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女性在复旦大学里为李彦宏献唱的视频?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年轻女性在复旦大学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献唱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视频中,几位复旦大学的学生身着校服,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为李彦宏演唱了歌曲,并送上了鲜花。这一幕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关于当下青年学生与商业领袖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以及信息时代价值观的种种思考。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事件定性为“崇拜”或“谄媚”。复旦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学生群体无疑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她们选择在公开场合为李彦宏献唱,背后可能包含着多重动机。

一种可能性是,这些学生确实对李彦宏及其创立的百度公司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抱有认可和欣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往往被视为改变世界的先驱,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对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学子们而言,能够亲身接触并表达对一位在科技领域有如此影响力的人物的好感,可能是一种被认可、被激励的体验。她们可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李彦宏所代表的科技发展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此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另一种解读则指向了校园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日趋多元,商界精英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过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可能占据着精神偶像的首席位置,但如今,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那些能够创造商业帝国、引领技术潮流的领军人物,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榜样。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开放包容的学府,其校园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敬意,这也是校园活动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思考。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审视这种“偶像化”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当学生们将目光过多地聚焦于商业成功和个人财富时,是否会忽视了科学研究本身的纯粹性、人文精神的价值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科技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仅仅是追求商业利润和个人名利。如果对商业领袖的“追捧”过于强烈,甚至超越了对知识本身、对真理的追求,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对教育的初衷是一种潜在的偏移。

此外,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这类事件的影响被放大。一段视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全网,并引发各种解读和评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如何在肯定商业成就的同时,也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其学术氛围和育人理念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次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吸引社会资源、拥抱外部合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维护校园的学术独立和精神气质。学校是否应该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业领袖、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总而言之,复旦大学学生为李彦宏献唱的视频,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和信息传播方式多重交织下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我们,在关注科技进步、商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一代。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应该建立在理性分析、多角度审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或情绪化的评判。这既是对学生的理解,也是对教育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我并不觉得这段视频以及它所反映的事件有太大问题。我认为它仅仅是有点“尴尬”,但远没有到“下流”、“恶心”的程度,更不能以此就作出“中国大学已死”这样的推断。


传播学有一个基本共识,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依赖于语句本身的含义,更要结合语境去进行理解


什么是“语境”?语境是帮助理解语义的补充条件。举个例子,比如“你他妈的”这四个字,在不同的情形下、对不同的人说就会有不一样的含义。假设一名高校教授在公开场合说出这几个字,一定会被视为有辱斯文,但如果这句话的语境是:这个教授在自己的家,会见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二人喝喝酒、叙叙旧,聊到兴起脱口而出:“你他妈的”,那就很正常,也可以理解。


这就是语境的作用。耳听不一定为实,如何去理解一句话,一定要结合语义和语境两方面


但问题在于,互联网恰恰是一个“语境塌陷”的场域。由于网络传播具有碎片化、瞬时性的特性,很容易消解语境、把片段化的文字或画面孤立地呈现出来。比如某人的只言片语、某段没有背景交代的视频,它们只有“内容”本身,却不具备内容发生的“语境”


而将一件事情进行“去语境化”解读,就很容易变得非常奇怪、诡异并且令人难以理解。比如去年颇火的“快递小哥雨中暴哭”事件,最初就是一小段视频在网上传播,没有背景、缺少语境,许多人就猜测小哥的崩溃是因为快递被偷,很多自媒体则义正词严地指责偷快递的人不道德。


实际上,后来调查的真相是快递小哥和女朋友吵了架。这就是去语境化解读的后果。


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还原其语境,就能够解释其合理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这段视频,确实有些让人尴尬,但绝对达不到令人恶心的程度,更不能以此做出“中国大学已死”的推断。


是不是如那些营销号所言,复旦学子给“十恶不赦”的百度CEO唱赞歌,是大学生媚俗、下贱的表现?我们需要还原语境,才能理解当事人行为的合理性


首先,视频发生在2015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背景,也是许多煽动情绪的文章没有注明的一点。彼时,魏则西事件还未发生,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的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至少还未到被人唾骂的地步。从这一点出发,学子拥恶的论调就无法成立。


而李彦宏在前几年的人设一直是“男神”,记忆不错的朋友可能会记得,彼时正流行的一句话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在这种情况下,颜值出众、高考状元、白手起家……这一系列鲜明的标签集李彦宏一人之上,难免不让人产生好感。


而且根据魏武挥老师提供的资料,当时,李彦宏刚刚宣布个人捐赠3000万元,支持百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发起的针对食管癌基因检测的研究。


在这种情形下,就不难理解普通的学生会对这样一位形象积极的著名企业家,产生好奇甚至崇拜的心态。


所以,“传说中的男神就是你”这样的台词,虽然有些浮夸,但类比为一个粉丝对着自己的偶像大喊:你好帅,我要嫁给你!似乎也不是太难理解


我能体会到很多人的失望之情,源于对高校抱有美好的期许,他们认为“象牙塔”理应是纯洁的,美好的,不会被社会歪风邪气所沾染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谓“中国大学已死”这种论调得到拥护,也正是因为如此。


尽管如此,考虑到其发生的语境,我却不认为对这个视频的定性能超过“尴尬”:歌词尴尬、演唱尴尬、嘉宾尴尬、场景尴尬,它的尴尬程度,略超过一位自以为很幽默的陌生人,在酒桌上讲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


但至于“恶心”,乃至很多人说的“下流”,我认为是忽视语境的过度解读,也不排除是别有用心的营销号所带的节奏。


最新的消息是,演唱者是百度方的工作人员,整个事件的性质更近似于一次失败的策划。


而这段旧视频刷屏事件的本身,更充分地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片段,都会成为用以表达当下态度的材料


因为当时《南华早报》全文报道了此事件,舆论并没有什么波澜。假设今天百度的形象依旧正面,我相信即便视频刷屏,引起的反应也会是正面的,大部分人只会调侃说:“哈哈,没想到罗宾·李还有这段黑历史”,而不是嘲讽与落井下石。


百度的负面形象已经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再踩上一脚是很容易的。不过,作为成熟的公民,尽管理性思考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笑话、一种奢望,但它仍是一项基本素养,也是保持清醒自我,避免被煽动的最后盾牌。



欢迎关注公众号:正经研究

理性思考,深度时评,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时事观察视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