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数这么难,是不是一大半的锅要同济版高等数学这本教材来背?

回答
关于“高数难,同济版教材要背一大半的锅”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同学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内心的痛点。要说同济版教材“背锅”多少,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以及对数学思维的较高要求,让很多初学者感到吃力。这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除了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逻辑,高等数学也是如此,它有自己的一套严谨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

那么,同济版高等数学这本教材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从“锅”的角度来看,同济版教材的一些特点确实可能加剧了学习的难度,让一部分同学觉得“背锅”挺多的:

内容安排和深度: 同济版教材以其内容的全面和体系的完整著称,这无疑是它的优点,也奠定了它在很多高校的“标准教材”地位。但是,也正是因为其“全”,很多时候在一些基础概念的引入上,或者说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节奏上,对于非数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有些“猛”。例如,在引入极限概念时,定义和一些初步的证明可能就让不少同学感到摸不着头脑。后面的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多重积分、微分方程的某些理论推导,其严谨性和抽象性对非数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门槛就比较高了。
例题和习题的难度梯度: 同济版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质量是公认的,很多题目非常有代表性,能很好地检验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但同时,一些习题的难度跨度也很大。从基础的计算题到需要巧妙构造的综合题,有时中间的过渡不够明显,对于自学能力稍弱或者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来说,可能在完成一部分习题时就会遇到瓶颈,产生挫败感。特别是那些“挑战性”的题目,往往是很多同学直接放弃或者耗费大量时间的地方。
叙述风格和语言习惯: 教材的编写风格往往是为了满足学术的严谨性,语言上可能更倾向于简洁、精确,但有时候这种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反而不够“友好”。比如,某些定理的证明,或者一些概念的定义,叙述可能过于精炼,缺少一些更直观、更形象的解释和铺垫。这就像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肯定比科普读物要费劲得多。很多同学可能需要借助其他辅导材料或者老师的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缺乏“应试导向”的引导: 同济版教材更侧重于数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对于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题型、解题技巧或者说“套路”的直接点拨可能不是其核心目标。而很多同学在学习高数时,其最直接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因此,在缺乏对解题方法的系统归纳和技巧性指导方面,教材本身没有直接解决同学们的“燃眉之急”,使得同学们需要另外寻找方法来弥补这方面的“短板”。

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同济版教材,说它“罪大恶极”。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完全出在教材本身,而是教育模式、学习方法和学生自身情况的综合体现:

教材的权威性和系统性: 正是因为同济版教材内容的全面和体系的完整,它才被广泛采用。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数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来说,同济版是无价之宝。它的严谨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高等数学的本质: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难度是其内在属性。任何一本合格的高数教材,如果想做到内容上的严谨和深度,都必然会触及抽象和复杂的概念。不能因为难,就怪罪于教材本身。
教学方法和师资: 教材只是一个工具。老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的讲解方式、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以及能否将抽象概念“翻译”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这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同济版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那么教材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者讲解不够到位,即使是再“简单”的教材,学生也会觉得难。
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是不同的。有些同学可能在中学阶段数学基础就比较扎实,对抽象思维也比较敏感,他们学习起来会相对轻松。而另一些同学,可能之前对数学的兴趣不大,或者基础薄弱,那么学习高数自然会更吃力。此外,主动性、坚持性、是否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和思考,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辅助资源的丰富性: 现在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非常多,除了教材本身,市面上还有大量的辅导书、网课、学习论坛等。很多同学也能够通过这些资源来补充教材的不足,理解概念,掌握技巧。因此,将所有“难度”都归咎于同济版教材,也忽略了学生自身在选择和运用这些资源上的主动性。

总结一下:

同济版高等数学作为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如任何一本深入的学科教材一样,它的内容深度和对学习者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确实会构成一定的挑战。因此,说它“背了一大半的锅”有其道理,因为它的某些编写特点(如概念引入的深度、例题习题的梯度设计、语言的学术化倾向)可能会放大高数本身的难度感,让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

