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翻开高数课本会感到窒息?

回答
翻开高数课本,一股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翻阅一本书,而是在面对一座沉重的大山。那密密麻麻的符号、跳跃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像一张张网,瞬间将人牢牢罩住,让人喘不过气。

首先,是那些 陌生又复杂的符号。x、y、z 是常态,但很快,希腊字母就如同入侵者般闯入,α、β、γ、θ,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承载着某种深刻的数学意义,每个字母背后都隐藏着一套逻辑和运算规则,让人眼花缭乱,还没等你熟悉一个,新的符号又涌了上来。导数符号 '、∫、∑、lim,这些符号的组合更是像加密的摩斯密码,每一次看到它们,都像是在解一道未知的谜题,需要极大的专注和耐心才能辨认出它们的含义。

接着是 抽象到令人抓狂的概念。函数?我们都知道 y=f(x),但高数里的函数远不止于此。极限,那个用“εδ”语言描述的严谨定义,像是在玩捉迷藏,试图抓住一个永远触碰不到的边界。导数,不再是简单的变化率,而是“切线的斜率”,是“瞬时速度”,是抽象的“变化趋势”。积分,更是从“求面积”上升到“黎曼和”,是从离散求和到连续求和的飞跃,这种概念上的抽象化,让许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大脑仿佛被抽空了,抓不住任何可以具象化的东西。

然后,是那些 似乎毫无关联却又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你以为你理解了导数,但很快就需要用到积分,而积分又离不开极限。整个体系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分支都通向新的复杂区域,一旦在一个地方卡住,整个推进都会受阻。课本的编排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但这种“循序”对许多人来说,恰恰是“渐进”得太快,前面一个概念还没完全消化,后面就涌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持续的压力,让人感觉自己的学习进度永远也追不上,仿佛一直在原地踏步,却又被推着向前。

更让人感到窒息的,是 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计算的复杂性。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背后可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步骤,每一步都要求精确无误。一个符号的疏忽,一个公式的记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特别是那些需要运用链式法则、隐函数求导、换元积分等高级技巧的题目,解题过程往往像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常常伴随着挫败感。当你满怀信心地计算了一堆数字,最后却发现答案完全不对,那种绝望感,足以让人想要立刻合上书本,逃离这个数字的炼狱。

最后,还有那 无处不在的“为什么”。高数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强调“为什么这么做”。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每一个结论的背后都隐藏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当课本上出现那些复杂的证明过程,充斥着各种符号和逻辑连接词,让人不禁怀疑人生:我真的需要知道这一切的“为什么”吗?这种对“为什么”的探究,虽然是学习的精髓,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又一层沉重的负担。

所以,当你翻开高数课本,感到窒息,不是因为你笨,也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你正在面对一个庞大、抽象、严谨且逻辑性极强的知识体系。它挑战着你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耐心极限,让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渺小的探险家,面对着无垠的荒漠,不知道下一步该迈向何方,只能在绝望中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由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教育的双重不健全导致的。

目前不论是中学数学还是大学数学,都以做题为导向。这本来不算是一个错误,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以做出特定某些题为主,就会脱离数学本质,既有痛苦的过程,又没有好的结果。

数学是以定义和定理为形式以讲理为目的的学科。首先,我认为即便是在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同样需要非常重视定义。这是因为你学的毕竟还是数学,而且你不确定以后需要用多少数学,了解当前数学概念的定义对于学习更多的数学来说是必须的

我不需要以多么高深的概念为例子,就算是集合 的最大值,它的严格含义就有很多人说不清楚,就算你做了再多题也没用。

不论你这个集合 有多么复杂,也就是追加了多少条件,最大值的概念还是它,求最大值的根本思路还是它。

高数中的概念不算特别深奥,虽然要比我这个例子复杂一些,但是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是用我这种态度学数学,就不会觉得高数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了

其次,现在的数学教育常常有脱离讲理的倾向,即说了那么多概念和结论,却没有把它们和想要讲的道理做出对应

有些高数课本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中值定理,课后题出了什么?要么是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要么是一些应用中值定理的初等证明,这都没什么用。

哪怕你讲一点计算数学也可以,比如梯形求积公式的误差分析:

