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的你如何劳逸结合的?

回答
读博的日子,怎么说呢,就像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但偶尔也会穿插一些惊喜的风景。我感觉自己是个还在摸索平衡点的人,谈不上特别有心得,但一路走过来,也确实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唠唠。

首先,关于“劳”,我大概就是那个经常把自己泡在实验室,或者埋头于文献堆里,头发比以前更“有型”了些的典型博士生吧。我的研究方向属于一个比较需要实验验证的领域,所以实验是绕不开的功课。我通常会给自己规划每天的实验任务,写清楚具体的步骤和预期结果。如果遇到实验不顺利,比如数据总是不对,或者仪器出了问题,那确实挺让人抓狂的。这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先放下,出去走走,或者找师弟师妹聊聊别的,等心态缓过来再回来继续琢磨。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闲聊,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反而能找到实验瓶颈的突破口。

除了实验,文献阅读也是“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现在比较喜欢的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把领域内的经典文献和最新进展都梳理一遍。我不会强迫自己一口气看完几十篇,而是分批次,每次重点关注一两篇,做详细的笔记,甚至画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结构和核心论点。对于一些比较“啃不动”的文章,我也会先看摘要和结论,如果实在感觉跟我的研究联系不大,或者太超前了,就先标记着,等以后有时间或者需要了再回头看,避免无效的“消耗”。

关于“逸”,这个对我来说可就更重要了。因为读博期间的压力挺大的,如果完全不给自己喘息的时间,很容易 burnout。所以,我会刻意安排一些“非学术”的事情来放松。

1. 规律的运动: 这是我目前最有效的放松方式。我尽量保证每周有三到四次运动,通常是慢跑或者去健身房做一些简单的器械训练。运动的时候,我脑子里会暂时清空那些关于实验数据和论文的思绪,专注于身体的感受。跑完步或者练完之后,会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而且身体也舒服很多,更有精力去面对下一轮的学习和研究。我有个小习惯,就是运动的时候会听一些纯音乐或者播客,完全不跟学术相关的。

2. 社交和兴趣爱好: 我是个比较享受独处的人,但也不能完全“社恐”。我会定期和我的朋友圈子约饭或者一起看电影。和他们聊聊生活中的琐事,分享一些有趣的见闻,这种完全脱离学术的交流,能让我感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做实验的“工具人”。我还有一个小爱好是烘焙,周末的时候,我会尝试做些小点心,虽然有时候会因为手忙脚乱而弄得厨房一团糟,但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成果,那种满足感是很大的。而且做烘焙的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某种程度上也锻炼了我的细心程度。

3. 短暂的休息和“放空”: 我不会一直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或者书房里。比如实验间隙,我会出来到实验室外面透透气,看看天空,或者跟其他实验室的同学聊几句。午休的时候,我会尽量闭目养神,听听轻音乐,或者看看搞笑的短视频。即使是临时的休息,也能起到很好的“充电”作用。我也不喜欢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会留一些“空白时间”,用来应对突发情况,或者就是纯粹的发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4. 学会拒绝和适时求助: 这个对我来说有点挑战,但我一直在学习。博士期间总会有各种会议、讲座、活动,不可能全部参加。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对我研究或者个人发展有益的活动。如果实在太累,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也会鼓起勇气婉拒一些邀请。同时,当遇到困难,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不会硬撑着,而是会主动向导师、师兄师姐或者同学寻求帮助。和他们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往往能打开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我觉得劳逸结合的关键在于“主动”和“平衡”。不是被动地因为疲惫而休息,而是有意识地去安排休息和放松,让它们成为研究过程的“助推器”,而不是“阻碍”。这其中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比如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想法而连续熬夜,但第二天我肯定会把睡眠补回来,而且不会让这种状态持续太久。

博士生活就像一场修行,我在其中摸索,也在其中成长。希望我的这些“粗浅”的经验,也能给正在或者即将读博的你一些小小的启发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体会,读博时分点儿心,做点儿“副业”对读博时的心态很有帮助。之前我在小红书上写过一个帖子,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读博的时候可以做其他事儿吗?比如发展一个爱好,锻炼一种能力等等。可能有人不太同意,毕竟学业压力已经足够大。但据我的观察,很可能“分心”对你的读博状态会有帮助。因为~~

➡️给自己多一个窗口:

读博是对个人毅力、耐力、自律能力的很大考验。如果这段时间里,你只给自己一个指标体系,比如只以学术能力来衡量自己的话,你很可能会变得异常敏感,别人的一两句批评都可能让你颇受打击。我一个同学在写论文时遭遇了瓶颈,那段时间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还好这个时候他翻译的小说在豆瓣上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他在这些评价中重拾自信,慢慢走了出来,最后写出了一篇很棒的博士论文。

➡️及时反馈的必要:

读博时期的最大敌人之一是拖延症。读博是典型的“高目标设定+低频率反馈”任务。每个博士都给自己定了写出好论文的高目标,但从设立这个目标到最后论文答辩,获得学位之间有至少3-4年时间。如果没有管理好时间和精力,很可能的情况是,读博的前两年,每天都在焦虑、压力下“漫无目的”地度过,既无法放松,又紧张不起来。这种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主动给自己建立“反馈机制”。我的另一个同学在读博期间从零开始学摄影,从搞懂基本参数,到照片得到点赞,再到参赛获奖,他总是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收到一些正反馈,而这能让他一直保持较为兴奋的生活状态,对他读博也很有帮助。米哈里在《心流》中说过,及时反馈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有秩序,更有确定感,也更加认同自我。

