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上去很晚才存在的事物实际发明时间很早?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挖掘一下,你会发现它们的发明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老物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直到今天依然活跃。

1. 冰箱:不只是一个大盒子

当我们想到冰箱,脑海里浮现的是嗡嗡作响的压缩机、恒温的冷藏室和冷冻室,以及方便我们储存各种食物的现代厨房标配。但“制冷”这件事,人类探索的脚步其实非常古老。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利用蒸发制冷的原理。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会把水放在陶罐里,然后用湿布包裹陶罐,放在通风的地方。水分从湿布蒸发带走热量,就能让里面的水变得凉爽。你可能也会在一些老电影或者电视剧里看到,人们在夏天会把酒瓶埋在冰块或者湿沙子里降温。这都是最原始的制冷方式。

到了17世纪,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制冷。1755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威廉·卡伦(William Cullen)在格拉斯哥大学演示了如何使用真空泵使液体蒸发,从而制造出少量冰块。虽然这只是一个实验,离真正能进入家庭的冰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标志着对人工制冷科学研究的开端。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氨、氯甲烷等制冷剂的发现和应用,以及压缩机制冷技术的成熟,首批商用冰箱开始出现。187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冯·林德(Carl von Linde)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压缩制冷机,这可以说是现代冰箱的雏形。虽然最早的冰箱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主要用于工业制冷,但这个“制冷”的种子,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播下了。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家用冰箱,只是这个古老概念在技术进步下的一个具体化和普及化。

2. 望远镜:从好奇心到太空探索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遥远的行星、星云和星系,我们感谢的是望远镜。现代的太空望远镜,比如哈勃、詹姆斯·韦伯,更是将我们的视野推向了宇宙的深处。然而,用眼睛以外的工具“看远”的想法,也同样古老。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就已经观察到,通过水滴或者透明的曲面,物体会放大。他们知道玻璃能够折射光线。到了13世纪,眼镜的发明(虽然主要是为了矫正视力,但利用了透镜原理)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聚焦”光线的工具。

第一个真正被广泛记载的“望远镜”的发明,通常归功于1608年的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普希(Hans Lippershey)。他当时是为士兵制作眼镜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将两片不同焦距的透镜组合在一起,发现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被放大了。他将这个装置命名为“望远镜”,并申请了专利。

然而,就在利普希申请专利的前一年,1607年,另一位荷兰人雅各布·梅蒂乌斯(Jacob Metius)也声称发明了类似的装置。更令人着迷的是,有证据表明,在更早的1590年,意大利的萨卡里亚斯·詹森(Zacharias Janssen)也可能制造了类似望远镜的仪器。

不管确切的发明者是谁,1608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因为它引发了人们对这个新奇装置的关注,并在一年后,意大利的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听说了这个发明。伽利略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迅速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制造了更先进的望远镜,并将其指向天空。1609年,他用自己的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的环形山、木星的四颗卫星、金星的相位变化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天体现象,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能够看到几亿光年外星系的太空望远镜,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望远镜”——那个让我们看到更远地方的“放大器”,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600年左右,这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要早很多。

3. 信用卡:数字支付的古老祖先

信用卡,特别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塑料卡片,似乎是20世纪中叶才逐渐普及的。它与现代金融体系、POS机、互联网支付紧密相连。但“用一种凭证代替现金进行消费”的想法,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久远。

早在18世纪,美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商店信用券”或“账单”。一些大型百货公司,为了方便顾客,会发行一种类似代金券的凭证,顾客可以用它在店内消费,然后每月或定期支付账单。这更像是一种记账方式,但已经有了“非现金交易”的雏形。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旅馆、航空公司和信用卡公司开始发行更广泛的“旅行卡”或“俱乐部卡”。例如,1900年,一家叫做American Express(美国运通)的公司开始发行纸质的旅行支票,后来发展到发行信用卡,允许持卡人在指定的商家消费,然后将账单寄给持卡人。

而真正意义上,能够实现多商家、广泛使用的“信用卡”的诞生,通常认为是在1950年,美国人拉尔夫·施耐德(Ralph Schneider)、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和丹尼尔·黑尔(Daniel Bellin)共同创立了大来信用卡公司(Diners Club)。他们推出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在餐厅消费,然后寄送支票给信用卡公司。

