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体会,读博时分点儿心,做点儿“副业”对读博时的心态很有帮助。之前我在小红书上写过一个帖子,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读博的时候可以做其他事儿吗?比如发展一个爱好,锻炼一种能力等等。可能有人不太同意,毕竟学业压力已经足够大。但据我的观察,很可能“分心”对你的读博状态会有帮助。因为~~
➡️给自己多一个窗口:
读博是对个人毅力、耐力、自律能力的很大考验。如果这段时间里,你只给自己一个指标体系,比如只以学术能力来衡量自己的话,你很可能会变得异常敏感,别人的一两句批评都可能让你颇受打击。我一个同学在写论文时遭遇了瓶颈,那段时间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还好这个时候他翻译的小说在豆瓣上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他在这些评价中重拾自信,慢慢走了出来,最后写出了一篇很棒的博士论文。
➡️及时反馈的必要:
读博时期的最大敌人之一是拖延症。读博是典型的“高目标设定+低频率反馈”任务。每个博士都给自己定了写出好论文的高目标,但从设立这个目标到最后论文答辩,获得学位之间有至少3-4年时间。如果没有管理好时间和精力,很可能的情况是,读博的前两年,每天都在焦虑、压力下“漫无目的”地度过,既无法放松,又紧张不起来。这种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主动给自己建立“反馈机制”。我的另一个同学在读博期间从零开始学摄影,从搞懂基本参数,到照片得到点赞,再到参赛获奖,他总是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收到一些正反馈,而这能让他一直保持较为兴奋的生活状态,对他读博也很有帮助。米哈里在《心流》中说过,及时反馈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有秩序,更有确定感,也更加认同自我。
➡️“主动式休息”:
科研属于创造性劳动,多数情况下创造性劳动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都不可能太长,休息是必须的。但是“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所带来的收效却大不相同。消极休息,比如看电视,刷手机等,会导致精神熵,产生负面情绪,并不会让你的精力得到恢复。而一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的活动。比如手工、摄影、打篮球等则容易让人在解决问题和发现新事物中产生“心流”状态,有效缓解疲惫感。我认识一个物理系的博士,休息时就琢磨股票基金,最后拿到物理博士的同时,还考了个什么金融证书,副业的饭碗都有了。没办法,谁叫博士们的自学能力那么强呢,哈哈。
✅说到底,“分心”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最终为好好做科研服务。长期来看,读博只是人生中的一段路,学业结束,走出校园,面对我们的还是结结实实的生活,早点儿把生活折腾得鲜活点儿,有生气点儿不也挺好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