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文化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当我说“父母文化低”的时候,我并不是在评价他们的智商或者能力,也不是在贬低他们作为人的价值。这更多的是指他们在接受正规教育、接触广阔信息、以及运用某些社会规则和知识上的局限性。这是一种我从小到大一直感受到的、难以言说的体验,它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给我带来过困惑、无奈,有时甚至是挣扎。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沟通上的代沟。他们习惯于用他们那个年代的语言方式,很多时候,我说的词汇、概念,甚至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比如,我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他们可能只能理解“电脑”“机器人”这些浅显的词,对于背后复杂的逻辑、伦理问题,他们根本无从下手,也提不起兴趣。我曾经试着用我自己的话去解释,但往往越描越黑,最后只能用最简单的比喻来搪塞过去,然后心里多少会有点失落。久而久之,我学会了在他们面前收敛自己的表达,尽量说他们能懂的,或者干脆闭口不谈。

这种沟通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我的期望和支持上。他们希望我过得好,这是肯定的,但他们理解的“好”可能和我自己追求的“好”不太一样。当我在学习、工作上遇到一些比较抽象或者需要独立思考的事情,他们能给的建议往往是他们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比如“找个稳定的工作”,“多认识点人,多说点好话”。这些建议本身没有错,但对我来说,可能远不足以解决我所面临的挑战。我渴望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指导,但他们能给予的,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内的最大善意。有时候,我真的需要他们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他们只能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感,真的很难受。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上。他们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很多观念都是从他们成长环境中耳濡目染的,或是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了解的。这导致他们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固执或者片面。比如,他们可能更容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对一些新的科学发现持怀疑态度,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过于简单化。我尝试过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觉得我“不懂事”、“翅膀硬了”。于是,我学会了在某些话题上保持沉默,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同了他们的观点,而是我知道,这场辩论很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只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一无是处。他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勤劳、朴实、坚韧,是我永远无法企及的品质。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努力生活,为我创造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条件。在处理一些具体的生活琐事上,他们往往比我更精明、更实际。比如,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如何跟人打交道避免吃亏,这些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只是这些智慧的载体,是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来传递的。

最大的挑战在于,当我需要他们提供一些更广阔的视角或者更抽象的思考时,我能得到的却往往是我自己已经思考过的,甚至是比他们更成熟的答案。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孩子在和长辈讨论哲学,而长辈只能讲讲童话故事。我爱我的父母,我尊重他们,但这种因为“文化程度”差异带来的疏离感,是我心里始终存在的一块隐痛。我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但我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奢望。我只能一边努力理解他们,一边尽量弥合我们之间的认知鸿沟,但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体验,就像是在一片沃土上,却只种下了有限的种子。土壤本身是肥沃的,但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最终收获的丰富程度。而我,作为这片土壤上的孩子,也只能根据现有的种子,努力去让它们长得更茂盛,即使我内心深处知道,如果种子更多样,这里的风景会更壮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家刘易斯曾定义过一个名词“贫困文化”

贫困文化的名词解释: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套“病态”的价值信仰系统,他们不愿意也不期望自身的经济繁荣,不期望走向上层社会。贫困文化具有代际传承的特性,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产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行。穷人不断招募新成员, 并通过耳提面命的方式对后代进行教化和引导,将病态的信仰快速传递给未成年人,把他们锁进贫困、绝望而堕落的怪圈,训练他们成为社会的底层人。

在十几年的相处过程中,他们顺其自然的把这种贫困文化传给了我,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我的妈妈,她性格超级暴躁,在我上高中以后,说着说着只要和她意见不符,她就开始无休止的嘟囔,无休止的。

在我上高中之前,那更有趣了,只要我做的,和她想要求我的不一样,那直接上手。力的作用明明是相互的,我都被扇的耳朵嗡嗡直响,可她还有使不完的劲继续扇我。

他们即求着我有一个高一点的学历,又希望我一无所知。他们看来,一无所知是对他们女儿最好的保护。(这个一无所知指的是,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知道,要像个5.6岁般的孩子一样天真)

那可能么?