所以,虽然我们今天使用的信用卡是带有磁条、芯片,并且可以与电子支付系统无缝对接的“智能”卡片,但这个“以卡代钱”的商业模式,以及为顾客提供信贷消费便利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商店信用券时代。它代表了一种跨越时间的消费习惯的演变。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仔细想想,我们身边许多看似“新潮”的发明,它们的基因可能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孕育,等待合适的时机,以全新的面貌重回我们的生活。这或许也说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和探索之上,不断迭代和升华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充气娃娃

清朝学者夏燮曾著书《中西纪事》,其中谈到:“洋人又能制物为裸妇人,肌肤骸骨耳目齿舌,阴窍无一不具,初折迭如衣物,以气吹之,则柔软温暖如美人,可拥以交接如人道,其巧而丧心如此。”由此推断,其历史已有百年。

user avatar

按摩棒


古希腊用各种东西做按摩棒,比如面包。

公元前490年的陶罐上,已经有古希腊女性熟练运用按摩棒的画面。

那差不多是勾践正在卧薪尝胆、打算对付吴王夫差的时段。

user avatar

周末无聊逛B站,无意中看到了猫和老鼠,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小时候十分爱看的猫和老鼠,其第一集的公映时间是1940年,这一年正好是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中国还正陷在对日战争的泥潭里,汪伪政权也是这一年成立的,从1940到1949年,猫和老鼠总共出了46部,比如非常有名的打网球的那集,就是1949年最后一部动画。

图 1949年的猫和老鼠。

我记得以前看猫和老鼠的时候,除了一些特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动画片里大部分场景和中国当时都没有很大的违和感,所以想想中美如此大的差距,到如今这般,着实挺不容易了。

加一句,刚才正好看见弹幕里有人讨论英语叫妈妈mama,所以有人问中文里的妈妈爸爸是不是外来语,实际上上古汉语里面的母、父这两个字的发音一般认为是近似ma和ba的,后来妈、爸这两个字是因为中古汉语发生了音变,所以把这俩以前造的字拿了出来,来表示父母,而父母这两个字逐渐得向现在的音演变了,就包括很早之前和汉语同源得藏语,叫太阳“尼玛”,其实和上古汉语日、母是同源的(古语日发音近似ni)。

