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隔儿
阻止汉服复兴????
excuse me?
你知道那些要复兴汉服的人,他们都想复兴的是什么汉服吗?
由于我才疏浅薄,不太容易分清各种汉服,所以以下我都叫做「古装」,不叫「汉服」
我把概念扩大成「是什么阻碍古装复兴?」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想复兴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想复兴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想复兴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
不对,他们不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也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也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也不是这种古装:
更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也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
不对,他们想复兴的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古装:
TA们想要复兴的是这种古装:
不是这种:
你让他们去复兴个店小二服饰,或者衙门小吏服饰,或者路人甲的服饰试试?
他们会把你当成神经病。
我国的古装文化何其多?
但是在古代的那种封建制度与社会分层,决定了人们穿的服饰是不一样的。
说白了,TA们想复兴的是贵族古装(汉服)
想复兴的是仙女/公子气息,而不是古装(汉服)本身
如果这群成天嚷嚷着复兴的大部分人群出去拍照,发朋友圈,玩摄影之类的时候,TA们都是穿的我截的小图那种
如果上面出现的所有服装,在汉服圈内随处可见,百花齐放的时候
这个才叫复兴
有人说复兴好看的有什么不好?
有人居然还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口号都提出来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TA们认为的复兴,认为的发扬传统文化,认为复兴汉服
是穿上好看衣服拍照发朋友圈,对其他较丑的服饰避而不见
是在讨论山正之争,是在研究拍照环境搭配,是在研究哪一件穿起来好看的话
博物馆、考古单位、历史研究者、复原小组等之类的研究学者都要哭了
合着咱们弄这么多心思考古挖墓复原的各种文化产品
就是给你们这么用的啊?
要复兴也没见着几个复兴群众考个好大学选择美术/历史/考古专业去研究汉服服饰发paper做实验去调查啊
天天嚷嚷着「这是正规汉服」,嚷嚷着「这样才叫汉服」,嚷嚷着「你那个是影楼不是汉服」
对这些服饰在当今社会的各种活动的应用性做详细研究的有几个?
对古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做科普考究的有几个?
网上倒是活跃的挺嗨
正经科普及介绍古代文化的倒没几个
什么是「文化」?
如果「文化」是「好不好看」,是「正不正规」,是「是不是山寨」,是「是不是影楼」
这还「复兴」个锤子
在我“满族”的身份暴露之前。
我作为摄影,拍过挺多汉服片子的,本身自己也在几个小团体里偶尔帮忙出个片子。
其实也不算暴露,是我压根就没把民族当回事。
直到一次实名线下,要出身份证进门的那种。
上午的名单还就只是名字,下午更新名单,我的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号,括号里写了“满族”。
一般约个拍照都很自然的,我会拍会修,出的片子也不错,然而那天下午除了寒暄就没什么人理我了。上午说明天找个公园拍照片的几个人下午也跑过来说最近忙先不拍要过段时间。
我一开始还没当回事儿。
那天结束了,一个跟我关系还不错的朋友看不下去了,给我透了个底。那天中午他们在微信里讨论了很久,讨论我这个满族怎么处理。
有过争吵,但是最终结果是本着博爱的精神把我留下。看过截图,一个人说能力不错留下利用着,不行在踢出去,一堆人附议。
我:????
人生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那个小团体不算大牌,但是小有名气还是有的。出得照片质量不错,拉的皮条(卖衣服做衣服)质量款式都不错。
后来我那个朋友退圈自嗨了,我再也没掺合这种事儿了,改拍cos了。
怎么多年,佐佐的话术怎么还是老掉牙的那一套。
譬如反汉圣经中第一条“汉服不是劳动人民的衣服,是封建剥削阶级的复辟”
那么其他民族服饰是否是过去劳动人民的服装呢?
这是蒙古劳动人民的服装,皱皱巴巴,打满补丁的破皮袄
这是现在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服饰
织锦绸缎,满头珠珞,在古代至少是个王公吧
再来看看藏族劳动人民的衣服,简直就像裹了一身破抹布
这是现在的藏族人民的服饰
色彩斑斓,脖子上的天珠比核桃还大,这是古代农奴该穿的衣服吗?
再来看反汉斗士心心念念的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
这是现在让佐佐们咬牙切齿的汉服
真的华丽浮夸到过分吗?至少我不觉得
佐佐们平日里言必称“社会进步”,语不外“劳动人民”
可当生产力发展,汉族劳动人民真的摆脱了赤贫和尊卑,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时,他们却厉声呵斥道
“你穿的不是劳动人民该穿的衣服!”
