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皇太极的能力很强吗?

回答
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奠基者之一,其能力确实非同小可,是足以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君主相提并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要详细评估他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军事指挥能力出众: 皇太极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他自幼参与战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指挥的战役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例如,在攻打察哈尔部、朝鲜等战役中,他展现了高超的骑兵作战技巧和兵法运用能力。
“围点打援”战术大师: 他善于运用围困特定目标,然后消灭前来救援的敌军的战术。这种战术既能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又能瓦解敌军的士气。
知人善用,建立精锐军队: 皇太极深谙“将帅之道”,能够根据将领的特长委以重任。他重视骑兵的训练和建设,建立了八旗制度的军事体系,并不断进行改革,使其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例如,他大力发展火器,并组建了专门的火器部队,为清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
战略远见,锁定中原目标: 尽管他一生未曾亲入山海关,但他早已将战略重心锁定在明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最终统一中国,必须跨越山海关,攻占北京。他在此之前,通过多次对明朝边境的袭扰和经济封锁,不断削弱明朝的实力,为日后的入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并没有盲目进攻,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二、 杰出的政治家与改革家:

继承与发展后金政权: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打下的基业,并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完善。他将“后金”改名为“大清”,这标志着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一个地方政权的地位,而是以统一中国的“大清帝国”自居,展现了他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
汉化政策,争取汉族人才: 皇太极深知,要统治辽阔的中国,必须赢得汉族人民的支持和依靠。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官员,例如范文程、洪承畴等。他鼓励汉人学习满语,同时也学习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这种务实的政策,为清朝能够顺利入主中原,并有效统治汉族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官僚体系,提升治理效率: 他吸取了明朝政治腐败的教训,着手建立和完善大清的官僚体系。他设立了内阁、六部等机构,并逐渐规范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选拔制度。这使得后金政权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法律改革: 他颁布了《满洲律例》,并对之前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
民族融合的推动者: 尽管存在民族矛盾,但皇太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之间的融合,尤其是通过提拔汉族官员和推行一些文化政策,减少了征服者的色彩,为日后“满汉一家”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三、 雄才大略的战略规划者:

“夷夏之辨”的超越: 皇太极并不像一些保守的满族贵族那样拘泥于“满汉之别”。他能够超越民族偏见,认识到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对统治中国的重要性。他主动学习汉族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清朝的统治之中,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
对明朝衰弱的精准判断: 他准确地把握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四起的大好时机。他知道明朝的内部矛盾是其最大的弱点,而清朝的外部压力则可以进一步加速其灭亡。
循序渐进的征服策略: 他的征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策略:先是巩固在关外地区的统治,然后通过袭扰和消耗来削弱明朝的实力,最后才伺机入关。这种稳健的策略,避免了过度消耗自身力量。
对朝鲜的战略利用: 他通过征服朝鲜,不仅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人力,更重要的是打通了进攻明朝东线的通道,并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后方。

四、 文化与思想方面的贡献:

创制满文并推广: 皇太极虽然是满族人,但他也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他继续推广和完善了满文,并使用满文颁布诏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儒家思想的汲取: 他并非排斥汉族文化,而是积极吸收其中的精华,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治国理念和伦理道德。这使得清朝的统治具有了更强的文化合法性。

局限性(相对而言):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是完美的。如果从更严格的角度来看,皇太极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对满汉矛盾的根本解决仍有不足: 虽然他推行汉化政策,但满汉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除。一些激进的满族贵族仍然对汉族抱有歧视。
未能亲眼见证统一: 尽管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最终完成这一伟业的是他的儿子顺治帝,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总结:

总而言之,皇太极是一位能力极其出众的君主。他集军事才能、政治智慧、战略眼光于一身。他成功地将一个部落政权发展成为统一中国的强大帝国,并为清朝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 longterm 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改革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说他“能力很强”绝不为过,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杰出帝王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非常强。

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顶级的封建帝王之一。1635年,皇太极击败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察哈尔林丹汗后,获得了元顺帝的传国玉玺,也许这是天意,接下来,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奴隶制的、松散的游牧政权改制为一个权力结构稳固、经济来源充实、政治制度合理、军事力量雄厚的帝国。

他首先做了一件大事,可以说跟他爹想的完全不同。他首先废除了“女真”的族名,代之以“满洲”,哪些人属于满洲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即索伦诸部)、部分蒙古人、朝鲜人、辽东汉人、锡伯人等等。同时又通过大修《太祖实录》,将努尔哈赤美化和拔高为一个帝国的开创者,而不是一个边地少数民族的、野蛮的可汗。

这就好比咱们不用工作室的名字对外营业了,有限责任公司咱也看不上,直接一步到位IPO了!大公司、跨国集团,这样才能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啊!

