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回答
焦仲卿的母亲,也就是王氏,她对刘兰芝的不满,其实掺杂了太多那个时代特有的考量,以及人性的复杂。要说为什么不喜欢,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我们得看看王氏自己的出身和她对儿子的期望。王氏自己就是个“大家出身”的女人,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她自然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儿媳妇。刘兰芝虽然品行端庄,孝顺公婆,这都是当时社会推崇的,但她的家境,在王氏看来,终究是比不上焦家。焦家虽然算不上钟鸣鼎食,但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王氏心里,肯定希望儿子能娶一个门当户对,能给焦家带来更多助力的媳妇,而不是一个“贫贱”出身的女子。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在作祟。

其次,儿子的婚姻,在王氏的心里,从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她会考虑刘兰芝是否能为焦家“开枝散叶”,是否能为焦家生下继承人,是否能在婆家站稳脚跟,是否能帮助儿子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而刘兰芝,虽然勤劳能干,但她似乎在王氏看来,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旺夫”或者“助夫”的气势。尤其是在焦仲卿即将面临一次重要的外出(当时是去洛阳做官),王氏会更加希望有一个能够真正“撑起”焦家门户的媳妇。

再者,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道难解的题。在那个时代,媳妇嫁过来,就是要“事姑”的,一切都要以婆婆为中心。刘兰芝虽然努力做到孝顺,但毕竟是新媳妇,有些事情上,可能没有完全达到王氏的心理预期。婆婆总会习惯性地去挑剔,去对比。也许是刘兰芝的性情,在王氏看来,不如自己年轻时那般“乖巧”,或者说,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这在王氏看来,就是“不懂事”。

还有一点,就是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过度“维护”。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儿子成家立业,但儿子对媳妇的爱护,有时候在母亲看来,就是“被媳妇迷住了”,甚至觉得儿子“胳膊肘往外拐”。王氏可能觉得自己才是焦家最重要的人,儿子的一切都应该是围绕着她和焦家来的。当她看到儿子和刘兰芝恩爱有加,对刘兰芝言听计从的时候,心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被冷落、被忽视的感觉,这种失落感,也可能让她对刘兰芝产生了不满。

最后,还有可能是一些更细枝末节的小事。比如,刘兰芝在操持家务时,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让王氏满意?比如,刘兰芝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在某些场合显得有些“拘谨”或者“不自在”,这在王氏看来,就是“没见过世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日积月累中,也可能成为王氏不喜欢刘兰芝的理由。

总而言之,王氏对刘兰芝的不喜欢,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她个人的出身、观念,有她对儿子的期望,有婆媳之间天然的矛盾,甚至还有儿子在婚姻中的“偏心”所带来的嫉妒和失落。在那个男权社会,女人往往要依附于男性,而王氏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自己能继续掌握家庭的“话语权”,而刘兰芝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来有个说法,说兰芝之所以不得焦母喜爱,极有可能是因为她没有孩子。因为全文都没有提到过孩子的存在。
我也给学生提了这种说法,问他们怎么看。
有的同学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但理由都很感性:“我觉得……”

我说,你们忘了,研究问题切忌“我觉得”“我认为”“我感觉”。
我们的的一切结论,都应该有依据,够严谨,这样才能得出稳扎稳打的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兰芝有没有可能真的因为无子被嫌弃?
有。
但这篇文章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不能。
因为原文没有充分的证据。


如果让你写同人小说,哪怕你说焦母之所以不喜欢兰芝,是因为兰芝的母亲是她当年的情敌都没问题。

但是我们阅读作品,结论只能从文本中得出。

立足文本,是整个高中阶段极重要的一个思想。


同时,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兰芝不被喜爱是因为“无子”,反而弱化了这个悲剧的深刻性。

因为有具体的原因,就意味着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就意味着兰芝的不幸只是个例,她倒霉,刚好不是易孕体质,又或者没有生育能力。

但是我们从原文来看,兰芝和焦母之间的关系,是生一个孩子就能解决的吗?