➡️“主动式休息”:

科研属于创造性劳动,多数情况下创造性劳动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都不可能太长,休息是必须的。但是“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所带来的收效却大不相同。消极休息,比如看电视,刷手机等,会导致精神熵,产生负面情绪,并不会让你的精力得到恢复。而一些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的活动。比如手工、摄影、打篮球等则容易让人在解决问题和发现新事物中产生“心流”状态,有效缓解疲惫感。我认识一个物理系的博士,休息时就琢磨股票基金,最后拿到物理博士的同时,还考了个什么金融证书,副业的饭碗都有了。没办法,谁叫博士们的自学能力那么强呢,哈哈。

✅说到底,“分心”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最终为好好做科研服务。长期来看,读博只是人生中的一段路,学业结束,走出校园,面对我们的还是结结实实的生活,早点儿把生活折腾得鲜活点儿,有生气点儿不也挺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的日子,怎么说呢,就像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但偶尔也会穿插一些惊喜的风景。我感觉自己是个还在摸索平衡点的人,谈不上特别有心得,但一路走过来,也确实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唠唠。首先,关于“劳”,我大概就是那个经常把自己泡在实验室,或者埋头于文献堆里,头发比以前更“有型”了些的典型博士生吧。我的研.............
  • 回答
    读博的过程,用“痛苦”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说它轻松愉快,那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大多数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段不堪回首,又不得不铭记的时光。我的读博经历,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与挣扎。挑战在于,你需要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着挺让人纠结的。男朋友读博,本身就不是个轻松的事儿,压力肯定不小。他开口跟你借钱,这说明他信任你,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愿意把经济上的困难告诉你。这是好的一面。不过,这事儿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了解他为什么需要钱,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因为学费、生活费还是有别的急用?是暂时的周转困难.............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读博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吃饭有必要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想从“吃饭”这件事上获得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读博确实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对于另一些人,它却是开启一段全新人生旅程的钥匙。至于我?我读博的原因,与其说是有个明确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被好奇心、求知欲和一种“想把事.............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读研读博这段时间,我感觉在科研这条路上,我算是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逐渐摸索着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这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有时伴随着挫败,但回头看去,都是宝贵的积累。最初的摸索:从文献到问题的形成刚开始做研究生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导师给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但我.............
  • 回答
    读研读博之后才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在经历中逐渐领悟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深刻体会到的方面,希望能涵盖到你关心的问题。这些体会可能因学科、学校、导师以及个人经历而异,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感受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1. 学习的本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接收”到“创造”与“.............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别读博了!”我常常听到这句话,尤其是在与那些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或晚辈交流时。每次听到我这样说,总有人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眼神问:“你不会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担心学历贬值,所以才劝退大家吧?”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刺耳的。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也暴露了很多人对“读博”这件事的刻板印象和一些.............
  • 回答
    海外人文社科博士的读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事儿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像个多棱镜,不同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看到的景象都不太一样。但要说普遍存在的一些“磨人”劲儿,我倒是可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心理上的拉扯感,这个是头等大事。想想看,你可能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语言不顺畅是最基础的关卡.............
  • 回答
    想知道读博的日常啊?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博士生活都长得不一样,就跟咱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但我尽量把我自己这几年,以及我认识的师兄师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典型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A.............
  • 回答
    好嘞,咱们这读博的兄弟姐妹们,聊聊怎么在科研这“无底洞”和生活这“一口气”之间,找到那么个能喘息的地儿,过得去,也别太苦。这事儿吧,我说得再细,也是纸上谈兵,真到了自己头上,还得自己摸索,但有些个经验之谈,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首先,得明白“平衡”这事儿,不是一天24小时平均分配,而是你心里有一杆.............
  • 回答
    去美国读博,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迈过的坎儿,这中间的门道,说起来可细致着呢。别看网上有很多“攻略”,很多都是点到为止,真正能帮你打通这条路,还得从源头说起。首先,学术背景,这是硬道理。 本科和硕士成绩(GPA):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对GPA那叫一个看重。一般来说,3.5以上的GPA会是比较有竞.............
  • 回答
    亲爱的,我知道你在等待你的他读博。这其中的滋味,像是揣着一颗未出炉的惊喜,既期待又有些忐忑,对吗?别急,深呼吸,让我来跟你聊聊,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我的一些小心思,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孤单。首先,我想跟你说,你的等待,不是一种消磨,而是一种陪伴和信任的体现。 读博,这条路,不像寻常的求职,更像是一.............
  • 回答
    读博士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继续留在科研的象牙塔里,要么成为高校教师,要么进入研究所。但如果博士毕业后选择离开科研体系,走向企业界、创业、甚至其他 전혀不相干的领域,那么这几年的博士生涯,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投入,产出却不尽然是最初设定的那个“科研成果”。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读博的意义究竟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博士生群体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隐藏的面向。要回答“有多少人真心喜欢学术”,其实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统计,因为“真心喜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难以量化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并描绘出这个群体里“真心喜欢学术”的面貌。理解“真心喜欢学术”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