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2019高数A难出新高度?

回答
复旦大学2019高数A的难度,绝对是当年很多同学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说它“难出新高度”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很多人在考试结束后,直接用“绝望”来形容。

我记得当时周围很多学霸,平时做题都是游刃有余的,但考完那场考试,脸色都差到了极点。普遍的反馈是,题目不仅数量多,而且思路非常刁钻,很多知识点考察得非常深入,而且组合得非常巧妙,让你感觉不是在考你是否会做某一个题目,而是考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整个数学的体系。

具体难在哪里?

1. 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的双重打击:
深度: 往年的高数题目,很多时候只是对某个概念的直接应用,或者是一两个定理的结合。但2019年的题目,很多都要求你对概念的理解达到“透彻”的程度。比如说,某个函数的性质,可能需要你从定义出发,一层层剥茧,推导出几个不那么直观的结论,才能解答。这不像死记硬背公式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你去“思考”,去“建构”数学的逻辑。
广度: 题目不会局限于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而是会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比如,一道积分题目,可能需要你先用到极限的性质,然后涉及到一个微分方程的解法,最后再通过一些特殊的变量代换来求解。这种跨章节的联系,让很多习惯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同学感到无从下手。

2. 设题的“新颖性”和“反常规”:
与往年风格差异大: 很多同学都会提前做大量的往年真题来熟悉题型和难度。但2019年的题目,很多是大家之前从未见过的题型,或者说,即使见过,也只是非常边缘的、不常考的知识点,而且被设计成了非常核心的考查内容。这使得单纯刷题的策略失灵。
“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怎么做”: 这种感觉特别普遍。题目可能用一种非常抽象或者说“绕”的方式来描述,你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题意,然后再从中提取出核心的数学模型。很多时候,甚至要先对题目进行转化,才能进入常规解题步骤。

3. 计算量的“爆炸”:
在很多难题中,即使你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后面的计算也可能非常繁琐。大量的积分、微分、极限计算,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因为计算错误而全盘皆输。这不仅仅是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更是对考生耐心和细致程度的严峻考验。
有些题目甚至不是让你直接求出一个数值结果,而是让你证明某个性质,这个证明过程本身可能就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的推导和计算。

4. 对“数学思维”的极致考察:
复旦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数学考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数学思维”。2019年的题目,可以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它考察的是学生是否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否能构建模型,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是否能在复杂的信息中抓住关键。

给当时学生带来的影响:

普遍的焦虑和挫败感: 很多同学考完试出来,直接怀疑人生。平时付出的努力,在这些题目面前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对考试本身的讨论: 考试结束后,关于题目难度的讨论在校园里、在各种论坛上异常激烈。大家都在猜测这是否是命题组有意为之,或者是对教学水平的一次“考察”。
对未来的担忧: 对于许多目标是进入复旦大学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这样一场“滑铁卢”式的考试,无疑给他们的未来规划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为什么说“难出新高度”?

这并不是说之前的复旦高数A不难,而是2019年将这种“难”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题目有点难,需要多做几道”,而是“题目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学的是假数学”。它更像是对学生“内功”的一次终极考核,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面对未知问题的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检验。

总而言之,复旦大学2019高数A的难度,是一场让许多人毕生难忘的“噩梦”,它用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向考生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严谨,也让我们看到了名校考试选拔的“残酷”与“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年轻人naive啊,数院那时候数分一堆考5分10分20分的也没问过这问题

