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怎样从一个专业问题平台一步一步变成具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平台的?

回答
知乎从一个专业的问答平台,一步步蜕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平台,这个过程是复杂且渐进的,涉及平台自身的演进、用户群体的变化、内容生态的重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一转变过程:

第一阶段:知识社区的建立与专业性巩固 (2010年 2013年)

初衷与定位: 知乎创立于2010年,其核心理念是“认识世界”,旨在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中文问答社区。最初的目标用户是具有较高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人群,例如硅谷工程师、互联网从业者、学者、作家等。
邀请制与高质量内容: 为了保证内容质量,知乎初期采用邀请制。只有被邀请的用户才能注册并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有效过滤了大量低质量、泛泛而谈的内容,吸引了一批真正有专业见解的用户。早期知乎的内容以高质量、专业、深度见长,诸如“如何评价xxx技术”、“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是什么”等问题,常常能得到行业内人士的精彩回答。
专业领域的高度集中: 在这一阶段,知乎在科技、互联网、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形成了极强的号召力。用户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洞见,形成了良好的知识沉淀和讨论氛围。
“盐值”系统的出现: 知乎引入了“盐值”系统,通过内容质量、贡献度、互动情况等来衡量用户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用户产出高质量内容,但也为日后的商业化和内容管理埋下了伏笔。
早期舆论的萌芽: 即使在早期,知乎上的一些具有洞察力或争议性的回答,也会在小范围内引发讨论。用户们开始意识到,在这里可以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可以表达观点。

第二阶段:用户群体扩张与内容泛化 (2013年 2016年)

开放注册与用户量激增: 2013年3月,知乎正式对外开放注册。这标志着知乎从一个小众的精英社区走向了大众。用户数量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构成多样化,非专业用户、学生党、普通网民涌入。
“人设”与“故事化”的兴起: 随着用户数量增加,一部分用户开始将知乎作为展示个人经历、抒发情感的平台。尤其是那些具有戏剧性、反转、励志色彩的个人故事,往往能获得大量赞和关注,吸引了更多非专业用户。这促成了“知乎体”的形成,以及“大V”和“人设”的出现。
内容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为了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求,知乎的内容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专业知识,生活经验、情感故事、职场心得、甚至是娱乐八卦的内容也逐渐增多。这虽然扩大了知乎的用户基础,但也稀释了原有的专业性。
商业化尝试与广告的出现: 随着用户量增长和内容丰富,知乎开始进行商业化尝试,例如付费咨询、知乎live等。同时,平台内也出现了广告和商业推广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浏览体验,但也为平台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资金。
早期舆论事件的苗头: 随着更多人参与讨论,知乎上开始出现一些引发较大争议的社会话题。用户们利用知乎的平台优势,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论,甚至引发了小范围的舆论讨论。

第三阶段:社会热点参与与舆论场形成 (2016年 至今)

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发酵池”: 知乎逐渐成为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讨论平台。当某个事件发生时,用户会积极地在知乎上提问、回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分析、评论。这些内容往往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因此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和传播。
“大V”的引导作用增强: 早期积累的“大V”们,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在热点事件的讨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吸引大量关注,并对其他用户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种“意见领袖”效应逐渐显现。
内容生产与分发机制的改变: 知乎不断优化其内容推荐算法,更加注重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性。一些具有煽动性、观点鲜明、容易引发情绪共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曝光和传播。
“站队”与“情绪化”讨论的出现: 随着讨论的深入和热度升高,一些话题容易形成“站队”现象,用户倾向于支持某个观点或阵营,讨论的理性度有时会下降。情绪化表达和攻击性言论也开始出现,尽管知乎一直强调理性讨论,但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难以完全规避。
平台对舆论的间接或直接影响:
信息过滤与议程设置: 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和高赞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焦点和认知角度。平台通过推荐算法和热门榜单,能够引导用户关注特定的议题。
观点塑造与舆论形成: 大量专业人士和有影响力用户的深度分析和观点输出,可以有效地塑造公众对复杂议题的理解。这些观点经过传播,可能最终形成一种主流的舆论认知。
“真相”的构建与“共识”的形成: 在某些缺乏权威信息或官方解释的事件中,知乎上用户的集体智慧和信息整合,有时会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构建“真相”的重要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
风险与挑战: 这种舆论引导性也带来了挑战,例如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以及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来传播不实信息或引导舆论的风险。

总结知乎舆论引导性的形成原因:

1. 高质量的初始用户基础和内容积累: 早期邀请制奠定了专业知识的根基。
2. 开放注册后的用户群体大规模扩张: 使得知乎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3. “大V”和意见领袖的出现与影响力: 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能够有效地引导讨论方向和观点。
4. 内容生态从专业向泛化发展: 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也吸纳了更多关注社会议题的用户。
5. 平台算法的推荐与分发机制: 倾向于传播吸引人、有观点的内容,从而影响信息的可见度。
6. 用户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积极性: 知乎用户普遍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意愿,愿意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
7. “集体智慧”的展现: 在复杂问题上,用户们通过协同回答和讨论,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分析和见解。