昨天送女儿去参加COSPLAY,在国家会展中心,听女儿说是特别好的一个展,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出票马上秒光,女儿抢了好几次才抢到。
我就跟女儿讲了,年轻人还是太嫩,但凡最后能给你抢到票的,都不会太好,主办方的饥饿销售。当爹的想抢李宗盛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那才叫难抢,我都是主动放弃网络抢票,第一时间上闲鱼候着。
到了国家会展中心,先到了北面的几号门,大喇叭叫着COSPLAY在南面的几号门进,第一次绕这个场子兜一圈,场子巨大,兜一圈差不多3公里。
围绕会展中心的马路限速30公里,五步一探头,百度地图就始终一句话,前方有探头,从头到底没停过。我是个遵纪守法的人啊,主要是怕罚200块。就慢慢绕着圈子开,这么一开一看,就看出好来了。
场馆旁边的人行道上都是各种穿搭的小姑娘,有的穿汉服,有的穿的很凉快,有一个穿短裤的都差不多能看到腹股沟了,有一个露背都快露到底裤了。
我看着看着就问女儿,这门票多少钱一张,女儿说80,我也不知道她说的真的假的。心里就想,孩子不懂事啊,给我也来一张啊,我进去也逛逛看看,最多她逛她的,我看我的,不耽误。
女儿也穿汉服也买汉服,穿好了给我和我老婆看,我看完就跟她说,去买几本历史书翻翻,这个衣服和传统中国衣服不搭界,最多算仿古风。女儿知道历史知识说不过我,没接话,老婆接话的,孩子愿意买就买,谁还没个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我支持的,但可能男人和女人的兴趣爱好方向不一样。我如果有兴趣爱好,总归想研究到底,女的有兴趣爱好就是买买买。
说啥来着,汉服复兴对吧。
所以提这个问题前应该先学学历史,中国传统服装,并不是全部一袭长衫,衣服直接都盖过膝盖了。古代能穿一袭长衫的,要么读书人,要么当官的,要么地主老财,反正不用干活的才这么穿,而需要干活的农工全部都是两节穿衣,也就是和现在人穿的衣服差不多,腰这里分开。
为啥呢?因为一袭长衫这么穿,丫的啥也干不了。
如果脑子里想象不出的话,去看看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到,干活的这些人都是两节穿衣,穿的也不是宽袍大袖。
我有两件服装相对比较传统,一件是老式的棉袄,看民国的电视剧这种老棉袄很常见:
我为啥会买这种棉袄穿呢?第一是好玩,没试过,我想试试。第二,我养蝈蝈,现在养蝈蝈都用塑料罐了。以前养蝈蝈用葫芦,我收了不少,有一种蝈蝈葫芦的制式叫做棒子葫芦,很长一个,差不多小手臂那么长。我不知道那么长一个葫芦以前人是怎么放身上的,请教了明白人后才知道,这种葫芦以前直接塞在袖子里的,现如今的衣服很难办到了,这种老棉袄可以,所以我就定做了一件。
穿起来一切觉得挺好,如果不发生那次尿急的情况。这衣服特么的脱起来太费事了,盘扣,本来就不好解,还是斜着的,越急越特么的解不开。后来去他地,直接把下摆撩上来脱裤子解决的。
我还有一件呢其实已经不算中国的传统服装了,是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还有东南亚的传统服装,但穿上去的使用感觉是和那种过膝长衫差不多的。这物件叫做裹裙。
就是一块大布,一边两头各有一根绳,在腰上绕两圈,绳子一扎,齐活。
一穿上就算彻底发现新世纪了,那个通透凉快就别提了,内裤都可以不穿。在东南亚男人穿这个传统的穿法还要配一个银铃铛,绑在蛋蛋上面,走起路来“哗楞哗楞”响的。我想找来试试,但最终没成功,一个是很难找,一个是老婆不让,主要是老婆不让,否则我找银店去定做一个了。我上面说过的,我想研究的必须研究到底。
这条裹裙我穿出去过两三次,就没再穿了,主要也是老婆不让,跟我讲男人穿什么裙子。这就是没学过历史的表现,最早裙子就是男人穿的,只不过那是公元前的事情了,这要讲起来就要想当初三皇五帝那会了。
所以传统服装要穿上街,要让别人不以异样的眼光看,对大家的历史知识还是要求挺高的。穿裙子的照片就不贴了,身材不好。
说起汉服,第一印象就是宽袍大袖,为啥古代人要宽袍大袖?一是表明身份,老子不干粗活。二是炫富,因为宽袍大袖要多用布料,古代的布还是挺贵的,特别是考究的上面还要绣花,绣花收费也很贵,到今天手绣的费用依旧非常昂贵。上海有一家手工制作旗袍的店,配好绣工做一件旗袍收费六位数很正常。三是这种袖子里面都有反向的兜,可以放东西,所以看电视剧从袖口里一摸就摸出点碎银子,袖子可以当口袋用。
宽袍大袖除了这点用处,其他用处就没啥了,不单没用处,还是累赘,写字都要两个手一起来,一个手写,另外一个手拽住袖子别弄脏了。穿这种衣服去饭店吃饭,饭店连抹布都省了,一边吃一边自动擦桌子。
另外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古人要携带的东西没有今天人那么多,古人上街,带点铜钱散碎银两齐活了。他们不需要带手机,充电宝,数据线,香烟,打火机,各种钥匙,口红,粉底,保险套,卫生巾,交通卡,等等。
现如今穿汉服上街的话,要带东西就要配包,想过没有,配什么包?
