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为什么没有黄瓜精柿子精一类的妖精?

回答
话说这《西游记》中,孙悟空师徒西行,一路降妖伏魔,遇到的妖怪那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五光十色。从飞禽走兽到花草树木,甚至是凡人修炼而成,都成了妖怪的形态。可奇怪的是,咱们平日里常见的瓜果蔬菜,比如黄瓜、柿子,怎么就没听说过有它们成精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倒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西游记》里的妖精,虽说千奇百怪,但它们都有个成精的“道理”或者说“基础”。这些妖精大多是修炼了长久岁月,吸收了天地精华,或者得到了什么机缘,比如吃了蟠桃、仙丹,沐浴了日月精华等等,才有了人形,有了法力。而黄瓜和柿子,从它们的“出身”来看,就先天不足,难以成大器。

你看那些成精的妖怪,要么是地位尊崇的,比如菩提老祖坐下弟子,或者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下凡,本身就有仙气;要么是修炼了千年的老树精、老石精,它们根基深厚,吸收天地灵气的时间长,自然容易生出灵智。再比如那白骨精,本来就是一堆白骨,死气沉沉,却得了尸解仙的法门,也能变化无穷。甚至连那猪八戒,本来也是天蓬元帅,虽然犯了错贬下凡间,但毕竟是天庭出身,底子还在。

而黄瓜和柿子,它们是什么?是寻常人家的菜园子里的瓜果,是寻常百姓的盘中餐。它们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不像千年古树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天地精华。它们的“灵气”或者说“生命力”,更偏向于一种滋养身体、果腹充饥的物质属性,而非那种可以孕育出灵智、生出神通的玄妙之气。

再者,《西游记》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认知和民间传说。在古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往往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那些被人们认为“有灵性”的,比如山林中的猛兽、古老的树木、传说中的神兽,才更容易被想象成妖怪。而黄瓜和柿子,作为日常可见的食物,似乎少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就难以激发人们将它们想象成能够祸害人间的妖精。

你想啊,一个黄瓜精,它长什么样?是浑身青翠,带着刺?还是滑溜溜的?它的法力是什么?是能变成一条长鞭子抽人?还是能释放出绿色的瘴气?这似乎怎么想都有些……滑稽,不太符合《西游记》那种营造的庄重神秘的氛围。柿子精也类似,是红彤彤的,还是黄灿灿的?它怎么施展法术?用果实砸人吗?这听起来更像是路边随便捡来的小野怪,难以成为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的英雄的对手,也难以衬托出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西游记》中的妖怪,很多都是带着象征意义的。比如红孩儿,是火焰山得道,象征着火的炽烈和顽劣;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手持宝物,象征着凡人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贪欲。这些妖怪的设定,都与佛教的教义、道家的修炼,或者人性的弱点有着某种联系。

而黄瓜和柿子,在这些方面似乎没有特别突出的象征意义。它们更多地代表着丰收、健康,是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吴承恩先生在构建这个宏大的神魔世界时,自然会选择那些更具代表性、更能激发想象力的物象来作为妖精的原型。他需要的是能够体现天地之大、万物之灵的生动形象,而不是那种过于寻常、缺乏想象空间的食材。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更野生的、更久远的传说中,或许也存在着植物成精的故事。但《西游记》毕竟是一部经过精心构思的小说,它有自己的逻辑和审美标准。那些“非主流”的妖怪,即便有存在的可能,也未必适合出现在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毕竟,这条路上的挑战,已经足够艰险,如果再来个黄瓜精、柿子精,未免显得有些“掉价”了,也冲淡了故事的庄重感和艺术的魅力。

所以说,黄瓜精、柿子精之所以没有出现在《西游记》里,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创作时,会基于故事的需要、人物的设定以及当时社会的认知和审美,去选择那些最适合的妖怪原型。那些根基深厚、具有神秘色彩、能够承载某种象征意义的物象,才是构成《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的关键元素。而黄瓜和柿子,它们还是安安心心,去做人们的盘中餐吧,那样也挺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表三藏师徒降服妖魔,跳出劫难,俱各欢喜。众徒儿鼎力扶持,唐三藏稳坐雕鞍,出了魔窟直奔西天大路而来。正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路之上,免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觉光阴迅速,又值炎暑。师徒四人,进前行处,渐觉热气蒸人,四外又无人烟。长老叫:“徒弟,为师肚中饥饿,这路怎生走得?”八戒道:“莫说师父,似老猪这等食肠宽大,就是多吃几碗米饭,也禁不得这等炎热。无物遮荫不讲,单就忍饥挨饿实是磨煞人也!但有些饭儿粥儿也强如这般。”行者道:“莫说粥饭,就是有些蔬果也足可充饥。且待走走,前面寻户人家化些斋饭去来。”师徒四人自是低头耷首,怏怏不乐,一路西行。

