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非常强。
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顶级的封建帝王之一。1635年,皇太极击败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察哈尔林丹汗后,获得了元顺帝的传国玉玺,也许这是天意,接下来,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奴隶制的、松散的游牧政权改制为一个权力结构稳固、经济来源充实、政治制度合理、军事力量雄厚的帝国。
他首先做了一件大事,可以说跟他爹想的完全不同。他首先废除了“女真”的族名,代之以“满洲”,哪些人属于满洲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即索伦诸部)、部分蒙古人、朝鲜人、辽东汉人、锡伯人等等。同时又通过大修《太祖实录》,将努尔哈赤美化和拔高为一个帝国的开创者,而不是一个边地少数民族的、野蛮的可汗。
这就好比咱们不用工作室的名字对外营业了,有限责任公司咱也看不上,直接一步到位IPO了!大公司、跨国集团,这样才能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啊!
而且,废除诸申之名(女真),也非常好的甩脱了历史的包袱,他甚至下诏明确告诉中外之人,“金之诸申非我满洲也”,意思就是我们这帮股东和灭掉大宋的那个金国两码事嘿!这样就有效化解了明朝辽东边民、降将对于金的敌视态度,以及和蒙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通过旧满洲(佛满洲)和新满洲(伊彻满洲)的建立,把更多的、更北边的通古斯野人、部分蒙古人都拉进了满洲这个族群,强化了满洲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
其次,他果断废止了老奴的烧杀抢掠政策,征询汉人谋士老范、老佟、老宁等的意见,大力招徕汉人农垦、贸易,划定农耕、渔猎、游牧、商贸的范围,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奴隶劳动啊,在此基础上正常收税,建立财政制度,这就保证了帝国的经济来源,这是至关重要的。没钱啥也干不了,当然钱不够的时候还是会出去抢蒙古、抢朝鲜、抢明朝。就当是外快吧。
而且,他彻底的征服了漠南蒙古。把黄金家族的林丹汗活活打死,又娶科尔沁蒙古的格格、公主们为妻妾,送儿子过来当人质;设立蒙古八旗,增加民众和兵源。反正彻底消除了后金来自西方的威胁,获得了漠南蒙古的人力物力马力兵力,以及进攻明的通道。
然后,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取中国古代王朝五行更替之意,以清之水德代替明之火德,布告中外。意思是我们大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啦,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小作坊了,福利待遇大大滴好,是人才都来我这里吧。五险两金加双休啊!
在这前后,又依据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的意见,仿照中原帝国设立六部、监察、财政、内务、理藩、军工等各个机构,彻底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草台班子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正规王朝。
搞完内务,再搞外交,再次发兵征服“儿女之国”——朝鲜,逼的朝鲜国王李倧跪在地上啪啪磕头求饶叫爸爸,永远臣服大清。通过征服朝鲜,皇太极彻底消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又获得了朝鲜火枪手的作战支援和火器技术,加上之前孔有德投降带来的葡萄牙红衣大炮,又大力招揽内地的匠人,批量仿制而且还有创新——“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论技术,一点也不比同时期老毛子的差!皇太极已经把清军打造成了东亚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所以说,后来即使吴三桂讲武德、不叛国,不让出山海关,清军照样能进来,李自成还是打不过,刘宗敏、李过还是会被阿济格追着打。
之后就是大家知道的,通过“松锦之战”,彻底消灭了明军最后的精锐,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生前早就不止一次对诸王大臣提到,“伐明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树自扑”,十分强调不能心急,一步步强壮自身,同时寻找机会不断削弱明王朝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谍报、奸细、示威、装怂、抢劫等等。比如他不止一次给崇祯写信,表示明是大国,我们只是小邦,能不能和平共处?其实目的只是麻痹明朝,争取发展时间等等。再比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招揽祖大寿,甚至不惜低声下气。
任何对于大清的事业有帮助的人和事,都全力去做、去拉拢,不在乎面子和里子,非常务实。
任何对于大清的稳定有害的人和事,都必须解决。不管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还是德格类,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敲打的敲打。
收上三旗之权,弥合八旗纷争,强化战争机器,建立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火器技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建立千秋大业!