古代人常见的包是啥?褡裢,就是下图这么一个物件:
一个长条状的,两头是口袋,装好了东西往肩头上一搭就行了。北方有一种传统吃食叫做褡裢火烧,长条形状的,就因为像这个褡裢,才取的这个名字。
还有一种电视剧里常见,一大块布,东西放中间,角对角系起来,最后往胸前系个扣背着就走了。
现在穿汉服上街,要带那么多东西,拎个塑料袋装着,背个帆布包装着,背个双肩包装着,都不配对吧。
我脑子里想了想,最配的可能就是这款包了:
还有一点就是,穿着汉服去COSPLAY这个没啥问题,场合需要,问题是穿上街,这个需要场景来配。而中国各个城市都没有保护的非常好的古建筑群,想来想去也就故宫了。
在陆家嘴,在王府井,在迪斯尼,在香港中环,旁边全部是现代建筑,穿汉服不搭配。
去日本东京银座,我也没见日本姑娘穿和服溜达的。当然特殊场合另说,问题这种中国也有啊,中国特殊场合,别说汉服了,护士服,警察服,空乘服......只要客人提要求,口味重一点的乞丐服都能配起来。
前段时间在长沙,逛太平老街,说是老街,其实和老没关系。不管是建筑还是售卖的货品包括大喇叭叫的宣传方式,和老一点关系没有。然后有一列穿着汉服的姑娘走过,带头的是一个穿汉服的男的,身上别着小麦克在那里宣传汉服。
我一看就跟老婆说,这个和女儿穿的汉服差不多嘿,有点意思。然后和老婆继续逛,逛到黄兴路步行街,黄兴路步行街就全部是现代建筑现代风格了,突然发现这一列汉服小组又来了,宣传的区域还挺大。但在步行街上,这风格和周围真不搭。
所以汉服,不管是方便程度上,配合现代生活节奏上,配合现代化城市的风格上,都不搭。小范围的汉服推广可以接受,中国还有不少古城水乡维护的挺好,在当地可以做汉服推广,老外来旅游给他们穿着汉服拍个照啥的。就像去韩国去日本一些地方也能穿当地服装在一个区域里走一圈拍个照啥的。大范围的推广不太可能。
为什么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会被淘汰,因为不需要了,因为有更好的可以替代了。有些人一谈到某某工艺失传了,捶胸顿足般的可惜,这类人一般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他想靠这个工艺赚钱,一个是傻。
为什么会失传?因为被淘汰了。如果一种工艺一个物件,千家万户全部需要,那势必大家都会去学,即使再发生战乱,死再多人也会有人传下去,因为学的人多,基数大。
一些工艺一个物件,开始被当时的社会所淘汰,学的人就开始慢慢变少,如果发生一次战争,会的人死光,失传。或者学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没人学,会的人一死,失传。
我小时候80年代90年代,大街上还到处是手艺人,磨剪子戗菜刀的,箍木桶的,弹棉花的,现在有不,应该还有,但很少了,大城市里很难看到了。为啥没有?因为会这门手艺的人没多少了,因为大环境不需要这手艺了。
好比说青铜剑,越王勾践的大宝剑牛掰不?牛掰,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挖出来照样能切纸。但这个牛只代表2000多年前时候的工艺牛,不信随便拿一把双立人菜刀和这把宝剑对砍,宝剑不断算我输。如果带着一把现在的切菜刀穿越回春秋战国,那这把切菜刀就是天兵神器了。
所以有必要复兴青铜器吗?没必要。小规模的做工艺品收藏品可以,大规模复兴纯浪费资源。
民族主义
谁是正统
不学无术
形式主义
丑
前几天日推热传的中式旗袍领小礼服
但很多日本人就管它叫“旗袍”
我看到它的第一秒就沦陷了,打开链接一看:
89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将近600。算上运费...吃土少女扑街
但我往下翻又看到:
買付地中国是什么意思??
我不会日语,但是我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所以去万能的淘宝搜图。
看来这条在日本火起来的旗袍其实是中国进口的。
非常白菜,只卖198块钱耶,还有5元的券。
你看400的就卖不出去,因为是厂货,没有被垄断,一搜相似好多店都在卖,货比三家就行了。
消费保障:一次性付款,不限量的现货,包邮,48小时发货,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不能做到这些阻碍了汉服复兴
====
其实怎么比都是无所谓,一时穿一时衣服,传统旗袍没落是必然趋势,举个例子:
看这件,要系多少扣子?整整九颗!太麻烦了。
包边盘扣不能机器,只能手工,贵!
有些连肩四分袖五分袖倒大袖的款穿起来很不方便的,带内衬还热。
10.17更新两张原本旗袍的改良方向:民国末年出现了这样的款式
现在某宝卖的最好的几种旗袍是:
...童装,19.8~49.8元不等。
这波汉服爱好者还很年轻,等到她们有孩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什么结构简单,上身方便,便宜抗造的汉服给自己家闺女穿。
还有这个:
领子散开,盘扣是装饰的不能解,背后有拉链,裙长截到了大腿,里面加了短裤,正好可以从开叉把手伸进兜里。
还有这样的,oversize大T恤
这件改良非常有趣,一般改良都要保留领子,而它保留的开叉和排扣。
...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一个垂暮的巨人,把腐朽的肉体化为新鲜的血液,在年轻巨人的血管里奔涌,自己也借此重获新生。
汉服圈现在都这么膨胀了吗?认识几个衣服款式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嘛。而且往往认识的还是淘宝店的款式。
讲真,cos圈和lo圈都没这么膨胀,你去问lo娘cos什么,问cos这是什么lo服,人家最多翻个白眼,哪像汉服圈,恨不得跳脚说你数典忘祖。张口就是上下五千年,闭口就是文化传承复兴。
天天因为个山跟正争来争去,跟lo圈一个德行,你以为是看个衣服好看顺手买了,然后被人疯狂嘲讽你穿山甲,你不配。哪来的优越感啊?
