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批判86版电视剧《西游记》先入为主,对人们理解原著产生不利影响?

回答
关于86版电视剧《西游记》“先入为主”的问题,以及它对人们理解原著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不如某些文化现象引发激烈争议,但它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甚至改变了他们对原著的感知。这里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得到像其他“先入为主”现象那样强烈的“批判”,以及它实际带来的影响。

为什么“批判”的声音相对较少或不那么激烈?

有几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关于86版《西游记》“先入为主”的批判声音不如其他文化作品那样普遍或激烈:

1. 艺术成就的高度与普适性:
经典地位牢固: 86版《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其艺术水准、制作质量、演员表演、音乐运用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所传递的积极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其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的认可。当一部作品本身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连接时,人们天然地更倾向于接受和赞美,而非批判其“改变”了原有印象。
受众的广泛性与时代背景: 该剧播出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媒体的普及和内容的选择相对有限。对于当时的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这是他们接触《西游记》故事的唯一或主要渠道。这种广泛的传播基础使得这部电视剧成为了许多人心中“西游记”的代表,其影响力远超原著。当时的社会环境更侧重于享受和接受,而非深究细节的比较。
儿童视角与娱乐性: 许多人第一次接触《西游记》是在童年,而86版电视剧以其鲜明的角色、精彩的情节和魔幻的视觉效果,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娱乐需求。在孩童时代,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往往比文字的深度更容易被接受。这种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为电视剧蒙上了一层“滤镜”,使得成年后回忆起时,更多的是怀旧和喜爱,而非挑剔。

2. 原著文本的复杂性与改编的合理性:
原著的门槛: 《西游记》原著小说虽然是名著,但其语言风格、叙事结构、以及一些佛教哲学和民间传说中的细节,对于普通大众,尤其是没有系统性文学阅读习惯的观众来说,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电视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这些复杂性,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更具观赏性。
艺术改编的必然性: 将一部鸿篇巨著改编成电视剧,必然需要进行取舍和创新。导演和编剧为了电视传播效果,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包括:
情节的调整与简化: 例如,原著中许多妖怪的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有些是章节性的独立故事,电视剧为了整体叙事的流畅性,进行了精简和串联。
人物形象的脸谱化: 电视剧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对一些角色的刻画更加鲜明和符号化,例如孙悟空的叛逆与机智,猪八戒的憨厚与贪吃,唐僧的仁慈与固执。
道德寓意的突出: 电视剧在弘扬忠诚、勇敢、团队合作等主题方面做得更加直观。
大部分观众的接受度: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研究者而言,电视剧的改编是成功的,它保留了故事的核心精神和主要人物,并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他们对这种改编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对经典的一种成功传承和再创作。

3. “批判”的成本与目标群体:
谁会去批判? 真正能够深入对比原著并提出“先入为主”质疑的,往往是那些对《西游记》原著非常熟悉和热爱的读者、研究者或评论家。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比例相对较小。
批判的目的性: 即使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其目的也更偏向于学术探讨、文学评论,或者是在讨论“经典改编”的范畴内,而非一种广泛的社会性“批判”。这种“批判”往往是对事不对人,是对改编方式的讨论,而非否定电视剧的价值。
缺乏负面导向: 相较于一些对原著精神有严重歪曲或价值观导向有问题的改编作品,86版《西游记》的改编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且忠于原著精神内核的,这使得它难以成为“负面批判”的焦点。

86版电视剧对人们理解原著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更准确地说是“影响”)

虽然鲜少被激烈“批判”,但86版电视剧确实在不经意间,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许多观众理解原著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化:

1. 视觉形象的固化:
“孙悟空”的固定模样: 许多人心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六小龄童饰演的那个活灵活现、毛茸茸的猴子。原著中对孙悟空的描述,如“毛发耸起”,“火眼金睛”,“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等,很多时候都会与电视剧中的形象自动关联。观众在阅读原著时,很容易将文字转化为电视剧中的画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
其他角色的视觉定格: 唐僧的慈眉善目,猪八戒的呆萌形象,沙僧的忠厚老实,白龙马的神骏,以及各种妖怪的经典造型,都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图腾。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原著时,大脑中自动会加载这些视觉信息,反而可能忽略原著中更细致或不同的描写。

