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
准确点说,是下图中的这种八戒
肯定有人奇怪,猪八戒这形象出自《西游记》,虽然是明朝的小说,但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怎么能说是发明时间很晚呢?但其实,猪八戒确实是明朝就出现了,可像上图中这样白白胖胖的猪八戒,却真的是从上世纪86版西游记电视剧流传开以后才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
那么最初的猪八戒是长什么样子的呢?这个在《西游记》原文中描写得很清楚,摘录如下——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灯。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仔细看就会发现,八戒最大的几个特征,一是脸黑,再就是嘴长耳朵大,而现在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中,八戒一脸不黑,二嘴也不长,就剩一对大耳朵还符合着他的最初人设。
而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的改变以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现在见到的猪都是白白胖胖的大肥猪,已经见不到像《西游记》原文中所描述的那种黑猪了。
而其实,像八戒那样的大黑猪才是我国血统最纯正的原生猪种,在我国畜养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而现在我们市面上所能买到的白皮猪肉其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引进中国的,但因为其在肉质以及生长周期上的巨大优势,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全面占领了中国的猪界,现在人恐怕除了知道野猪是黑的以外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家猪也能是黑的,于是当他们在创作影视剧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将原本拥有着一身健康肤色的八戒给弄成了一只痴肥的大白猪,实在可堪一叹。
八戒最初人设的原型应该是这样的——
嘴确实比现在的猪要长,耳朵也大,脸上全是褶,看着就凶(所以八戒才总能把人吓一跳),而且四肢精瘦,一看就孔武有力的样子。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八戒的原型却往往是这样的——
这圆圆滚滚的哪里有一点天蓬元帅的架势!
在早期的版刻本西游记里,八戒的形象和上面的黑猪可以说一模一样——
这大长嘴一看就是黑猪才有的特征
戏曲舞台上的八戒也一直都是黑脸,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打白骨精》里,八戒也还是只黑猪——
可以看出嘴依然很长,而且脸上有画着白条纹象征黑猪的褶皱,这都是白猪所没有的。
而这其中还有着一个另类,那就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里,八戒居然是白的!
但我认为这恐怕还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本来就是黑白电影,你再把猪脸全涂黑了,那就没法看了,而就其面部细节来看,这猪实际上也是只黑猪,只是,没上色而已……
综上所述,可见八戒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一只体型健美,肤色黝黑的大黑猪,他变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白白胖胖的样子的时间至多也不过三十几年,完全可以说出现时间是相当想当晚的。
“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两大创世神话实际上是汉末三国才出现的。
1、盘古神话很可能来源于南蛮盘瓠传说(夏曾佑、顾颉刚、杨宽等考证),随着秦汉政府对南方的经略和融合,南蛮的始祖神话被改造为华夏的始祖神话,作者徐整是吴国的太常卿,这个故事被南方人最初记录应该不是偶然。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徐整《三五历纪》
2、虽然屈原在《天问》就自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山海经》也有“女娲之肠,化为神”的记载,但直到汉末的应劭才具体记录了女娲造人的情节,而且被造的人还有阶级划分。应劭这哥们熟悉吧?对,就是那个护送曹嵩不力投奔袁绍的泰山太守。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应劭《风俗通义》
天津快板
“邦得里得当,得邦得里得邦,邦得里得邦朗当当邦得里得邦…”
哎,竹板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说,
说一说武松打虎,武、二、哥。
话说那么一天,武松抄家伙,
直奔景阳岗,他心里乐呵呵。
这过门一响词儿一唱啊,就想起来三弦伴奏的天津快板了。咱们以为天津快板是流传已久的传统艺术,其实不然。这是五十年代由天津时调的大数子改革形成的。五十年代一次文艺汇演,几个天津业余演员首次演唱。1959年,在天津市职工文艺汇演中,来自天津工业用泥厂的工人业余曲艺演员王家骏演出了与业余文艺骨干谢连科等共同创作的《夜战海河》。这是最早的天津快板。
《百年板声》里董湘昆还说:“那时候从他起叫天津快板,可是曲艺界都有意见。你为嘛叫天津快板呢。人家这不时调大数子吗,他就把大数子拿出来自个儿起名叫天津快板,文艺界曲艺界都有意见,有意见他也叫天津快板,可是他刚唱天津快板真火,特别火,大伙都特别欢迎。在文化宫演出,他一直唱两三个返场。你别看他是唱天津快板,但是他不是齿音字的天津快板,他唱天津快板没有齿音字,就跟时调一样,天津味没有天津字,别人一唱有天津字不行。他这点还不错。”
边界线。
这样一个“自然而且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在脑中还原它在现实中的样态,是怎样的呢?