不就是觉得正品贵吗。你正品贵能贵到哪儿去,所谓的那几个火的衣服也就4位数,也就是大牌一件tee的价格,就优越感满满了,化身打假小卫士了。我也没看穿大牌的人,天天追着人家骂穿山甲啊。
这一点cos圈就很好,不限制成本,只注重还原,虽然有时候cos的一言难尽,但是整体大家还是看脸说话,跟当今社会一样,非常公正。
所以复兴?复兴锤子复兴,我也就实话实说,88%的人穿汉服都不好看,over。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某些穿汉服的人:丑 没身材 上不了台面 配不上汉服 没素质 自带优越感
汉服自身:贵 设计宽大不符现代简约化 不利于行动 不易打理
大部分人:不是不接受 真tm没这个必要
真搞不懂什么思想,阻碍汉服复兴 我阻碍你****,你怎么不说你们阻碍我们现代化发展呢? 亲亲现在是1202年了,天天嚷嚷传承传统,别搁我这装,这么爱国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不关心关心国事,不去搞搞研究,为人类文明做做贡献。
请别打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幌子,来掩盖你的自私自利。您不配。
主要是穿着碍手。
所谓“汉服”主要指得是古代汉族贵族士大夫阶级的衣服。反正我没见人穿过平民服饰。
但是所谓贵族服饰,无论东西设计时最大的原则都是“穿上以后确保穿的人什么活都干不了,最好连路都没法走。”
在盛行996的年代要复兴这种服饰何其难也。
前几天阿富汗塔利班执政,想复兴伊斯兰教的罩袍。。。
复兴汉服和伊斯兰教复兴罩袍是一样的。
明白吗?汉服永远不可能复兴。就是穿上图个新鲜。
现在所谓的汉服明显是贵族服侍,不利于生产生活。在西安,经常见到学生穿这个逛街,坐地铁。有没有发现裙摆怎么那么长,怎么走路,很容易弄脏。袖子怎么那么长,怎么干活?所以这些汉服都是贵族服侍,穿着也复杂,可能需要丫鬟来帮忙吧。这些贵族也不需要劳动。
问题是丫鬟,长工,看门的,农民穿的这些适合工作的汉服,你们复兴了吗?
我倒是真没见过穿一个庶民的汉服在街上走的。
一个我上初中的时候青梅竹马就天天叨叨的话题,叨叨到今天你们还没个结论?
汉服之所以不普及,很简单:
好看的不方便(所谓的“贵族剥削阶级服饰”本来也不是为了干活儿),方便的不好看(不会有人觉得粗布短褐比休闲T恤或者冲锋衣观赏性更好吧?)。
就实用性和观赏性,或者再加上经济性来说,现在的主流服饰是二者妥协的最佳平衡点了。汉服应该去和宴会燕尾服等等这类服装竞争,只要能够让有实力的商界精英认可并且穿汉服出席正式会议,你们所谓的汉服复兴也就来了。
日本商务文化里是有穿和服这一条的,外国人穿和服和日本人谈生意则会被视作尊重日本文化的代表。相应的,中国这边可能是受定价权、谈判主导权和话语权不在手中的影响,所以没啥人穿汉服去参加正经商务谈判。
说来说去现在汉服都是一些中产阶级在玩儿,明星最多也就穿个汉元素走走红毯。按照壁画等资料严格考证的汉服还没有在国际上打出一席之地,甚至还没有在本国精英阶层取得认可。
商界精英亲英美或者亲日韩,喜欢西服而且也方便——毕竟西服是随着西方文化席卷世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改良的,不会不合身,也不会被人家认为是不尊重或者自负。政界精英喜欢黑夹克或者中山装,这是政治因素决定的。
即使商界精英打算靠拢本国,第一选择也会是学习领导们的风格穿中山装,而不是想到汉服。你们这群问问题的小仙女穿汉服喜欢吹自己漂亮,在商界和政界精英眼里自己穿汉服就变成了轻浮。
所以政治上来看这事也挺作死,尤其是四个人罪名里不大不小有一条大汉族主义。
所以目前来看汉服两条路都走不通。不过这么一看,中国的西化/现代化程度还是非常深刻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西化。
所以这种问题别问知乎,去问那帮企业家老总去。
另外一堆人把这个往民族矛盾或者要阶级还是要民族上带,我也是十分看不懂。我理解你们的水平只能玩玩儿这种话题,但我还是得说,你们是吃饱了撑得没别的话题了吗?
穿汉服的人在搞娱乐,反对汉服的人在搞政治。
汉服鄙视链吧。穿个不伦不类的不行,穿假货不行,长的丑大概都不行。阻碍汉服的更多是所谓的爱好者,就像京剧一样。
所有人都能咿咿呀呀哼两句流行歌词,哪怕调跑姥姥家了也没人说啥,京剧不行啊。你唱个跑调的戏词大师会说你的。
借楼说一下反复复兴之路,以及汉服和韩服之间的恩怨情仇,不接受为黑而黑。
韩网友最近为了汉服的归属问题在网上打作一团。韩国网友指责漫画家old先的作品,演员许凯的服装造型,都在抄袭的韩服。
编剧于正、微博大V“十音shiyin”,B站UP主灶下钟也棠则纷纷发声,科普韩服才是朝鲜王国借鉴明朝的服饰。汉服抄袭韩服,那不等于因为儿子长得像爸爸就说爸爸抄袭儿子吗?