而且,废除诸申之名(女真),也非常好的甩脱了历史的包袱,他甚至下诏明确告诉中外之人,“金之诸申非我满洲也”,意思就是我们这帮股东和灭掉大宋的那个金国两码事嘿!这样就有效化解了明朝辽东边民、降将对于金的敌视态度,以及和蒙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通过旧满洲(佛满洲)和新满洲(伊彻满洲)的建立,把更多的、更北边的通古斯野人、部分蒙古人都拉进了满洲这个族群,强化了满洲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

其次,他果断废止了老奴的烧杀抢掠政策,征询汉人谋士老范、老佟、老宁等的意见,大力招徕汉人农垦、贸易,划定农耕、渔猎、游牧、商贸的范围,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奴隶劳动啊,在此基础上正常收税,建立财政制度,这就保证了帝国的经济来源,这是至关重要的。没钱啥也干不了,当然钱不够的时候还是会出去抢蒙古、抢朝鲜、抢明朝。就当是外快吧。

而且,他彻底的征服了漠南蒙古。把黄金家族的林丹汗活活打死,又娶科尔沁蒙古的格格、公主们为妻妾,送儿子过来当人质;设立蒙古八旗,增加民众和兵源。反正彻底消除了后金来自西方的威胁,获得了漠南蒙古的人力物力马力兵力,以及进攻明的通道。

然后,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取中国古代王朝五行更替之意,以清之水德代替明之火德,布告中外。意思是我们大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啦,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小作坊了,福利待遇大大滴好,是人才都来我这里吧。五险两金加双休啊!

在这前后,又依据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的意见,仿照中原帝国设立六部、监察、财政、内务、理藩、军工等各个机构,彻底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草台班子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正规王朝。

搞完内务,再搞外交,再次发兵征服“儿女之国”——朝鲜,逼的朝鲜国王李倧跪在地上啪啪磕头求饶叫爸爸,永远臣服大清。通过征服朝鲜,皇太极彻底消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又获得了朝鲜火枪手的作战支援和火器技术,加上之前孔有德投降带来的葡萄牙红衣大炮,又大力招揽内地的匠人,批量仿制而且还有创新——“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论技术,一点也不比同时期老毛子的差!皇太极已经把清军打造成了东亚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所以说,后来即使吴三桂讲武德、不叛国,不让出山海关,清军照样能进来,李自成还是打不过,刘宗敏、李过还是会被阿济格追着打。

之后就是大家知道的,通过“松锦之战”,彻底消灭了明军最后的精锐,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生前早就不止一次对诸王大臣提到,“伐明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树自扑”,十分强调不能心急,一步步强壮自身,同时寻找机会不断削弱明王朝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谍报、奸细、示威、装怂、抢劫等等。比如他不止一次给崇祯写信,表示明是大国,我们只是小邦,能不能和平共处?其实目的只是麻痹明朝,争取发展时间等等。再比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招揽祖大寿,甚至不惜低声下气。

任何对于大清的事业有帮助的人和事,都全力去做、去拉拢,不在乎面子和里子,非常务实。

任何对于大清的稳定有害的人和事,都必须解决。不管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还是德格类,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敲打的敲打。

收上三旗之权,弥合八旗纷争,强化战争机器,建立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火器技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建立千秋大业!

清代十二位帝王,我认为他是最合格的,胜过“千古”和“冷面”、“十全”。

user avatar

全凭城中痴儿衬托。

有一说一,我对皇太极试图整合蒙古,在关外建立稳固基本盘的努力,是不认可的。因为满蒙关系只可能是短暂的威服关系,即使入关后也只不过变成了稳定的威服关系而已,从来就没有一体过。应该做的是最大化这个威服时期能带来的利益,而不是整合满蒙。

user avatar

强不强要看和谁对比,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主,政治、战略眼光比单纯的军事能力更为重要,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残暴屠杀政策,优待吸引了大批汉奸归附,建立了真正的国家,我认为他比努尔哈赤要强一些。

多尔衮也不如他,多尔衮在南下灭亡中国的过程中其实是犯了不少大错误的,只可惜中国这边的明朝廷统治者比多尔衮要差得多,蠢得要命,中国又怎能不亡!