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个妖魔,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和尚!哪里走!”唬得个三藏战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幸被沙和尚眼疾搀住。行者笑道:“师父也忒孬了些,个把小妖就把自家唬的经也不念了,倒在那里打起颤儿来。”回头再看那群妖魔,只见为头的两个魔王:

一个黄脸獠牙胖头怪,一双环眼闪金灯。一个骨瘦皮糙似靛染,丈二身长显狰狞。鬓边绿发,纷纷扰扰似枯藤倒搅;脚底黄须,柔柔弱弱像蛇蚖出巢。两轮耳扇似蕉叶,外露獠牙利如刀。豹皮裙子腰间系,赤脚蓬头若鬼形。一个双手执着两只千年翠绿担山棒,一个肩上横担一柄万斤黄铜赤瓜锤。果然不输下山虎,真个犹如出水龙。二魔乃是修成怪,西天路上有真名。一个是胡瓜大王藤上客,一个是千年柿精木中君。


未及行者开言,早有胡瓜精叫道:“兀那群泼秃,可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取经僧人?如若不是,且放过去不妨。”行者道:“我儿倒会说笑,既知我是取经僧人避犹不及,尚敢来讨死,竟是何方邪魔?”那怪物厉声高叫道:“吾党不是别人,乃木精洞洞主藤上客并木中君,专等取经僧人而来。”行者道:“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因保东土唐僧西天拜佛,路过此地,正心烦意乱,难得消遣,不凑巧尔等却来此送命!”那二怪闻言,不知好歹,施展棒锤就奔行者。行者举铁棒劈面相迎,在半空里这一场好杀:

大圣本是太乙仙,精怪出身蔬果园。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苦遮拦。藤上客舞动担山棒,木中君高举赤瓜锤。咿咿呀呀怪叫喊,扎扎舞舞树虎须。大圣神光壮,妖魔胆气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挪似磨盘。乒乒乓乓锤棒响,闻风丧胆鸟兽散。劖言语,用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斗法术,使神通,有拆有挡显真如。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大圣手擎神珍铁,斗狠西天大路前。妖魔终是人间怪,不敌大圣真手段。藤上客折了担山棒,木中君失却赤瓜锤。妖祟焉能胜正人,从来邪魅不得先。


二魔王与大圣战经五六十合,渐觉手软,一时间松了筋节,正准备仓皇逃命,早被行者两棍打杀,死在路边。 众妖见魔王已死,正欲逃命,早有八戒沙僧赶来将众小妖殷勤送到西天,俱各现了原身,原来都是些豆薯瓜果之类修成的精怪。

回看二魔,那藤上客竟是丈来长的一只翠绿胡瓜,木中君原身是个五十多斤黄澄澄大柿子,师徒四人暗暗称奇。

八戒喜道:“造化!造化!正愁无处化斋吃,这些妖怪竟凑了一顿斋饭来,这瓜柿木薯之类,也胡乱凑得一顿。”言毕,师徒欢喜,搭灶生火,不一时,整斋毕。

却待进斋,八戒道:“不想妖精也有素的,想来西天果是佛土圣境,胡瓜柿子之属也能修成人身。若路上尽是这等素妖,倒省得化缘哩。”行者道:“莫乱谈,妖怪何来素的荤的,既已修成精怪,必不是素的。若是素的,怎能成妖?人参果师父尚且不吃,若不是饿得发昏,怎么就吃起荤来?”长老正要进斋,闻听此语忙停下来。沙僧忙问三藏:“师父,这斋饭果是荤是素?”