为什么韩国网友会对汉服提出这么奇怪的质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梳理一下汉服和韩服的历史,其中部分事实,可能会对大家的心态稍微有点挑战。
我们先说说汉服。
汉服这个词,其实有两个概念。真正意义上的汉服,是古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穿过的服装,今天大多数人讨论的汉服,则是从21世纪初开始推广、复原、改良的一种复古文化。
这两个概念要分清楚,前者是历史,后者是潮流。
历史上的汉服,很多大V讲过了,我们就不展开。下面我们展开讲讲汉服运动。
2001年的上海APEC峰会,意外地刺激了汉服运动的兴起。当年,中国推出了代表中国特色的服装——唐装。
这种从清代对襟马褂现代改良而来的服装,引起了网上的争论,中国主流的传统服装是这样吗?汉族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
讨论越来越热烈,必然要从动口升级到动手。
2003年的某一天,郑州电力企业职工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穿着“曲裾深衣”上街。汉服第一次进入线下公众视野。
有意思的是,这件衣服是照着《大汉天子》里的道具服做的,缺乏历史根据,后来被汉服党踢出了汉服圈。但它开天辟地的历史使命,毕竟是完成了。
在最初一批汉服倡导者眼中,汉服承载着五千年来纯正、优越的汉族文化,是必须恢复的华夏正统。所以,那会儿汉服党经常一本正经搞大事,比如祭孔子、祭民族英雄、办成人礼和婚礼,衣服穿得对不对另说,重要的是耿直不屈,一身正气。
但早期汉服圈鱼龙混杂,有认认真真的研究者,有鼓吹大汉族主义的热血愤青,也有牛鬼蛇神乱入,其中甚至诞生了中文互联网有史以来最璀璨的奇葩之一,自称“女娲后人舜皇嫡系紫薇圣人中国汉服复兴开创发起传承人汉服王子”的陈朕冰老师,马保国老师见了都要甘拜下风。有兴趣的观众盆浴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保证你会回来在这里的屏幕上打出23333。
虽然幺蛾子不少,但靠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汉服运动迅速风靡校园。2007年,有人大代表建议用汉服作学位服,又有政协委员提出将汉服作为国服。汉服议题开始进入官方视野,一批专业汉服商家也陆续上线,比如著名的吞金品牌明华堂。
但大众对汉服的了解……依然令人遗憾,穿汉服上街,还要冒着被人当做和服、扒下衣服当街烧掉的危险。
2009年之后,汉服圈从混乱的春秋战国进入了新阶段,汉服圈分成几大宗派:
考据派,又称古墓派,专注考证,反对臆造,汉服长啥样,那必须要有出土文物的依据。这波人经常怼其他流派和国产古装剧在服装上胡编乱造。
改良派,讲究吸取汉服元素,改造汉服,把汉服变成日常穿着;
视觉派,主要目标是出大片,总之要好看;
激进派,极端主张,言辞激烈,经常上网吵架。
这几派既有斗争,又有联合,恩怨情仇一两句话说不清。
不过总的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复兴,汉服已经复兴得很复兴了。
早期汉服圈里那种“保卫华夏正统”的亢奋已经淡化,被早期汉服党看做根正苗红的曲裾、齐胸,跟各种影楼装一起被汉服圈开除了汉籍。
人民群众有钱了,汉服的水平也提高了。当代汉服还细分出了汉唐五代宋明各个朝代的风格形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社交媒体、影视和汉服商家的共同推动下,汉服也从小众走向大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2019年,汉服爱好者已达356万人,同比增长74.4%,汉服市场交易规模已超20亿元,并保持了150%的高速增长。今年双十一,汉服也是销售增速最快的商品之一。
请把破产三姐妹打在弹幕里。
对了,如果你想了解现在汉服圈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们建议你看看B站的“裝束复原”“蜃楼志STUDIO”,u1s1,审美相当过硬。
汉服运动的过程刚刚讲完了,很多人也许会奇怪,汉服复兴的是中国古代服饰,跟韩国有啥关系呢?韩国人也太那啥了。有二说二,这事儿也没那么简单。
如果韩国网友说,中国古代的服饰抄袭韩服,那妥妥的烧酒就泡菜喝多了。近代以前,中国在东亚都是文化输出中心,朝鲜半岛主要是当好学生,只有认真抄作业的份儿。
但汉服复兴跟韩服有没有关系?说到这个问题,心情是有点复杂的,因为如果我们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这俩东西还真有点关系。下面说的事实可能不那么好听,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汉服复兴运动早期,一没经验,二没导师,整个就是病急乱投医,电视剧都能当样板,何况隔壁有现货。
2006年上海汉服同袍祭祀夏完淳,汉服界的盛事,参考了韩国宗庙祭的服装。号称儒家正统的“朱子深衣”,许多制作者直接照搬韩国版。甚至当年很多复古仪式,也都借鉴过韩国的文化遗产。
另外,由于韩国在传统服饰上有多年的研究和复制经验,中国研究机构也和他们有紧密合作。2019年嘉兴王店明墓出土的明代服装,就是由中韩合作修复的。
所以说,汉服复兴走到今天,跟朝鲜半岛多少有些关系,这个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有来有往的文化交流是常态,边缘反哺中心也不少。《四库全书》里还有日本人写的呢,乾隆皇上也没有不开心。
说了这么多汉服和韩服的关系,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作为一种潮流,“复兴的汉服”曾经从韩国吸取借鉴过营养,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服装是抄袭韩服”。
再说中国古代那时候,还没有韩国这个国名,韩服这个概念也没有。
近代以来,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在民族主义驱动下,“韩服”这个概念才开始产生。20世纪60年代,为了复兴韩服,韩国将其正式礼服化。韩服概念深入人心,那至少也得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
后。
为了让这个“传统”看起来更加历史悠久,韩国的韩服圈也在拼命往历史里乱塞私货。
比如这幅韩国宣传服饰历史的图,里面稀里糊涂抄了一堆中国汉服圈的作品,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古装剧。从这个角度说,汉服的潮流,已经在重新输入朝鲜半岛了,历史似乎又回到了正轨……
不过外国人好像还是更了解日韩的传统服装,对汉服没啥感觉。
汉服历史虽然几千年,但搞宣传满打满算才二十年,摆脱牛鬼蛇神走上正轨,也就十年。受刻板印象和前些年大热的清宫剧影响,很多外国人印象中,中国的传统服装不是旗袍,就是清代官服,可能跟傅满洲那会儿差不多。
所以最要紧的,还是充分利用这些年的发展成果,搞好文化输出。文化从业者在消费历史的时候,也需要爱惜历史,就比如最近被下架的亮剑之雷霆战将,抹着发胶打鬼子,如果这种东西传到国外被人看见,还不笑掉大牙?
