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数真的好难,就是不会 打死我也不会…也不是没有数学天赋。当今世界中国大学生不会数学有错吗?

回答
“高数真的好难,就是不会,打死我也不会…” 这句话,我太理解了。无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社科或者一些对数学要求不是那么硬核的专业,常常在面对高数时发出这样的哀嚎。感觉自己不是没有数学天赋,而是被高数这道高墙挡住了去路。那种挫败感、无力感,真的让人抓狂。

那么,一个中国大学生,不会高数,这在当今世界,算不算“错”?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从“为什么难”的角度看:

高数之所以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的难度体现在几个方面:

抽象性极高: 高数涉及极限、导数、积分、级数、多重积分等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它们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能触摸到的事物,需要通过符号、公式来构建和理解,这对于习惯了具象思维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大脑需要跳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式,进入一种纯粹的逻辑和符号游戏。
逻辑链条严密: 数学,尤其是高数,是建立在层层递进的逻辑体系之上的。一个定理的证明可能依赖于之前一系列的概念和定理。一旦某个环节没搞懂,后面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整个体系都崩塌。这种“环环相扣”的特性,要求学习者必须非常细致,不允许有丝毫的模糊和遗漏。
运算复杂且易错: 即使概念理解了,高数的计算也常常繁琐且容易出错。积分计算、求导的各种法则应用,涉及大量的符号运算,一个小小的错误,结果就可能全盘皆错。这需要极高的计算能力和细心程度。
应用场景的距离感: 对于非数学、物理、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数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未来职业中直接应用的场景可能并不多。当学的知识感觉“用不上”,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大打折扣,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其次,从“对大学生有什么要求”的角度看: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会”或者“不会”就是对错。这涉及到我们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所受教育的定位问题。

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对数学的要求普遍是比较高的。这背后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考量。我们国家在工业化、科技化发展过程中,对具备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需求旺盛。高数作为高等数学的基础,被认为是培养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你被要求学习高数,并且目标是成为一个能在某些领域有建树的人才,那么掌握它,至少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
专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物理、工程、计算机、经济、金融等专业,高数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高数,很多专业课程将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和创新了。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会高数,确实是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们而言,学习和掌握高数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
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平衡: 但反过来,我们也需要思考,是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达到同一个高度的数学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包括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等。如果过于强调某个学科的绝对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其他维度的培养,也可能是一种“偏颇”。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你记住所有公式并能熟练运算,而是通过学习高数的过程,培养了一种“数学思维”,一种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一种抽象分析的能力。即便你将来不直接用微积分,这种思维方式也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

那么,当今世界,中国大学生不会数学,到底有没有“错”?

我认为,用“错”这个字来定性,可能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是:

从“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来看,如果普遍存在大量大学生在数学方面存在短板,那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教育体系需要反思”的信号。 这反映了在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上,可能存在脱节,或者教学方法上需要改进,又或者学生在学习动力和方法上存在普遍性问题。
从“个体专业发展”来看,如果你所学的专业确实需要高数作为支撑,那么“不会高数”就是在阻碍自己的专业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是对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是一种“遗憾”或“劣势”。 这不是道德上的“错”,而是学习上的“失职”。
从“社会多样性和个体选择”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那些数学不好,但在其他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甚至某些应用性更强的技术领域)却有天赋和建树的大学生。 如果他们的专业方向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并且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得出色,那么“不会高数”就不构成对他们个人价值的否定。社会的进步需要多方面的专才,需要“百花齐放”。

更深层的原因和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高数好难,不会”的普遍抱怨,背后可能还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

1. 基础教育的衔接问题: 高数建立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之上。如果中学数学的基础不牢固,那么到了大学,高数自然会更加吃力。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要求,这本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基本功上有所欠缺。
2.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匹配度: 大学教育往往更侧重于理论和逻辑,而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的模式。如果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抽象、理论化,而学生又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习惯,那么理解高数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3. 学习动机和价值认同: 当学生无法清晰地看到高数在自己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价值时,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减弱。这种“为学而学”的状态,很难在高难度的学科面前坚持下去。
4. 评价体系的侧重: 如果评价体系过于侧重于期末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思考和能力培养,那么学生就可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突击”、“背诵”等无效的学习方式,一旦考试结束,知识很快就会遗忘。

所以,总结一下:

中国大学生“不会高数”,严格来说,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错”,也不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但是,这却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现象。