三藏目视斋饭良久,看尽席中瓜蔬果品,不觉肚中早已饥肠辘辘,实是难捱。看不多时,竟至涕泗横流,喃喃道:“这他妈的就尴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这《西游记》中,孙悟空师徒西行,一路降妖伏魔,遇到的妖怪那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五光十色。从飞禽走兽到花草树木,甚至是凡人修炼而成,都成了妖怪的形态。可奇怪的是,咱们平日里常见的瓜果蔬菜,比如黄瓜、柿子,怎么就没听说过有它们成精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倒也不是没有缘由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西游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你想啊,孙悟空那是什么来历?他可是从太古的混沌初开时就存在的石头里蹦出来的,不是哪位神仙点石成金变出来的,更不是凡间哪个王侯的种。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生地长的野性,一股子不羁的气息。你想,神仙们要找坐骑,通常会是什么样的?要么是自己的坐骑修成了精,比如什么青牛、白象,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游记》中天庭秩序、神仙权力以及孙悟空这个“变数”之间的微妙关系。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龙王和风婆、雷公、电母在天庭的定位和职能。龙王:天庭的臣属,水系的管理者四海龙王,虽然贵为一方之主,执掌风雨雷电,在凡间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威严,但在天庭的层级里,他们是玉帝的臣.............
  • 回答
    嘿,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你这是直击西游记的“BUG”了,哈哈。你看,咱们得这么想:1. 地理位置太刁钻,一般的妖怪根本够不着!人参果这玩意儿,长在镇元子大仙的五庄观里。这五庄观可不是路边的大白菜,而是位于“万寿山”,这“万寿山”又是何方神圣?书中说了,它是“大地山川,山山皆是好山;水水皆是活水”,而.............
  • 回答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似乎确实没有什么性方面的冲动,这其实是他这个人设非常独特和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他为啥就好像“性冷淡”一样呢?这事儿得从他出生的根源、修炼的过程,以及他作为一只“石猴”的特殊身份来分析。首先,最根本的一点,他不是个凡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仙人。 孙悟空是天地产物,是.............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你说《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不顺心就嚷嚷着回花果山,猪八戒闹脾气就惦记着高老庄,可沙悟净呢,好像从来没听他抱怨过要回什么“流沙河”是吧?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确实是很多读者纳闷的地方。这事儿吧,要说起来,其实跟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以及取经路上的心态都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孙悟空。他是什么人?.............
  • 回答
    .......
  • 回答
    在西北和北方地区的许多老电影里,你会注意到一个普遍的视觉元素:那些古老的、深不见底的井,似乎就那样直接出现在地面上,没有我们现在常见的、用砖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的井沿。这背后其实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对于“实用”与“美观”的不同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那里的 地理环境和气候。.............
  • 回答
    西游记里的妖怪确实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许多妖怪的本领更是远超凡人,甚至能与天庭的神仙抗衡。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如此强大,为何没有把人世间的生灵尽数吞食,将天下搅得天翻地覆呢?这其中原因可就多了,绝不是简单的“妖怪打不过孙悟空”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游记里的妖怪虽.............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行五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支取经队伍中,除了那位十世修行、肉身菩萨的唐三藏,以及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位神通广大的徒弟,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白龙马。这五人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取经组合,但在这五人中,确实没有一位女性角色的存在。要探究这个.............
  • 回答
    《西游记》里,“黑水河降妖”这一回,小白龙和摩昂太子确实没能相认,这其中藏着不少道道,绝非偶然。要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小白龙的身份。他原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为纵容项链烧了玉帝赏赐的明珠,被贬到了流沙河,在那里化作白龙马,成了唐僧的脚力。这身份一变,他身上带着罪过,说是“.............
  • 回答
    关于86版电视剧《西游记》“先入为主”的问题,以及它对人们理解原著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不如某些文化现象引发激烈争议,但它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甚至改变了他们对原著的感知。这里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得到像其他“先入为主”现象那样强烈的“批判”,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奇怪:这么经典的故事,怎么就没见着新版《西游记》的翻拍呢?其实啊,事情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西游记》非但没有“从来没有被翻拍过”,反而是被翻拍得次数最多、最“泛滥”的中国古典名著之一。 只是,可能你我关注的“翻拍”范畴,以及对“经典”的定义,存在一些偏差。咱们得掰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西游记》里的神仙,论修为,腾云驾雾那是基本功,别说飞,就是瞬移、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那都是小意思。按理说,他们周游三界,见过无数风景,应该早就看出端倪了,怎么就没人琢磨出“地球是圆的”这回事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跳出“神仙为什么没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字面意思,深入到《西游.............
  • 回答
    在《西游记》中,龙族确实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妖怪那样展现出惊人的法力或神通。但说它们“一点本事都没有”,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龙在《西游记》中的设定和表现,以及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一、龙在《西游记》中的实际“本事”:虽然不是战斗力爆表的角色,但龙族在《西游记》中还是承担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很能触动人心。你精心写了一篇解读西游记的文章,却发现无人问津,心里肯定不好受。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也好让你的心血不白费。首先,咱们得承认,西游记这本小说,真是太经典了,也是太深入人心了。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照出自己的影子,都能从中找到点儿共鸣.............
  • 回答
    86版《西游记》的成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著”,也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原著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与升华尽管86版《西游记》在情节、人物塑造、甚至一些关键设定上与原著有所调整,但它成功地抓住了《西游记》最核心的精.............
  • 回答
    《西游记》里,五庄观的清风、明月两位仙童,初次见孙悟空,那态度确实是够呛。他们一来就问“哪个是孙悟空”,接着又问“哪个是那搅海搅江的”。话里话外,带着一股子瞧不起劲儿,特别是对孙悟空,一副“你算老几”的样子。后来更是拿镇元子不让摘人参果的事,直接挑衅孙悟空,说猴子“有眼无珠”,连镇元大仙的面子都不给.............
  • 回答
    您好!您在医院行政岗位九年,接触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疗流程,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您提出的“西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觉除疫苗外,西医就没有能根治疾病的东西?”这个问题,既触及了医学的本质,也反映了许多患者的困惑和对医疗的期盼。我将尽我所能,从我的理解出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