清代十二位帝王,我认为他是最合格的,胜过“千古”和“冷面”、“十全”。
全凭城中痴儿衬托。
有一说一,我对皇太极试图整合蒙古,在关外建立稳固基本盘的努力,是不认可的。因为满蒙关系只可能是短暂的威服关系,即使入关后也只不过变成了稳定的威服关系而已,从来就没有一体过。应该做的是最大化这个威服时期能带来的利益,而不是整合满蒙。
强不强要看和谁对比,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主,政治、战略眼光比单纯的军事能力更为重要,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残暴屠杀政策,优待吸引了大批汉奸归附,建立了真正的国家,我认为他比努尔哈赤要强一些。
多尔衮也不如他,多尔衮在南下灭亡中国的过程中其实是犯了不少大错误的,只可惜中国这边的明朝廷统治者比多尔衮要差得多,蠢得要命,中国又怎能不亡!
皇太极能力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尤其是战略大局观。
皇太极虽然没能活到清军入关那一天,但他是清朝在关外立足、政权走上正轨,为清军入关做好各方面准备的奠基人。
总结下他对后金/清朝政权的几个贡献:
A、对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的农奴制度暴政施行一定的改革,缓解了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
B、两次东征,迫使朝鲜与明朝绝交,向清朝称臣;强迫朝鲜每年向后金输入大米、布匹等岁贡,使清朝脆弱的经济得到输血。
因孙承宗、袁崇焕在辽西的坚城要塞体系基本完成,在皇太极时期,对明朝辽西堡城的战争,采取长期围点打援的方式。如果没有从朝鲜榨出来的物资,单靠清军自己的后勤补给是撑不住。尤其是在1640~41年松锦战役期间,在清朝要求下,朝鲜给清军提供大米等军粮援助,有了朝鲜提供的粮食,前线清军才抗的住。
C、完成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多次发动西征,顺者拉拢,逆者打压,灭了察哈尔,收服土默特,漠南各部向皇太极称臣。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又设立蒙古衙门,发展成后来清朝的理藩院。”满蒙联盟“这一几乎纵观清朝始终的国策,是在皇太极时代成型的。
清朝版图也从努尔哈赤时代的辽东一地,扩展到皇太极时期的河套地区。
在经济上,清军能跑到宣化张家口和山西大同,和当地明军、晋商做贸易。
在军事上,清军可以从辽西—蓟州、河套—宣大两个方位,对明朝京师的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构成威胁,战略主动权更加明显。
1629年冬,皇太极第一次入寇的“已巳之变“,清军还是在北京东北的遵化入塞。到了崇祯年中后期,清军数次入寇侵明,清军已经从北京延庆、山西大同一线入塞了。
D、完成了清军的军事体制与军事装备改革。
通过设立满、蒙、汉八旗,拉拢耿、尚、孔汉人将领三顺王,吸收漠南蒙古各部骑兵等手段,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已经发展成一只步、骑、炮兼备,协同作战能力娴熟的野战军集团。
E、实现学习明朝的官僚体制改革。
尤其是皇太极1636年称帝后,仿照明朝设立六部,开科取士。努尔哈赤时代那个还保留大量部落血亲政权遗风的后金,在皇太极的改造下,才被逐渐打造成一个封建集权政权国家的雏形。
最后放两张微博ID“历史9课”大神以前制的图,一是1626年皇太极刚继承汉位时后金国的形势,二是1636年他称帝是清朝的形势——
很强!
讲道理,没有皇太极,努尔哈赤带领下的建州后金充其量也就是达延汗或者俺答汗的程度,待努尔哈赤一死就会人死茶凉分崩离析。幸运的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皇太极对后金转变为军政一体的集权制封建国家至关重要,也对满清最终能够入关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清帝,其才能和功绩远胜后面的圣祖和什么十全大补丸。
也就是可惜死的早了点,如果能活到入关,其历史功绩超过忽必烈没什么问题。如果考虑其执政水准与开创性,皇太极与唐太宗朱太祖同属于一个档次。
皇太极继位时,后金其实是个烂摊子。尽管后来清朝修实录时大肆吹嘘,但从各种史料细节,仍然能推断出皇太极继位的真实状态。
皇太极继位时是怎么个烂法呢?