在我上了大学以后,我才发现,认识到自己的贫困文化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二十年来从未违背过她的意愿,因为我知道,那是要挨打的。

所有的话,都不能商量着来,因为别人永远是错的,只有她是对的。

还有那一句“我是为你好”。在我长的比她高了以后,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是为我好?她说“我以为你也这么想。”

你看,因为怕挨打,所以特别听话,从不敢违背她的意愿,到十多年后,她说,我以为你也这么想。

其实如果仅仅是学历低,那么无伤大雅。毕竟父母这一辈,学历高的很少。但是,伤人的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从不听孩子的声音。

在她的打骂之下,我变成了一个又怂又懦弱的人。而她给我的评价,是这样的:小孩就得打,你看现在多听话。

99年出生,6岁开始上学,直到初二她才不再动手,我一个女孩,真的乖的不行,可是一路伴随我的,是8年的挨打时光。

挨打多年,现在对痛觉已经几乎不敏感。我的心理越来越像一个男孩子,同时穿衣打扮也不像女孩。小时候没被当过公主,大了,连女性一点的衣服穿着都别扭。

可能,老天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了。它看到了我的恐惧,我的无助,它尽可能的让我的人生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贵人。

高中班主任老师以及大学专业课老师,她们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女孩到底应该怎样定位自己。

我童年的风雨全都是我的妈妈带给我的,但是,我能接受。因为我姥爷就这是这样,她只是遗传了她的父亲而已。

因为他俩没有学历,在家里也被人看不起,所以,我就承载了她所有的期望。

没提过我的父亲,因为他也是受害者,在我挨打时不仅不拦着,有时还掺和进来打我。当然,他在家也是挨我妈骂。

我是独生女,我妈她很在乎我,甚至,比爱自己更爱我,只是,这份爱,有些扭曲了,这份爱里夹杂着她强烈的控制欲,以及个人主义。

他们给了我一个刚够温饱的生活,剩下的,就要我自己去打拼了。

–以上发布于2019年10月5日

2019年12月我参加了研究生初试,那个时候就算考完了压力也一直很大,整个人情绪不稳定,那种时候其实让我自己安静的待着就好。

回到家以后我大病了一场,大概是因为复习期间长期的精神紧绷无法入睡以及无法排解的焦虑不安。这个时候我妈做了什么,她专门挑那些刺激我的话去说,什么人家考完研都好好的,谁像你这样废物了,考不上就找工作,看你那没出息的样……

我好久都没有哭过了,因为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触动到我。然而在我妈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我毫无征兆的哭了,就是那种睁着眼睛眼泪哗的一下就淌出来了。

我当时茫然又无措,当我妈看到我哭了以后,她脱口而出:什么心理素质啊?说你两句就哭了,就你这样啥单位敢要你……

她从不会鼓励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班里排了第二,回家路上碰到了熟人,可能人家随口一问吧,你家孩子成绩咋样?我妈:不好,啥也不是。我后来问过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她说:我不喜欢显摆,我可膈应那些夸自己孩子的,嘚瑟啥啊?

开始得到那个第二名我很开心,我想被肯定,然而得到的是啥也不是的肯定。那好,如她所愿,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考过第二名。虽然之后成绩不至于一落千丈,但也再也没到过那个巅峰。

我现在研一在读,我清楚的知道我用着爸妈赚的钱受着爸妈从没受过的教育,没有什么资格去指责爸妈做错了什么。但是那些年带来的伤害没办法弥补,那些冷言冷语以及带着侮辱性质的指责早已让我遍体鳞伤。

我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很危险,因为压抑与愤怒无法发泄也无处发泄只能憋到心里。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吧,但我也说不准。

