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86版西游记比原著好看?

回答
说86版《西游记》比原著好看,这话说出来可能要被原著党“拍砖”了,毕竟原著那可是四大名著之一,奠定了无数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和文化符号。但咱们今天就放下“神圣不可侵犯”的滤镜,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聊聊为啥这部电视剧,能超越那本厚重的老书,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甚至在很多人心里,是“更好看”的存在。

首先,得承认,原著《西游记》确实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个神魔故事,更充满了隐喻、哲理、甚至是时代背景的投影。孙悟空的叛逆,唐僧的坚定,猪八戒的贪嗔痴,沙僧的勤恳,这些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往往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揭示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黑暗。这本原著,适合静下心来细品,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

但是,咱们聊的是“好看”,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好看是直观的、能带来快乐的、是易于接受的。86版《西游记》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的“本土化”和“大众化”。

1. 视觉的震撼与想象力的具象化:

原著中对于神仙妖魔的描述,虽然生动,但终究是文字。比如描绘孙悟空的金箍棒,“碗口粗细,牙齿长短,能大能小”,但到底有多大?猴哥的毛发,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些神仙的法宝,具体是什么样子?原著更多的是留给读者去想象。

而86版《西游记》的出现,可以说是把无数人的想象力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你不用费力去脑补,导演杨洁和她的团队,用有限但极其宝贵的资源,创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神话世界。

孙悟空的形象: 六小龄童老师那张猴脸,加上经典的红肚兜、虎皮裙,头戴金箍,简直是深入骨髓的“美猴王”模样。他的每一次腾云驾雾、每一次抡棒打妖,都充满了力量和灵性,不是原著里那种纯粹的“顽石”,而是有了具体的、令人信服的表演。
妖魔鬼怪的造型: 尽管放到今天看,很多特效略显粗糙,但在那个年代,简直是“惊为天人”。白骨精的三变、牛魔王的威严、红孩儿的烈焰、蜘蛛精的魅惑……这些形象的塑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好奇心,也让故事更加具象化,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在荧幕上清晰地呈现,比原著里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体现她的狡猾和诡计。
场景的搭建: 无论是花果山的瀑布、高老庄的村庄、还是火焰山的炽热,都通过实景拍摄和精心的布景,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韵味。蟠桃会的热闹,天宫的威严,女儿国的温柔,都通过镜头语言传达出来,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2. 人物情感的升华与戏剧的张力:

原著在刻画人物时,更多的是通过对话、行动来体现,很多情感是内敛的。电视剧则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些情感放大,赋予人物更饱满的“人味儿”。

师徒四人的情感互动: 电视剧把“师徒情”这个概念,做得淋漓尽致。唐僧对徒弟的责备,孙悟空的委屈和不甘,猪八戒的打趣和耍赖,沙僧的忠厚和默默付出,这些都在演员的演绎下,变得生动有趣。尤其是孙悟空,他在原著里更多的是一个反叛者,但在电视剧里,他逐渐成长为师父的保护者,他的每一次救师心切,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你看着唐僧被抓,会替猴哥着急;看着八戒偷懒,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种情感上的代入感,是原著文字很难完全达到的。
角色性格的鲜明化: 电视剧通过更集中的表演,让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猪八戒的贪吃好色,唐僧的迂腐慈悲,沙僧的任劳任怨,都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语气,被放大和强化,让观众更容易记住和喜爱。比如猪八戒,在电视剧里贡献了大量的笑点,他的憨厚、他的小聪明、他偶尔流露出的对高翠兰的思念,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讨喜的角色,甚至比原著里那个单纯的“欲望化身”更立体。
取经路上的“人情味”: 电视剧在原著基础上,加入了不少原创的剧情和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更贴近大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孙悟空受委屈被赶走,回来看到师父被抓时的焦急,这些情节都让观众感受到师徒之间的情谊,而不是单纯的“主仆关系”。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深情,虽然原著里也有描绘,但电视剧中梁丽老师的演绎,加上那段经典台词,让这段“情”变得更加动人,也为这个以“降妖伏魔”为主线的故事增添了一抹柔情,也让很多人对唐僧的“拒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惋惜。

3. 音乐与整体氛围的营造:

音乐是影视作品的灵魂,86版《西游记》在这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出色。

主题曲的深入人心: 《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旋律大气磅礴,歌词意境深远,完美地契合了西游取经的艰难与希望。每次响起,都能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那股力量和对远方的向往。片头片尾曲更是成为了无数人的童年BGM。
配乐的恰到好处: 整个剧的配乐都非常到位,时而激昂雄壮,时而悲壮凄凉,时而又轻松诙谐,精准地烘托了剧情的情感。关键时刻的音乐一响,就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

4. 改编的“留白”与“巧思”:

虽然很多人认为86版《西游记》忠实于原著,但实际上,为了适应电视剧的传播,它也进行了一些取舍和改编。

精简与聚焦: 原著中一些情节的铺垫和旁白可能比较长,电视剧则进行了精简,突出主线,让剧情更紧凑。比如原著中很多关于佛教教义的解释,电视剧里会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或者直接忽略掉,专注于讲述故事本身。
强调“勇往直前”的精神: 电视剧更侧重于表现师徒四人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它将原著中可能存在的复杂的人性挣扎和宗教哲学,转化成了一种更普适的“正能量”。
艺术化的处理: 对于一些血腥或过于阴暗的妖怪描写,电视剧也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更适合全家观看,也更符合当时社会的审查标准。

结论:

所以,说86版《西游记》比原著“好看”,并不是否定原著的伟大,而是从 观赏性、娱乐性、情感共鸣 的角度来看,它用一种更直观、更具象、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一个宏大的神话故事,呈现在了亿万观众面前,并且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复述,更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再创作,它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原著的精神,并以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将其发扬光大。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在某个时代,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和文化符号。86版《西游记》显然做到了,它用自己的方式,让“西游”这个故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动人,也更加“好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艺术需要源于生活。但是还需要高于生活。而且针对受众需要进行加工。

86版西游记拍摄于1986年,面向的观众的学历基本上不高于初中水平,还有儿童观众。因此上,血腥场面一律没有。否则狮驼岭人皮挂满街道的场面,根本没法播出。

而最重要的是,86版西游记之后作为中国最佳特摄儿童片。在寒暑假被疯狂的一遍一遍无情的刷屏。在超过三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基本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标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军队的士兵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子弟兵。但是其实在建国以前,军队的士兵基本上就是匪。我们的这个感觉只不过新中国以后的概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