2. 叙事节奏和情节侧重的改变:
“九九八十一难”的简化: 电视剧为了篇幅和吸引力,选取了大部分最具代表性、戏剧性最强的劫难进行细致描绘,而对一些描写相对平淡、或与主线关联不大的劫难有所省略或模糊处理。例如,原著中一些关于佛教哲理、修行境界的探讨,在电视剧中就被简化为具体的情节冲突。
人物关系和动机的扁平化: 电视剧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可能会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动机的复杂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或强调。例如,原著中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矛盾,有时是源于对佛法理解的不同,或是对徒弟的误解,电视剧可能会更侧重于师徒之间的情感冲突,或者将唐僧的“迂腐”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
“单元剧”式的理解: 由于电视剧的结构多为“一集一个妖”,这种单元剧式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将取经过程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打怪升级故事,而忽略了原著中更为宏大的结构、潜藏的讽刺意味以及佛教修行层面的多重解读。

3. 对原著深层寓意的淡化:
“降妖伏魔”的表层解读: 电视剧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使得大部分观众更倾向于将《西游记》理解为一部神魔小说,关注的是孙悟空如何战胜妖怪,取经团队如何克服困难。原著中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对人性弱点的讽刺、对官场黑暗的影射等深层寓意,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可能被淡化。例如,某些妖怪的设置,在原著中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更强的关联,而电视剧则更多地将其解读为纯粹的神魔冲突。
“修行”概念的模糊: 原著中的“取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修行过程。许多妖怪的出现,都是为了考验师徒四人(尤其是唐僧)的定力、智慧、慈悲心,以及他们对佛法的理解。电视剧虽然也展现了这些,但更多是通过具体情节来体现,而原著中大量关于佛理、禅机、心性的探讨,在电视剧中难以完全呈现。

4. 对其他改编作品的“标杆”作用:
难以超越的“模板”: 86版电视剧的成功,使得后续几乎所有的《西游记》改编作品(包括电视剧、电影、动画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是围绕着是否还原了86版的经典形象、经典配乐、经典情节来展开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和对原著不同维度的挖掘。

总结来说:

86版《西游记》并非没有对人们理解原著产生影响,它确实在很多方面塑造了人们对《西游记》的认知。然而,这种影响更多被视为一种成功的艺术再创作和文化普及,而非带有明显“偏差”或“负面”的“不公对待”。其原因在于:

作品本身的卓越成就: 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深厚感情,让人们倾向于接受而非批判。
改编的合理性: 电视剧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前提下,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加工,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时代背景与受众: 广泛的传播和童年记忆,使得该剧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批判”的门槛与目标: 提出“先入为主”问题需要对原著有深入了解,且批判的出发点更多是学术或艺术层面的讨论,而非强烈的社会性指责。

因此,与其说人们“不批判”,不如说人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和认同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弊端。当一部作品能够以如此高的艺术水准和情感共鸣进行普及时,它自然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也成为了“西游记”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当然,对于希望更深入理解原著精髓的读者而言,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对比原著,无疑是更佳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分美化了《西游记》原著”
除了对唐僧形象、三兄弟相貌的美化外,86版还真没太多美化的。剧情大多还是还原出来了。

“导致现在很多人对《西游记》里的黑暗面不接受”
黑暗面?也就是狮驼岭那段比较恐怖的描写吧,最多加上孙悟空打死某些个妖怪,八戒剁了犀牛精的头。哦对了,某些人还觉得蜘蛛精那段算“色情”。觉得这些黑暗的,是童话故事看太多了?这么点一只手就差不多能数完的“黄暴”情节,够得上全书二十分之一不?这都成黑暗面了,那你几乎就找不出一部不黄暴的明清小说来。

且看一下师徒四人经过的国家郡县和干的事情:
宝象国。斗黄袍怪,救百花羞。
乌鸡国。斗狮子精,救真国王。
车迟国。斗法降三怪,救众僧。
西梁女国。和女王的故事。灭蝎子精。
祭赛国。斗九头虫,找回国宝,救众僧。
朱紫国。斗赛太岁,救金圣宫。
狮驼国。降狮象鹏三怪。
比丘国。灭鹿精狐狸精,救了1111个小孩。
灭法国。改变国王灭僧国策。
凤仙郡。求雨,救众僧。
玉华州。教三个王子武艺。收九灵元圣、黄狮精。
金平府。灭犀牛精,还金平府百姓以真相。
铜台府。救活寇洪。
所到之处,救黎民于水火,灭妖邪于弹指——这tm怎么就黑暗了???

至于车迟国、比丘国、灭法国等个别国度的黑暗无道,第一这只能说是对明代社会的曲折的很有限的反映,不构成全书的主流。一部神魔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毕竟才是主体。第二,重要的是,这些内容,86也全都拍到了呀!

