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外的印度人才以后会不会形成回国潮?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印度?

回答
海外印度人才形成回国潮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如果发生,将对印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个现象的形成与否、以及它对印度的增强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海外印度人才形成回国潮的可能性

1. 根深蒂固的联系与文化吸引力:

家庭与社会纽带: 尽管在海外取得了成功,许多印度人仍然与祖国保持着深厚的家庭和社交联系。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童年朋友的存在,是强大的情感吸引力。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会更倾向于回到亲人身边。
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印度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传统。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很多印度人仍然怀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渴望重新融入母国的文化环境中,体验归属感。
语言优势: 虽然英语在许多海外国家是通用语言,但母语(如印地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等)在家庭和社交互动中仍然至关重要。回国意味着可以更自由地使用母语,减少沟通障碍。

2. 印度国内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增长与创新生态系统: 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科技、金融、初创企业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印度政府在推动创新和创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一系列孵化器、加速器和支持政策,为海外人才回国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创业和职业发展平台。
市场潜力与创业机会: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这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海外印度人才往往具备国际视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回国创业或加入印度企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本土市场的机遇。
政府政策支持: 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海外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出鼓励人才回流的政策,例如“人才回流计划”(Talent Migration Scheme)、创业签证(Startup Visa)以及为回国人才提供税收优惠和科研经费支持等。这些政策旨在降低回国门槛,提高吸引力。
基础设施的改善: 尽管仍有提升空间,但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交通、通讯和城市发展等。这使得在印度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教育与科研的进步: 印度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也在增加,为海外人才提供了继续深造或从事前沿研究的平台。

3. 海外环境的挑战(潜在的推动因素):

“玻璃天花板”与文化歧视: 一些海外印度人才可能会在职业晋升或社会融入方面遭遇“玻璃天花板”或隐性/显性的文化歧视,这会削弱他们在当地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生活成本与竞争压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活成本高昂,且职场竞争激烈,这可能使得一些人重新评估海外生活的成本效益,并考虑回国寻找更具性价比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家庭因素: 孩子成长环境的选择、父母的健康以及老年父母的照顾需求,都可能成为促使海外印度人考虑回国的因素。
地缘政治与社会稳定性: 虽然印度相对稳定,但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变化或特定国家的社会不稳定,也可能促使一些人寻求更熟悉的社会环境。

综合来看,海外印度人才形成回国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随着印度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可能性在增加。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问题,而是一个“程度”问题。

回国潮对印度增强的程度分析

如果形成大规模的回国潮,其对印度的增强将是多方面且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与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知识与技能的引进: 海外印度人才通常在先进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金融科技等)拥有深厚的知识、技术专长和实践经验,并且熟悉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流程。他们的回国将直接为印度带来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 这些人才将推动印度本土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他们可能创办高科技初创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商业理念,为当地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可能与当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研水平的提高: 许多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工作的印度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的回国将极大地提升印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水平,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2.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的创造:

创业拉动经济: 回国人才创业不仅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更能直接带动就业。他们创办的企业往往具有高附加值,能够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升整体就业结构。
吸引外资与投资: 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印度人才,更容易与国际投资者建立联系,吸引外资流入印度,为印度经济发展注入资本。
提高生产力与效率: 他们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和生产力工具带回印度企业,有助于提升本土企业的整体生产力和运营效率。
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他们能够推动印度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催生新的新兴产业。

3. 金融与商业领域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发展: 许多海外印度人才在金融领域(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等)拥有丰富经验。他们的回国将有助于印度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效率。
全球商业网络的拓展: 这些人才在海外积累了广泛的商业人脉和合作伙伴关系。回国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为印度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促进印度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
企业治理的改善: 他们可能将国际上更成熟的企业治理标准和实践带回印度,有助于提高印度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4.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提升:

教学与研究质量的提升: 回国人才将为印度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注入新的血液,他们可能带来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提高教学和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培养下一代人才: 他们将成为优秀的导师和榜样,指导和培养印度的下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形成良性循环。
知识转移与技能培训: 他们可以参与到各种技能培训项目和工作坊中,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5. 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印度制造”和“印度创新”的品牌推广: 回国人才的成功故事将是印度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印度制造”和“印度创新”的全球声誉。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他们在海外形成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助于增进印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提升国家形象: 能够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规模是关键: 增强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小规模的人才流动可能影响有限,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潮”则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留住人才的挑战: 即使人才选择回国,印度能否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良好发展环境、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以及消除官僚主义等障碍,将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够留下来并发挥最大作用。
人才配置的效率: 回国人才的专业领域是否与印度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以及他们能否被有效分配到关键岗位上,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
并非所有人都会回国: 一部分印度人才可能已经在海外建立了深厚的社会联系、家庭和事业,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回国,或者只进行有限的短期回国交流。

总而言之,如果海外印度人才形成显著的回国潮,这将是印度实现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球影响力目标的一股强大动力。 这种人才的回归,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回迁”,更是一场“知识资本”和“创新动能”的回流,为印度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注入强大的助推力。印度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政策导向和执行力度,将是促成这一现象并最大化其效益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外的大清人才有没有形成回国潮?