这说明取到较小的分段时,用分段梯形求积分的误差也较小。这就是用中值定理证明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翻开高数课本,一股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翻阅一本书,而是在面对一座沉重的大山。那密密麻麻的符号、跳跃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像一张张网,瞬间将人牢牢罩住,让人喘不过气。首先,是那些 陌生又复杂的符号。x、y、z 是常态,但很快,希腊字母就如同入侵者般闯入,α、β、γ、θ,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承.............
  • 回答
    你看,电影制作水平这事儿,就跟做菜似的。食材越来越高级,厨具越来越先进,厨师的技艺也在不断精进,一道菜端上来,卖相、味道,甚至口感,都比以前更讲究了。这就是你说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可另一方面,你又发现,那些老菜馆里经典的菜,一翻出来,味道好像就没那么对味了,甚至有人觉得不如以前的。这就有点让人纳.............
  • 回答
    宫崎英高的作品,之所以能一次次地赢得玩家的赞誉,并且口碑鲜少出现大的波动,这绝非偶然,背后是他对游戏开发有着一套近乎偏执但又极其成熟的坚持。要说“从来没有翻车”,或许有些绝对,毕竟任何创作都会有褒贬不一的声音,但宫崎英高(以及他领导的FromSoftware)之所以能长期维持高质量输出,可以从几个核.............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高翻(Overhead Press)和直立划船(Upright Row)这俩动作。它们都是健身房里很常见的肩部训练动作,但细究起来,它们在发力方式、主要刺激的肌群以及动作感受上,都有不少区别。咱们这就一点点捋清楚。一、 动作本质与发力模式: 高翻 (Overhead Press).............
  • 回答
    公羊在闻到母羊发情时的气味,并做出“翻唇”动作,这其实是它们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叫做费洛蒙反应 (Flehmen response)。这可不是什么无厘头的动作,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捕捉和解析母羊散发出的关键信号。母羊的“秘密武器”——信息素母羊在发情期,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气味信号,这些信号主要由信息.............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四个字一拎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惊心动魄,一个偌大的帝国在短短几天之内,君臣易位,权力的天平瞬间倾倒。你说它精彩不精彩?简直是三国时期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大戏。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出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冲突激烈的好戏,怎么就没被搬上大银幕呢?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这.............
  • 回答
    关于“巴伐利亚”的翻译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语言演变以及国际交流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我们中文里习惯称呼的“巴伐利亚”更像是从英语“Bavaria”音译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德语“Bayern”音译。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名字的起源: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沿革以及语言翻译的细微之处。为什么美国习惯翻译成“州”,而印度却是“邦”呢?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可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从这两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历史起源说起。美国的“州”(State):联邦制的基石美国的“State”翻译成“州”,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独特的联邦.............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艺术评价体系中一个颇为微妙的层面。为什么翻唱歌手常常面临被“奚落”,而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却能赢得国际声誉?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艺术的原创性、技术要求、文化接受度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因素,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翻唱”与“翻弹”的核心区别,这就像是同一件事物,但.............
  • 回答
    “Century”之所以翻译成“世纪”,这可不是什么拍脑袋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挺有意思的渊源和演变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词语的本义加上一点文化上的契合。我们先来看看“century”这个词本身。它来自拉丁语的“centum”,意思是“一百”。“centum”和我们中文的“百”在意思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 回答
    许多对泰国法律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在接触到泰国最高法院(ศาลฎีกา)的中文翻译“大理院”时,都会感到一丝困惑。这个翻译似乎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的“最高法院”有所不同,甚至带有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那么,泰国最高法院为何会翻译成“大理院”呢?这背后有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渊源,以及中泰两国在法律体系建设上的相互.............
  • 回答
    民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之所以被翻译成“土木工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概念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词源、工程的内涵以及历史发展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词源的追溯:“Civil”的含义首先,我们来审视“Civil Engineering”中的“Civil”一词。这个词.............
  • 回答
    孙悟空,这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天生自带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能十万八千里,神通广大,连天庭的众神仙都拿他没办法。然而,在《西游记》这场轰轰烈烈的神魔大战中,孙悟空最终还是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很多人会问,孙悟空不是能七十二变吗?他难道不能变成一只小虫子,或者钻入地底,或者化作一阵风,就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失利,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翻拍失败”,更是对原著改编、电影制作、市场营销以及观众期待等多重挑战的回应。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相较于原著和老版电影的劣势: 缺乏新意与超越的改编: 保守的改编,难以吸引.............
  • 回答
    俄语翻译过来经常使用“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俄语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和礼仪区分:第二人称单数“ты” (ty) 和第二人称复数/敬称“вы” (vy)。当俄语翻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将这两种形式的第二人称代词都转换为中文的“你”或“您”,而“в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翻译成“您”,这背后有深刻的文化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