“分隔相邻国家领土的一道固定无形切面,垂直于地表,水平厚度为零,向天空和地下延伸。理论上一旦落成,就独立于自然条件和人口状况存在。在边界线框定的范围内,国家主权充盈且均匀地散布着,这一点亦不以定居点和居民的特征发生转移。”
不难发现,边界线其实是一个抽象程度相当高的概念。问题并不在于古人不具备这样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是他们有另一种不同的抽象概念和思维方式。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适用的。
那么,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的领土观念是怎样的呢?
三言以蔽之:
强调政治中心,相对忽视边界;
强调宗教观念,相对忽视现实;
以动态而非稳态为基准。
古人当然也有“划界”行为,但是这些边界往往不稳定(有时候甚至会划到一个假定位置),而且只是局部的技术性补充,不能体现整体的领土观念。
对前现代社会领土观念的最佳表述,是曼陀罗模型(Mandala Model),这是东南亚史领域的一个经典工具,用以描绘和理解不同于现代领土国家的古代政治现实。
顺便一提,“东南亚”其实也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在二战之前,欧洲人一般不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看作一个地区,要么就干脆把它们和南亚次大陆全放在一起称为东印度,而且菲律宾和越南往往被排除在外。
回归正文,曼陀罗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政权的基准是中心而非边界,政治中心的影响力随距离拉远而减弱,而且会不断消长。较弱的政治中心会向一个或多个较强的政治中心表示依附,这种依附关系也会随着相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当然,曼陀罗模型本身是用于理解古代东南亚社会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表达的观念是各个前现代文明的共性。从地方势力到独立势力的此消彼长,边疆的动态迁移,复杂乃至混乱的效忠和依附关系,迥异于现代人的多元认同,古代欧洲的“天主教共和国”,丛生的伊斯兰教地方王朝,印度各帝国的建立与瓦解,美洲殖民地无穷无尽的边疆,东亚的朝贡体系......如果不放下对边界线的顽固想象,不放下对“独立/半独立/附庸/吞并”的僵硬划分,怎能够认清这些迥然陌生而又生动鲜活的历史事实?
在许多古代史问题上,我们的思维误区其实就来源于不自觉的“边界线”意识,用现代观念嵌套古代政治格局,使得许多问题变得复杂而且难以理解。事实上,一次范式的逆向革命——从“日心说到地心说”的回归——便可以让人重新看到问题的要领。
看到这里,想必有的读者会觉得无辜,毕竟我们的这种对边界线的天然崇信,是被那些耳濡目染的事物教出来的啊!历史地图册也好,B站视频也好,P社游戏也好,哪个不是把边界线画的明明白白?事实上,这正是问题的要害。边界线的发明,其背景就是印刷地图的革命,其背后又和现代行政机构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有着紧密关系。换句话说,边界线完全不是一种自然的社会意识,而是一种具备高度现代性的思维方式。
喜欢收集旧地图的爱好者们很容易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在18世纪之前,很少有地图会勾勒边境线,至于把政权统辖范围涂上大色块的更是稀罕。古代地图反映的要么是绝对抽象的神圣世界观(“宇宙图”),要么就是相对模糊的地理状况和定居点(“航海图”),抑或介于两者之间。在18世纪之后,体现现代国家能力和主张的边界线地图才逐渐崛起,而我们熟悉的色块地图在19世纪才成为主流。色块的流行意味着,地图成为了纯粹的记号,而非对世界的客观反映。色块地图是帝国主义者发明的,然而它也成为了民族主义者的媒介。它是帝国的宣称,也是民族的轮廓。秘鲁的第一版全国地图在1860年代诞生,是该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泰国的统治者们在1870年代才开始能够把边界想象成地图上的连续线,并且开始倡导制作新式地图。
边界线,是专属于现代人的,对世界的基本假定。
刘亦菲 我感觉从小就看着她的戏长大的 然而她只有28岁
还有 波多野结衣 我感觉从初中的时候就看着她的片子长大,然而她只有27岁⊙_⊙
“你现在在哪里?”这句问话
“她”这个字
有一种红茶叫「金骏眉」,名字很古典,很高雅,很倾城有木有?像不像是古代贵族专用茶?结果我好奇搜了一下,发现它出现于2005年……以下为引用百度百科: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
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宫寒,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的玩意儿~
朋友们,你们知道戚风蛋糕(chiffon cake)吗?