有。

会不会增强大清?

不会,他们把大清埋了。

印度是人口大国,中国也是人口大国,所以总有人拿印度和中国比。这么说大清也是人口大国啊,我们先拿印度和大清比比。

大清雍正帝豁贱为良以后就基本没有奴隶制了。印度现在是比奴隶制还恶劣的种姓制。

大清中央集权。印度番邦林立,中央军队到某些邦还要绕着走。

大清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印度么……

另外我感觉相对同时代来说,大清武器制造水平是比印度先进的,不过没仔细对比过,再议。

你看,印度完败啊。虽然现在都8102年了,但是有的国家真的还活在1028年。说印度gdp增长率比中国高所以印度要超过中国,就像说沙特军费超过俄罗斯所以沙特军力要超过俄罗斯一样荒唐。

我认为印度人民有一天是能站起来的,前提是他们先把旧印度埋了,现在的印度是肯定站不起来的。

所以中国一定要支持印度政府的反动腐朽、啊不、英明伟大统治。有些人啊,不要天天想着揍印度。

user avatar

我就说个例子:

曾经年轻的时候,我和一个印度人因为某种原因对骂,然后我祭出杀手锏:“你们以前当过英国的殖民地!你们都是为英国服务的!中国从来没当过!”

然后对方沉默了。

就在我自以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之后,人家回过来一句话:

“Don't be sad. It's not your fault.”

我:???

user avatar

我经常指出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有误,并不是因为过度吹捧印度。例如在这个问题上,印度要比中国糟糕的多。


现在基本的情况是中国现在依旧处于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夺取脑力”(brain drain),虽然有大量的顶尖科研人才重返中国,但是掩盖不了大量杰出的留学学生流失到发达国家的现实。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和美国同一个量级的科研大国,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与美国并驾齐驱、本世纪的科研经费以不变量计算增长了10倍,造成了中国获取了一部分海外培养的顶尖职业人才和科研人才,并且大学扩张培养了巨量级别的合格科研人才,这才奠定了中国的科研大国的地位。

(PS:培养本国科研人才使用的是本币,所以更适用购买力计算的经济规模,这种计算方式下中国GDP是美国的125%)

但是谈到职业人才,中国依旧处于严重的brain drain情况中,每年依旧有15万人左右出国留学。绝大多数有机会的人第一目标是留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无法找到工作的人才会回国(以人文艺术专业为主),所以可以说大部分经过筛选的优秀人才留在了发达国家。即使这部分人以后会因为竹子天花板或者父母养老等问题回国,也只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职业人才都因此流失了。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印度、伊朗、菲律宾,这种留学旺盛的发展中大国。即使是发达国家如韩国,依旧有移民流出,所以可见的未来中国都要承受被美国夺取智力的压力。

而印度的情况远远糟糕过中国。首先印度在历史上培养的精英大学生数量要比中国少得多,但是从各个发达国家来看精英印度裔反而高于华裔。以美国为例,印度裔美国人数量高达440万人,其中69%为海外出生,所以美国共有300万印度移民。华裔美国人数量大概在500万人左右,其中63%为海外出生,所以美国共有325万中国移民。而且其中只有60%左右为大陆移民;而且台湾等华裔移民的移民历史更早,有更少比例的海外出生者,所以大陆裔移民数量应该在200万人左右。

但是海外印度裔移民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比例高达82%,华裔移民只有64%,考虑到大陆移民素质应该略低于台湾等较发达地区的移民(台湾华裔持有高等教育学位比例也高达80%),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更低一点。最终的结果就是印度输送了250万左右的大学生,中国大陆大概输送数量在120万上下。如果不包括专科的话,印度则输送了220万,中国仅仅输送了不到100万左右。(Chinese | Data on Asian Americans , Indians | Data on Asian Americans)。而2017年为止中国的本科生专科生以上的数量大概9%左右,2011年印度的统计数据为4.5%,根据印度政府的大学录取统计数据,现在大概有5.5%拥有高等教育学历,共7000万人左右。可见对美国来说,印度流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占本国的比例要比我国高出3倍以上。

