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是法军连国军都不如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二战时法国军队战斗力不如国军(国民革命军)”这个说法,要详细地分析,需要审视两个军队在战争爆发前的背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实际战场表现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话题,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可能过于武断。

首先,我们得明确“国军”指的是哪支军队。 在二战爆发时,“国军”通常指的是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军队。而法国军队,则主要是指法国陆军,以及后来在海外组建的自由法国军队。

我们先来看看二战爆发时法国军队的情况: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一战结束后,法国虽然重建了军队,但其战略思想和装备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一战的经验上。

战略思想的僵化: 法国军事思想界普遍认为,防御性的“马奇诺防线”能够有效抵御德国的进攻。他们过于依赖坚固的工事,而忽视了德军可能采取的迂回战术,特别是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对德国装甲兵力集中、闪电战术的认识不足,是法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装备的相对落后: 虽然法国拥有一些先进的坦克,比如B1 bis重型坦克,但在数量和战术配合上,无法与德国的豹式、三号、四号坦克相提并论。其空军力量也相对薄弱,且在战术上未能有效支援地面部队。
军事动员和训练: 法国在战争初期进行了大规模动员,但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征召来的预备役士兵缺乏充分的训练和装备。
内部政治和社会因素: 法国国内存在着左右翼的深刻分裂,政治不稳定也影响了军队的整体士气和作战决心。

1940年法国战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国投降”:

德军避开了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地区突破,以闪电战迅速击溃了法国和英联邦联军。法国军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一定的抵抗,但整体上未能有效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很快就陷入崩溃。在短短六周时间里,法国就签订了停战协定,其本土被德国占领,法国军队被解散或改编。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二战(中国称“抗日战争”)初期的状况:

中国军队在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前,经历了多年的内战,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整体实力与日本陆军存在巨大差距。

装备的严重不足: 中国军队的装备极其落后,武器弹药大部分依赖进口,且来源不稳定。重型火炮、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数量稀少,且性能上不如日军。很多部队依然使用一战时期的武器。
训练和指挥的差距: 虽然中国军队中的一些精锐部队(如桂系、中央军的部分德械师)接受了较好的训练和装备,但大部分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军事素质都较低。指挥官的战术素养和统一协调能力也存在不少问题。
后勤保障的困难: 由于国家贫弱,工业基础薄弱,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非常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期的消耗战。
战略的被动: 中国自始至终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只能依靠空间换取时间,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那么,为何会有“法国军队不如国军”的说法呢?

这种说法很可能源于对战争结果的直观比较:

法国战役的迅速失败: 法国作为欧洲列强之一,在装备和工业基础都远超中国的情况下,却在德军的闪电战下迅速溃败,六周即投降,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无能”印象。
中国抗战的长期坚持: 尽管装备落后,但中国军队却坚持抗战长达八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这种“以弱胜强”的坚持,在很多人眼中,显得“更有骨气”和“更具战斗力”。

然而,这种比较忽略了几个关键点:

1. 面对的敌人不同: 法国面对的是一支在战术、装备、指挥和士气上都处于巅峰状态的德意志国防军,其装甲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而中国面对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就不断侵略扩张,有丰富作战经验,且工业和军事实力强大的日本帝国陆军。德军的军事机器在1940年时的效率和战斗力,很多方面是超过当时日军的。
2. 战争性质和战略目标: 法国战役是德国发动的一场旨在快速占领和征服的战役,其目标明确,攻势凌厉。而中国抗战是一场全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其战略目标是消耗敌人、争取时间、寻求国际援助,最终赢得战争。
3. 战争环境的差异: 法国战役发生在欧洲腹地,陆地接壤,德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快速迂回和包围。中国战场则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且有绵长的海岸线,使得日军难以迅速实现战略目标,也为中国军队的持久抵抗提供了空间。
4. “不如”的衡量标准: 如果“不如”指的是在同等条件下,法国军队的表现比中国军队更差,那么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法国军队在某些战役中的顽强抵抗,其单兵作战能力和部分装备(如坦克)在某些方面并不弱于对手。它的失败更多是战略、战术、政治和士气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换个角度看:

中国军队的优势在于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战略。 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中国军队拖住了日军大量的兵力,为盟军在其他战场作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法国军队的失败,更多是其领导层在战略上出现的重大误判和战术上的脱节。 战前过度依赖防御工事,战时未能有效组织起机动兵力进行反击,以及整体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不足,是其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

