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场手术十多个小时医生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回答
一场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对于医生来说,其间的工作内容之繁重与复杂,远非旁人能够轻易想象。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挥动手术刀,而是贯穿始终的一场高度集约化、精密化的生命守护之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医生在这场漫长战役中的主要工作,力求剥离掉那些冰冷的机器痕迹,还原其真实的人性与专业。

首先,术前准备的层层深入,是这场“战役”的序章,也是成功的基石。 在踏入手术室前,主刀医生早已在脑海中将整个手术过程演练了无数遍。这包括对患者病史、过往检查报告(影像学、病理学等)的反复研读,了解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侵犯程度以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毗邻关系。根据这些信息,医生会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预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甚至会考虑备选方案。他还需要与麻醉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术中的配合默契。对于复杂手术,甚至会与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术前讨论,集思广汇,将风险降到最低。

手术开始后,医生首先要做的便是精妙绝伦的“开局”。 消毒、铺巾、切皮。每一个步骤都要求精准无误,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切皮的位置、深度都直接关系到术后伤口的愈合和美观。随后,是组织的分离和暴露。医生需要小心翼翼地剥离表层组织,一点一点地显露需要手术的部位。这个过程如同剥洋葱,一层层深入,既要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组织,又要以最有效的方式找到病灶。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敏锐的触觉和视觉判断力,凭借多年的经验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

接下来,是手术的核心——病灶的切除或修复。 这是最考验医生技术、耐心和智慧的阶段。

精准的解剖与辨认: 医生需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了如指掌,即使在出血或炎症可能导致解剖标志模糊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辨认出重要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每一次下刀,每一次分离,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同时也要避免对这些重要结构的损伤。
出血的控制: 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出血。医生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止血器械,如电凝刀、超声刀、止血钳等,以最有效的方式迅速止血,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过多的出血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会增加患者的风险。
病灶的完整切除(或准确修复): 对于肿瘤切除等手术,目标是完整地将病灶及其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一并清除,同时要尽量保留健康组织。这要求医生有极高的精确度,并且要时刻警惕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对于其他类型的手术,如器官移植、血管重建等,则需要将受损或病变的组织精确地修复或替换,恢复其正常功能。
精细的操作: 特别是在微创手术中,医生需要通过屏幕上的二维图像进行三维操作,使用精巧的器械进行缝合、打结、组织分离等。这就好比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内,用镊子和线进行精密的“工艺品”制作,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实时决策与调整: 即使有周详的术前计划,手术中也常常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可能是出血量比预期的要大,可能是病灶的侵犯范围比预想的要广,也可能是发现了新的病变。这时,医生需要迅速评估情况,并立即做出决策,调整手术方案,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应对这些突发状况。这种临场应变能力,是医生经验积累的体现,也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当病灶被成功切除或问题得到解决后,接下来的关乎患者的长期恢复,同样不容忽视。

精密的止血与缝合: 手术的最后阶段是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出血点,并进行精细的止血。然后,便是逐层缝合。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组织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缝合方式,确保切口能够良好地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并尽量做到美观。每一个缝合点都承载着对患者康复的期盼。
引流管的放置: 在一些手术后,医生会放置引流管,用于引出术区可能积聚的血液或渗出液,防止感染和压迫。引流管的位置和数量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术野的彻底清理: 最后,医生会再次仔细检查整个手术区域,确保没有任何异物残留,并将手术区域清理干净。

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小时里,医生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

持续的体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 手术台上的医生需要长时间站立,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精神的高度集中。疲劳是巨大的挑战,但他们必须克服,因为哪怕一瞬间的分神,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团队的协作与指挥: 手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生作为主导者,需要与麻醉医生、护士等团队成员保持高效的沟通与协作。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指挥团队,确保整个手术流程的顺畅。
对生命迹象的密切关注: 虽然有麻醉医生负责监测生命体征,但主刀医生也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等变化,并与麻醉医生及时沟通,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心理的承受能力: 面对生命的脆弱,医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并在复杂和危急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性。

总而言之,一场十多个小时的手术,对于医生而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它考验的是医生扎实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手术技巧、敏锐的判断力、超凡的耐力和体能,以及与团队默契协作的能力。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耐心和责任,在生死边缘与时间赛跑,为的是将患者从病痛中拯救出来,重获健康。这其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专业的执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2010年十月初的一个普通的夜班,晚上九点多,我慵懒的躺在被窝里看着电视,作为刚刚结束一年多急诊科派遣的小主治,回病房比急诊要折磨人多了…(在急诊科的14个月又是好玩的一堆故事)。突然手机响起,急诊科的弟兄一个电话,楼下120送来了一个毁损伤的病人,准备绿色通道上手术室。心想,自从查酒驾和北环禁行大货柜车以后这种特大号的交通事故已经少见了,咋回事啊?