绝大多数这部分移民都是在美国当了打工仔,而科研方面则更为糟糕。根据比较旧的2003年统计数据,海外出生、接受海外教育的担任美国教职的华裔、印度裔教授基本相当(20.3%和20.2%, International Faculty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xperiences of Academic Life, Productivity, and Career Mobility)。最近几年华裔研究者数量有明显增加,但是也不会有量级差距。但是具体到本国国内的研究产出,则有天壤之别。

本世纪以来,我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科研经费增长了10倍,导致中国成为唯一足以和美国相当的科研大国。最新的论文Bigger Than You Thought: China's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Publications统计Scopus论文数据库,中国的论文产出贡献高达世界总量的17.9%,但是依旧有11.86%左右的论文至少有一位海外华人作者,按照贡献计算海外华人学者占了世界贡献的5.3%,其代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普通科研人才流失。而从Nature、Science这种顶刊来看,顶级华人学者的流失依旧是触目惊心的,根据作者推算大概17%的Nature和Science顶刊文章贡献是来自于海外华人,3%是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华人作者。

而印度的产出贡献则仅仅占了4-5%左右,虽然不了解有多少海外印度裔的论文产出,但是根据印度和中国相近、甚至更严重的人才流出规模,可能海外印度人的产出规模和国内处于一个等级,代表普通科研人才的极大规模流出。而印度国内几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代表顶级科研人才的全面流失。

(注:中国人实际上有大量中文期刊,Scopus仅仅收录最优秀的一部分中文期刊,而印度的学术语言是英文,所以中国人的科研产出应该低估了。)

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也面临相应的处境,当时中国本国的论文产出仅仅占了世界4%,而海外华人的比例则接近3%;对于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在本世纪初则几乎没有中国国内的学者的产出,相比之下,则有7-8%的贡献来自于海外中国学者。可以说在本世纪初,中国几乎面临着相似的情况,大部分普通科研人才流失并且顶级人才几乎全面流失。然而之后的15年,中国的实际科研经费增加了10倍,科研人员数量增加了一倍,使得中国成为了可以和美国、欧洲相提并论的科研大国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才外流,不管是职业人才和科研人才,中国人才的流失速度都远远超出以往的历史,主要的原因是有资金出国的人急剧增加。本世纪至今可能有高达100万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中国人在美国工作,而科研方面,不管是普通期刊还是顶级期刊,海外华人的贡献都在本世纪内翻倍。证明了中国的brain drain实际上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本世纪内大大恶化了,仅仅是因为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前例的经济膨胀(短短15年内,一个国家占世界经济比例竟然增加了13%)、教育跃进、科研经费增加,导致了本国国内的人力资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应该认为回国潮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增强,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利用其在世界的有利位置,吸收中国人力资源。


回到印度,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只会导致印度国内的brain drain继续恶化。虽然印度政府(莫迪政府)宣布在2014年后有上千名科学家重返印度大陆,但是印度国内的科研贡献依旧和海外印度裔处于同一量级,顶级科研成果几乎都是海外印度裔做出的贡献。些许人员回国仅仅是杯水车薪,印度依旧处于中国本世纪初的阶段。

与此对应的是每年出国的学生数量增加到了十万级别的规模,。照印度央行的数据(Reserve Bank of India),印度的教育相关支出逆差已经增加到了24亿美元,在短短5年内增加了接近一倍,代表着现在和未来会有更多的印度学生流失。


而长期以来,印度的科研支出只占GDP的0.85%,而中国占比则高达2.1%,除非印度政府在维持经济比较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极大提高科研支出比例,否则印度本国科研产出不会有类似于中国的激进改变。对比中国来说,中国的科研支出几乎是印度的12.5倍,虽然印度的海外科研力量应该是与中国相近,但是印度国内科研急剧缺乏资金,没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

当前国情决定了海外印度研究者几乎没有大规模返回国内的可能性;而印度国内的科研力量无法依靠大量资金实现快速增长。最后印度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随着经济增长,更多印度学生留学海外,损失大量潜在的科研人员。

至于职业人员,印度国内本身并不缺乏大量技术性人才,由于印度国内依旧面临创造技术性工作的问题。即使海外印度人回国,也无法填补大量职位空缺,所以不会有明显的增强。不过,印度政府意识到了抵消大量高学历工作人员流失海外的最好办法是,培养更多的高学历人员。

