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实际电路的原理图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回答
设计一个实际电路的原理图,这可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需要深厚积累和反复推敲的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建筑师在建造一座大楼,原理图就是那份蓝图,它要清晰、准确、完整,并且考虑到未来的一切可能。

一、 起源:一个想法的诞生与需求的明确

万事开头难,电路设计也是如此。一个原理图的出现,往往源于一个需求。这个需求可能是:

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我的手机没电了,我需要一个能快速充电的设备。
实现一个功能: 比如,我想做一个能控制灯光亮度的装置。
改进现有产品: 比如,现有的功放声音不够清晰,我想设计一个更好的。
学习和实验: 比如,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芯片,想用它来做一个小项目。

一旦有了初步的想法,就需要将其具体化。这时,工程师会问一堆“为什么”和“怎么样”:

这个电路需要做什么? (功能定义)
它需要处理什么样的信号? (模拟、数字、混合?)
它的性能指标是什么? (速度、精度、功耗、输出功率等)
它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 (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
成本有什么要求? (这是现实世界非常重要的考量)
体积有什么限制? (尤其对于便携式设备)
可靠性有多高? (军用、医用、消费级?)

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了电路设计的技术规格书 (Specification),这是原理图设计的基石。

二、 概念化与选择:搭建电路的骨架

在明确了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概念化。这就像建筑师脑子里勾勒出大楼的大致轮廓。工程师会根据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电路架构和核心组件。

电路架构的选择:
模拟电路: 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电源管理等。
数字电路: 微控制器 (MCU)、FPGA、ASIC、逻辑门等。
混合信号电路: 结合模拟和数字功能。
电源电路: 开关电源、线性电源。
射频电路: 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核心组件的选择: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 (MCU/MPU): 如果需要复杂的计算和控制,MCU是首选。选择哪种MCU取决于处理能力、外设接口、功耗和成本。
传感器: 如果需要采集物理信息,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执行器: 如果需要驱动电机、LED、继电器等,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执行器。
放大器/运算放大器 (Opamp): 用于信号的放大、滤波、信号调理。
存储器: RAM、ROM、Flash 等,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电源管理IC (PMIC): 负责电压转换、电流限制、充电管理等。
通信接口: USB、SPI、I2C、UART、WiFi、蓝牙等,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
被动元件: 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是构成电路最基本的元素,选择时要注意其精度、容差、耐压、功率等参数。

这一阶段,工程师会查阅大量的数据手册 (Datasheet),这些手册是电子元器件的“身份证”,详细说明了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工作范围、封装形式、引脚定义等关键信息。

三、 原理图绘制:将想法转化为图纸

有了清晰的概念和核心组件,就可以开始绘制原理图了。如今,这个过程几乎都离不开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软件,也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常见的EDA工具有:

Altium Designer
Cadence Allegro
Eagle
KiCad (开源免费)
Protel

绘制原理图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选择工作库: EDA软件都有一个庞大的元器件库,包含了各种芯片、电阻、电容等的图形符号和电气模型。工程师需要从库中选择所需要的元器件,并确保其符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元器件的实际引脚功能。如果库中没有,就需要自己创建。

2. 放置元器件: 将选中的元器件放置在绘图区域。这就像在白纸上摆放好各个建筑模块。

3. 连接导线 (Net): 使用“导线”工具连接元器件的引脚。每条导线都有一个网络名 (Net Name)。网络名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同一电位的连接点。比如,所有连接到VCC的引脚,都应该连接在名为“VCC”的网络上。

4. 使用端口和总线:
端口 (Port): 用于将一个模块内部的信号连接到另一个模块。这有助于划分电路的功能块,使原理图更加清晰。
总线 (Bus): 用于连接一组相关的信号,例如数据总线(D0D7)或地址总线。使用总线可以大大简化原理图的绘制,提高可读性。

5. 添加标号和注释:
元器件标号: 每个元器件都需要一个唯一的标号,例如R1、C2、U3等。这方便在文档和PCB布局中引用。
网络标号: 关键信号线最好加上清晰的网络标号,比如“CLK” (时钟信号)、“RESET” (复位信号)。
注释: 对复杂的电路部分、特殊的连接、关键参数等进行注释,解释其工作原理和设计意图。

