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杂交水稻的科研究竟有多难?

回答
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绝非坦途,其难度体现在多个维度,是一个长期、艰辛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

首先,这是一种对生物学规律深刻洞察和精准驾驭的挑战。水稻的育种,本质上是利用其自身天然的遗传变异,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组合优良基因。杂交育种的核心在于“优势利用”,也就是将两个亲本各自的优势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整合到同一个植株上,从而产生比亲本表现更优异的后代。然而,水稻的遗传机制极其复杂。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一个看似简单的性状,比如产量、抗病性、米质,背后可能涉及成千上万个基因的协同作用,这些基因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千变万化影响。要找到能够稳定发挥优势效应的亲本组合,就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对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伴侣,而且这个“完美”还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波动。

其次,这是对育种技术和方法论的极致追求。杂交水稻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和应用。这项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细胞质基因来控制花粉败育,从而实现杂交。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技术难点。首先,要找到稳定的、能够保持不育性状的“不育系”,这就需要漫长的选育和鉴定过程,期间还要不断克服“复配稳定性”的问题,即能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保持不育。接着,还要育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持系”,它的作用是恢复父本的育性,确保杂交种子能够正常产生。而“恢复系”则需要携带能够克服不育基因影响的基因。这三个品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育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为精细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细胞工程技术以及野外大量的田间观察和测验。

更具挑战性的是,科研人员还需要不断地优化杂交组合,寻找新的亲本资源。一个成功的杂交组合,不仅要满足产量高、抗性强的基本要求,还要兼顾米质、适应性、生育期等一系列复杂的性状。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基因库里进行“大海捞针”,需要耐得住寂寞,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量的杂交试验、区域试验和产量评价。一个区域性的试验,可能需要试验上千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都要经历多年的多点观察和数据统计,才能从中筛选出真正有推广价值的品种。

此外,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也为杂交水稻科研增添了极大的难度。水稻的生长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环境因素极为敏感。即使是同一批亲本,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其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科研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识别出哪些是稳定的优异性状,哪些是偶然的变异。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利用环境因素来“驾驭”水稻的生长,以最大化其优势。例如,选择合适的播种期、施肥方式、灌溉方法等,都需要基于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环境的深刻理解。

最后,这还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自然界的“博弈”。新品种的育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亲本选择到最终的推广应用,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病虫害的发生、气候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科研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韧性,能够承受失败,并且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挑战。每一次病虫害的爆发,每一次极端天气的出现,都可能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促使他们去寻找更优良的品种和更先进的育种策略。

总而言之,杂交水稻的科研,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耐心、智慧、毅力和对生命最深沉敬畏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无数个日夜的田间辛劳,是对基因密码的不断探索,是对生命奥秘的孜孜以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多难呢?

没搞过杂交水稻育种,但参加过杂交玉米育种,而且是失败了的育种。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农业局,从1973年始的近30年里,每年十多个人,10多万元,成果最终通过了省级审定,非常适应山区气候,高抗耐瘠高产,推广中非常受欢迎,但是……因为亲本生活力弱,制种成本高,停止制种了。

我在育种过程中只做了几年微小的工作——小材料繁育,但这个工作在我近30年跑田坎的工作生涯中一直都是我认为最苦逼的。具体就是在夏天7、8月的中午12点到2点,在种植了数百个玉米自交系的地里给所有雌雄穗分别套袋,并把指定自交系的花粉授到指定自交系的雌穗上(杂交、测交、自交)并记载。

大家可以现在到外面的烈日曝晒一中午试一下,也不用到更凶残的玉米地里,就在空旷的水泥地也行。要知道,在这个时间段连最勤劳的老农民也不会进玉米地的!我却必须在烈日曝晒、地气蒸烤、玉米叶割伤的围剿下细致地工作近两小时,这滋味只有体验过的人知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所有育种工作者都是英雄,无论他们是否成功。

=============

另:感谢 @愿你无忧 的提醒,玉米育种因花大且雌雄穗天然分离还算好的,水稻花很小且雄蕊雌蕊长在一起,在育种过程中做测交和杂交时,还必须在母本开花前用镊子把母本的雄蕊清理干净,而且不能伤到雌蕊,更不能让母本自己的花粉落在自己的雌蕊上,然后套袋;等开花后再用父本的花粉授粉。不过这工作不需在中午做,可以躲下太阳,但一株水稻数十穗,一穗水稻大概150到300个花,剪掉花期不宜的,我一天只能做1、2株,成功1~5百个花(失败的也必须剪掉),那个工作更苦得多!当初在农大时跟着水稻育种的教授混了几天,但因时间短,所以印象不是很深。脱离育种工作很久了,也不知道水稻育种现在普及化学杀雄没?