user avatar

皇太极能力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尤其是战略大局观。

皇太极虽然没能活到清军入关那一天,但他是清朝在关外立足、政权走上正轨,为清军入关做好各方面准备的奠基人。

总结下他对后金/清朝政权的几个贡献:


A、对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的农奴制度暴政施行一定的改革,缓解了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


B、两次东征,迫使朝鲜与明朝绝交,向清朝称臣;强迫朝鲜每年向后金输入大米、布匹等岁贡,使清朝脆弱的经济得到输血。

因孙承宗、袁崇焕在辽西的坚城要塞体系基本完成,在皇太极时期,对明朝辽西堡城的战争,采取长期围点打援的方式。如果没有从朝鲜榨出来的物资,单靠清军自己的后勤补给是撑不住。尤其是在1640~41年松锦战役期间,在清朝要求下,朝鲜给清军提供大米等军粮援助,有了朝鲜提供的粮食,前线清军才抗的住。



C、完成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多次发动西征,顺者拉拢,逆者打压,灭了察哈尔,收服土默特,漠南各部向皇太极称臣。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又设立蒙古衙门,发展成后来清朝的理藩院。”满蒙联盟“这一几乎纵观清朝始终的国策,是在皇太极时代成型的。

清朝版图也从努尔哈赤时代的辽东一地,扩展到皇太极时期的河套地区。

在经济上,清军能跑到宣化张家口和山西大同,和当地明军、晋商做贸易。

在军事上,清军可以从辽西—蓟州、河套—宣大两个方位,对明朝京师的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构成威胁,战略主动权更加明显。

1629年冬,皇太极第一次入寇的“已巳之变“,清军还是在北京东北的遵化入塞。到了崇祯年中后期,清军数次入寇侵明,清军已经从北京延庆、山西大同一线入塞了。



D、完成了清军的军事体制与军事装备改革。

通过设立满、蒙、汉八旗,拉拢耿、尚、孔汉人将领三顺王,吸收漠南蒙古各部骑兵等手段,皇太极时期的清军,已经发展成一只步、骑、炮兼备,协同作战能力娴熟的野战军集团。



E、实现学习明朝的官僚体制改革。

尤其是皇太极1636年称帝后,仿照明朝设立六部,开科取士。努尔哈赤时代那个还保留大量部落血亲政权遗风的后金,在皇太极的改造下,才被逐渐打造成一个封建集权政权国家的雏形。



最后放两张微博ID“历史9课”大神以前制的图,一是1626年皇太极刚继承汉位时后金国的形势,二是1636年他称帝是清朝的形势——

user avatar

很强!

讲道理,没有皇太极,努尔哈赤带领下的建州后金充其量也就是达延汗或者俺答汗的程度,待努尔哈赤一死就会人死茶凉分崩离析。幸运的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皇太极对后金转变为军政一体的集权制封建国家至关重要,也对满清最终能够入关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清帝,其才能和功绩远胜后面的圣祖和什么十全大补丸。

也就是可惜死的早了点,如果能活到入关,其历史功绩超过忽必烈没什么问题。如果考虑其执政水准与开创性,皇太极与唐太宗朱太祖同属于一个档次。

皇太极继位时,后金其实是个烂摊子。尽管后来清朝修实录时大肆吹嘘,但从各种史料细节,仍然能推断出皇太极继位的真实状态。

皇太极继位时是怎么个烂法呢?

第一:努尔哈赤是生病突然暴毙,生前并未指定谁继承汗位,皇太极是在各贝勒和各固山额真议政大臣等支持下推举到汗位上,这为他执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另外三大贝勒与诸固山额真、各王大臣都对他的统治权处处掣肘,甚至“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此时皇太极并没有努尔哈赤那种绝对威信和权力。你甚至很难想象身为君主的皇太极在其他贝勒向他磕头时,他还需要磕头还礼还回去。

初即位时,皇太极很难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例如天聪元年岳起鸾上书建议与明朝议和时(当时皇太极与袁崇焕书信往来议和),将被俘的汉人释放,以示诚意。这个合理建议却触犯了满洲贵族利益,因为当时按努尔哈赤的政策,所有被俘汉人都被分给各满洲贵族为奴。于是诸贝勒大臣怒而欲杀,虽然皇太极出面劝阻,要求不要杀此人,否则将不会再有人敢直言上谏,但是“众人不从,众人遂剐之”,满洲贵族居然违抗皇太极的命令将岳起鸾杀了。可见这时诸贝勒大臣为首的满洲贵族并没有对皇太极唯命是从,而且皇太极对这种有损他自己权威的行为也无能为力。事实上岳起鸾的建议就是后来皇太极恩养汉人的政策蓝本,最终被皇太极贯彻下去。