第一:努尔哈赤是生病突然暴毙,生前并未指定谁继承汗位,皇太极是在各贝勒和各固山额真议政大臣等支持下推举到汗位上,这为他执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另外三大贝勒与诸固山额真、各王大臣都对他的统治权处处掣肘,甚至“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此时皇太极并没有努尔哈赤那种绝对威信和权力。你甚至很难想象身为君主的皇太极在其他贝勒向他磕头时,他还需要磕头还礼还回去。
初即位时,皇太极很难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例如天聪元年岳起鸾上书建议与明朝议和时(当时皇太极与袁崇焕书信往来议和),将被俘的汉人释放,以示诚意。这个合理建议却触犯了满洲贵族利益,因为当时按努尔哈赤的政策,所有被俘汉人都被分给各满洲贵族为奴。于是诸贝勒大臣怒而欲杀,虽然皇太极出面劝阻,要求不要杀此人,否则将不会再有人敢直言上谏,但是“众人不从,众人遂剐之”,满洲贵族居然违抗皇太极的命令将岳起鸾杀了。可见这时诸贝勒大臣为首的满洲贵族并没有对皇太极唯命是从,而且皇太极对这种有损他自己权威的行为也无能为力。事实上岳起鸾的建议就是后来皇太极恩养汉人的政策蓝本,最终被皇太极贯彻下去。
第二,努尔哈赤生前对辽东汉人采取奴役镇压的政策,当后金占据辽东后,辽东汉人和被俘虏而来的汉人被分给各满洲贵族为奴,供满洲役使,这迫使辽东汉人激烈反抗,或逃亡,或与明朝联络,或乘满人兵少时绞杀。在激烈民族矛盾下,努尔哈赤甚至下命杀“无粮汉人”,对辽东汉人采取屠杀的政策。当时毛文龙也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不断建功立业,收纳数十万辽东逃亡汉人成立了东江镇。可以说毛文龙的崛起和东江镇的建立就是努尔哈赤错误民族政策造成的后果。
第三,皇太极即位时恰逢天灾,后金又被明朝加以封锁,再加上努尔哈赤奴役汉人造成的恶果,使后金统治区的粮食生产大规模下降,无法满足大量人口基本需求。
当时辽东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天灾(主要是水患和雪灾)造成粮食欠收,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因粮食欠收,甚至盗贼四起,皇太极后不得不“”宽松法律,动用库银”救济饥民,同一时期挨着后金的朝鲜义州等地也受灾,朝鲜义州官员亦被迫向毛文龙求粮渡灾。而明朝那边在天启六年记载辽东“淫雨为灾”,此后崇祯二年又记载后金“大饥”。从天启六年开始到崇祯二年,满洲统治区人口大幅下降濒临崩溃。天聪九年满文档有一个记载,皇太极对一些在“困苦时期”人口未下降甚至有所增加的牛录额真进行了奖励,虽档案未说明这个“困苦时期”指什么时候,但结合朝鲜明朝双方的记载仍然可以推测出,从天聪元年到天聪三年都是后金的“困苦时期”。这个困苦时期,满洲各牛录出现了大量人口减少的现象,才导致皇太极需要对增加人口的牛录进行奖励。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居然出现了满洲八旗的满洲将领带人向明朝方向叛逃的恶性事件,幸被发觉,立即派兵将叛逃将领追回。而崇祯二年袁崇焕也向朝廷汇报不断收到满洲女真逃亡到锦州的情况,满洲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偷偷逃向明朝以求活命。
辽东本就是个三战之地,萨尔浒之前,明朝处于这个地位,现在地位反转,轮到满洲处于三战之地。占据辽东的后金同时面对蒙古、明朝、朝鲜三个方向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皇太极不仅需要打破正面明军防线,侧翼也受到蒙古诸部的军事威胁,背后还有一个虽然欠缺实力,但忠于明朝的朝鲜,更不要说还有个令人生厌的毛文龙也在背后打游击。在军事困境之下,皇太极“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虽有银钱,却无处贸易,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和日用品。为了抵消三方军事威胁,满洲还不得不常年维持近十万的常备兵力,这对满洲的财政而言是一个巨大负担。此时皇太极面对的财政困难远超他的对手明朝皇帝。这时的后金如果继续维持原状,恐怕不出两年就会自行崩溃。
皇太极即位后,从各方面下手解决他与后金的困境。
第一:运用他自己的政治手段,集中权力。分化瓦解诸贝勒大臣们对他的掣肘。
以同为“四大贝勒”的莽古尔泰、代善、阿敏为例,皇太极首先扩大议政会议人选,八旗各设总理旗务大臣,从而达到增加议政会议人数,削弱四大贝勒权力的目的。天聪三年又接着废除四大贝勒按月分直政事,改为诸贝勒取代,利用略抬高其他贝勒权力的方式来削弱四大贝勒权势。天聪四年,利用阿敏弃关遵永四城一事,将阿敏议罪幽禁。天聪五年利用莽古尔泰拔刀事件削其爵位,代善虽谨小慎微,但仍免不了被抓住把柄斥责,崇德二年开始闲赋在家不问政事。