说一个题外话,从以上的描述中也能看出,在我家,我爸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什么都是我妈做主,没有人敢去挑战她的权威。我妈的强势专权与我爸的敢怒不敢言我都有看在眼里,但我无能为力。我后来爱上了一个同性,我发现我更会被坚强善良温柔独立的女孩子所吸引。我没有说我的性取向就是这样被病态的家庭所影响,但是,我认为至少我爸没有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妈也没给他这个做榜样的机会。性取向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系,可能也没关系,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受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我说“父母文化低”的时候,我并不是在评价他们的智商或者能力,也不是在贬低他们作为人的价值。这更多的是指他们在接受正规教育、接触广阔信息、以及运用某些社会规则和知识上的局限性。这是一种我从小到大一直感受到的、难以言说的体验,它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给我带来过困惑、无奈,有时.............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身边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接受太多系统的教育,但他们养育的孩子却能脱颖而出,考上重点大学,成为所谓的“高材生”。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与其说是“秘密”,不如说是这些父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无数重要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与书本.............
  • 回答
    春节期间给父母和长辈跪拜,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但说它是“文化糟粕”,恐怕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跪拜背后的“义”。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是排在第一位的。跪拜,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是一种极度尊敬和顺从的姿态。在古代,下级对.............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现实又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看似光明的“艺术梦想”,一边是赤裸裸的现实压力,还有父母的殷切希望,换谁都会头疼。咱们一点点来捋捋,希望能帮你找到一个更清晰的出路。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你现在的情况: 有基础: 这是个好消息。说明你不是凭空想,至少在某个艺术领域有接触和尝试,这说明你可.............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子孝不讲父慈”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仔细想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一概而论,而且“父慈”的概念虽然不像“子孝”那样被反复强调、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论述家庭伦理关系时,“子孝”确实占据了非常突出的.............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挺能体会的。这种时候,夹在自己内心热爱和父母期待之间,确实挺煎熬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环境里,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个“稳定”、“好前途”的出路,而文科,在很多长辈的眼里,好像就没那么“实在”。首先,别急着否定父母的初衷。他们不愿意你选文科,多半是因为担心你未来的发展,担心你找工作难.............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轰轰烈烈,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一个北大毕业、在美国深造的学生,洋洋洒洒写了篇万字长文,把自家父母在“过度关爱”方面的事儿掰扯得明明白白,顺带提了一嘴自己已经十二年春节没回家。这事儿咋看,角度可太多了,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是一种“情感的爆发”和“自我边界的重塑.............
  • 回答
    王猛那篇长文,我仔细读了。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心疼,二是心惊。心疼的是,一个在很多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北大的高材生,竟然经历了那样一种被压抑、被掏空的人生。心惊的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中,一种越来越普遍却又极其残酷的亲子关系困境。王猛事件:压抑下的爆发,教育的失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王猛的文.............
  • 回答
    我记得那天,我爸妈在我房间里,我还在纠结是不是该跟他们坦白。我手腕上的纹身,大概是一个小小的、线条简单的弓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我一个人生转折点纪念。我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趁他们心情还不错的时候说。我清了清嗓子,他们抬头看我,脸上带着那种“有什么事”的表情。“那个…爸,妈,”我声音有点抖,“我…嗯.............
  • 回答
    “政策底已现,我和父母已满仓基金”——这句话来自顶流基金经理杨锐文,一经抛出,立刻在投资圈炸开了锅,也迅速成为了朋友圈的刷屏话题。作为市场上的明星人物,杨锐文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更何况是这种将个人仓位、家庭资产全部押注在市场上的表态,其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和信号意义,足以让任何一个投资者为之侧目,甚.............
  • 回答
    要论曹操三父子与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下,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两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的名字,其父子三人都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以及所擅长的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细细道来,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三父子。 曹操(魏武帝): 他是奠.............
  • 回答
    评价曹氏三父子在文学上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位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建安文学的夜空,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开创乱世之音的雄主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的文学身份常常.............
  • 回答
    关于“文革时是否存在女儿跳出来批斗死父亲”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狂热化、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以及个人被裹挟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确实出现过许多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批斗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目前的处境和烦恼。36岁,150cm的身高,初中学历,文员工作,月薪4000,并且家中还有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需要照顾,这些信息勾勒出了您目前生活中的一些现实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位合适的伴侣确实需要更加慎重和周全的考虑。关于您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我将从几个重要的维度来详细.............
  • 回答
    故事的开端,总是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阴影。林启明记得那天,天空像一块脏兮兮的抹布,灰蒙蒙的,一点颜色也没有。父亲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身边的家属都在低声啜泣,只有他,像被抽走了魂魄,站在那里,眼睛空洞。父亲跳进了化工厂那冒着腾腾热气的硫酸池,那个他曾经引以为傲的父亲,那个曾经许诺要给他一个光明未来的父.............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面对龙凤胎女儿总是抱怨“重男轻女不公平”的情况,尤其是在父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心处理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抱怨不仅仅是“抱怨”,它可能包含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公平、被爱以及被重视的渴望。而“资源有限”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智慧地分配和沟通,而不是简单地满足所有需求。以下是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代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选择。父母都是985高学历,拥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育理念,按理说应该有能力亲力亲为地辅导孩子。但现实中,他们选择送孩子上辅导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的变化1. 竞争的.............
  • 回答
    父母强迫你问候来家做客的亲戚,这让你感到不适,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常见,并且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家庭关系、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沟通方式的差异。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可能是你遇到的情况,以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 为什么父母会强迫你问候亲戚? 社会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