至于咱们普通人能做的,一是多支持服化道严谨的历史影视剧;二是多了解点文物和文化,多读点书,毕竟吵架的时候,知识真的是力量。
参考资料:
[1] 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民俗研究,2014年;
[2] 刘欢:《汉服文化的产业链模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3] 李春丽、朱峰、崔佩红:《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
[4] 高子茜:《汉服运动中改良派与复原派的博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5] 新周刊:《年轻人的破产之路,汉服、洛丽塔和JK服只是第一步》,2020年;
[6] VogueBusiness:《中国汉服的十亿级“大生意”》,2020年;
[7] 季勇、王革非:《韩服与汉服之关系研究》,丝绸期刊,2012年;
没有经济效益。我去过黔东南自治州,没见过几个少数民族整天穿着传统服装的。实际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文化最大的作用不是说塑造民族意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拿来发展旅游业。如果真的要复兴汉族,我觉得就需要完成汉服的商业化转型,让汉服变成一种廉价的、足以普及的文化产品,这样有经济效益在这里面,就可以实现复兴了。
实际上我觉得中国国内不管少数民族和还是汉族的文化传统,其最大的现实作用就算这两个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应该超过这两点,特别要注意不要产生民族主义,不要利用民族主义强行推广一族的文化,应该去让大家去比较文化本身的美感,自由选择。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逐步消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主义,最后使国内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我国人民太实诚了。总是想这玩意到底正不正宗,这是宋款还是明款,要不要改良?
其实你去日韩看看,街上能看到的所谓韩服和服哪个不改良?
日本人还专门发明了穿木屐的袜子,比过去的布袜子好很多,看起来又有那么个意思。
你说著名的不倒翁小姐姐穿那个严谨不严谨?
日本有专门的考据严谨的古代服装宣传和表演,这就够了,普通人不需要都穿那个。
第一有中国味,第二好看,这比什么都重要。
考据是为了让它更有中国味,而不是完全照搬古代款式。
汉服,应该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审美特色的好看现代服装,不是古装。
我们的课题不应该是正不正宗,而是要让无论国人还是老外,能一眼看出中国味,而且觉得好看。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都会被时代打败,简单来说,不流行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各个年代的服饰,基本上是统一的,所以时代变了,你想复兴也不行了。
深夜,偌大的房间里只有女孩的手机还亮着。
而上面的评论简直不堪入目:
“知山穿山?穿山甲您好意思发照片吗?”
“您知道正版厂家做一件汉服有多不容易吗?”