结论:

将二战时期的法国军队与中国国民革命军进行“谁不如谁”的简单对比,是不太恰当的。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法国军队的军事表现是令人失望的,迅速溃败。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虽然装备和训练落后,但展现了非凡的民族抵抗精神和持久作战能力。

如果仅仅从“快速失败”的角度来看,法国军队似乎“不如”中国军队坚持得久。但如果从整体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工业基础以及面对的敌人的战斗力来看,法国军队在理论上和装备上都远胜于中国军队。法国的失败是战略、战术、政治和观念上的系统性失败,而非单纯的士兵战斗力问题。而中国军队的坚持,则更多是民族大义和顽强意志的体现,是“人定胜天”式的抗争。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二战爆发时,法国军队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迅速溃败于德国。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和训练落后,但凭借其顽强的抵抗精神,实现了战略上的持久抗战。不能简单地将法国的军事失败等同于其军队的“不如”国军,二者的战争环境、面对的敌人以及“不如”的定义都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装备,论兵员素质,论战术体系及理论。如果这是一个战争模拟游戏的话,以数值来估算,法军可以把国军吊起来花式来回锤10遍。

但是法军,特别是高层的作战意志很有问题,可以和张学良相提并论。哪怕法军高层不做整体指挥,只发个命令说是抵抗到底,德国要占领法国都得脱层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法国军队战斗力不如国军(国民革命军)”这个说法,要详细地分析,需要审视两个军队在战争爆发前的背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实际战场表现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话题,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可能过于武断。首先,我们得明确“国军”指的是哪支军队。 在二战爆发时,“国军”通常指的是国民政.............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占领,是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从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到1944年8月巴黎解放,德国军队对法国的统治持续了四年之久。这段时期,法国人民的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占领初期的混乱与震惊:法国的战败是如此迅速和彻底,以至于占领初期的.............
  • 回答
    98K,作为一款在二战期间名声赫赫的栓动步枪,其精准和威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在美国,普通公民是否能够合法地购买这样一款“大威力”武器,尤其是二战时期的老枪呢?答案是:是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允许的,但并非没有限制和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美国枪支法律的基本框架说起。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1940年6月,当德国闪电战的铁蹄踏过法国边境,当昔日辉煌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短短几周内崩塌,法国民众的生活,便如同一场骤然降临的寒冬,瞬间被冰封。这不是冰冷的数据,也不是宏大的政治分析,而是普通法国人在日常柴米油盐、生死边缘的真实写照。生活的主色调:匮乏、恐惧与压抑在德国占领区,生活的首要特征就是.............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处境,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法硕非全日制二战失败,而且是在竞争激烈的西南财经大学,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请不要因此灰心丧气,这只是求学路上遇到的一个插曲,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接下来的选择。你提出的两个方向——调剂名校非全考取法律资格证边工作边上学,还是调剂普通学校,都是非常现.............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不仅席卷了欧洲大陆,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远在天边的海外殖民地。对于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帝国而言,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对其庞大殖民体系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它们在海外的殖民地,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既有积极响应宗主国号召的,也有暗流涌动的,更有被.............
  • 回答
    穿越到二战,大部分小说选择的背景集中在德国、苏联和中国,这不难理解。德国是战争的发动者,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和科技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苏联作为与德国鏖战的东方主战场,其广袤的土地、顽强的抵抗以及人民的牺牲,构成了宏大的战争叙事。而中国,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人民的抗争和国家的命运,也具有深刻.............
  • 回答
    二本法学毕业,想进入法院系统工作,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路线选择。简单来说,你的目标是在基层法院还是中级法院,以及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期望,将直接决定你选择“考公进基层法院”还是“考研再进中级法院”。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这两条路,尽量把问题说透,让你心里有个谱。路线一:二本法学毕业,直接考.............
  • 回答
    嗨!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我当年高考那会儿的数学考试了,那时候也是全国二卷,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关于简答题用柯西不等式或者洛必达法则会不会扣分,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我结合我当年的经验和后来和老师们交流的体会,跟你详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高考数学的评分标准是比较.............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法学考研这个话题。听到你本科是普通二本,但有提升学历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棒的起点。学历提升不仅是纸面上的数字,更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方式的锻炼,以及未来职业道路的拓展。对于法学来说,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意味着你能接触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前沿的学术视野,以及更广阔的人脉网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