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谕令的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制度被皇太极不断以掺沙子的方式稀释各大贝勒的权力,最终在崇德年间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每个贝勒的权力都被削弱,从而加强了皇太极的个人集权。
第二:扭转努尔哈赤对汉人的错误政策。
皇太极刚即位第四天就宣布“国中汉官汉民”都是金国的“民”,逃亡汉人之罪一律赦免,“由是汉官汉民皆大悦,逃亡皆止,奸细绝迹”,皇太极给予了汉人足够安全保证。之后,皇太极将汉人地位与满人地位放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宁异同”等等措施,满汉平等,不得亲满歧视汉人。
接下来,皇太极要求汉人“分屯别居编户为民”。努尔哈赤时期,汉人被分配给各满洲旗下为奴役,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皇太极将大量汉人从八旗中独立出来,满汉分居,以汉人为官管理,恢复自由身为后金国的“伊尔根”平民不再是包衣奴隶“阿哈”。
对归附汉人,不再随意杀戮,采取恩养政策“民人皆我赤子,来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甚至为了拉拢祖大寿为首的辽东汉将不惜主动认错“昔辽东叛民我曾杀之,甚是懊悔”。孔有德等三顺王来归时,皇太极对其大力赏赐,树孔有德等为典范,拉拢人心。
在皇太极的努力之下,后金统治区汉人遂不再反抗逃亡,安心从事生产,汉人甚至为后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仅天聪九年皇太极即下令从汉人平民中挑选精壮训练出高达5万兵力的军队。汉八旗也在皇太极统治时成立,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军事力量,并最终在历次明清对决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成为每次作战的主力。在后金统治区的汉人从此被视作满洲自己人,与满洲荣辱与共。
第三: 确立征服朝鲜,拉拢降服蒙古的策略,剪除两翼威胁,冒险发动“己巳之变”打破明朝封锁。
1. 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派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并铁山等处,被朝鲜称作“丁卯胡乱”,此战后朝鲜被迫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开放贸易,为后金提供了必要物资。又通过打击毛文龙,使东江镇遭受重创,解除东江镇的袭扰力量。 更通过阿敏独自领军出征,考验阿敏的忠诚度,阿敏在此役中的表现也成为秋后算账的一条罪证。
2. 利用察哈尔蒙古部西迁与土默特、喀喇沁等部激战,蒙古各部遭受巨大损失的机会,天聪二年及时出征察哈尔部,借机将察哈尔残部、土默特、喀喇沁等蒙古各部收归八旗旗下,将整个漠南蒙古统一到后金这个军政集团中。并打通了通过朵颜三十六家进入明朝蓟镇的道路。在天聪六年四月再次西征察哈尔时,又借机与明朝宣大两镇在张家口暗中建立了一条贸易渠道(晋商借此崛起)
3. 天聪三年发动己巳之变,此役皇太极在受到莽古尔泰等贝勒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力排众议挺进边墙,洗劫了北京周边物资,掠夺数十万人口,为后金集团破解物资、人口不足的困难境地。从此树立了“伐大树”策略,持续绕道入关,削弱明朝,并以战养战,利用洗劫来的人口和物资维持八旗十万大军。此役过后,天启年间明朝精心设立的三方封锁战略宣告彻底失败。此战后皇太极个人威望达到极点,也为他在此后幽静阿敏、削莽古尔泰爵位创造了条件。
在破口进入蓟镇防区后,皇太极审时度势,并没有拘泥于一城一地的争夺,尤其是在发现蓟州防御并未堵截大道时,并未如时任蓟辽督师袁崇焕所希望的那样攻打蓟州,反而直接从蓟州城南大道一跃而过,直插北京。彻底打破明朝兵部所寄予厚望的蓟州防线,直接越三河通州抵达防守空虚的京城,最终取得己巳之变的最终胜利。在这场战役中,皇太极率军充分发挥八旗的机动性优势,又未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争夺,而以洗劫明朝各地资源并掠夺人口为主要目的,削弱明朝战争潜力,增加己方的优势。整场战役处处表现出皇太极高人一筹的指挥能力。不愧为明末最优秀的军事家。纵观明末各军事将领,几无一人可匹敌皇太极。
最后,皇太极在宁远之战中见识到火炮威力后,敏锐的认识到红夷大炮对提升八旗攻城能力不足的作用,在己巳之变后,通过掠夺来的工匠,于天聪四年成功仿制出红夷大炮,并利用汉军成立专门的火器部队,至松錦之战时,皇太极麾下的汉八旗火器部队堪称东亚最强,无论从装备水平亦或训练水准,即使放在欧洲也属一流。
皇太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