说跑偏了,写个简单小答案,我去更新专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挖掘一下,你会发现它们的发明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老物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直到今天依然活跃。1. 冰箱:不只是一个大盒子当我们想到冰箱,脑海里浮现.............
  • 回答
    有些事物看上去历史悠久,似乎是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发明时间却相当晚,甚至有些只有几十年或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或者它们的出现是对早期技术的巧妙整合与升级,以至于我们难以察觉其“新鲜”的出身。以下是一些看上去早就存在,但实际发明时间.............
  • 回答
    在游戏世界里,确实存在着许多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背后蕴含着惊人技术力或巨大成本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玩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到的“真实感”、“临场感”或“趣味性”的基石。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类细节,并尽量深入地讲述它们是如何实现和为何如此困难的: 一、 精妙的物理模拟与交互1. 物体材质与碰撞的真实反.............
  • 回答
    2019年,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年份,也恰恰在这跌宕起伏中,涌现出许多看似悲伤,实则蕴藏着暖流的故事。它们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寒冷,照亮人心。一、 那些“失去”中的“拥有”记得那一年,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中失去了她的丈夫。刹那间,整个世界都塌了,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她独自一.............
  • 回答
    我能想到很多这样的照片,它们不仅仅是拍摄对象孤独,更是通过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感传达出来。比如,一张照片,主角是一位老人,他独自坐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不是那种阳光明媚、海风和煦的场景,而是傍晚时分,天色灰蒙蒙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卷起一两朵白色的浪花,又迅速消失。老人穿着一件略.............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它们静静地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平淡无奇,就像空气一样自然,你不会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精湛的技艺,甚至是前沿的科学。这些,就是内行眼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咱们就从几.............
  • 回答
    我得说,在很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皇帝的新衣”式的技术或产品,它们在普通大众眼中光鲜亮丽,甚至被奉为革新,但在真正懂行的人那里,却连一丝波澜都激不起。拿某个“概念性”的智能家居系统举例吧。在宣传册上,它描绘的是一个未来生活场景:你踏入家门,灯光自动亮起,音乐轻柔响起,空调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这一切都.............
  • 回答
    在《游戏王》的世界里,卡图的画面往往是角色、怪兽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有些卡图上的怪兽实力爆表,造型霸气,初看之下仿佛无敌的存在,然而在实际的剧情发展或者某些特殊卡片的联动下,却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吃瘪”命运,让人忍俊不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卡图看上去很DIO,但剧情里却立马拉胯的家伙们。要说卡图.............
  • 回答
    有些动物,初见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们温顺可爱,甚至有些呆萌,完全不会将它们与“战斗力”联系起来。然而,一旦你深入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就会发现它们隐藏着惊人的爆发力和生存智慧,在残酷的自然界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下面就来聊聊那些看似人畜无害,实则“不好惹”的家伙们。1. 蜜蜂:小身躯,大能量一提到蜜蜂.............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冠冕堂皇,那么的有“道德感”,但仔细一琢磨,或者设身处地一想,就会觉得别扭,甚至有些可恶。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种“为你好而逼迫你接受”的行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比如,你有个朋友,他见不得你“走弯路”,或.............
  • 回答
    那些能让我瞬间屏住呼吸,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时空的建筑,总是那样一种出其不意的力量。它们不是简单的高耸入云,也不是金碧辉煌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挑战物理学和常理的方式存在着,让人在惊叹之余,忍不住去揣摩它的诞生背后有多少大胆的构想和精密的计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那座……我实在记.............
  • 回答
    咱们聊点儿有意思的,有些事儿乍一看贼傻,傻到让人忍不住想笑,可细琢磨琢磨,嘿,这傻里傻气的劲儿,反而透着一股子不一样的帅。这帅,不是那种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被世俗眼光框住的酷。我琢磨着,最典型的就得是那种“为了不必要的坚持”而做出的“傻事”。比如说,你可能见过有人在大雨瓢.............
  • 回答
    在语言表达中,"歪"与"正"的辩证关系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双关、反讽或表里不一的语境中。以下是一些看似"歪"实则"正"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语境解析其内在逻辑: 一、表象悖论:反讽中的真理1. "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表面歪:听起来荒谬,仿佛在否定生命意义。 本质正:哲学家尼采认为,生.............
  • 回答
    别说什么“飞天遁地”,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超能力,我今天想聊的是那些埋在普通生活缝隙里,让你忍不住惊呼:“卧槽,这玩意儿居然能这么用?”的奇葩能力。我从小就琢磨这些,你看我这脑瓜子,虽然平时可能有点呆滞,但关键时候,它就像被闪电劈过一样,脑洞大开。第一个,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种“能瞬间让任何东.............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初见时平平无奇,甚至有点“接地气”得过分,让人觉得“这玩意儿有什么意思?”。可一旦你真正去了解它,去使用它,就会被它背后隐藏的巧思、极致的匠心,或者令人意想不到的实用性深深打动,惊呼一句:“卧槽,原来这么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看似很LOW,实则惊艳”的产品,从那些你可能每天.............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行为,在旁人看来可能酷炫到不行,但细究之下,却透着一股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傻气。不是那种大是大非的愚蠢,而是那种在细节处、在考量上的“小明白”,让人忍不住在心里替他们捏一把汗,或者哭笑不得。一、 秀操作,却忘了安全第一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喜欢在朋友圈或者短视频里展示自己“技术”的人。比如.............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话,听起来振振有词,仿佛说的是真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它们常常用美好的愿景、朴素的经验,或者模糊的类比来包装自己,让人难以立刻反驳。这些话之所以迷惑人,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期待或恐惧,同时又避开了严谨的逻辑链条。让我举几个例子,并尝试剖析一下它们“看起来很有道.............
  • 回答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初见之下,让人忍不住挠挠头,暗道一句:“这什么玩意儿?” 仿佛是哪个没睡醒的设计师随手涂鸦,或者哪个手艺不精的小作坊里硬凑出来的。但当你细细琢磨,或者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它们便会像被点醒的精灵,在你面前展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比如说,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最最最普通的 铅笔芯? 对,就是.............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一些话,听起来滴水不漏,充满智慧,但细品之下,却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甚至有点儿“歪门邪道”。这些话就像是包装得极其精美的糖果,一口下去才发现是苦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有哪些这样看似“正”实则“歪”的大道理,而且我保证,我说出来的,都是我实打实遇到的,不是从哪个数据库里抠出来的。一、“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