在各种蛋糕店和超市里,你都能见到它,它可能长这样子:
这个样子:
或者我们最熟悉的,这个样子:
以上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它非常常见,也非常受欢迎,因为它蓬松、柔软、清爽,比起很多蛋糕来说口感和味道都更好。同时它也是烘焙中最最基础的蛋糕,基本上每个烘焙圈刚入门的人,都会知道“哦,我必须学会这个蛋糕”。它出现在各大烘焙书籍里,出现在各种烘焙教程中,你随便点开哪个烘焙app都能看到它出现在首页中。
图片来源:焙忘录app
但这种蛋糕,其实到了1927年才被发明出来,比可口可乐的发明还晚。
而跟它差不多的、同样是靠打发鸡蛋来膨发的海绵蛋糕,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 [1]。
更别说另一样我们常吃的西点——使用发酵技术的面包了,它可是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被埃及人发明出来了[2]。
海绵蛋糕。图片来源:https://aseasyasapplepie.com/italian-sponge-cake-pan-di-spagna/
发酵面包。图片来源:http://letthebakingbeginblog.com/2014/04/rustic-farmers-bread/
然而蛋糕这种东西,其实很早就有了。在古罗马时期,甚至就已经产生了“生日蛋糕”这个概念[3]。但早期的蛋糕其实跟面包没什么区别,更像是一种甜味面包,只是可能有着蛋糕的形状而已。直到海绵蛋糕被发明出来之前,蛋糕还大多是靠酵母来膨发的[4]。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小苏打、泡打粉这些速发的膨胀剂逐渐取代了酵母在蛋糕上的应用,而且在同一时期有了更精确控温的烤箱 [5]。因此,大量制作简单的家庭烘焙蛋糕食谱开始出现了。像巧克力布朗尼、更现代的英式司康和美式麦芬都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而戚风蛋糕,则出现得更晚一些。
它是在1927年被一个叫Harry Baker的美国人发明出来的,在被创造出来之后,Baker把它的食谱保密了20年,直到后来被General Mills——也就是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公司买下,在40年代到50年代时通过贩卖材料的方式才将它公之于众[6]。
虽然只经过了短短几十年,但目前戚风蛋糕已经晋升成为蛋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大类,演变出了成百上千种口味,成为喜好清爽的亚洲人最爱的蛋糕之一。像我自己也是最爱戚风蛋糕,在目前我出过的各种方子里,戚风的数量可以说是最多的了。
哦,对了,顺便一提,刚刚说的买了戚风蛋糕食谱的美国通用磨坊食品公司,是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哈根达斯(Häagen-Dazs)、
贝蒂妙厨(Betty Crocker)、
Cheerios燕麦圈、
Trix(果然多)、
还有你们绝对想不到的,湾仔码头,
等等[7]。
资料来源:
[1] 英文维基sponge cake
[2] 英文维基bread
[3] 英文维基birthday cake
[4] https://whatscookingamerica.net/History/CakeHistory.htm
[5] https://www.devlaming.co.za/the-history-of-cakes
[6] 英文维基 chiffon cake
[7] 英文维基General Mills
推荐阅读:
我的戚风蛋糕方子:
我的戚风制作视频教程:
大部分美食。
现在中国的小吃动不动就扯上汉高祖唐太宗清乾隆,实际上大部分美食的历史都很短。像卤煮火烧、爆肚这类清末的美食,其实已经算历史悠久的了。而且这些美食历史文字记录传承都比较清晰,可信度较高。至于关于吃货乾隆的故事……瞎编也得有个谱啊!
有朋友问:“那以前中国人吃什么?”
古代人当然也吃饭,但远不如现在丰富,更不如现在好吃。必要的调料和烹调技术都没有,怎么做?现在有些朋友健身吃水煮鸡胸肉,估计古代人也是这么吃的。
古代还有一点很多朋友忘了,那就是夏天没有冰箱,冬天没有塑料大棚。这就导致大多时候吃的肉都是香肠和腊肉,不是新鲜肉。一到冬天蔬菜就剩白萝卜、大白菜、土豆……
吃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品种真的很少啊!
