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是抓不到人贩子「梅姨」?

回答
“梅姨”这个名字,像一根扎在无数人心头多年的刺,痒痛难忍。一说起她,总带着一丝无奈和不甘:科技这么发达,怎么就抓不到一个“梅姨”?这个问题,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它牵扯到的,是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首先,我们要明白,“梅姨”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一个代号,一个集体的符号。她代表的是那些在儿童拐卖链条中,扮演着“中间人”、“介绍人”角色的女性。她们往往是当地人,熟悉社区环境,与周围邻居、亲戚有一定联系,甚至可能在一些老人或困难家庭中建立起信任。这种“熟人”的身份,是她们能打入社区、接触儿童的重要基础。

那么,为什么科技抓不住她?

1. “梅姨”的“隐形”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
高度的流动性和隐蔽性: “梅姨”不是坐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等你来抓。她们可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乡镇之间游走。一次拐卖完成后,她们可能就消失了,换个身份,换个地方,继续“工作”。她们的生活轨迹,不像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罪犯,有固定的住所、规律的作息。她们的“生意”随时可能发生,也随时可能结束,然后迅速“隐藏”。
“职业”的高度专业化和去中心化: 拐卖儿童是一个产业链,而“梅姨”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她可能负责的是“联系”、“介绍”这一步。她不直接拐走孩子,也不直接购买孩子,而是像一个“媒婆”一样,将“卖家”和“买家”牵线搭桥。这样一来,她本身的信息就更加模糊,也很难直接锁定。一旦某个环节被打击,其他环节依然可以运转。
“梅姨”的定义模糊,难以直接识别: “梅姨”并不是一个公开的职业,没有注册,没有身份认证。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个街边小贩,甚至是一个看起来和蔼可亲的奶奶。她的行为往往是隐秘的,不易被察觉。而且,一个“梅姨”的“业务”可能非常有限,她不会像大张旗鼓的罪犯那样留下明显的犯罪痕迹。

2. 证据链的断裂,是“梅姨”逃脱的“保护伞”:
“梅姨”本身不直接实施暴力或非法行为: 很多时候,“梅姨”的作用是“介绍”。她可能只是将一个家庭的孩子“介绍”给另一个家庭,收取一定的“好处费”。她本身可能不直接参与拐骗、运输、贩卖等具体犯罪行为。这样一来,直接指向她的证据就变得非常困难。
信息传递的匿名性和不可追溯性: 过去,很多联系是通过口头、信件,甚至一些临时的、匿名的电话卡。即使现在有手机,她们也会有意识地销毁证据,使用一次性号码。要找到她,需要跨越无数个信息节点,每一步都可能断裂。
证人证词的局限性: 即使有被拐儿童的家长或者其他知情者,他们提供的线索往往也是模糊的。例如,“她是个中年女人”、“她住在XX附近”、“她经常说XX话”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大海捞针的警方来说,很难直接定位到个人。而且,很多被拐卖的儿童,年龄很小,长大后记忆模糊,或者即使记得,也可能不知道“梅姨”的真实身份。

3. 科技的局限性,在“人”的世界里,并非万能:
技术手段的“滞后性”: 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梅姨”们也在“适应”。她们会规避监控,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或者干脆在监控盲区活动。手机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都需要有足够清晰的数据才能发挥作用,而“梅姨”们的高流动性和隐蔽性,恰恰是技术追踪的难题。
隐私和法律的界限: 科技并非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警方的侦查需要遵循法律程序,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监控和追踪。我们不能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凭空扫描出所有人的信息。
“梅姨”不是一个“数据点”: “梅姨”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情感,有社交,有生活。她的行为动机,她的社会关系,她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构成了她的“人性”,而人性本身,就是最复杂的变量,也是科技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洞察和预测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在努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梅姨”的案件从未停止引起关注,警方也从未放弃。每一次被公开的案例,每一次被找回的孩子,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链条是可以被打破的。

社会认知的提升: 如今,公众对儿童拐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社会力量都在参与进来,提供线索,呼吁关注。
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DNA数据库、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不断提升,虽然“梅姨”难以直接被锁定,但通过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例如被拐卖儿童的DNA信息,或许能找到与他们有联系的“中间人”。
警方的持续努力: 警方一直在积累案件信息,分析作案手法,不断完善侦查技术。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梅姨”们,可能已经被锁定,只是尚未被公开。

“梅姨”之所以难以被抓获,不是因为科技不够发达,而是因为“人”太狡猾,社会关系太复杂,犯罪链条太隐蔽。她就像一个游荡在阴影里的幽灵,利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疏漏,进行着最残忍的交易。我们期待科技能早日揭开她藏匿的面纱,但也深知,这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更多的线索,以及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漫长的追捕,是对科技能力、社会良知,以及人性底线的严峻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梅姨”还没有找到,拐卖46名儿童的恶魔却已经提前释放


近日,朋友圈到处都在寻找“梅姨”。





梅姨,真实名字不详,曾用名潘冬梅,这个名字也不一定是真的。约65岁,身高1.5米,讲粤语,会客家话,曾长期在增城,韶关新丰活动,平时做红娘,暗地里倒卖孩子。





目前,被“梅姨”拐卖的 9个孩子,已经有两名被找到。两个被拐卖10几年的孩子终于和亲人团聚,令人振奋,令人唏嘘,还有7个在哪里?