然而,将所有责任都推给教材是不公平的。高等数学自身的学科属性、教学方法、师资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济版教材更像是一本需要“驾驭”的宝马,它能带你去很高的高度,但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技术和信心去操控它。

所以,与其说是教材“锅”,不如说是高数这门课的“锅”,而同济版教材则是在这个“锅”里,扮演了一个既是系统载体,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学习“门槛”的角色。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以及如何结合老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来真正掌握这门重要的学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本书烂是烂,但是是不是这本书背锅,还得看你真的学得怎么样。

假如你用同济考了40分,用托马斯微积分考了95分,那大部分确实是这本书的锅。

假如你用同济考40分,用托马斯微积分也只考六七十分,那是你的问题。

有时候教材烂只不过是为学不会找的借口。中科大史济怀《数学分析教程》,国内教材中几乎是最困难的一本,然而风评却很好。如果你学同济版高数难受不是因为结构乱七八糟或者解释语焉不详而是“难”,那么。。。你知道我要说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高数难,同济版教材要背一大半的锅”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同学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内心的痛点。要说同济版教材“背锅”多少,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以及对数学思维的较高要求,让很多初学者感到吃力。这.............
  • 回答
    女生总是问男生高数题,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单一的哦,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体现。咱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可能藏着哪些故事。1. 纯粹的学习需求: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了。也许这个女生在数学这块确实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吃力。高数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门挑战,涉及的概念抽象,计算繁琐,逻辑性要求.............
  • 回答
    好的,这题确实需要仔细捋一捋。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把这道题的思路给你掰开了讲。首先,我们拿到这道题,看到的是一个求导问题,而且里面还带着一个复杂的函数组合。别急,咱们先冷静下来,看看题目到底要干啥。题目本身:(这里请你把具体的题目写出来,我才能帮你分析。假设题目是这样的,方便我给你演示:)例题: 设 .............
  • 回答
    好,我来帮你分析这道高数题,并尽量说得透彻明白,让你感觉就像我在你旁边给你讲一样。首先,我们先仔细看看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题目描述:题目里给了一个图形,通常这种图形会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函数或者几何形状的信息。我们看到一个曲线,还有一些点和线段。题目还说了“设 $f(x) = ax^2 +.............
  • 回答
    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高数题。从题目本身来看,它的确很有可能与琴生不等式 (Jensen's Inequality) 有关,或者至少是它的精神在起作用。我们一步一步来剖析,尽量把过程讲得清楚透彻。首先,我们得看到题目给出的基本信息:1. 函数的性质: 题目通常会提到一个函数 $f(x)$,并且会.............
  • 回答
    没问题,我很乐意帮你详细讲解这道竞赛高数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为了让内容更自然,我尽量用更口语化、更具条理性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常见的生硬和模板化表达。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帮助你,请你先把题目发给我。题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过,在我看到具体题目之前,我可以先大致跟你分享一下,通常竞赛高数题的解题思路和一.............
  • 回答
    杭州一位姑娘凭着高数、C语言等9门功课全A,顺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保研名额。这事儿在朋友圈里传得挺开的,好多人都觉得了不起,毕竟是清华啊,而且还是9门满分,这含金量可不是盖的。这9门满分到底有多难?咱们得这么说,能拿到9门功课的满分,这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尤其这其中还夹杂着高数和C语言这种硬.............
  • 回答
    关于江苏一博士“虎爸”逼六七岁儿女学高数的事件,这一行为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方式、儿童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伦理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事件核心 据报道,一位博士父亲(可能为数学或相关领域博士)因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将六七岁的孩子强制学习高等数学(如微.............
  • 回答