6. 电源和地:
电源 (VCC, VDD, +5V, +3.3V 等): 需要明确连接到各个芯片的电源引脚。
地 (GND): 所有参考地都应该连接到GND。
去耦电容 (Decoupling Capacitor): 在每个芯片的电源引脚附近放置去耦电容,用于滤除电源噪声,保证芯片工作的稳定性。这通常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7. 逻辑符号和封装:
逻辑符号: 对于数字电路,逻辑门(AND, OR, NOT)等会使用标准化的逻辑符号。
封装: 原理图本身并不直接绘制元器件的物理封装,但EDA软件会在后台关联元器件的封装信息。这些信息将在PCB布局阶段使用。

8. 功能块划分: 将电路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例如“电源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控制模块”等。每个模块可以单独绘制,然后通过端口连接起来。这使得整个原理图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

四、 验证与审查:找出潜在的问题

原理图绘制完成后,绝不能直接交给下一步。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目的是发现和修正错误,避免后期高昂的修改成本。

1. Electrical Rule Check (ERC): EDA软件通常会提供ERC功能,检查电气规则,例如:
未连接的引脚: 检查是否有引脚没有连接到任何网络。
悬空的输入: 检查数字芯片的输入引脚是否被正确连接,防止意外行为。
输出到输出的连接: 检查是否有两个输出引脚直接连接。
电源和地线的连接: 检查所有电源和地线是否正确连接。

2. 人工审查: 即使有ERC,也无法替代人工审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功能正确性: 整个电路是否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元件选择: 所选的元件参数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更优的选择?
信号完整性: 关键信号(如高速时钟、模拟信号)的路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潜在的噪声耦合或干扰?
电源分配: 电源和地线的布局是否合理?去耦电容的放置是否到位?
复用与接口: 芯片的引脚功能复用是否处理妥当?接口信号是否正确连接?
可制造性 (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虽然主要体现在PCB布局,但在原理图阶段也要考虑一些可制造性因素,比如是否有特殊的连接要求。
可测试性 (DFT Design For Testability): 在设计中加入一些测试点,方便后续的调试和测试。

3. 仿真 (Simulation): 对于一些关键的模拟电路或者复杂的功能,工程师会使用仿真工具(如SPICE仿真器)对原理图进行仿真,验证电路的电气特性,例如频率响应、瞬态响应、噪声等。

4. 与其他团队协作: 如果是一个复杂项目,原理图还需要与其他团队(如软件工程师、PCB布局工程师)进行沟通和确认,确保大家对电路的设计有共同的理解。

五、 定稿与导出: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当原理图通过了严格的审查和验证,并且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后,就可以定稿了。

1. 生成物料清单 (BOM Bill of Materials): 原理图软件可以自动生成BOM,列出电路中使用的所有元器件、数量、型号、规格等信息。BOM是采购和生产的关键依据。

2. 导出PCB网表 (Netlist): 这是原理图设计的最终输出,也是传递给PCB布局软件的“地图”。网表包含了所有元器件、它们的引脚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PCB布局工程师将根据这个网表来放置元器件和绘制走线。

总结一下,设计一个实际电路的原理图,是一个从“想”到“画”,再到“验”的循环往复、精益求精的过程。它需要:

清晰的需求和规格。
扎实的模拟/数字/电源电路知识。
对元器件特性的深刻理解。
熟练使用EDA工具。
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与团队的良好沟通协作。
耐心和细心,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电路失效。

这个过程就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每一个元器件的选择,每一个导线的连接,都是为了最终呈现出那个完美运作的“作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项目复杂度的增加,这个过程会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工具和更严谨的流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答。

说一下我的理解。

之所以需要设计电路,很明显是为了实现某种需求。

比方说,我要听音乐。

那么,除了扬声器外,我们必须准备一块电路板。也就是需要设计并制作一块线路板。在这里我们只谈设计。

第一步是确定详细的需求。

举例:

1、我要求电路可以使扬声器最大功率达到10瓦特(W);

2、我要求扬声器输出10W的功率时,放大器失真(也就是THD)不超过0.5%;

3、我要求放大器的频率至少能工作在20Hz至20KHz。

有了这三个需求后。

便可以进行设计电路架构了。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电路架构的设计。

就像建造房子,先浇筑框架,然后细化。

还是以音频放大器举例。

先计算当输出功率为10W时,流过扬声器的电流I=1.12A。(假设负载为8Ω;1KHz)

由于需要流过这么大的电流,在晶体管的三种基本接法中,只能选择集电极接地电路。也就是常说的发射极跟随器。

如下图:

此时电压为Vo=1.12*8=8.96V。

而CD机出来的信号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效值约2V;二是输出阻抗相对较大。(且CD机信号末尾一般有隔直流电容)