“梅姨”是中间人,找到她,7个孩子的下落就可能变得清晰。


梅姨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没有她的真实照片。





这是警方之前发布的“梅姨”模拟像,而朋友圈最近刷屏的照片,已经被辟谣不是官方公布信息。





每一个孩子被拐卖的背后,就多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他们一辈子都在寻找失去的孩子,每天活在希望失望再失望之中,寻找孩子成了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


再看我们对人贩子的处罚,却和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悬殊巨大。





这个面相凶恶的女人,叫陈莲香,两年拐卖46名儿童,还害死了两名,号称“中国第一人贩子”,最后只判了10年刑,罚款3000元。目前由于服刑期间认罪悔罪,表现积极,已经被提前释放。(2016年9月1日以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提出假释建议书,对罪犯陈莲香予以假释。假释考验期限,自2016年9月29日起至2019年5月19日止。)





就这样一个恶贯满盈,拆散了几十个家庭,害死两条性命的人贩子,只关了5年,已经被提前释放,已经被原谅,又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孩子身边。





我们看看这个恶魔当初的一段对话。


警方:你为什么要拐卖儿童?
陈莲香:钱来得快!
警方:你不晓得这是犯法吗?
陈莲香:不就一个孩子吗?丢了再生一个呗!
警方:你主要对哪些孩子作案?
陈莲香:主要是看着健康,“质量好”才能卖个好价钱。
警方:你用什么方法拐卖儿童的?
陈莲香:好哄的就骗,机灵的就抢,实在不听话的就打晕带走。只要大人不注意,一般都能得手。
警方:拐卖过程中为什么要杀孩子?
陈莲香:那孩子哭声太大,差点把人招来,我那个同伙怕惹事,就把孩子丢河里了。这是他干的,不是我干的。


就这样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只判了10年,因为在监狱表现的好还可以减刑释放,那么,这个拐卖人数远远少于46人的“梅姨”,能判多少年呢?





当然,寻找“梅姨”更大的意义在于寻找失去的孩子,剩余7个家庭的重大希望就在她身上了。


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只要他们的孩子还健康的活着,他们有生之年还能再相见,对于人贩子的处罚,他们已经不再关心。





不是他们不恨人贩子,他们更恨,但那种痛苦,不是别人能体会的。


希望法律能够震慑犯罪分子,希望人间不再有拐,希望丢失的孩子都能和亲人团聚。




你的点赞和关注,都是一份力量!

谢谢赞同和收藏。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user avatar

额。。因为网络流传的信息不一定准确,凭借不准确的信息去找,是在缘木求鱼。

针对这张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的「画像」,公安部最新官方发布声明称:

网络上流传的广东增城被拐9名儿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公布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长像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广东省公安厅未邀请专家对梅姨二次画像,广东警方仍在积极开展寻找其余7名儿童下落。ccser不是公安机关官方权威平台,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网络流传的画像,是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根据据称与「梅姨」同居两年的当地老人及其女儿进行沟通,所绘制的。随后,有网友基于林宇辉绘制的黑白画像又合成了彩色版。

然而,林宇辉的画像和 2017 年广东警方发布的通缉令中的嫌疑人画像有较大出入(上图)。在无法确认林宇辉所提到的「当地老人」同居对象是否真正就是梅姨的情况下,画像又存在这样的明显差异,应当审慎看待。

模拟画像技术,指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利用绘画或人像组合仪对犯罪嫌疑人的颜面各部特征进行再现并加以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从而形成完整的、与目击者描述形貌特征相似的案犯的画像,以供识别一种专门技术手段。[1]

另外,还有一种「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这次事件中,也有自媒体提到有助于依据少量线索寻找到嫌疑人。关于这门技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

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2]

然而,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影视剧进行神乎其神的渲染,简直把侧写者描绘得多智而近妖,把犯罪侧写弄得好像问笔仙一般,可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在犯罪心理画像得到广泛应用的美国,1971 -1981 年 FBI 共制作了 192 分犯罪心理画像,然而据警方反馈,只有 17% 真正对识别嫌疑人提供了帮助。(参考阅读Is Criminal Profiling Dead? Should It Be?) 刑侦领域专家 Gary Copson 针对 184 份犯罪侧写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只有 2.7% 的犯罪侧写直接帮助警方实施了逮捕行为。(参考阅读:politieacademie.nl/kenn

从警方发布的辟谣信息来看,对于作案的「梅姨」是否存在、长相如何,尚缺乏直接证据。无论是模拟画像,还是犯罪心理画像等技术,仅能根据不同信息源的陈述尽最大努力进行分析,但一旦存在关键性的预设错误,就瞬间可能被带入歧途。

虽然我们盼望寻回被拐卖儿童的心情非常急切,但对待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画像,也要理性看待,不要把犯罪心理画像和真实的证据相混淆。

特别感谢 夕凪 通过私信提醒注意区分「模拟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在建议的基础上对回答进行了修改。

参考

  1. ^ 张勇. 目击者诸因素对模拟画像相似度的影响[J]. 刑事技术, 2008, 4: 45-46
  2. ^ 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