所以,不要看有些菜古代有,但平时你也吃不到。
卤煮、爆肚,清光绪年间出现。为什么北京小吃这么多内脏下水?因为下水价格便宜,是廉价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平民百姓也消费得起,自然就成为大众小吃了。
含辣椒的川菜都挺晚的,因为清朝同治开始,四川才普遍种植并食用辣椒。值得注意的是,辣椒一开始引入中国是作为观赏植物的,引入之后各地推广的时间也不一样,四川算比较晚的地方,所以含辣椒的川菜历史就要往后推。
回锅肉,算是比较早的川菜了。据说蒸过的肉片最初是祭祖用的,如果不算清朝引进的辣椒和郫县豆瓣酱,历史可能会早一些。
比如,水煮鱼,据某百科所言,是1983年发明的。水煮的意思是食材不是炒熟的,而是煮熟的。
酸菜鱼也是80年代出现的,酸菜其实是四川酸菜。
很多家乡著名小吃,其实历史也很短。
比如潮汕肠粉,模仿自广州肠粉,而广州肠粉也是1930年之后由泮塘荷仙馆发明的。
锅包肉的历史算比较清晰的,1907年由郑兴文发明。一开始是作为招待喜好酸甜的外宾而发明,后来反而成了东北菜的代表。(感谢若目田修远提供)
大盘鸡,据说是90年代发明的,而且发明人是汉族。【感谢张一一提供】有一种说法是大盘鸡是知青发明的,但没有传承所以很难认为是同一事物。
鸭血粉丝汤,八九十年代才有,之前只有鸭血汤。感谢 @杰落清东提供。据 南京同学@Jude 说,1990后才有鸭血粉丝汤。
葫芦头泡馍,最多能追溯到1920年。而它的本家羊肉泡馍历史久的多,但久到多远,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天锡永饭店在清朝顺治年间发明,比较可信。
臭干子,没有明确记载,但据1938年初《观察日报》的关于臭干子的报道来看,应该也不超过一百年。(感谢 @李潇 提供)
热干面,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凉面改良而成。
皮蛋瘦肉粥,没有明确记载,但皮蛋出现于明末。(感谢 @李潇 提供)
煎饼果子是清末出现的。而关于现代煎饼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泰城东羊楼村范家老户在1967年拆除古坯墙时发现的一份明万历年间的"分家单",内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记载。
片儿川和虾爆鳝面都是奎元馆发明的,奎元馆创始于1867年。
河南的烩面,据河南省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林所言,是1956年才出现的。(感谢李二提供)
现代意义上的兰州牛肉面,1915年由马保子发明。
至于外国料理,记录的一般都很明确。
土耳其烤肉是1971年发明的。
北海道著名的传统美食成吉思汗烤肉1963年才有文字记载,汤咖喱是1993年第一次出现,前身是1971年的药膳咖喱。
韩国的部队锅……听名字就知道历史很短,1960年才出现。
日本人爱吃的大众美食炒面,1955年出现。
日式铁板烧,1945年战后出现。
说说甜点,包有水果、奶油和冰淇淋的日式可丽饼,1977年出现于东京原宿。
现代大家所知道的马卡龙,1930年首次出现于巴黎。
老婆饼,20世纪30年代由莲香楼发明,很多中式点心都是广东地区发明的。
有些水果出现得也很晚。
现代我们吃的苹果,是清末才传入中国的。至于大家爱吃又脆又甜的的红富士就更晚了,1980年后才正式引进。(感谢 @李潇 提供) 古代的林檎和现在的苹果差别较大,没有亲缘关系,不是同一事物。
武汉这个名字1927年才出现,之前只有武昌,汉口,汉阳这仨名称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如下或类似言论,习以为常:
“那个视察的官员竟然让下属架着他过泥泞地?什么垃圾玩意!”
“最看不顺眼网上跪舔富二代的那群人,真给他爹妈丢人。”
“那么多肢体残疾的乞丐太可怜了,是不是有幕后黑手?”
