”的存在。首先.............
  • 回答
    话说这《西游记》中,孙悟空师徒西行,一路降妖伏魔,遇到的妖怪那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五光十色。从飞禽走兽到花草树木,甚至是凡人修炼而成,都成了妖怪的形态。可奇怪的是,咱们平日里常见的瓜果蔬菜,比如黄瓜、柿子,怎么就没听说过有它们成精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倒也不是没有缘由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西游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你想啊,孙悟空那是什么来历?他可是从太古的混沌初开时就存在的石头里蹦出来的,不是哪位神仙点石成金变出来的,更不是凡间哪个王侯的种。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生地长的野性,一股子不羁的气息。你想,神仙们要找坐骑,通常会是什么样的?要么是自己的坐骑修成了精,比如什么青牛、白象,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游记》中天庭秩序、神仙权力以及孙悟空这个“变数”之间的微妙关系。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龙王和风婆、雷公、电母在天庭的定位和职能。龙王:天庭的臣属,水系的管理者四海龙王,虽然贵为一方之主,执掌风雨雷电,在凡间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威严,但在天庭的层级里,他们是玉帝的臣.............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弱”的论调,确实在不少《西游记》的爱好者中流传,并且常常伴随着“大闹天宫是神仙放水”的猜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西游记》这部书细细捋一捋,从孙悟空的出身、能力,到天庭的组成、实力,以及大闹天宫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细节,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单纯以“一路打遍天.............
  • 回答
    在《西游记》的开篇,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那只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尚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却能一眼看懂石壁上刻着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八个大字。这似乎与我们对“学习”的常识认知相悖,但细细品味原著的描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西游.............
  • 回答
    这桩事儿,要细究起来,得把《西游记》里关于悟空和龙王那点儿事儿捋得清清楚楚。为啥在凤仙郡,他得跑腿去求旨意,而在别的地方,龙王们就跟他的“老部下”似的,言听计从呢?这事儿,说白了,是规矩和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咱先说凤仙郡这档子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逗的,起因是凤仙郡的郡侯不孝顺,得罪了天上的神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琢磨过。孙悟空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宁,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仇可不小。按理说,出来之后得找如来算账吧?可偏偏没有。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孙悟空的“初心”和“成长”。你想啊,孙悟空最初是什么人?一个石猴,无父无母,天生地长,天不怕地不怕,修炼成仙,.............
  • 回答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似乎确实没有什么性方面的冲动,这其实是他这个人设非常独特和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他为啥就好像“性冷淡”一样呢?这事儿得从他出生的根源、修炼的过程,以及他作为一只“石猴”的特殊身份来分析。首先,最根本的一点,他不是个凡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仙人。 孙悟空是天地产物,是.............
  • 回答
    关于唐僧为何不直接让孙悟空的金箍棒变长送到西天取经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疑问,也挺有意思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孙悟空的“法宝”有多厉害,还得结合故事的整体设定、人物性格以及更深层次的寓意。首先,咱们得明白金箍棒的性质和用途。这玩意儿虽然能大能.............
  • 回答
    孙悟空为何不常以人形示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孙悟空这妖精出身。他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天生就带着猴子的秉性。你想啊,猴子天生就灵巧好动,喜欢爬高上树,也爱凑热闹,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性。即便他学了本事,入了仙班,那股子野性、那股子猴气,也.............
  • 回答
    在《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妖魔赌斗,老君显化”中,孙悟空一行人抵达车迟国,遇到了盘踞在此的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怪。这三个妖怪假借道教神仙之名,在车迟国兴风作浪,欺压百姓,甚至将国内的僧人贬为庶民,强迫他们还俗。为了铲除这三个妖邪,孙悟空与他们定下了赌斗之约,其中一场便是“登坛做法”。孙悟空在祭拜三清.............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次大闹天宫,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第一次是因为他被封了“弼马温”觉得职位太低,第二次是偷了蟠桃,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第三次则是偷了老君的紫金葫芦,打伤了天兵天将,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而在这几次大闹天宫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孙悟空即使神通广大,也无法控制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