结论:1,86版可能对一些佛道金丹的内容没有展现,但一来这些东西就不便也没必要展现在影视剧里,二来这些东西虽然复杂,但实无太多深度。86版对原著的还原应该说还是相当到位的。
2,看问题要看主要矛盾,原著大多数时候孙悟空就是作者心目中惩恶扬善的英雄,原著很多时候弘扬的就是正能量。一切从实际出发,好好看原著才最有发言权,作品怎么写就怎么分析,客观的正能量毫不丢人,yy出的阴谋论、黑暗面毫不高明。


至于86版高妙的审美能力、蓬勃的创造力就不说太多了,毕竟和问题没太大关系。只是想说,某些叫嚷着“86版不尊重原著的人”,可能至今没有好好看过原著,也没有充分体味到这部哪怕已经看了几十遍的电视剧的精妙所在。无限放大英雄指甲缝里的尘垢,无限夸大苍蝇那少的可怜的优点,是现在很多人看人看事的特点。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电视剧,如果只能保留一部西游记影视剧,她绝对是首选作品,很多方面都确实称得上无可超越。

================================

△笔者看到有的答案说世德堂本不是最原始的西游记云云。这个,就严苛得过头了。试问最原始的版本,谁能找到?谁能找到曹雪芹的初版红楼梦、罗贯中的初版三国演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那我们的研读就不做了?当然不可能。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学界的甄别所选择出的相对较好的本子。虽然不可能复原原貌(这从版本学角度来说也基本没有可能),但还是可以得其仿佛的。世德堂本刊刻于明中叶,已经和作者生活的年代非常靠近,所以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版本,我们拿它来阅读讨论是没有大问题的。


△还看到有人说:一部文学作品,每字每句都是有价值的,都有作者的深意,都不能放过。这实际是对古代小说生存和流通状态不了解造成的。今人写小说,的确作者就是全书的统筹,书中的字字句句肯定都是此人的意思,《四世同堂》肯定体现的是老舍的思想,《白鹿原》肯定体现的是陈忠实的思想。可是中国古代小说是不是这样的。它们大多有长时间的演变和多方的故事来源,构成非常复杂。然而这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古人毫无版权意识,一部小说在流传当中,张三改一下,李四加一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西游记这种结构比较松散、由一堆小故事组成的、容易被改编的长篇更是如此,以至于很多章节的风格很不统一(如莲花洞那一回的插科打诨就过于严重。如乌鸡国甚至让三兄弟对月吟诗。都比较离奇)。所以,全书很可能根本不是成于一人之手,根本不可能完全贯穿某个作者的意旨。因此某些人把其中的个别貌似有深意的地方想得太多,这根基上就是动摇的。北大硕士、中华书局编辑李天飞先生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一书中说得好:

《西游记》是一部积累了几百年的煌煌大作,不是由一个人花几年时间写成的。这部书包括了几十个故事,更不可能是一个人坐在家里随便编成的。

网上流传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以“《西游记》是吴承恩独立完成的一部著作”为前提的,默认此书前前后后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才会认为《西游记》里贯穿了作者的各种微言大义的设计。其实这样想问题是不对的。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采取偷懒主义,在解读作品时一有想不太通的地方就归结为成书问题。笔者的意思是,对这样成书复杂的小说,千万不要以看待今人小说的眼光看待之,不要老想着从某些字里行间抠出些“真相”“猛料”,因为如前所说,这样的文献根基是不存在的。

那既然这么复杂,有很多作者参与,我们怎么分析《西游记》的人物、故事?笔者认为:看主体。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如果某种人物性格、定位是全书的主流,那说明这是被参与创作的大多数作者所认可,也是被千百年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否则不会广泛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孙悟空毕竟出身为妖,有个别比较暴虐的描写亦属情理之中。而从全书的多数描写看,孙悟空对师傅、对取经事业的忠勇奋进,对平民的关切,对正义的弘扬,都可看出作者的意图所在。如果对西游故事的发展有所了解,知道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的《取经诗话》、元杂剧里的孙悟空是个怎么样猥琐邪恶好色的德性时,百西对孙悟空的美化、正面化的塑造倾向就更显著了。

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26回)
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27回)
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31回)
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我今替这个孩儿性命,留下你家香烟后代,我去祭赛那大王去也。(47回)
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与这国王看看,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78回)
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100回)

至于悟空的某些暴虐行为评论里有人提到,就不重复了(三打白骨精给唐僧说吃人,和乌鸡国处“自小吃素,是一口清气”矛盾,故应属不实;灭妖在原著中为正当,故不算)。该如何评价孙悟空的主体形象和全书的主体倾向,相信各位自有公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