“某某某天天家暴打他老婆,不是人的垃圾。”
“那个教授又出来鬼扯了,××大学净出这些鸟玩意。”
你觉得这些看法和言论非常常见,但是他们也就出来了几十年而已。
因为这些文化全部是马列给中国洗礼后带回来的:
上面的言论依次反应了如下潜在前提:
官民平等
人人平等
同情弱者
男女平等
质疑权威
======================
官民平等:以前根本没有,别说下属架着老爷、给老爷打伞,以前县太爷出街前那些衙役手里的棍子根本不是摆设,那是会乱棍打走行人或者打烂来不及挪开的摊子杂物什么的;到
现在,据说很多台企也保留着羞辱下属人格、乃至抽下属耳光的习惯;我不否认在大陆也有,但是非常少见,这种做事的企业招不到人,被曝出来就是骇人听闻的新闻,但是传统文化的台湾习以为常;
大陆几千年来也一样;
人人平等:不否认很多人跪舔权贵富人,但是大家其实在人格上认为彼此平等,所以炫富炫爹很招人厌恶;
同情弱者:很多人看到病人啊、残疾人啊、生活很凄惨的人都会起同情之心,要是网络捐款,一夜之间就过几百万,但是以前是没有这种文化的。
在民国的老照片上,饥民就倒毙在粮店门口,我不是说富人应该给他吃的,我是说照片里那些吃得饱的普通人那种漠然麻木的眼神,看着路上的饿殍,好像在看着青草在秋天枯萎一般自然。
男女平等:两个方面:家暴不好和女子工作很正常,真的是男女平等的。古代和近代想也别想;
质疑权威:教授一言不合,骂之;专家一言不合,砸之;每个国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毫不畏惧对方的身份与光环。
在传统里可能吗?绝不可能。儒家社会一直以来95%的文盲,只有5%的人识文断字,他们就是儒教的主教与祭司,高高在上,谁敢质疑他们。
毛泽东先生生平有两件事:
1.他去当兵,执意买水喝,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和士兵(读书人眼里的下等人)喝同一口井里的水;(他还没有信仰马列)
2.他开办识字班,进去之后,所有矿工都起立;(这时毛先生就觉得不好了,开始给工人们讲人人平等)
此外还有嫖娼是恶的与不能三妻四妾:有男人爱嫖娼,但是他们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喊我爱嫖娼?但是在以前,民国的公知教授们把自己嫖娼和玩女学生的事堂而皇之的宣扬引以为荣;三妻四妾更不必说了,港澳台富豪还可以实际的纳妾,放在中国你试试?
那时候东莞扫黄,某些人喊:“今晚我们都是东莞人”,他们支持嫖娼文化,一方面他们想去嫖穷人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这已经是不把穷人当平等看了,而是泄欲的工具;另一方面又高叫嫖娼合法化——这是要在黑社会扶持和道德文化上下毒——我真觉得这群货恶心得要死。
其实和传统文化相比,我们的改变太多了,真好。
总之,感谢马列,感谢毛先生,改变了我们民族千年来的文化,让我们把与祖宗截然不同的文化与道德竟然当成了不言自明与理应如此的平常事。
这货对历史一概不知.然后一堆不知求证的人跟风点赞。
神tm建国到改革开放就2部法律。没有颁布一部新法律
知乎现在就这样了吗??动手查查都不会了吗?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这部法律在某些意义上不亚于宪法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50除了婚姻法,还有你说的刑法
在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
这货说的反革命 是1951年推出来的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还有多部组织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无记名方式投票办法
我就写到1954年了。后面懒的写了。
还有我只是把法写出来而已。要是条例还要更多。
这种人还是法律专业的.国家的悲哀啊.
-------------------------------------------------------------
这个逗比说的反革命条例就是错的。
还洗你妹啊。
http://www. npc.gov.cn/wxzl/wxzl/20 08-12/15/content_1462048.htm反革命条例就只有21条而已!!!!
随便扯,想到哪说哪。
1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文字就有记载使用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融合成栓剂塞入子宫口避孕。
避孕套是17世纪晚期英国查理二世的御医Joseph Condom发明的,嗯是的你没看错,我想你已经知道避孕套英文名的由来了。
而人们目前常用的口服避孕药,直到1957年才通过美国FDA批准出现,发明者是凯瑟琳·德克斯特·麦考密克、玛格丽特·桑格和格雷戈里·平克斯。
不过当时只准用于治疗月经症状,1960年才可以用于避孕。
2
既然说到了避孕药,自然也要顺便说一下小蓝片,伟哥/万艾可。
它作为高血压药物研究的失败品,却意外发现有不可思议的哲♂学♂原♂理,能够挽救比尔盖茨。成为了全世界中老年男性居家旅行必备良药。
而FDA批准通过的上市时间是……1998年。
3
1953年,Nature上刊登了3篇加起来一共四页的letter,共有4个作者,分别是Watson & Crick,Wilkins,Franklin,他们都来自同一个研究所。