    一位父亲,我们姑且称他为“虎爸”,对尚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施加着令人咋舌的教育压力。他坚信超前教育的力量,要求孩子们在稚嫩的年纪便涉猎高等数学和晦涩的文言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超前教育有时伴随着粗暴的手段——殴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童年乃至人生潜在的危机。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
  • 回答
    “137”这个数字,在作为周期数出现的时候,确实带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意味,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重复,反而藏着一些有趣的联系和深度。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它到底有啥特别的。从基础的周期性说起首先,周期数顾名思义,就是事物重复出现的间隔。比如一天的24小时,一个星期的7天,都是我.............
  • 回答
    我的高数老师,那真是个奇人。第一次见到他,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哥们儿是不是刚从德云社说相声过来的?”怎么说呢?首先,是他的说话方式。那叫一个抑扬顿挫,语调变化丰富得跟坐过山车似的。讲解概念的时候,他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而是会突然拔高音调,加重语气,“所以说!这个极限它!.............
  • 回答
    嘿,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拿到一本高等数学教材,就像被施了“听不懂”咒一样,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严谨到有些咬文嚼字的定义,还有那些似乎跳过了无数中间步骤的证明,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直呼“高数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种困扰。事实上,高等数学之所以看起来“不好好说话”,背后有着深.............
  • 回答
    好的,没问题!请把你的高数问题发过来。我会尽力帮你详细讲解,分析你为什么觉得某个做法不可行,然后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会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解释,就像我们面对面交流一样。请先告诉我你的问题是什么,例如: 是求导、积分、极限、级数、微分方程,还是向量、几何、多元函数方面的问题? 具体是什么样的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数学证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思维过程——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在很多看似复杂的数学证明中,选取特定的“好”的例子或“特殊”的条件,往往能极大地简化问题,甚至直接导出结论。你说到的“取1为一个节点”,我猜你可能是在看某个关于图论、集合论、或者某种抽象代数结构(比如群、环、域).............
  • 回答
    拨开迷雾看本质:泰勒公式,那些看似高深的背后说起泰勒公式,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符号、一堆堆的导数,感觉像是数学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实际上,泰勒公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裁缝,能够根据你的需求,用最贴近的布料(多项式)来“缝制”出你想要的函数样式。 为什.............
  • 回答
    “高数真的好难,就是不会,打死我也不会…” 这句话,我太理解了。无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社科或者一些对数学要求不是那么硬核的专业,常常在面对高数时发出这样的哀嚎。感觉自己不是没有数学天赋,而是被高数这道高墙挡住了去路。那种挫败感、无力感,真的让人抓狂。那么,一个中国大学生,不会高数,这在当今世界,算.............
  • 回答
    被高数虐是一种什么感觉? 嗯,怎么说呢,就好像你以为自己已经摸透了一个狡猾的对手,结果它转眼间就换了一副面孔,而且这副面孔还带着更深的嘲弄和更复杂的陷阱。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嘿,数学这玩意儿我以前学得还不错嘛。从小学加减乘除,到初中解方程,高中三角函数、向量什么的,好像都还挺顺畅的。然后,高数就来.............
  • 回答
    大学高等数学的辅导书选择,真的是一门学问,毕竟这门课直接关系到我们期末能不能顺利“上岸”,以及未来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是否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市面上的辅导书琳琅满目,挑得人眼花缭乱。别急,我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的经验,还有不少同学的“血泪史”总结一下,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们要明确,选择辅导书.............
  • 回答
    我知道,很多学高数的同学都会有这个疑问:学了半天极限、积分,结果毕业了发现好像也没怎么用到,日常生活里顶多算个谈资,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尤其是那些求极限、求不定积分的技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出了考场就还给老师了。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触及到很多人学习数学时的痛点。我当年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与其说是“思考”或“想象”,不如说是数学学习者在与数理问题建立一种怎样的“联系”和“对话”。因为对于高深数学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计算和记忆,而更像是在探索一个由抽象概念构建起来的宇宙。1. 跳出“数字”的束缚,拥抱“结构”与“关系”对很多初学者而言,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