根据印度教育部的数据,在2016年,印度的高等教育入学规模已经高达3600万人,按照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规模,现在应该达到了3800万人左右。基本接近中国,并且可以在未来一两内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高等教育国的地位。而且由于中国的年轻人口的急速萎缩,实际上每年印度的小学、初高中培养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虽然如此,印度的教育质量很可能远远低于中国,中国顶级的省份、城市参与PISA国际测验一直能取得前十的成绩;而2009年印度派出国内最优秀的省份的学生,仅仅取得了72名的倒数名次(2021年印度政府要重新参加,可以看看到底是什么成色)。覆盖到中国和印度全国范围内,中国的学生素质很可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印度政府基本做到了抵消高学历职业人员流失的教育普及措施,但是印度国内本身不仅仅缺乏高技能职位。智力密集型或者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非是限制印度发展的瓶颈,印度当前真正缺乏的是大规模廉价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比起brain drain,更加紧迫的是真正的打造出雇佣大量劳动力的轻工业产业。虽然最近几年印度政府在营商上做出了巨大改革,并且成功在汽车、电子产业上取得非常成功的成就,但是这些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印度急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前莫迪政府在本届任期内进行非常成功的改革,如果其能在2019大选获胜,则有可能推进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重要的征地法和劳动法改革。如果其直到2024年都无法成功实施,那么那时候人均GDP应该已经达到3000美元的印度基本永远失去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



稍微讨论一下美国,美国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支出的5%左右的教育经费本应该远远足以支撑本国的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运转极为失败。按照PISA的数据,15岁的美国仅仅能排到世界的30名-40名左右。

一方面,美国没有成功的职业教育,根本不能培养出合适的普通技术劳动力。而本科阶段,占美国人口95%左右的白人、黑人、拉美人成绩是很一般的,并且集中于人文、技术、商科等过剩学科,大多数顶级大学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STEM)则是美国亚裔和留学生为主,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法胜任技术人才类的工作。而到了至关重要的博士阶段,60%以上的STEM PhD是国际生,除了8%的美国亚裔PhD;其余美国本土人只占了可怜的30%——大部分人是白人,占了美国人口30%的黑人、墨西哥人的STEM PhD只有可怜的1%。

要知道上世纪末,美国本土的PhD比例还有60%,这些人基本都是白人。而现在美国本土的PhD则降低到了40%,白人降低到了30%。代表美国社会核心力量的白人在顶级教育中的竞争中越来越失败,黑人拉美人一直凉透。破败的教育体系导致美国本国已经逐步丧失生产科研人才的能力了,只能依靠中国、印度、伊朗、韩国为主的亚洲国家供给人才。