这3篇文章证明了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9年后,前三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唯一的女性Franklin于1958年因肺炎及卵巢癌逝世。
4
我们平时说人兴奋,都会说“打鸡血”。
这个来源于建国后红极一时的鸡血疗法。1952年江西南平搞卫生工作的俞昌时发明,1959年起在全国推广,发扬光大,文格初期达到巅峰,后逐渐衰落。
但“打鸡血”这个词却流传了下来。
5
说到打鸡血,顺便说说另一个离现在更加接近的事情。
我们现在常说的特异功能。
这都能被小粉红举报……详见
如何用气功做科研发SCI? - 心•术 - 知乎专栏6
我们都知道,躺在ICU等死的那种叫“植物人”,而如果控制患者最后一点生理功能的脑干也报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脑死亡。
这个概念是1968年1月1日哈佛大学某委员会在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的,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后来大规模的器官捐献和移植提供了法理和伦理上的依据。
7
艾滋病最早的发现是1981年12月10日,同样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4名以前健康的同性恋男性,其中3名有长期不明原因低热。
所以艾滋病是不折不扣的“80后”。
而大名鼎鼎的鸡尾酒疗法就更迟了,1997年9月11日才由Gulick发表论文。
9月11日真是个神奇的日子。
8
1900年前后是医学发明的高峰期,很多重大成果都是在这期间发现的,比如X线,比如阿司匹林。
而阿司匹林早早发现之后,直到1928年,弗莱明才发现了青霉素,也就是我们常在各个抗战小说里看到的“盘尼西林”。
什么概念呢?就是一战的时候根本没有抗生素,稍微被子弹擦破点皮就得死,这也是一战动辄几十万人死于某场战役的重要原因。
9
上面说了,X线是1900年前后发明的,可能不少人还知道伦琴靠这个拿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我们现在常用的另外两个检查仪器,CT和MRI,足足比X线晚了70年。
1930年,有科学家提出了磁共振的理论基础。
1963年,CT分层扫描的理论基础也被提出。
而在1972年,CT正式问世,1973年,MRI也几乎同时投入使用。
前者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奖,后者于2003年获诺贝尔奖。
也就是说,很多医院上了年纪的主任,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没看过CT和MRI的,病人脑子有肿瘤,只能对着X片瞎猜。
10
同样,现在心梗都知道要放支架。
我们常说的冠心病支架,首次成功完成该手术是在1986年的法国图卢兹。
也就是说,仅仅不到30年前,很多人心梗之后,除了按压、吃药(那时候现在常用的抗心梗药物也都没有),就束手无策。
国内更是悲惨,据老主任们回忆,当年很多就是随便输点啥液,疼的厉害就打点止痛药,然后躺在床上等死。
11
我们总说美国医学教育世界第一历史源远流长。
其实……美国医学教育在当年也是如同中国一般野鸡,从两年制到六年制应有尽有,直到1910年著名的Flexner报告闪亮登场,才算是统一成现在的4+4学制。
1914年,中国首个美式学制的现代医学院校湘雅开办。
1919年,协和医学院开学。
所以说,中国医学教育比美国,理论上起步只落后了不到十年而已……
12
总之,庆幸自己活在了这个生病有药,约炮有套的伟大时代吧!
谢绝转载
日式婚礼
这种由神社神官、寺庙和尚主持的日式结婚仪式,看似是「自古以来」的古老传统,实则是明治维新之后,佛教本土宗派与神道教模仿基督教婚礼的产物。
明治十八年(1885年)本土佛教宗派日莲宗才第一次提出「佛前式」婚礼。神道教更是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才邯郸学步地引入所谓「神前式」结婚仪式。
与此相对,我国的「拜堂」婚礼,则是从唐代传承至今的真正传统仪式。
…………………………………………
最近弄了一个公众号叫信说霓虹,信介君准备在上面翻译搬运一些新鲜的日本新闻,和大家分享一些日语学习的经验和日本留学的信息。有兴趣的朋友扫码关注一下呀。
M4/M4A1卡宾枪。
一直以来在影视剧和战地照片中M16A1/M16A2形制的14.5寸枪管卡宾枪上镜率都很高,让人有一种M4很早就装备美军的错觉,但是实际上美陆军在1994年8月15才正式采用。
所以.......
这不是M4而是 柯尔特723型
这也不是M4而是柯尔特654型
这些都不是M4而是柯尔特723/727型
但是下面这个是M4,93年陆军用M4也不是没可能 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陆军特别采购过几千只M4装备特种部队,但是制式采用是94年中旬的事情。所以M4这种看似是1960年代越战期间就有的物种其实比大部分知乎精英还年轻。和CS这个半条命的MOD基本是同时代的东西。
现在AR15形制+AR18自动系统的徒子徒孙漫山遍野,这个回答也可以反过来回答: 哪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其实早就发明了? 这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