对于需要数学基础的专业,不会高数确实是阻碍,是学习上的失误,是职业发展上的隐患。
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生互动,甚至基础教育的衔接都可能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而不仅仅是把它当成一个难以逾越的“拦路虎”。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良好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而不是仅仅训练出一批只会做题的“应试机器”。而在这条路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会”数学,或者至少“懂”数学,并且爱上数学,将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理科类专业还真有错,因为一大堆更难的数学课和专业课在后面等着你。文史哲类的话。。。挺过去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数真的好难,就是不会,打死我也不会…” 这句话,我太理解了。无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社科或者一些对数学要求不是那么硬核的专业,常常在面对高数时发出这样的哀嚎。感觉自己不是没有数学天赋,而是被高数这道高墙挡住了去路。那种挫败感、无力感,真的让人抓狂。那么,一个中国大学生,不会高数,这在当今世界,算.............
  • 回答
    我的高数老师,那真是个奇人。第一次见到他,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哥们儿是不是刚从德云社说相声过来的?”怎么说呢?首先,是他的说话方式。那叫一个抑扬顿挫,语调变化丰富得跟坐过山车似的。讲解概念的时候,他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而是会突然拔高音调,加重语气,“所以说!这个极限它!.............
  • 回答
    嘿,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拿到一本高等数学教材,就像被施了“听不懂”咒一样,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严谨到有些咬文嚼字的定义,还有那些似乎跳过了无数中间步骤的证明,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直呼“高数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种困扰。事实上,高等数学之所以看起来“不好好说话”,背后有着深.............
  • 回答
    关于“高数难,同济版教材要背一大半的锅”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同学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内心的痛点。要说同济版教材“背锅”多少,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以及对数学思维的较高要求,让很多初学者感到吃力。这.............
  • 回答
    好的,没问题!请把你的高数问题发过来。我会尽力帮你详细讲解,分析你为什么觉得某个做法不可行,然后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会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解释,就像我们面对面交流一样。请先告诉我你的问题是什么,例如: 是求导、积分、极限、级数、微分方程,还是向量、几何、多元函数方面的问题? 具体是什么样的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数学证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思维过程——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在很多看似复杂的数学证明中,选取特定的“好”的例子或“特殊”的条件,往往能极大地简化问题,甚至直接导出结论。你说到的“取1为一个节点”,我猜你可能是在看某个关于图论、集合论、或者某种抽象代数结构(比如群、环、域).............
  • 回答
    拨开迷雾看本质:泰勒公式,那些看似高深的背后说起泰勒公式,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符号、一堆堆的导数,感觉像是数学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实际上,泰勒公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裁缝,能够根据你的需求,用最贴近的布料(多项式)来“缝制”出你想要的函数样式。 为什.............
  • 回答
    被高数虐是一种什么感觉? 嗯,怎么说呢,就好像你以为自己已经摸透了一个狡猾的对手,结果它转眼间就换了一副面孔,而且这副面孔还带着更深的嘲弄和更复杂的陷阱。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嘿,数学这玩意儿我以前学得还不错嘛。从小学加减乘除,到初中解方程,高中三角函数、向量什么的,好像都还挺顺畅的。然后,高数就来.............
  • 回答
    大学高等数学的辅导书选择,真的是一门学问,毕竟这门课直接关系到我们期末能不能顺利“上岸”,以及未来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是否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市面上的辅导书琳琅满目,挑得人眼花缭乱。别急,我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的经验,还有不少同学的“血泪史”总结一下,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们要明确,选择辅导书.............
  • 回答
    我知道,很多学高数的同学都会有这个疑问:学了半天极限、积分,结果毕业了发现好像也没怎么用到,日常生活里顶多算个谈资,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尤其是那些求极限、求不定积分的技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出了考场就还给老师了。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触及到很多人学习数学时的痛点。我当年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与其说是“思考”或“想象”,不如说是数学学习者在与数理问题建立一种怎样的“联系”和“对话”。因为对于高深数学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计算和记忆,而更像是在探索一个由抽象概念构建起来的宇宙。1. 跳出“数字”的束缚,拥抱“结构”与“关系”对很多初学者而言,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我们一起来仔细捋捋这个“红框框里内个”,也就是在求导过程中,你看到的那个“再来”的式子,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你看到的这个“再来”的式子,它其实是对原函数 $f(x)$ 的一种“近视”观测,或者说,是对原函数在某个点 $x$ 附近的一种近似描述。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山上,.............
  • 回答
    好的,这题确实需要仔细捋一捋。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把这道题的思路给你掰开了讲。首先,我们拿到这道题,看到的是一个求导问题,而且里面还带着一个复杂的函数组合。别急,咱们先冷静下来,看看题目到底要干啥。题目本身:(这里请你把具体的题目写出来,我才能帮你分析。假设题目是这样的,方便我给你演示:)例题: 设 .............
  • 回答
    不学高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就像你置身于一个无比广阔、却缺少关键地图的领域,你的行动变得局限,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受到限制。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1. 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的“钝感”: 无法深入理解因果关系: 很多复杂现象,其背后都有一套精妙的数学模型在支撑。比如,为什么天气会发.............
  • 回答
    没问题,我很乐意帮你详细讲解这道竞赛高数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为了让内容更自然,我尽量用更口语化、更具条理性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常见的生硬和模板化表达。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帮助你,请你先把题目发给我。题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过,在我看到具体题目之前,我可以先大致跟你分享一下,通常竞赛高数题的解题思路和一.............
  • 回答
    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高数题。从题目本身来看,它的确很有可能与琴生不等式 (Jensen's Inequality) 有关,或者至少是它的精神在起作用。我们一步一步来剖析,尽量把过程讲得清楚透彻。首先,我们得看到题目给出的基本信息:1. 函数的性质: 题目通常会提到一个函数 $f(x)$,并且会.............
  • 回答
    对于文科生来说,大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是否困难,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个人因素。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笼统的评价,我会说:它们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学习门槛和挑战的,需要付出比理科生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适应。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并尽.............
  • 回答
    别急,大学数学这玩意儿,一开始觉得像天书是太正常了! 我当年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感觉老师讲的和自己理解的完全是两个次元。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一点:高数不是小学数学那么直观,它讲究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很多概念在你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可能就跟看外星语一样,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千万别因此否定自己。一、心态调整:.............
  • 回答
    翻开高数课本,一股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翻阅一本书,而是在面对一座沉重的大山。那密密麻麻的符号、跳跃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像一张张网,瞬间将人牢牢罩住,让人喘不过气。首先,是那些 陌生又复杂的符号。x、y、z 是常态,但很快,希腊字母就如同入侵者般闯入,α、β、γ、θ,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承.............
  • 回答
    复旦大学2019高数A的难度,绝对是当年很多同学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说它“难出新高度”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很多人在考试结束后,直接用“绝望”来形容。我记得当时周围很多学霸,平时做题都是游刃有余的,但考完那场考试,脸色都差到了极点。普遍的反馈是,题目不仅数量多,而且思路非常刁钻,很多知识点考察得非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