作为中国人,希望政府能提供越来越多的支持,促使更多中国人回国;另一方面希望美国移民体系彻底破产,任何将“移民增长作为生产战略”的改革都越晚推出越好,如果直到中国经济足以吸引住brain drain之后美国的移民改革才姗姗来迟,可以说是中国真有国运这种东西了。。。目前一个好消息是本届美国政府的移民改革基本失败,自从Secure Fence Act(2006)之后美国无法推进任何移民立法改革的趋势继续延续,又争取4年时间;另一个好消息是美国支持移民组织(pro-immigration)的目标全面转向大赦非法移民,只要美国国内将斗争焦点集中在非法移民上,就足以保证meirt-based移民改革无法推进,并使得美国进一步走向内耗社会。( 参考 天涯明月刀:如何看待文章「如果我没资格留在美国,谁会有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外印度人才形成回国潮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如果发生,将对印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个现象的形成与否、以及它对印度的增强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海外印度人才形成回国潮的可能性1. 根深蒂固的联系与文化吸引力: 家庭与社会纽带: 尽管在海外取得了成功,许多印度.............
  • 回答
    印尼潜艇失联:搜救行动进入关键阶段,多条线索指向“内爆”可能一艘载有 53 名船员的印尼海军潜艇“努桑塔拉”(KRI Nanggala402)在巴厘岛以北海域执行训练任务时失联,至今已超过 72 小时,搜救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展开,但情况依然严峻。国际社会的援助也陆续抵达,为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注入了.............
  • 回答
    在国内的设计领域,总有一些海报能够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烙印。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达、情感的共鸣,甚至时代的缩影。要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海报,那可真是不少,而且背后往往都有着有趣的故事和巧妙的设计理念。我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是一些具有强烈社会意义和历史感的作品,它们仿佛一张张时代的快照,让.............
  • 回答
    关于印尼渔夫声称目睹 MH370 坠海的说法,其真实性的概率,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但总体而言, 可能性并不高,而且存在显著的疑点。我们先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内容: 谁说的? 印尼有渔民,据报道有五个人,其中一位公开宣誓。 他们看到了什么? 声称目睹了 MH370 坠入大海的景象,并.............
  • 回答
    印度政府近期宣布将展开一项史无前例的庞大撤侨计划,目标是将因新冠疫情滞留海外的约170万印度公民安全接回国内。此举无疑是印度政府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均创下历史记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撤侨行动的背景与必要性: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特别是许多国家为遏制病毒传播而采取的封锁和旅.............
  • 回答
    UC 浏览器之所以将目光锁定印度市场作为其海外拓展的重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选择和战略布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体量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巨大的增长潜力印度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国。更重要的是,印度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互联网用.............
  • 回答
    海外印度裔并没有普遍存在“自恨情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难以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一个重要的观察是,海外印度裔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他们来自印度不同的邦,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种姓、宗教以及经济社会阶层。这种内在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对“印度”的认知和感受也千差万别。那些在印.............
  • 回答
    要说中国和印度哪个海军实力更强,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能简单地说谁绝对占优。印度自称是“最大民主国家”,这一点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但海军实力的对比,更多是要看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尽量说得细致点,争取把这个比较讲明白。中国海军(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海上石油补给线的安全至关重要。印度洋是保障中国海上能源通道的关键区域。一旦印度有意或无意地切断这条生命线,将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会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机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印度“掐断”海上石油补给线,其方式和程度可能.............
  • 回答
    印度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这两个在南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强大帝国,虽然其直接的地理接触点主要在印度次大陆,但它们对东南亚,特别是海岛伊斯兰国家的影响,却是通过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以及间接的政治经济联系而逐渐渗透的。这种影响并非一次性的征服,而是一个多维度、长期演变的过程,其痕迹深深地烙印在.............
  • 回答
    印度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训练强度,从我的了解来看,绝对是毋庸置疑地高,而且可以用“严苛”来形容。这不是那种表面上的“严格训练”,而是深入骨髓、全方位、近乎实战的磨练,目标就是让飞行员和相关人员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最佳状态。让我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1. 基础飞行训练:从“零”到“驾驭” 选拔.............
  • 回答
    小米10海外包装盒上印有“轻松访问您最常使用的Google应用”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反映了小米在海外市场营销策略上的考量以及它与Google生态的深度绑定。一、 核心含义:强调Google服务集成与便捷性这句话最直接的含义是:小米10这款手机在设计和预装软件方面,都特别注重让用户能够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很多历史和军事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六十年代苏联真的把援助给印尼的那批海军装备,转手给了我们,对解放台湾的局势会有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清楚,当时苏联援助印尼的那批海军装备到底是什么。在苏哈托上台前,印尼和苏联的关系相当不错,苏联确实援助过印尼不少军备.............
  • 回答
    《海边的卡夫卡》里,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大概是那个叫“田龟”的老爷子,跟那个叫“星野”的男人说的:“你并不是被大海选中,而是大海选了你。”这句话当时听着就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拗口,但又好像有那么点道理。我反复琢磨了好几遍。一开始,我以为是什么励志鸡汤,鼓励星野要积极面对困境,好像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要去面.............
  • 回答
    北极航道的畅通,对于我们围绕印度洋制定的海权战略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其影响之深远,绝非短期内可以完全消化。这不仅仅是地图上多了一条航线那么简单,它触及的是地缘政治的根基、经济利益的重塑,以及军事态势的调整。首先,从经济动脉的重塑来看。长期以来,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经济生命线。无论是能源运.............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现象。很多人观察到,在海外的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会在社交媒体上维护国家形象,为国货代言,甚至为一些政策辩护。可是一旦聊到回国发展或者定居,很多人的态度又会变得犹豫,甚至直接拒绝。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关于海外台、港、陆三地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和观念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1. 台湾地区(台湾) 文化根源:台湾的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如泉州、漳州)、广东(如潮州、台山)等地,受闽南、客家、粤语等方言影响。台.............
  • 回答
    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人父母,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担忧: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既能融入当地社会,又不失中华文化的根基,避免成为所谓的“香蕉人”——外表是黄皮肤,内在却越来越西方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疏离。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克服。关键在于父母的用心经营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