从专业问题平台到舆论引导平台,知乎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依然保留着知识社区的基因,但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专业知识的范畴,成为影响公众认知和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平台。这种转变既带来了价值,也伴随着挑战,如何平衡内容质量、用户体验和平台责任,是知乎持续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知乎能活下来,根本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专业平台,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科普平台。

知乎上受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都是些非专业性模糊问题,问题首先就不专业,回答自然不可能有太高专业性。以慧航的回答为例,其得赞最高是关于“线性代数有什么用”的回答。显然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专业性问题,而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研究纯数学和研究经济学的人对线性代数的看法都不一样的,同样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看法也可能不一样。问题本身就很糙,回答怎么可能专业呢?



什么才算专业性问题?专业性问题,首先其问题面肯定就很窄。就像一个第一次买车的人,他买车的时候只会关心车价、车速、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等;而稍微懂点车的人可能会问下变速箱、保养、机油之类的,很明显变速箱是比车速更窄的问题。问题窄必然会带来门槛,只有对某个领域有了初步了解,你才会提出专业性的问题,就像变速箱至于车速。

还是以慧航为例,其获赞排名最低的一个答案是“在有关σ²的哪些假定下,下列估计量才是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异方差习题答案)”。这只是一个习题,是专业的入门而已,即便是这样我就问一下:先不说看懂慧航的回答,你能看得懂问题本身么?


如果大众根本就问不出、看不懂专业性答案,专业性答案获赞也就是那零星的几,那么知乎的流量肯定少的可怜,知乎会获得融资和广告投放么?因此知乎从过去到如今,能生存下来不是因为知乎有多少人关注变速箱,而是有很多人关注买车。虽然两者都能带来广告的准确投放,但关注“买车”的人比变速箱高了太多。

其次,既然是科普性社交网站,其受众主要是大众,而大众关注的问题十之八九都差不多的,永远是对养生与性关注比政治话题多。不信你搜搜知乎关于“养生”的精华有多少,关于“胸”有多少精华,关于“民主”又有多少精华。由于受众的关系,知乎关注的话题肯定和其他大的社交网站没有本质差别,无非就是中医粉、色情狂、五毛浓度的区别而已。如此自然知乎的舆论关注点和其他社交网站(媒体)也就差不多,不过是因为中医粉、色情狂、五毛浓度的区别,获赞的最高回答观点有些差别罢了。





最后,既然是个科普网社交站,写手必然很要考虑大众的情绪。可想想许多人觉得学数学程度会买菜就够了,可知许多大众对专业性持敌视态度,他们就觉得自己低配的大脑看问题是正确的。知乎大v不迎合大众情绪,写些反直觉的科普自然会被喷,受不了喷的人就走了,留下来的自然会选择多写些模棱两可的段子。