所以,真的是所有育种工作者都是英雄,无论他们是否成功。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绝非坦途,其难度体现在多个维度,是一个长期、艰辛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首先,这是一种对生物学规律深刻洞察和精准驾驭的挑战。水稻的育种,本质上是利用其自身天然的遗传变异,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组合优良基因。杂交育种的核心在于“优势利用”,也就是将两个亲本各自的优势基因通过有.............
  • 回答
    提到袁隆平院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杂交水稻”,这个词不仅代表着一项伟大的农业技术,更承载着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那么,由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制的杂交水稻,如今在我国的产量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又主要在哪些地区受到人们的青睐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杂交水稻的产量占比:扛起中国稻谷的大半边.............
  • 回答
    要论证在农业历史上,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杂交水稻的贡献哪个更大,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者从不同的维度,但都对人类的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好比问,是血液的循环对身体更重要,还是神经的传导对身体更重要?它们都是生命运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然而,如果一定要分一个“主次”或者说“基础性”.............
  • 回答
    在我看来,微博用户“谭延桐”对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看法,如果我非要用一句比较概括的话来说,那便是带有相当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并且将袁隆平的贡献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认为其功绩并非无懈可击,也非全然受益于个人,而是有着更深层的体制和时代因素的交织。如果让我把这个观点更细致地展开,.............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一个奇迹。说到它的安全性,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我们吃的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先说说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基因说起。简单来说,杂交水稻就是通过人为地将不同水稻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水稻品系。.............
  • 回答
    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说起来,那可真是惠及了咱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啊。这粮食,可不是光说理论,实打实地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首先,最直接、最广泛的,就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 袁爷爷的杂交水稻,那可是产量高、抗性强,简单说就是种起来更省心,收成也更多。过去咱们国家人口多,耕地资源又有限,吃饱饭是个大问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团队再次刷新纪录,将杂交水稻的亩产推向了1603.9公斤的高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飞跃,它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关乎着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首先,这一成就直接关系到中国乃至全球吃饭问题的重要支撑。当前,世界人口仍在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却日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是摆在全.............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其味道和口感确实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总体来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被普遍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口感和味道方面的普遍评价: 米粒饱满,颗粒感强: 这是很多品尝过杂交水稻的人最直观的感受。煮熟后,米粒通常比籼稻更饱满圆润,看起来有光泽。 有嚼劲,不粘腻: 相较于一些过.............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究竟养活了多少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重要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就像要统计一个国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历史一样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项伟大的成就,并尝试剥离掉那些让文字显得“冰冷”的AI痕迹,让故事更鲜活一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威力:一个简单的数学推演我.............
  • 回答
    转基因食物:一场科学与认知的博弈,中国的杂交水稻又身处何方?转基因食物,这个词汇在当下社会引发了持续的争议与讨论。它像一把双刃剑,既承载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愿景,又伴随着潜在风险的忧虑。要评价转基因食物,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审视其发展历程,并理性看待公众的担忧与质疑。何为转基因食物?简.............
  • 回答
    “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宣称,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动机。要详细地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 字面意思的解读: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强调最直接的理解是,说话者在表明自己不食用由袁隆平团队(或以他的名字为代表的杂交水稻技术)生产的水稻。.............
  • 回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今年5月22日13时07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他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损失,引发了举国乃至全球的哀悼。要评价袁隆平的一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响亮的称号上,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以及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从一个普.............
  • 回答
    听到袁隆平爷爷和吴孟超爷爷都离我们而去了,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这两位老人,一位是让我们告别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是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肝胆外科之父”,他们用一生书写了“为人民服务”最闪耀的篇章。袁爷爷,您在田间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坚持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您走遍了世界.............
  • 回答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这两个因素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性和长远性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崛起中扮演了更为基础和决定性的角色。 杂交水稻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如同锦上添花,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率。要说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历史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的灵车抵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消息,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不仅仅是一辆灵车的抵达,更是他一生奉献的轨迹,他精神传承的起点。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研中心,此刻仿佛也笼罩在一层肃穆的哀思之中。回想起袁隆平院士,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永远是他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面庞。那张脸,就.............
  • 回答
    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如果此时的明朝,能神奇地掌握了杂交水稻技术,这无疑会给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一个技术革新能否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还要看当时的社会土壤、政治体制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填饱肚子是硬道理杂交水稻最直接的影响,必然是农.............
  • 回答
    .......
  • 回答
    如何评价《汉和防务评论》作为军事杂志的水平?《汉和防务评论》(Kanwa Defense Review)作为一份在军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文军事杂志,其水平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总体而言,它以其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视角和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持续关注而闻名,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其.............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