“最讨厌这种只会蹭汉服热度的傻x了。”
女孩摁下关机键,无力地倒在床上哭了起来。
三天前,她收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裙子。那是她省下饭钱和车费,攒了一整个学期才攒出来的。她还用爸妈给自己考试第一的奖励约了摄影师,选了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拍了一套片。回家后她兴奋地将这些照片放在网上,以为能和一堆同袍一起聊聊汉服,聊聊汉文化。
可是她得到的只有谩骂。就因为她身上那件汉服是所谓“山裙”。
女孩一遍遍地解释,她不是有意买山的,她说,“我真的很喜欢很喜欢汉服,我第一次买,不知道这个是山的。”
可是那些人像逮住了掉下树的蚕一样,一波一波往上扑。
其实只要删帖就好了吧。终于有人看不下去,评论道。
女孩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她舍不得啊。删了的话,那些忍饥挨饿的时光算什么,那些走到脚酸痛的时候算什么,自己收到裙子时的欣喜又算什么。
女孩最后心灰意冷地重新编辑了帖子,说,“我把汉服的tag去了,你们就只当这是一件普通的裙子吧。”
可站在道理制高点上的人们停止谩骂了吗?没有。现实中畏畏缩缩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一个可以隐藏身份肆意开口的地方,遇到一个犯了错误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高尚与明智,他们怎么可能停止呢。骂到最后,因为一件裙子,连诅咒她祖宗十八代的都有了。
反正一个人骂你是他杠,一百个人骂你就是正义。既然是正义,我何不掺一脚呢。
最后,女孩还是没有删帖,她擦干眼泪,将那件汉服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压在柜子深处。好久好久没有去碰,也好久没有去关注汉服。
又是一年春天,女孩在生日时意外收到了堂姐送的一件汉服。两片式,是她最爱的粉色。但是,她犹豫了,拿着裙子不动。堂姐好像看穿了她的心思,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我听说汉服圈很不喜欢别人穿山,这条裙子我买的时候查过了,是正的。”
她这才笑了,看着汉服,眼睛里藏了星星似的亮。
这次她只是简单地拍了一张照片发在网上,最开始那条评论已过千的帖子被她刻意忽略了。
这次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又是一个夜晚,她托着腮,在床上打开手机,嘴角的弧度还未散尽。
可只一眼,她便如坠冰窟:
“楼主还有常识吗?两片式现在已经不算汉服了,这叫仙服。”
“两片式齐胸在历史上没有考证是存在的,形制出问题了吧,怎么可能是汉服。”
“笑死我了楼主有病吧,这也叫汉服?怕是假袍子吧。”
她的眼神从炽热慢慢冷下来,直到完全灰暗一片。
可这次她没有作任何一句解释,默默删了贴。
她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评论:
3012年,许多人,大部分是女孩子,开始流行穿一千多年前的“简服”。这种服装不能随着人体型大小变化,也不能自动调节温度,脏了还需要洗,很不方便。但仍然有一大批人喜欢,有些是为了穿上街后别人惊异的眼神,有些说,“我是真心喜欢的啊,简服好好看哦。”
但慢慢,很多争议出来了。由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照片大多“滤镜”太重,无法辨清衣服,关于“形制”上的问题就出现了。
“没有考证证明那个年代女人的裤子也可以用皮带,请尊重简服文化!”
“T裇怎么可以加长到小臂,随意改动过的不叫简服,叫简元素!请尊重简服!”
“您真的了解简服吗?喜欢简服吗?这家的简服是山的,有洞的牛仔裤只有xx家的!”
——
评论的最后,有人说,“得了吧,这种老古董玩意,规矩还特多,谁稀罕了。”
看到这里,女孩的泪不知不觉流下来了。她放下手机,把两件为她引来过许多争议的汉服紧紧抱在怀里,小声说:“可是,我喜欢啊。”
黑夜里,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天上孤独的星星。
【你好这里麂子。评论材料源于一个知乎大佬。哎最近汉服圈真的特多事。不是,您买了一个正版LV包在大街上逛,看到一个人背着仿版,您会直接跑上去就说“哎你这个是仿的吧你看我就从不买仿的我这全是正的”这种话嘛?汉服也是如此,穿山固然不对,但您直接跑上去怼很礼貌??还有那种,天天bb啊这个形制不对啊不是汉服,啊不准改良汉服,我就喜欢一吃饭袖子全脏一走路裙子扫地的汉服,改良了就是不尊重汉文化的人,最后还要腆着个b脸问,是什么阻碍了汉服复兴呢?您觉得呢?我可去您个小杰瑞。】
附一条:所有转载标注出处和原作者均可以 谢谢您喜欢这篇破文。但是没有授权和标注直接转载的我必追溯你家族谱,特别是快手抖音某些人。
穿个衣服,仍是整出了魂穿的即视感,左手千军万马,右手指点江山。
恨不得穿个唐制就能跳《霓裳羽衣曲》,宋制就要学岳飞抗金,明制就要拳打李自成,脚踢后金。
精神穿越之余不忘大力普及对旧社会奇葩幻想,恨不得马上开启月光宝盒回到过去,成为一个大明富婆、宋朝公主、汉代王妃,一个在桥边装挥着扇子等风来的可人儿。
醒醒,你就算穿越回去也不会成为穿金戴银的王子公主,皇亲贵胄。
今天朱门酒肉臭,明日被抓去弹了琵琶骨,高门显贵也得有这个命享福。何况就以你们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水平,是能背下来圆周率还是讲得明白勾股定理?也就是让人卖了换钱。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跟你大学里的马列毛概思想相悖,不值得留恋。
成天在那刷,“啊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你也不知道这帮小弟弟小妹妹看过几本明朝史。先不说这后面两句是著名“满遗”用朱棣迁都来嘲讽咸丰的,真有本事就做回尧舜,也不用心不甘情不愿把自己吊死。
“我大宋/盛唐...”,一部分频频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背书,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部分大娘子上身,时刻准备智斗外室小绿茶,演绎古装小言庭院深深。次元壁之深,言论之无语,仿佛置身盆地。
这种撒鸡血,狗血的话要是讲给初二学古代历史的我,说不定还会相信。
然而在嚼舌根这方面,他们当仁不让,智勇双全,像是被夏冬春上了身。
“你不知道两片式是时代的眼泪吗?”
“什么魏晋风也能能算是汉服吗?”
“篡改历史的曲裾还好意思穿?”
“都没有出土,还好意思说杂裾是汉服?”
“汉元素都买?现代改良的也能叫汉服?”
“穿山甲还好意思出门?140斤有脸穿汉服拉低平均值?”
“呵,宋制还比得过明制?汉制还比得上唐制?”