第二,努尔哈赤生前对辽东汉人采取奴役镇压的政策,当后金占据辽东后,辽东汉人和被俘虏而来的汉人被分给各满洲贵族为奴,供满洲役使,这迫使辽东汉人激烈反抗,或逃亡,或与明朝联络,或乘满人兵少时绞杀。在激烈民族矛盾下,努尔哈赤甚至下命杀“无粮汉人”,对辽东汉人采取屠杀的政策。当时毛文龙也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不断建功立业,收纳数十万辽东逃亡汉人成立了东江镇。可以说毛文龙的崛起和东江镇的建立就是努尔哈赤错误民族政策造成的后果。

第三,皇太极即位时恰逢天灾,后金又被明朝加以封锁,再加上努尔哈赤奴役汉人造成的恶果,使后金统治区的粮食生产大规模下降,无法满足大量人口基本需求。

当时辽东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天灾(主要是水患和雪灾)造成粮食欠收,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因粮食欠收,甚至盗贼四起,皇太极后不得不“”宽松法律,动用库银”救济饥民,同一时期挨着后金的朝鲜义州等地也受灾,朝鲜义州官员亦被迫向毛文龙求粮渡灾。而明朝那边在天启六年记载辽东“淫雨为灾”,此后崇祯二年又记载后金“大饥”。从天启六年开始到崇祯二年,满洲统治区人口大幅下降濒临崩溃。天聪九年满文档有一个记载,皇太极对一些在“困苦时期”人口未下降甚至有所增加的牛录额真进行了奖励,虽档案未说明这个“困苦时期”指什么时候,但结合朝鲜明朝双方的记载仍然可以推测出,从天聪元年到天聪三年都是后金的“困苦时期”。这个困苦时期,满洲各牛录出现了大量人口减少的现象,才导致皇太极需要对增加人口的牛录进行奖励。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居然出现了满洲八旗的满洲将领带人向明朝方向叛逃的恶性事件,幸被发觉,立即派兵将叛逃将领追回。而崇祯二年袁崇焕也向朝廷汇报不断收到满洲女真逃亡到锦州的情况,满洲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偷偷逃向明朝以求活命。

辽东本就是个三战之地,萨尔浒之前,明朝处于这个地位,现在地位反转,轮到满洲处于三战之地。占据辽东的后金同时面对蒙古、明朝、朝鲜三个方向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皇太极不仅需要打破正面明军防线,侧翼也受到蒙古诸部的军事威胁,背后还有一个虽然欠缺实力,但忠于明朝的朝鲜,更不要说还有个令人生厌的毛文龙也在背后打游击。在军事困境之下,皇太极“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虽有银钱,却无处贸易,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和日用品。为了抵消三方军事威胁,满洲还不得不常年维持近十万的常备兵力,这对满洲的财政而言是一个巨大负担。此时皇太极面对的财政困难远超他的对手明朝皇帝。这时的后金如果继续维持原状,恐怕不出两年就会自行崩溃。

皇太极即位后,从各方面下手解决他与后金的困境。

第一:运用他自己的政治手段,集中权力。分化瓦解诸贝勒大臣们对他的掣肘。

以同为“四大贝勒”的莽古尔泰、代善、阿敏为例,皇太极首先扩大议政会议人选,八旗各设总理旗务大臣,从而达到增加议政会议人数,削弱四大贝勒权力的目的。天聪三年又接着废除四大贝勒按月分直政事,改为诸贝勒取代,利用略抬高其他贝勒权力的方式来削弱四大贝勒权势。天聪四年,利用阿敏弃关遵永四城一事,将阿敏议罪幽禁。天聪五年利用莽古尔泰拔刀事件削其爵位,代善虽谨小慎微,但仍免不了被抓住把柄斥责,崇德二年开始闲赋在家不问政事。

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谕令的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制度被皇太极不断以掺沙子的方式稀释各大贝勒的权力,最终在崇德年间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每个贝勒的权力都被削弱,从而加强了皇太极的个人集权。

第二:扭转努尔哈赤对汉人的错误政策。

皇太极刚即位第四天就宣布“国中汉官汉民”都是金国的“民”,逃亡汉人之罪一律赦免,“由是汉官汉民皆大悦,逃亡皆止,奸细绝迹”,皇太极给予了汉人足够安全保证。之后,皇太极将汉人地位与满人地位放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宁异同”等等措施,满汉平等,不得亲满歧视汉人。