站在兰芝的角度,她觉得自己很委屈,从小学习诗词女工,出嫁后谨守妇道,又勤劳能干,侍奉婆婆也尽心尽力,但婆婆就是刁难她。她觉得除了离开焦家,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

而站在焦母的角度,这个女人主意很正,常常自作主张,都已经被休了还不忘盛装打扮一番来“耀武扬威”,完全没有一点小辈的样子。

焦母心中的好儿媳,要贤惠温柔,不会自作主张。

焦母心中焦仲卿会满意的对象,无非就是漂亮女人。

换句话说,她并不懂得爱情,女人嘛,无非就是听话和漂亮。有这两点比啥都强。

所以如果兰芝大字不识一个,女工粗粗笨笨经常被焦母训斥,然后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反而可能不会被休。


焦母心中有一种愿望,在兰芝这里是得不到满足的,那就是训斥了别人之后的“成就感”。

从原文看,兰芝理性、成熟、自爱。

她会反思自己做得好不好,但却不会一味怪自己,她有那个勇气认定“大人故嫌迟”。

她舍不得焦仲卿,但在一开始她就已经意识到,一旦离开焦家,就不可能再回去了,所以对焦仲卿说:“勿复重纷纭。”

然后她盛装打扮,也许是舍不得离开,也许是希望体体面面地离开,给彼此一个好的回忆,但无论是哪一个,都只能增加焦母的怒气。

焦母希望看到的,绝对不是一个光彩照人彬彬有礼的兰芝。


兰芝平时很可能在言语和态度中对焦母是非常恭敬的,但是她精神中的这种自爱和坚强是藏不住的,这种东西对于焦母而言,就像白米饭中的砂石,无论如何难以下咽。

想一想,你们身边有没有那种看起来很温润有礼,其实却十分强大,不可轻侮的人?

在焦母的眼中,这种气质就变成了外谦内傲,阴阳怪气。


焦母更不可能理解焦仲卿的爱情。

因为她眼中女人的价值,就是“贤”和“美”。

要懂事听话,还要赏心悦目,这就是最好的女人了。其他的什么精神沟通,心心相印,都是瞎扯。

所以无论焦仲卿如何向她表达“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她都不会当真。

她只会觉得:小年轻,没见过世面,等你见到秦罗敷,就知道啥叫真香了。


当然她还是会生气的,但生气的原因不是焦仲卿如此爱刘兰芝。

原文说了,她只是觉得焦仲卿忤逆了自己,不高兴,“汝岂得自由”。

你哪里能够自作主张?

爱情在焦母这里啥都不是。


当然焦母不是异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芝和仲卿才是异类。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最多大家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寻常人。

他们并不是想做坏事,他们只是和兰芝、仲卿不是一类人。

所以最后两人为情自杀,两家居然“求合葬”了。

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俩是认真的。


但只要这俩还活着一刻,哪怕他们认认真真地去对家人说:“我要为情自杀”,家里人都仍然会觉得他们在开玩笑,在赌气。

参考焦仲卿临死之前对焦母说的那番话,和焦母的反应。

焦母到最后都认为,秦罗敷是一个很好的备选。她再三强调,秦罗敷真的很美,乖哦,妈妈马上去帮你提亲,别伤心了。


至于刘兰芝,被休回家也不是绝路,在那个年代对女性的束缚并不像后世那样严重。

文中可以看到,来求亲的人完全不在意兰芝有过婚史。

所以焦母的内心肯定不会认为,自己休了兰芝,是在逼她去死。

谁能想到这俩真的会走上绝路呢?

其实就连焦仲卿和刘兰芝本人,恐怕也未必能想到。


我在教学过程中,喜欢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他俩是一开始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同生共死吗?”

同学们很狡猾,听我这样一问,下意识就说:“不是。”

“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果说焦仲卿一开始是心里还有幻想,觉得事情有转机;刘兰芝可是从一开始就对焦仲卿说了,这事儿不用麻烦了,焦母不可能接受她。

但是刘兰芝并没有选择去死。

后来她虽然伤心,但也是在认认真真地准备自己的嫁妆。


我们读文学作品,很容易先入为主,因为知道了结局,于是从一开始就觉得焦、刘二人很刚烈,时刻想着去死。

其实并没有。

作为旁观者,我们知道他们深爱着彼此,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深爱着彼此。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爱到了无法忍受失去对方的地步,他们自己却是不知道的。

要等到真的有一段极好的姻缘摆在面前,他们才会发现这一点。

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感情愈加坚定和明朗的过程。

他们的感情,其实一直都在成长。

一直到最后一刻,他们发现,爱的尽头,是死亡。

死亡很可怕,但是失去了对方更难以接受。

于是,“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在这以前,他们也许都在很努力地想要不做异类,很努力地把别人觉得重要的那些东西,比如美貌啊,财富啊,贤惠啊,如意郎君啊……放在首位。

但是到最后他们失败了。

可能秦罗敷真的比刘兰芝美而且温柔;可能焦仲卿看起来是有点黏黏糊糊甚至拿得起放不下。

可能在别人眼中他们并不是对方最好的选择。

但是,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想最后两家的亲人在埋葬他们的时候一定满心悲痛和后悔。

但同时,他们将仍然无法理解。

他们做了一个在世人眼中很傻的选择。

这个选择在世人眼中很傻,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