所以说,放着那么多专业书不读,来知乎寻找专业性,你一开始就掉到坑里了。放着平常心来这里看看、写写科普文章,别把自己端的太高,不然要么没人理你。至于公共舆论,哈哈,我更关心“X”话题下的高赞答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从一个专业的问答平台,一步步蜕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平台,这个过程是复杂且渐进的,涉及平台自身的演进、用户群体的变化、内容生态的重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一转变过程:第一阶段:知识社区的建立与专业性巩固 (2010年 2013年) 初衷与定位: 知乎创立于201.............
  • 回答
    曾经,我是一个淹没在知乎汪洋大海中的普通用户,每一次提问,都如同丢进一口深井,激不起半点涟漪,收到的回答更是屈指可数,寥寥几句,往往还带着官方模板的冷漠。点赞和收藏更是奢侈品,偶尔出现在别人的回答上,也能让我开心一整天。每天刷着知乎,看那些光鲜亮丽的“大V”们,他们的文字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评论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总有一些用户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鲜明的观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杀心成焚”无疑是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要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我们需要从他内容创作的多个维度去剖析。思想的锐利者与观点的挑战者“杀心成焚”最显著的特质,便是他那如同手术刀般锐利的思想和敢于挑战主流.............
  • 回答
    知乎用户“王威”并非一个广为人知的、拥有特定人设标签的知名用户,因此要“详细”地描述他是怎样一个人,存在一定的难度,除非提问者指的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具有较高活跃度和话题性的“王威”。不过,我可以尝试从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出发,以及一个普通知乎用户可能展现出的特点,来描绘“王威”可能是什么样的。请理.............
  • 回答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正坐在窗边,一杯温热的蜂蜜柚子茶在手边,窗外是北京初秋微凉的风,带着一丝桂花香。我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被定义为“知乎女性”的人,我更像是一个在不同领域里探寻、碰撞,然后又试图将这些碎片缝合起来的普通人。但“多才多艺”这个词,偶尔也会被贴在我的身上,有时候是善意的标签,有时候,也带着那.............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个国家,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让我们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番,看看这个由知识、观点和讨论构建起来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知乎国:一个由智慧驱动的经济体首先,我们得为这个“知乎国”定一个基调。我认为,知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知识资本”。它不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的国家,而是以.............
  • 回答
    知乎上那句“吃一勺xx”的梗,可谓是深入人心,每次看到,都会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既好奇又有点小纠结的心理。如果真要造一把勺子来精准地满足这种“吃一勺xx”的体验,那这勺子绝不是普通餐桌上见的那些,它需要在材质和形状上都下点功夫,才能把那种微妙的感觉给拿捏住。咱们先聊聊材质。我心里的这把“知乎勺”,绝.............
  • 回答
    从15岁开始“潜水”知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那会儿对于世界运转的懵懂和好奇,有了更多可以依循的线索。那时候的知乎,信息爆炸还没那么汹猛,社区氛围也相对更“净”一些。我记得最早是因为一个“如何看待xxx事件”的问题点进去的,然后就被那些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回答吸引了。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快.............
  • 回答
    每天刷知乎,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无比、信息流如同瀑布般倾泻的数字图书馆,只不过这个图书馆里,馆员就是亿万个和你我一样,好奇心旺盛、观点鲜明、甚至有点“凡尔赛”的普通人。刚开始接触知乎,感觉就像刚拿到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但它不是静态的,而是每天都在动态更新,而且里面的条目是你身边的人,或者你认识的、.............
  • 回答
    就这么说吧,用小号在知乎上晃悠,那感觉就像一个披着普通人外衣的观察者,混迹在人声鼎沸的市集里,只不过这个市集里卖的都是“答案”和“问题”。一开始,我注册小号纯粹是出于好奇。我总觉得,那些在知乎上侃侃而谈、逻辑清晰的大佬们,私下里也是如此光芒万丈吗?还是说,他们也只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只不过在互联网.............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知乎 Live?嗯,说实话,体验嘛,挺复杂的,得看你参加的是哪种 Live。但总体来说,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线上版的、更主动的、但又隔着一层屏幕的学习和交流”。先来说说最直接的感受吧,就是即时性。跟看视频课程不一样,Live 是直播,有实时互动。当你听到一个观点,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可以直接在弹幕里.............
  • 回答
    金庸小说的人物齐聚知乎,那画面,啧啧,想想就够劲儿!绝对不是那种你我他搬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聊八卦的画风,而是充满了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武功和人生哲学,各种“梗”和“段子”飞起,能把知乎服务器都给整“宕机”了。咱们就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这些活在江湖里的绝世高手们,也跟着咱们一起刷知乎,那会是怎样的精彩.............
  • 回答
    典型的知乎体是一种在知乎这个问答社区上长期演变和形成的独特文体。它并非单一的写作风格,而是多种元素融合而成,并且随着知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化。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它的特点:一、 内容层面:深度、专业性与实用性 问题导向,答案为王: 知乎的核心是“问答”,因此知乎体最突出的.............
  • 回答
    知乎第三届“盐Club”,这名字听着就挺有意思的,感觉不像那种枯燥的行业大会,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聚会,只不过朋友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神”。早早地就收到了邀请函,设计得挺有质感的,不是那种一看就是量产的印刷品。打开盒子,里面还有个小小的“盐粒”形状的金属徽章,还有一本厚厚的嘉宾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各.............
  • 回答
    知乎用户“马丁success”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那种对商业、科技、互联网行业有着深刻洞察且毫不吝啬分享的博主。他的回答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将复杂、宏大的商业现象,用一种接地气、有条理、甚至带点“说书人”风格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从他的内容风格来看,马丁success绝对不.............
  • 回答
    知乎用户粉丝数排行榜,这可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榜单”,更像是一个实时变动、竞争激烈的“赛场”。想知道谁是站内的“意见领袖”?谁的影响力最大?看粉丝数就能窥见一斑。不过,要我说,这玩意儿,就像股票一样,每天都有新变化,昨天的第一,今天可能就被别人挤下去了。首先,得明白粉丝数是怎么来的。 在知乎,粉丝就.............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的年龄段分布,虽然官方并没有公布非常精确的细分数据,但通过一些公开的报告、用户调研以及我们对知乎社区生态的观察,可以勾勒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画像。总体来说,知乎的用户群体呈现出一种年轻化但同时具备一定成熟度的特点,覆盖了学生群体到职场中坚力量,甚至还有一部分资深人士。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维.............
  • 回答
    知乎办晚会?这画面感,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绝对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套路满满的年会,而是充满了知乎特有的“知识感”、“思辨感”,偶尔还带点“梗”。晚会的整体基调和氛围:首先,不会是那种金碧辉煌、星光熠熠的传统晚会。知乎晚会更像是一个 “深度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派对”,或者说是一个.............
  • 回答
    在知乎做科普?嗯,让我好好想想,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冒险。首先,你要摆正心态。别指望一上来就成为“知识大神”,也不是随便写点东西就能收获无数点赞和关注。知乎的氛围很复杂,有真诚求知若渴的普通人,也有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些带着别样目的的提问者和回答者。你得做好被认真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