~

十分钟后,病人由急诊科转到,陆续听到缘由:小姑娘是刚七月份毕业大学生,国庆回家,刚坐大巴回深圳,下车被旁边另一部倒车的大巴直接拖行从右腿碾压过去,送到附近医院没法搞直接打了个包送过来了。一看片子,我头都炸了,胫腓骨粉碎,X光依稀见到大腿和小腿翻转飘逸的软组织,不敢怠慢,赶紧把二线叫来。家属陆续赶来,赶紧准备签字联系手术台,一回头,十几个家属刷的给我们俩跪了一片,她姑姑哭着求我们保住腿,还说原来的医院上来就要截肢了。二线连忙安慰家属。我还很大气的说:放心,我在我们科还没急诊截过肢呢!上手术室路上,二线老丁幽怨的眼神狠狠的盯着我:兔崽子,说什么大话,看你保不住还敢不敢出手术室!回头想想,如果知道上台后看到啥情形,再也不敢乱开口啊!

~

全麻后上台,啥都不说,赶紧打开包扎。一看,头又炸了,脑子里不断浮现一个川菜菜名~晾白肉。

图片来自网络,现场图请自行脑补。

中间的杆子就是股骨,下面的料碟是清创车,晾的就是一张皮,肌肉等等的食材啦!股骨奇迹般地没断,还有小腿中下三分之一粉碎性骨折足背碾压伤…

妈蛋,如果有早知道,我一定会上班前好好睡觉,接班后好好睡觉,前一天好好睡觉…

可是没有如果,用袁崇焕的原话说:叼你老母顶硬上啦!(粗俗但是是当时心里想的实话,那段时间明史看得太多…)

首先,先把那一大把晾着的白肉刷一刷,淘干净(双氧水),泡一泡(生理盐水),腌一腌(碘伏),漂一漂(生理盐水)…(清创的标准流程,),然后捋一捋,皮是皮,肉是肉,筋是筋。静脉是静脉,动脉是冻麻…

慢着!怎么摸到个不断喷水(血啦)的断端?!一看断端就不是善茬,挫伤的一塌糊涂。一摸远端,皮温阴冷,心想完了,股动脉断了!…

故作镇定,把远端白肉仔细掏掏,还好,远端的断端找到了!

刚想开心开心,比划一下,不对!两个断端中间有接近5CM不知去向!!位于腘窝后面。仔细翻翻,喵了个咪的,居然是完全拖烂了!

这次真是无语面对苍天了!我和二线面对着这坨白肉,彻底安静了,耳边响起我术前说过的大话,真想一头撞墙…

问题是,撞墙也解决不了问题哈…

我想静静,静静在哪里?

人工血管?贵还不说(一万多),这种情况污染那么严重的伤口,搞内植物进去想自找麻烦么?此路不通。

直接截肢?拜托,我虽然没有医德,但羽毛我还是爱惜的,截了估计被人笑话大半年。

灵光一闪,断裂的动脉不是腘动脉一部分么?幸亏在腘窝,把膝关节屈曲把血管先接起来如何?

和二线交流了想法,目前为止没有更好的办法,试试吧,保住腿再说。

然后就是膝关节屈曲110度,吻合血管,居然能吻起来,足背动脉有搏动,皮温也恢复了。

看到一丝曙光了。

膝关节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好角度,过度屈曲位,血管周围的软组织清理后好好包裹,肌肉吻合,各种皮缝合好好包裹。小腿下端的胫腓骨骨折是闭合性的,上了钢板螺钉内固定。

术毕,患者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

这时中午十二点。

两个人台上很兴奋,下台就困成狗了,开完医嘱直接在值班房躺倒,睡着了…

两小时后,两人相继醒来,含情脉脉四目相望:后面怎么办??

…唉,见一步走一步吧!

