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视频里的声音和平时听起来不一样?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但未必说得清。在视频里听到的声音跟平时听自己说话确实会有点不一样,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挺有意思的物理和生理原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点,就像咱俩闲聊一样,不用那些术语,让你一听就懂。

首先,最直观的一个原因就是录音和播放设备。

你想啊,你平时说话,声音是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到你耳朵里的,这是最自然的方式。但视频里的声音呢?它首先要被一个麦克风捕捉。麦克风就像一个耳朵,但它捕捉声音的方式和我们耳朵不太一样。它会把声波变成电信号,然后这些电信号再被存储(比如录成数字文件),最后通过扬声器(手机、电脑、耳机里的喇叭)再转换回声波,传到你耳朵里。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声音。

麦克风的特性: 不同的麦克风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一样。有的麦克风可能更擅长捕捉高频的尖锐声音,有的则更侧重低频的浑厚感。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人说话,用不同的麦克风录,听起来也可能有细微差别。视频里用的麦克风,尤其是手机自带的那个,可能就不是你耳朵最习惯的那种“频率响应”。
录音环境: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有回声。你在一个有地毯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感觉更“干”。视频录制的时候,如果环境本身就有回音、杂音,或者录音设备摆放的位置不好,都会影响录下来的声音。有时候,你觉得视频里的声音“怪”,可能是因为它带了你平时说话时没有的背景噪音或者房间的回声。
音频处理: 现在的视频,尤其是网上的,很多都会经过音频后期处理。比如降噪,就是为了去掉背景杂音;比如压缩,就是为了让声音听起来更响亮、更饱满,或者控制动态范围。这些处理会让声音“变了形”,虽然目的是让它更好听,但可能就失去了最原始的状态。你平时听到的自己说话的声音,是没有经过这些“加工”的,所以自然会觉得视频里的声音“不是那个味儿”。
播放设备: 你用什么设备听视频?是手机的小喇叭?还是电脑的扬声器?甚至是耳机?这些播放设备本身也有自己的“声音风格”。小小的手机喇叭,它的低频表现力肯定不行,声音听起来会比较单薄。而好的耳机则能展现更丰富的细节。你平时说话时,声音直接振动你的颅骨传到内耳,这种声音(骨传导)是播放设备无法完全模拟的。

除了设备,还有个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你听自己说话的方式。

我们平时听自己的声音,是两种方式叠加:

1. 空气传导: 你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你的耳朵里。这是别人听到的你的声音,也是视频录下来要捕捉的那种。
2. 骨传导: 声带振动的同时,还会通过你的头骨,直接传递到你的内耳。这个骨传导的声音,通常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声音更低沉、更浑厚一些。

当你听视频里自己的声音时,你只听到了空气传导的部分,而骨传导的那一部分就没有了。这就好像你只看到了一幅画的一部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所以,你自己觉得视频里那个“不是我”的声音,其实更接近别人听到的你说话的声音。而你平时听自己说话那个“低沉有力”的版本,其实是你自己的“特供版”。

再细究一点,录音时我们说话的姿态也可能和日常不一样。

为了让声音被更好地录下来,你在录视频时可能不自觉地会调整自己的发声方式,比如说话更清晰、语速更慢,或者更用力一点。这种刻意的调整,会让你的声音听起来和平时放松状态下的声音有所区别。

最后,还有一点心理因素。我们对自己的声音是有“固有印象”的,这个印象是建立在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叠加的听感上的。当听到一个只有空气传导的声音时,会觉得陌生,甚至有点不习惯。就像你第一次看到自己照片,总觉得跟想象中的自己不太一样,这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所以,总结一下,视频里的声音和平时不一样,主要是因为:

录音和播放设备对声音的“二次加工”和失真。
你平时听自己说话是空气传导+骨传导,而视频只捕捉了空气传导的部分。
录制时的环境和人为调整也可能改变声音。
心理上不习惯与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不同的音频信号。

下次你在看视频时,如果觉得声音有点陌生,不妨回想一下我说的这几点,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了!这就像是给你的声音做了一次“手术”,虽然目的是为了传播,但总会留下些痕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声音的传导方式不同,其实不只是是视频,还有录音,这种把声音记录下来再听的方式声音的传导介质都是空气,而你听自己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传导介质还有大脑颅骨。前者是气传导,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这种传导方式,而后者是骨传导,一般只有我们听自己发声时才会听到这种传导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时由气传导和骨传导共同完成的,因此,音色会有差异。

首先来看耳朵的结构: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耳廓主要负责收集声音,外耳道则为共鸣腔;鼓膜、鼓室、咽鼓管属于中耳,鼓膜是一个顶点朝向中耳的模性组织,鼓室是一个内有听小骨的不规则腔洞,听小骨共有三块,分别是锤骨、砧骨和镫骨,彼此以一个固定角度连接,咽鼓管连接鼓室和鼻咽部,可以平衡耳内气压;内耳又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又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三部分,耳蜗内基底膜的振动可以由机械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中的位置感受器可以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膜迷路是耳蜗内封闭的模型管,通过纤维束固定在骨迷路上,内耳中充满了淋巴液,处于膜迷路中的成为内淋巴,位于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成为外淋巴。

我们再来看看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区别。上图:

先说空气传导,扬声器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经耳廓收集,外耳道共鸣放大后带动鼓膜振动,该振动经听小骨传导进入内耳,刺激耳蜗,耳蜗将机械振动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经听觉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骨传导的传导路径就简洁了许多,人在发声时,声带振动会直接带动颅骨振动,颅骨振动会直接传导至骨迷路,带动内耳的内外淋巴振动,刺激螺旋器,将振动转换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我们发声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由气传导和骨传导完成的,除此之外,在正常的听觉功能中,骨传导贡献很少。

那为什么同是一个人的声音,骨传导和气传导听起来会有所不同呢?

这主要是因为传导介质不同导致的。

声音的性质主要由三个物理量衡量: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大声点,听不到”指的就是声音响度太低,需要提高一下。音调主要是指声音的频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传声介质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就决定了声音的频率,像中央A的频率就是440Hz。音色是发声物体的固有性质,仅与发声物体的自由性质有关,我们听到声音判断是谁在说话,听到音乐判断时何种乐器也是靠音色,人和乐器的声音都是由一个基音和许多泛音组成,这些泛音就决定了不同的音色。从波形来看,谐波衰减得越快,声音就越柔和,衰减越慢就越坚硬,波形共振峰出现在低频上,声音就暗淡,出现在高频上,声音就明亮。

因此,不同传导方式会因为传导介质的不同导致最终的声音音调和音色发生细微的改变,听起来就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高莹莹. 三分频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陈艳辉. 二分频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