接下来,皇太极要求汉人“分屯别居编户为民”。努尔哈赤时期,汉人被分配给各满洲旗下为奴役,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皇太极将大量汉人从八旗中独立出来,满汉分居,以汉人为官管理,恢复自由身为后金国的“伊尔根”平民不再是包衣奴隶“阿哈”。

对归附汉人,不再随意杀戮,采取恩养政策“民人皆我赤子,来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甚至为了拉拢祖大寿为首的辽东汉将不惜主动认错“昔辽东叛民我曾杀之,甚是懊悔”。孔有德等三顺王来归时,皇太极对其大力赏赐,树孔有德等为典范,拉拢人心。

在皇太极的努力之下,后金统治区汉人遂不再反抗逃亡,安心从事生产,汉人甚至为后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仅天聪九年皇太极即下令从汉人平民中挑选精壮训练出高达5万兵力的军队。汉八旗也在皇太极统治时成立,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军事力量,并最终在历次明清对决中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成为每次作战的主力。在后金统治区的汉人从此被视作满洲自己人,与满洲荣辱与共。

第三: 确立征服朝鲜,拉拢降服蒙古的策略,剪除两翼威胁,冒险发动“己巳之变”打破明朝封锁。

1. 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派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并铁山等处,被朝鲜称作“丁卯胡乱”,此战后朝鲜被迫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开放贸易,为后金提供了必要物资。又通过打击毛文龙,使东江镇遭受重创,解除东江镇的袭扰力量。 更通过阿敏独自领军出征,考验阿敏的忠诚度,阿敏在此役中的表现也成为秋后算账的一条罪证。

2. 利用察哈尔蒙古部西迁与土默特、喀喇沁等部激战,蒙古各部遭受巨大损失的机会,天聪二年及时出征察哈尔部,借机将察哈尔残部、土默特、喀喇沁等蒙古各部收归八旗旗下,将整个漠南蒙古统一到后金这个军政集团中。并打通了通过朵颜三十六家进入明朝蓟镇的道路。在天聪六年四月再次西征察哈尔时,又借机与明朝宣大两镇在张家口暗中建立了一条贸易渠道(晋商借此崛起)

3. 天聪三年发动己巳之变,此役皇太极在受到莽古尔泰等贝勒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力排众议挺进边墙,洗劫了北京周边物资,掠夺数十万人口,为后金集团破解物资、人口不足的困难境地。从此树立了“伐大树”策略,持续绕道入关,削弱明朝,并以战养战,利用洗劫来的人口和物资维持八旗十万大军。此役过后,天启年间明朝精心设立的三方封锁战略宣告彻底失败。此战后皇太极个人威望达到极点,也为他在此后幽静阿敏、削莽古尔泰爵位创造了条件。

在破口进入蓟镇防区后,皇太极审时度势,并没有拘泥于一城一地的争夺,尤其是在发现蓟州防御并未堵截大道时,并未如时任蓟辽督师袁崇焕所希望的那样攻打蓟州,反而直接从蓟州城南大道一跃而过,直插北京。彻底打破明朝兵部所寄予厚望的蓟州防线,直接越三河通州抵达防守空虚的京城,最终取得己巳之变的最终胜利。在这场战役中,皇太极率军充分发挥八旗的机动性优势,又未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争夺,而以洗劫明朝各地资源并掠夺人口为主要目的,削弱明朝战争潜力,增加己方的优势。整场战役处处表现出皇太极高人一筹的指挥能力。不愧为明末最优秀的军事家。纵观明末各军事将领,几无一人可匹敌皇太极。

最后,皇太极在宁远之战中见识到火炮威力后,敏锐的认识到红夷大炮对提升八旗攻城能力不足的作用,在己巳之变后,通过掠夺来的工匠,于天聪四年成功仿制出红夷大炮,并利用汉军成立专门的火器部队,至松錦之战时,皇太极麾下的汉八旗火器部队堪称东亚最强,无论从装备水平亦或训练水准,即使放在欧洲也属一流。