所以,需要把CD机出来的音频信号的电压放大到8.96V。

此时可以选择共基或共射电路。但由于音源输出电阻较大,而共基电路输入电阻较小。所以只能选共射电路。

如下图:

那么,电路的基本架构也就成型了。如图:

第三步是对架构进行调整。

分析第二步架构中存在哪些问题

比方说上面这个架构,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缺点:

1、跟随器的空载电流较大(空载电流需要远大于1.12A,否则波形负半周必定会削波),造成发热严重且放大器效率低下,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接上非常大的热沉(散热板);

2、输出级使用了电容,会和负载形成高通滤波器,但如果降低HPF所造成的影响,势必需要使用大容量电解电容,增加了较多成本不说,可靠性也会降低;

3、这个电路的温漂会很严重。

4、这个电路的失真会很大。

根据这四个缺点,我们进行架构的调整。

1、空载电流较大,所以必须修正为推挽跟随器电路;同时可以解决使用输出电容的问题;

2、对初级电路使用差动放大电路,改善温漂的情况;(以牺牲一个三极管为代价)

3、关于失真的问题,可以增加开环增益(使用恒流源、采用多级放大等),然后进行深度负反馈配置,可以大幅降低THD和噪声;

调整后的架构如图:

架构确定后,就是具体设计了。简单来说,就是确定架构中每一个元器件的具体参数、型号。

这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对于本图中,我们可以先进行人为计算(估算,即把基射压降固定看做0.65V),利用欧姆定律即可。然后进行微调整。

此时我们可以说电路原理图已经基本设计完毕。接下来一般会进行仿真,一般使用LTSPICE或者Multisim10.0。


把原理图确认无误后,输入到AD、PADS等EDA软件,即可着手进行线路板LAYOUT的设计了。

有关PCB布局(LAYOUT)的设计又是相当关键的一个步骤。尤其是高频线路板或者超高速电路。在高频电路中,就算原理图设计的再好再精确,不懂布局设计的话,信号会发生很多奇怪的现象。

以上是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思路。

对于数字IC电路,则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HDL设计方法。也就是硬件描述语言。主流的有Verilog语言。通俗的说就是利用计算机设计线路。

毕竟大规模数字电路过于复杂,只能借助计算机。


更新一些东西。

上次写的时候对电路框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关于元件的具体设计没怎么说。

本次更新写一下电路具体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电路架构确定后,需要对每一个元器件进行计算,从而确定每个元件的额定参数。

举个例子:

示波器是一个很常见的仪器,被誉为电子工程师的眼睛。

示波器的最重要的配件便是探头。一般随机配备的探头都是具有10:1和1:1两种衰减比。

最大测量电压一般不超过数百伏。(典型值300Vrms,10:1衰减)

如果要测量高压信号(如一些高压脉冲),显然随机的标配探头是不能进行测试的。

而设备公司售卖的专用高压探头往往是相当昂贵的。

以T公司售卖的无源高压探头为例,价格往往为四位数。

示波器用高压无源探头其本质为频率特性较好的衰减器。(而万用表的衰减器虽然可能衰减比达到了要求,但频率特性不满足)

如果是为了省钱而要自制探头的话,我们设计了下图的电路原理图。

当信号最高电压为20KV时,示波器上的电压为20V,此时把示波器内探头衰减比调为1000:1,屏幕上可以观察到相应波形。

下面确定具体的元器件型。

R1至R10上的总压降为20000/1001*1000≈20KV;每个10M电阻的压降为2000V;

那么每个电阻功率为P=U²/R=0.4W。

那么我们选择1W(取一倍的余量)的金属膜(或碳膜)电阻便可以了吗?

结果是自制的高压探头会被炸掉。

原因是我们只考虑了电阻的额定功率,而忘记了考虑其他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在本例中,未考虑的参数是电阻的额定电压。

我们看下图U公司的电阻DATASHEET。

我们可以看到1W电阻额定电压只有500V,而绝缘耐受电压为1000V。所以加上2KV的电压时,电阻会被击穿,导致电阻短路,自制的高压探头自然就BOOM了。(实际情况可能会看到一些“噼啪”的小火花和爆鸣声)

而实际电路制作时,分压电阻必须加上补偿电容,大小视示波器的输入电容而定。假定示波器输入电容为30pF,那么补偿电容一般设置为30fF。(这种电容应该买不到,所以实际电路中需要串联多个电容,以形成这么小的电容)否则会因为示波器自身输入电容的缘故导致无法使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