从老丁口里出来这句,幽幽地。

从未见过这山东土匪如此销魂的模样。

提心吊胆了一周,那条血管还挺争气,不过大腿和腘窝皮肤就基本全部坏死了。然后就是漫长的每周一次清创+VSD负压吸引。三个月后,开始慢慢旋转外固定支架的角度拉长血管。皮下肉芽新鲜了就开始植皮。骨外露的做交腿带血管皮瓣移植…

总共做了18次手术。

八个月后,住院256天,小姑娘出院了。走着回去的。

然后,那份15公分厚的出院病历写得我欲仙欲死。

两年前,小姑娘结婚了,新郎是住院时照顾她的同事。

有喜糖吃。

三个月前,生了个小男孩。

有红鸡蛋吃。

这几年科室转型,人工关节和老年人低能量骨折为主,急诊开放创伤已经少做了。

要说我们做的有啥意义?没啥意义。上次小姑娘还和我开玩笑说:要知道后面要受那么多苦,当时就该截了。害得她交通伤赔偿等级降了一级,少赔了十几万。我也说,早说嘛,截肢就半小时。真不好意思。哈哈。

但是,如果再来一次,我和老丁还是会这样干,不管别的。

因为这是我们的宿命。

完。

user avatar

这样的一般是比较大的手术了,全麻肯定是少不了的。

从病人进手术室到出来,大致是这么几个环节:

1、病人入室。有的医院和科室会把留置尿管、开放静脉通道(就是输液扎针)放在入室前就做好,也有的是入室后才进行的。如果算上留置尿管和扎输液,这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小时左右。

2、麻醉准备与三方核查。这个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如果是第一台手术,麻醉准备一般在病人来之前就做好了。三方核查其实就是核对病人信息,包括人是不是接对了、开刀是开在左侧还是右侧、过敏史、传染病史之类的。

3、麻醉。这么大的手术,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中心静脉置管估计都是少不了的,这些操作也需要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吧。困难气道光插管就够喝一壶的……

4、消毒铺巾。低年资的手术医生进行这些活动,当然之前需要刷手(具有手术特色的洗手),把患者身上相应要求的部位都涂抹上消毒剂(碘伏或碘酒酒精之类的),然后一层一层铺好几层无菌手术单(从治疗巾到中单到大单)。此前器械护士已经完成刷手、穿衣、戴手套等工作。

5、开始手术。此后的过程长短不等,10个小时的手术动静肯定不小。举个例子,心脏换瓣(是的我知道换瓣用不了10个小时,举例而已)。需要一层一层地逐层切开以暴露术野(中间还经过胸骨,要锯开),不用说要花好久了。体外循环装置又要搞好久,换瓣又是精细活。术毕还得一层一层缝回去(比切开慢多了),而且一路严密止血(把能看见的出血点全部消灭,因术中止血不确切导致术后出血进而二进宫是外科医生最不希望看到的事之一,也是最耻辱的事之一)。这个专业性太强,无法解释,题主也没必要知道,反正题主只要知道切开、止血、显露、缝合这短短几个字就可能耗费数小时就行了

有些手术做到一半需要把切下来的标本送病理科检查(肿瘤手术比较常见),根据结果来决定切多大、留多少。这个等检查结果就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还有些要清除淋巴结的,类似于在一袋子绿豆里把几个黄豆挑出来这样的(比喻不是非常恰当……但道理差不多),也是需要花时间的。

6、麻醉结束。要等药效过去、病人苏醒到一定程度才能拔管(就是麻醉的时候插的那一堆管,当然最重要的是气管插管),而苏醒也要花时间……从下台就醒到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不等(当然这种一般就送ICU了)。

对日报和这里一些评论的回复:

1、手术确实是一群人的工作。一台典型的手术,至少要有主刀、一助(第一助手)、麻醉科医师(这个称呼出自人卫版麻醉学教材,不能更官方了吧)、器械护士(刷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上台,做的是递器械等工作)、巡回护士(不上台,不要求绝对无菌,因此可以根据术者的要求接触那些“不无菌”的东西,比如调整无影灯的方向)。但是题主问的是“医生”。虽然麻醉科医师的作用也极其关键(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说病人的生命其实是捏在麻醉科医师手中的),但我感觉题主主要问的还是上台的手术医生,因此回答主要针对手术医生。

2、我也知道换瓣一般用不了10个小时,只是想到哪写哪,随手举个例子试图说明显露和缝合的复杂性。比换瓣耗时长的手术多得是,但说得太专大家未必感兴趣也未必看得懂。

3、关于手术流程。诚然很多手术都是“切皮——止血分离病灶——切除病灶——功能重建——再止血——逐层缝合”这个流程,但也有相当部分并非如此(常见的骨科手术就不是切病灶嘛)。但这个细分下去太多了,所以干脆就笼统地说了。

4、匿名纯粹是习惯,过段时间自然取匿,但是有人竟然因此怀疑我这个回答是抄的……谁主张谁举证,知乎不是医院,没有举证责任倒置的规矩,烦请指责我抄袭的人给出确切证据——您怎么知道不是其他地方抄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