这些人的周围好像有铜墙铁壁,根本就不能沟通,你敢反驳就是-“我们可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不知道传统文化里的礼义廉耻学到哪去了。
好你说这些都有争议,那我们说点容易考证的服饰,旗袍可以,旗服不行,秀禾可以,清末民初的汉服却不行,文艺复兴只能选择性复兴,堪称薛定谔。
动不动就“不正宗”,”不是汉人穿的“,合着过去几千年的衣服就您汉族一家有所长,都指着你们马首是瞻,五十五个民族都不穿衣服,不跟你们都不交流的吗?
哪里有纯汉人的衣服?现代改良的怎么不算?文化融合后的又怎么不算汉服?
你要是胆再大点跟他们说想穿个元清两朝的服饰,“果然非我族类”,“呵呵不愧是鞑子”。
虽然她们可能从小拍“格格照”,去了内蒙还拍“蒙古公主”游客照,但就是会自动带入那种魂穿思维,你穿了满蒙的衣服,分明是要像慕容复一样复辟,非要灭了你的反贼思想才算完。
跟这种人还同袍,我宁可断袖。
国家大力推广的是“华服节”,不是一家独大的。你恨满蒙的统治,就去恨那个时代该恨的人,把怨气发泄在现代人身上是显你读过古代史吗?亡了多少年了,还玩连坐这一套。
除了炫富根吵架,你们有做过什么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的事吗?传统文化复兴就靠你们买两件衣服,见人行个礼,动两下嘴皮子?
你们这种态度,真的会有新鲜血液愿意流动进来吗?没有科普,没有统一口径,逮到人就是一顿口吐芬芳,汉服圈要是传播的都是这种文化,不要也罢。
“诶,你这是汉服吗!”
“是啊。”
“什么朝代的啊?”
“……”
“你这个襟这儿压反了,还有带子系得也不对,这是胡服的系法……”
“我管那么多干嘛,我又不是搞研究的。”
“这套衣服,在唐朝只有歌舞伎才穿吧……”
“你竟然说我是妓!”
“你大氅拖到地上了……”
“啊哪个是大氅?”
“姑娘,你这种汉服吧(我真的不想承认那是汉服)……配斯凯奇的确不好看。”
“那你说我穿什么鞋啊,你说啊!”
“大家都穿校服了,你还是换下来吧……”
“穿汉服怎么了,怎么汉服在你们眼里就是奇装异服?这都是xxx文化……巴拉巴拉”
“可是咱得合时宜……”
“穿汉服怎么就不合时宜了?(然后开始扯传统文化扯爱国)”
“诶,他家卖的是演出服啊,这不是可以出街的汉服,你看这都一身都不到一百块。”
“演出服就不是汉服了吗,便宜就不是汉服了么……”
“我给你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写的,应该能可以帮你入个门。”
“我这没入门吗?那你说谁入门了?那些老的东西现在还适用吗?这都什么年代了,汉服都是创新的,你不懂就别瞎掺和这个圈子,都是被你们这些人搞浑的,一整就引战一整就引战……”
这些人可能就是汉服不能复兴的原因吧。
——————————————————————————————————————————
这都能破400赞,还有一百多回复。
惊了惊了。
原回答中的“这些人”是指上述对话的双方,先说话的人老实,有文化优越感,稳重,质朴。后说话的人热衷于主观的美,无顾忌,执着,拥有一种知识匮乏带来的快乐。他们谁好谁坏,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并没有有意左右任何人的主观。
希望评论区的小伙伴不要把答主安在二者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我热衷于对已有的汉服知识的汲取,对现代“汉服”不发表评价并且没有兴趣。
阅读能力强的人已经看出来了我讽刺的是两种人而不是“现代汉服”这种东西,这两种人代表着对于这个现象两个极端观点,一个完全的质朴保守实用主义逊于进取和创新,一个完全追求主观的美感不理会文化诚实和他人感受。
所以评论里杠我的人,我向你们道歉,没能让你们理解这个回答的真实含义。
没什么会阻碍汉服复兴。
汉服热,其实是中国民族自信心起来的主要标识,文化自信心也有了。
中国富强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90后、00、10后的几代人,从出生就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对祖国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认同感最终落地到了对汉服的喜爱和认同。
以后随着中国持续向上的发展,越来越有话语权,这份认同感会更多,汉服热也会越来多的被人认同。
随着汉服越来越热,公知们的日子要开始不好过了。
太感谢你们的邀请
汉服不是一般人能穿的,穿戴汉服是有及其复杂的要求,其各类条件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宗教对服饰的要求,不是谁都能满足这些。
汉服高贵不是谁都有资格穿的,这类被黄皮极端分子瞧不起的种族不配穿汉服,谁配穿汉服不是个人自己决定,需要争取广大汉服党们的认可和允许,汉服穿戴是否准确也需要争取他们的认证,不然就挨骂。
新时代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咱老百姓想穿啥就穿啥
穿皇帝王公贵族的衣服怎么了?
还汉服不是老百姓的衣服
咱老百姓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这叫做庶民的胜利
你特么连老百姓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的权力都不给,你是何居心?
老百姓不许穿汉服?老百姓不许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你就想想这些黑汉服的左棍都是啥德性
明明就一屌丝,还要觉得自己是精英
瞧不起老百姓可以直接说,没必要整天说自己代表这了那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