皇太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奠基者之一,其能力确实非同小可,是足以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君主相提并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要详细评估他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军事指挥能力出众: 皇太极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他自幼参与战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指.............
  • 回答
    要说雍正和皇太极谁能力更强,这就像问一把刀和一把斧头,哪个更好用一样,得看用在什么“场合”和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各自都站在了中华帝国历史的关键节点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的能力也体现在了截然不同的方面。先说说皇太极。咱们得把他放在满清崛起、横扫天下的那个大背景下去看。你想啊,他接手的是一个.............
  • 回答
    要说元朝的忽必烈和清朝的皇太极,谁的能力更胜一筹,这还真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问题。两位都是叱咤风云的君主,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但他们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采取的策略都有很大的不同。咱们就不拐弯抹角,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忽必烈,这位蒙古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继承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面临.............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年),其朝中确实存在一些军事将领,但整体上与朱棣(明成祖)的军事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建文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1. 李景隆 身份:建文帝的弟弟,原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后被建文帝削职。 能力:李景隆在建文帝初期.............
  • 回答
    明朝这帮皇帝,个个都挺有意思的,各有各的绝活儿,也各有各的毛病。要真说给他们能力排个序,那可真得费点心思,因为“能力”这东西,太复杂了。是说治国理政的本事?还是军事上的才能?亦或是看人识人的眼光?我琢磨着,咱们还是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聊聊,这样也显得更实在,不至于太玄乎。咱们就从“能文”、“能武”、“治.............
  • 回答
    古代皇位继承,虽然“有能力”是皇帝们普遍希望看到的品质,但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更为常见)却成为绝大多数王朝的惯例。这背后,绝非仅仅是能力的高低那么简单,而是交织着一套复杂的政治、社会、宗法和历史考量。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长子更能“胜出”,而有能力的皇子却常常要面对“能力不敌出身”的尴尬.............
  • 回答
    霍光死后霍氏集团迅速衰败,与皇权失去抗衡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霍光个人在霍氏集团和国家政治中的超然地位: 权力的核心和凝聚力: 霍光并非仅仅是一位大将军或权臣,他更是霍氏集团的绝对核心和精神领袖。他的个人声望、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长期的权力积.............
  • 回答
    要判断李世民是否是“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标准的问题。如果抛开“列表”的叙事方式,尝试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他的卓越之处。首先,从政治治国的角度看,李世民无疑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并非仅仅靠武力夺取皇位,更重要的是,他深谙治国之道。玄.............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让我们来认真地设想一下,如果我真的拥有这样一支“穿越小队”,要在明末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完成“消灭满洲,斩皇太极首级”的任务,需要如何操作,又会遇到哪些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消灭整个满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目标。满洲,指的是当时生活在关外、由女真族为.............
  • 回答
    要说魏忠贤得势的三年(大约是1627年至1629年),明朝能在辽东战场上压着皇太极打,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且这里面水分可不小,不能简单地说“压着打”。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压着打”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在那个时期,辽东战局是一个非常胶着的状态,明朝固然有几次成功的防御和反击,但后金(也就是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的头衔,其传承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政治博弈、权力真空与文化认同的复杂纠葛。简单地说,这个头衔并非直接、连续地传承下去,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政治联姻、军事征服以及象征意义的赋予,断断续续地被后来的统治者所继承或宣称。要理解其传承,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查理曼的“罗马皇帝”.............
  • 回答
    好,那我就来跟你聊聊“皇汉”这个词。我尽量用一种比较贴近生活、不那么生硬的方式来说明。首先,咱们得明白,“皇汉”这个词,它其实是个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而且有点挺复杂的。它不是那种历史课本里会直接给你一个标准定义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标签,一种用来描述特定群体和思想倾向的词。“皇汉”这个词,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皇帝是否能随意去后宫吃饭聊天,这背后牵涉到古代宫廷制度、礼仪、权力结构以及皇帝个人的生活习惯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随意”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制度的约束与特权并存 制度的框架: 宫廷生活是高度制度化的。皇帝的一举一动,从饮食到日常起居,都有明确的规章和礼.............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一个资质普通的皇子,在古代那种环境中,能否成长为一代明君,这个难度绝对是“高得离谱”,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你想想,他需要跨越的障碍,可不是一道两道,而是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巨石阵。首先,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出身”。古代皇子,即使再资质普通,那也是生在金字塔顶端。但这顶端的风景,同样也是最危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西班牙没有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他们的“日不落帝国”能否续命一段时间,答案是:很有可能,但续命的时间长短、形式以及程度,都会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显著不同,并且充满变数。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
  • 回答
    古代皇帝,听起来似乎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真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皇帝能“为所欲为”,那这“欲”到底有多大,又有多容易实现,这其中可大有讲究。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帝的权力确实是极大的,甚至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