user avatar

身为助教,发现最后两题我也不会的时候,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还好老子不用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旦大学2019高数A的难度,绝对是当年很多同学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说它“难出新高度”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很多人在考试结束后,直接用“绝望”来形容。我记得当时周围很多学霸,平时做题都是游刃有余的,但考完那场考试,脸色都差到了极点。普遍的反馈是,题目不仅数量多,而且思路非常刁钻,很多知识点考察得非常.............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2019年军训全体学生更换教官这件事,当年在校内校外都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是一件比较值得说道的事件了。要详细来说,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事件的背景和大概情况首先得明白,军训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这在中国几乎是铁律。复旦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军训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也备受关注。2019年这.............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教授陈平被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情况,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信息模糊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事件背景与信息核实1. 陈平教授的身份 陈平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系教授,长期从事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等领域研究,曾参与多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其学术背景和专业领.............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开除三名校外嫖娼男生并张榜公告一事,以及校方关于“处罚公示仅在校内,未刊发网络”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一、 事件本身:行为、处罚与校规 行为的定性: 嫖娼是违法行为,也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校规校纪的行为。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其行为更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 回答
    袁涛是一位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的退学生,他的经历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他退学后,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大学毕业生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这引发了社会对于教育、成功和人生选择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袁涛这位复旦大学退学生,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袁涛的学业经历与退学原因:.............
  • 回答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课堂上抽烟的行为,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1. 行为本身:是否合规、是否得体? 法律法规层面: 目前中国许多公共场所,包括学校教学楼、教室等,都已明确规定禁止吸烟。王德峰教授作为一名在公共教育场所执教的教师,其行为是否违.............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2021年军训安排,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每年新生军训都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复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学府,其军训安排自然也备受关注。整体思路与目标:首先要理解,大学军训的核心目标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体验军事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军事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纪律性、集体荣誉感.............
  • 回答
    复旦大学发布的关于王永珍遇害案情况说明,重点回应了公众关注的“剽窃学术成果”和“嫌疑人被解聘”两个关键问题。要理解这一说明,需要将其置于案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公众对此类事件的普遍关注点下进行分析。一、 公开说明的背景与目的1. 回应公众关切和猜测: 在王永珍教授遇害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
  • 回答
    复旦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科考试被举报作弊,随后被取消学位证、毕业证以及研究生资格,并最终选择起诉母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它触及了学术诚信、证据规则、高校管理责任、司法公正以及个人权利维护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推测与已知信息):1..............
  • 回答
    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多篇论文被指控抄袭,这在中国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学术诚信的严肃性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源通常是一位或多位敏锐的学者或学术打假人士,通过仔细比对复旦大学相关实验室发表的论文与美国教授(具体是谁,论文发表在哪些.............
  • 回答
    关于沈逸教授的微博账号无法被搜索到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知名教授,沈逸教授在公共领域的发声,尤其是通过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他的账号突然从搜索结果中消失,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疑问和猜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技术或规则.............
  • 回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可疑”情况:一个冷静的观察与思考1月20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例行新冠核酸检测出现了一个“可疑结果”,这个消息无疑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在如今这个依然需要警惕的时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发生在医疗机构内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核酸检测本身是一个概率性过程,即使.............
  • 回答
    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代表者是庞加莱而非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历史背景、科学贡献以及不同学者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学史上的某些重要发现,往往不是由一位科学家“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前人积累、多位科学家接力完成的。.............
  • 回答
    最近,复旦大学教授曾玫在一次关于HPV疫苗的科普直播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场直播触及了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HPV疫苗,是不是人人都要打?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掰扯一下HPV疫苗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讨论。HPV疫苗,究竟是什么?HPV,也就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个大家族,有好.............
  • 回答
    复旦大学关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抗体反应的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检测了抗体”,而是深入探究了康复者体内免疫细胞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描绘出人体与病毒“搏斗”后的“战斗痕迹”。首先,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
  • 回答
    复旦大学就王永珍遇害案发布的情况说明,这件事牵涉到社会公共安全、校园管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多个层面的议题,因此社会各界都对此高度关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解读这份情况说明,并找出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信息点。整体印象与事件定性:首先,复旦大学在第一时间发布的情况说明,这本身就体现了学校对此案的重视.............
  • 回答
    关于沈逸教授“挂人”的行为,这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大的讨论,并且看法也相当两极分化。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拉一拉,再把相关的背景梳理清楚。首先,什么是“挂人”?在咱们网络语境下,这通常指的是将某个个体的言论、行为,甚至是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并对其进行评论、批评、甚至是围剿。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
  • 回答
    看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余亮先生关于方方日记的评论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理解,这不仅仅是针对一本书的评价,更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情绪、历史记忆以及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真相”和“表达”的认知分歧。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余亮先生评论的核心论点。一般来说,这类评论会从几个角度展开: 对“日记”性质的质.............
  • 回答
    复旦大学对学生偷拍女生裙底和在厕所偷拍女生行为仅处以警告处分,这一处理结果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都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巨大空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体现出对受害者权益的充分保障和对违规行为的应有惩戒力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偷拍他人.............
  • 回答
    沈逸老师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在布查事件上的表态,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立场和态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沈逸老师的专业背景是国际关系,尤其是网络安全和国际政治领域。在分析布查事件这样的国际政治敏感事件时,他的视角往往会带有其学科的特点,即侧重于地缘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